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_第1页
2025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_第2页
2025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_第3页
2025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_第4页
2025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habilitationofurbandrainagepipelineswithcured-in-placepipesbyinversionprocess2025目次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23基本规定 44材料 54.1一般规定 54.2干软管 54.3湿软管树脂体系 64.4湿软管 74.5预衬管 74.6内衬管 75设备 95.1一般规定 95.2翻转设备 95.3固化设备 96设计 116.1一般规定 116.2内衬管结构设计 116.3水力计算 137施工 157.1一般规定 157.2管道预处理 157.3湿软管制作与运输 167.4翻转施工 177.5固化施工 187.6端部处理 187.7施工安全要求 198质量检验与验收 218.1一般规定 218.2原有管道预处理 228.3施工质量检验 228.4管道功能性试验 258.5工程竣工验收 25附录A: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6附录B:原位固化内衬管道短期抗弯性能测试 30B.1一般规定 30B.2设备与测试参数 30B.3样品的形状与尺寸大小 30B.4步骤 31B.5计算与结果表示 32B.6测试报告 34附录C:管壁密实性试验方法 36附录D: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管壁厚计算表 37本文件用词说明 41引用标准名录 42条文说明 43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2)3Basicspecification(4)4Materials(5)4.1Generalrequirement(5)4.2Drytube(5)4.3wetlinerresinsystem(6)4.4Wettube(7)4.5Pre-liner(7)4.6Liner(7)5Equipment(9)5.1Generalrequirement(9)5.2Inversionequipment(9)5.3Curingequipment(9)6Design(11)6.1Generalrequirement(11)6.2Linerstructuraldesign(11)6.3Hydrauliccalculation(13)7Construction(15)7.1Generalrequirement(15)7.2Linerpretreatment(15)7.3Wetlinerproductionandtransportation(16)7.4InversionConstruction(17)7.5CuringConstruction(18)7.6Linerendtreatment(18)7.7ConstructionSafetyRequirements(19)8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21)8.1Generalrequirement(21)8.2Originalpipepretreatment(22)8.3ConstructionQualityInspection(22)8.4PipeFunctionaltest(25)8.5Finaacceptanceofcompletion(25)AppendixA: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record(26)AppendixB:Shorttermflexuralpropertiestestforcured-in-placepipe(30)B.1Generalrequirement(30)B.2Equipmentandparameter(30)B.3Sampleshapeandsize(30)B.4Procedure(31)B.5Calculationandresult(32)B.6Testreport(34)AppendixC:Testmethodforpipewalltightness(36)AppendixDCuredinplacelinerwallthicknesscalculationtable(3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41)ListofquotedStandards(42)Explanationofprovisions(43)1总则1.0.1为规范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保障工程质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文件。1.0.2本文件适用于管径DN200~DN2700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城镇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原位固化法cured-in-placepipe将湿软管通过翻转或者牵拉的方法置入原有管道内部,并通过水压或气压使湿软管与原管紧密贴合后固化形成内衬管的非开挖修复方法,简称CIPP。2.1.2翻转式原位固化法inversioncured-in-placepipe采用翻转方式将湿软管置入原有管道内,通过热水或蒸汽固化后形成内衬管的修复方法。2.1.3干软管drytube与树脂体系有良好相容性的一层或多层聚酯纤维毡、增强纤维织物或同等性能材料制作而成的柔性管材。