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_第1页
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_第2页
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_第3页
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_第4页
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化学知识竞赛“致未来的化学家”书信大赛试题(二)亲爱的未来化学家:当你拆开这封信时,你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份试题,更是化学世界递给你的一把钥匙。2025年的化学竞赛已不再是孤立知识点的比拼,而是对科研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综合考验。以下题目将带你穿越分子丛林,破解反应密码,最终站在化学发展的前沿阵地。请以书信形式作答,既要展现严谨的逻辑,也要让文字闪耀着对科学的热忱。第一题:无机化学——储氢材料的“分子积木”近年来,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备受关注,而储氢材料的研发是氢能利用的核心难题。某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储氢材料——稀土镍基化合物LaNi₅,其储氢原理为:LaNi₅+3H₂⇌LaNi₅H₆(ΔH<0)。反应机理分析:(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并判断升高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结合焓变说明)。(2)LaNi₅的晶体结构中,Ni原子形成正八面体空隙,La原子填充在由Ni原子构成的立方体空隙中。若晶胞参数为apm,计算该晶体的密度(用Nₐ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La、Ni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39、59)。实际应用挑战:实验发现,LaNi₅在循环储放氢过程中会发生“粉化”现象(颗粒破碎),导致储氢效率下降。从金属键和晶格能角度分析粉化的原因,并提出一种改善材料稳定性的化学修饰方案。第二题:有机化学——药物合成的“分子裁缝”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其中手性药物的合成是重要应用方向。以下是抗新冠病毒药物“莫诺拉韦”的关键中间体合成路线:A(C₆H₁₂O)→[H₂SO₄/Δ]B(C₆H₁₀)→[Br₂/CCl₄]C(C₆H₁₀Br₂)→[NaOH/醇]D(C₆H₈)→[m-CPBA]E(C₆H₈O)→[H₂/Ni]F(C₆H₁₀O)结构推断:(1)A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3组峰,峰面积比为3:2:1,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A、B、E的结构简式。(2)D→E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E→F的反应中,手性中心的构型是否发生变化?请用R/S标记法说明。立体化学挑战:若用(S)-环氧丙烷与格氏试剂CH₃MgBr反应制备F的对映异构体,写出主产物的结构简式,并解释为何该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提示:考虑环氧丙烷的开环机理)。第三题:物理化学——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迷宫”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取决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效率。某研究团队测定了25℃时LiPF₆-碳酸酯溶液的电导率数据:浓度c/mol·L⁻¹0.010.050.100.501.00电导率κ/S·m⁻¹0.823.856.9825.242.1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0.10mol·L⁻¹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ₘ(Λₘ=κ/c),并根据Debye-Hückel极限公式(Λₘ=Λₘ⁰-A√c)估算极限摩尔电导率Λₘ⁰(A取0.02S·m²·mol⁻¹·L^(1/2))。(2)Li⁺的迁移数t⁺在该浓度下为0.36,计算PF₆⁻的电迁移率u⁻(已知F=96500C·mol⁻¹)。实际问题解决:低温环境下,电解质溶液的黏度增大导致离子迁移速率下降。请设计一种基于“离子液体”的新型电解质体系,说明其阴阳离子选择依据(至少列举2种离子液体的结构简式)。第四题: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的“化学侦探”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Cr³⁺、Pb²⁺)对生态系统危害极大。某实验室采用“分光光度法”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测定废水中Cr³⁺的浓度:实验原理与操作:(1)Cr³⁺与EDTA在pH=5.0时形成1:1的稳定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若标准溶液浓度为1.00×10⁻⁴mol·L⁻¹时,吸光度A=0.520,计算该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比色皿光程b=1cm)。(2)实际废水样中含有Fe³⁺干扰测定,需加入NH₄F作为掩蔽剂。写出Fe³⁺与F⁻形成的络离子化学式,并解释掩蔽原理(比较稳定常数K稳:FeF₆³⁻为1.0×10¹⁶,FeY⁻为1.3×10²⁵)。数据可靠性验证: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废水样,得到如下数据:|加入Cr³⁺标准溶液体积/mL|0|1.00|2.00|3.00||-------------------------|---|------|------|------||吸光度A|0.210|0.325|0.440|0.555|绘制A-V标准曲线,计算原水样中Cr³⁺的浓度(假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第五题:结构化学——超分子材料的“分子建筑”2025年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HKUST-1因高比表面积(2900m²/g)被用于CO₂捕集。其结构中,Cu²⁺与均苯三甲酸(C₉H₆O₆)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间通过范德华力堆叠。配位环境分析:(1)Cu²⁺的配位数为4,均苯三甲酸根离子(BTC³⁻)作为三齿配体,画出Cu²⁺与BTC³⁻形成的配位结构示意图(用“—”表示配位键)。(2)计算该MOF材料的理论CO₂吸附量:若每个晶胞含8个Cu²⁺,且每个Cu²⁺可吸附2个CO₂分子,计算1gHKUST-1最多可吸附CO₂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晶胞体积为1.2×10⁻²¹cm³,密度为0.8g/cm³)。功能化设计:若将BTC³⁻中的H原子替换为-NH₂基团,推测材料的CO₂吸附能力变化(从氢键和偶极作用角度说明),并写出改性后配体的名称。第六题:化学与社会——未来能源的“绿色答卷”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工光合作用”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的终极方案。其核心是模拟植物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将CO₂和H₂O转化为燃料(如甲醇)。能量转化路径:(1)写出人工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并计算该反应的ΔG(已知298K时,甲醇的ΔfG°=-166.2kJ/mol,CO₂(g)的ΔfG°=-394.4kJ/mol,H₂O(l)的ΔfG°=-237.1kJ/mol)。(2)光催化剂是该过程的关键。某团队研发的CdS量子点催化剂存在光腐蚀问题(CdS+2h⁺→Cd²⁺+S),请设计一种“助催化剂”(如Pt纳米颗粒)的修饰方案,并用电化学原理说明其抑制光腐蚀的机制。社会责任思考:若你是国际能源署的化学顾问,需向各国政府提交一份“化学技术推动碳中和”的政策建议。从“碳捕捉”“碳转化”“碳封存”三个维度,各列举1项化学技术并简述其原理(每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