2.1.4湿软管wettube干软管经浸渍树脂后尚未固化的软管,是由载体材料和/或增强材料、树脂体系和薄膜组合而成的柔性软管,也称内衬软管(liningtube)2.1.5预衬管preliner预先衬入原有管道,由防水布或高强度薄膜制成,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且能够承受湿软管翻转、膨胀、固化的压力和温度的软管,施工时湿软管将翻转或牵引入预衬管内。2.1.6内衬管liner湿软管置入原有管道并经固化形成的管道内衬。2.1.7CIPP施工段cured-in-placepipesunit一次性完成浸渍并作为单根管段安装的原位固化施工单元。2.2符号2.2.1几何参数Dmax——原有管道的最大内径;Dmin——原有管道的最小内径;DO——内衬管外径;DL——试验管道内径;DI——内衬管的内径;DE——原有管道的平均内径;HS——管顶覆土厚度;Hw——管顶以上地下水位高度;H——管道敷设深度;SDR——内衬管的标准尺寸比;t——内衬管壁厚。2.2.2荷载和压力P0——内衬管管中心地下水压力;qt——内衬管承担的土体、地下水自重及地面活荷载之和;WS——地面活荷载。2.2.3材料性能E——内衬管的初始弹性模量;EL——内衬管的长期弹性模量;ES′——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2.2.4系数B′——弹性支撑系数;C——椭圆度折减系数;K——圆周支持率;N——安全系数;q——内衬管的椭圆度;Rw——水浮力系数;μ——泊松比。2.2.5其他符号γ——土体容重;3基本规定3.0.1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应依据管道检测评估结果进行设计和施工。3.0.2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3.0.3在修复之前应对管道进行预处理,管道预处理应满足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的修复要求。3.0.4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修复排水管道施工时,各项安全措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3.0.5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施工需要封堵管道的,应制定和采取安全措施,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中的有关规定。3.0.6清洗管道产生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中的有关规定。3.0.7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所产生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排放标准要求。3.0.8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管道应在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4材料4.1一般规定4.1.1修复工程用产品应标识并应具有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和使用说明书。4.1.2修复工程用修复材料进场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4.1.3在同一个修复管段内同一种损坏类型的工程宜使用同一生产厂家同批次的产品。4.1.4热固性树脂、助剂、聚酯纤维毡等材料在储存、生产、施工过程中应远离明火。4.2干软管4.2.1干软管可由单层或多层聚酯纤维毡或同等性能材料组成,并涂覆功能膜,根据需要可衬入玻璃纤维、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等织物层等。4.2.2干软管经缝合、热焊接或粘结制作而成,各层纤维毡或同等性能的材料的接缝应错开,相邻接缝、接头间距应不小于100mm。干软管典型结构形式如图4.2.2-1,4.2.2-2所示。2234511-覆膜聚酯纤维毡;2-密封带;3-覆膜毡缝合处;4-毡缝合处;5-聚酯纤维毡图4.2.2-1缝合法干软管结构示意图33562411-覆膜聚酯纤维毡;2-密封带;3-焊合处;4-焊接带;5-缝合处;6-聚酯纤维毡图4.2.2-2粘合法干软管结构示意图4.2.3干软管应与所浸渍树脂兼容,且应能承受施工的拉力、压力、一定抗穿刺力、摩擦力、和固化温度。4.2.4干软管制作场地应选在室内,并具备防尘、防火、防潮、防日光照射的加工条件。4.2.5干软管材料的外径选择宜为原有管道内径的85%-97%。4.2.6干软管制作厚度应满足内衬管壁厚不小于内衬管的设计壁厚要求。4.2.7干软管长度应满足修复管段两端检查井间的中心距离、检查井井深、端部所需长度以及施工时翻转压力所需水头高度的要求。4.3湿软管树脂体系4.3.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用树脂包括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UP)、乙烯基酯树脂(VE)或者环氧树脂(EP),不得采用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树脂应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及触变性能,树脂应能在加热作用下固化,且初始固化温度应低于60℃。4.3.2根据管道水质优先选用树脂类型宜按表4.3.2确定。表4.3.2根据管道内排水性质选用树脂管道水质条件优先树脂类型雨水间苯型UP生活污水间苯型UP和EPpH≥8或者温度高于40℃的工业排水VE,EP,须树脂供应商出具其可以用于该用途排水的适用报告4.3.3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用树脂系统浇铸体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3.3。表4.3.3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用树脂浇铸体性能要求纯树脂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间苯)乙烯基酯环氧树脂测试方法弯曲模量(MPa)≥3000≥3000≥3000《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弯曲强度(MPa)≥90≥100≥100拉伸模量(MPa)≥3000≥3000≥3000拉伸强度(MPa)≥60≥80≥80拉伸断裂延伸率(%)≥2≥4≥4热变形温度(℃)≥88≥93≥85《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2部分:塑料和硬橡胶》GB/T16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用树脂的耐腐蚀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4.3.4。表4.3.4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用树脂的耐腐蚀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化合物溶液浓度测试方法硝酸1.0%《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耐化学介质性能试验方法》GB/T3857:加温至60℃条件下,28天期龄的弯曲强度保留率与弯曲模量保留率的平均值大于70%,同时样品外观无劣化视为耐,否则为不耐。硫酸5.0%燃料油100%氢氧化钠0.5%蔬菜油(棉籽油、谷物油或矿物油)100%洗涤剂0.1%肥皂水0.1%4.4湿软管4.4.1湿软管长度应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在订货时由供需双方商定。湿软管的长度偏差应为有效长度的0~0.5%。4.4.2湿软管的有效厚度应满足固化后比内衬管设计厚度大3%~20%。4.4.3湿软管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1湿软管厚度均匀;2表面光滑平整、无褶皱;3表面色泽均匀、无破损;4表面无干斑或气泡。4.4.4湿软管应标记设计厚度、适用管径、长度等参数。4.5预衬管4.5.1预衬管可由高强度管状薄膜或耐压防水布制成,直径应与原有管道内径相同。4.5.2预衬管应具有抗撕裂、抗穿刺和耐磨损性能。4.5.3预衬管应具有耐湿软管固化时产生的高温的性能。4.6内衬管4.6.1内衬管不得有裂缝、孔洞、划伤、夹杂物、气泡或变形等缺陷。4.6.2内衬管的短期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6.2的规定。表4.6.2内衬管初始力学性能指标测试项目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聚酯纤维毡内衬管含30%及以上玻璃纤维聚酯纤维毡内衬管弯曲强度(MPa)≥31≥62《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9341弯曲模量(MPa)≥2000≥4000抗拉强度(MPa)≥21≥42《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GB/T10内衬管的长期力学性能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测试,且不应小于初始性能的50%。4.6.4内衬管的耐化学腐蚀性检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塑料耐液体化学试剂性能的测定》GB/T11547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耐化学性的检测浸泡时间宜为28d,试验温度应为23℃±2℃;2浸泡典型介质应按表4.6.4选取。表4.6.4浸泡典型介质化合物溶液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环氧树脂浓度5.0%,pH为1的H2SO4溶液选测选测浓度0.5%,pH为10的NaOH溶液选测选测注:化合物溶液的浓度为质量分数。3试件浸泡完成后,应分别按本文件第8.3.7条规定检测试样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检测结果不应小于内衬管初始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80%。4.6.5产品生产企业应提供内衬管的长期力学性能型式检验报告。5设备5.1一般规定5.1.1施工设备应包括:翻转设备和固化设备。5.1.2施工设备的性能应满足工程质量需求,相关装置应系统配套、运行良好,经施工人员确认后方可使用。5.1.3施工设备应根据工程特点合理选用,并应有总体布置方案;对于不宜间断的施工情况,应有满足施工要求备用的动力和设备;开始施工前应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设备应能正常使用。5.1.4施工设备日常安全检查和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GB55034、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和《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范》JGJ160的规定。5.2翻转设备5.2.1水压翻转平台宜选用钢材制作,翻转架搭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或《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JGJ/T231的要求,水压翻转平台的荷载不得超过2.70kN/m²。5.2.2水压翻转平台的传输滚轮应有刹车装置,平台应设置湿软管导向装置。5.2.3水压翻转平台搭设高度应根据翻转压力和热水循环固化过程压力所需的水头高度确定。5.2.4水压翻转平台应搭设牢固,支架尖突部位、端部应用聚酯纤维毡、胶布等进行包裹。5.2.5翻转架搭设完毕投入使用前,专职安全员应进行全面检查,架体搭设应牢固稳定,架体不得超越施工作业区范围。5.2.6气压翻转设备包含:鼓体、翻转喷嘴、压力表、温度表、安全阀、可视玻璃观察孔、旋转轮、水管接头、排水阀、空气阀、精密气流调节器、底座及刹车固定装置。5.2.7气压翻转设备工作压力应满足0~0.1MPa,工作温度应满足5℃~100℃,可满足DN200~DN1200施工要求。5.2.8气压翻转作业前,应对气压翻转设备进行试运行检查,保证设备可以正常运行。5.3固化设备5.3.1热水供应装置应为D级无压锅炉,出水温度≤95℃,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锅炉安全技术规程》TSG11中相关的规定。5.3.2蒸汽供应装置应为D级锅炉,且应满足《锅炉安全技术规程》TSG11中相关的规定。5.3.3使用热水和蒸汽供应装置前,对设备进行试运行,检查设备各项性能是否正常。5.3.4作业前热水或蒸汽供应装置燃料应加足,作业过程中不宜添加燃料。5.3.5热水或蒸汽供应装置应装有温度和压力测量仪表,固化过程中应对温度和压力进行测量和监控。5.3.6加热固化时采用的热水或蒸汽供应装置容量应满足被修复管道所需的加热用量。6设计6.1一般规定6.1.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设计前,应详细调查原有管道的基本概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现场及周边的施工环境。6.1.2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的管道的错口和变形应小于直径的15%。6.1.3翻转式原位固化法采用热水固化可用于修复管径DN200~DN2700的各种材质、各种断面排水管道,并可用于修复埋深不大于5m的检查井;采用蒸汽固化可用于修复管径DN50~DN1200的各种材质、各种断面排水管道。6.1.4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整体修复应根据管道检测评估结果,按照表6.1.5的规定,确定修复一类内衬修复、二类内衬修复和三类内衬修复的类别及适用情况。表6.1.5排水管道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整体修复适用情况内衬种类选择原有管道状态修复要求第一类内衬管道形状完好,存在1级破裂、2级脱节、2级腐蚀、1级渗漏等缺陷,土壤和交通荷载完全由原有管道承担。内衬根据地下水压力进行设计内衬需满足日常修补维护要求第二类内衬管道2级破裂,1级变形,1级错口,2级及以上渗漏,内衬与管道及周边土体系统共同承载着土壤和交通负荷。内衬根据地下水压力进行设计。应有防止固化前内衬因地下水地下水而损坏措施内衬与既有管道共同作用,满足补强要求,应能抵抗外部的静水压力第三类内衬内衬与管道及周边土体系统在未来不再稳定。内衬必须独立承载地下水压力以及土壤和交通负荷内衬应满足不依赖于既有管道能独立承受全部荷载作用6.1.5管道第三类内衬修复设计年限不应低于50年;第二类内衬修复的管道,其设计年限应不低于原有管道结构的剩余设计期限,且不应低于20年。6.1.6施工井口尺寸不满足湿软管材料置入原有管道的要求时,应根据材料尺寸及安装要求提前完成扩孔施工。6.1.7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原有管道地基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处理;2.当原有管道出现严重破裂或缺失,影响内衬管受力情况时,应进行预处理;3修复后管道的结构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及变形要求;4修复后管道的过流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5修复后管道应满足清疏要求。6.2内衬管结构设计6.2.1第二类内衬修复时,内衬管设计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DC=q=式中:t——内衬管壁厚(mm),计算值小数点保留1位,往上取值;D0——内衬管外径(mm);K——圆周支持率,可取7.0;EL——内衬管的长期弹性模量(MPa),宜取初始模量的50%;P0——内衬管管中心地下水压力(MPa);C——椭圆度折减系数;q——内衬管的椭圆度,按原有管道椭圆度的实测值;N——安全系数,取2.0;——泊松比,取0.3;D——原有管道的平均内径(mm);D——原有管道的最大内径(mm);D——原有管道的最小内径(mm)。6.2.2第三类内衬修复时,内衬管设计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qRB'=式中:t——内衬管壁厚(mm);D0——内衬管外径(mm);qt——内衬管承担的土体、地下水自重及地面活荷载之和(MPa);Hw——管顶以上地下水位高(m);Hs——管顶覆土厚度(m);H——管道埋深(m);Rw——水浮力系数;γ——土体容重(kN/m3);Ws——地面活荷载(MPa);N——安全系数,取2.0;C——椭圆度折减系数;q——内衬管的椭圆度,按原有管道椭圆度的实测值;EL——内衬管的长期弹性模量(MPa),宜取初始弹性模量的50%;B'——弹性支承系数;Es’——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MPa),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的规定确定。6.2.3内衬管的最小壁厚应满足(6.2.3-1)要求:t式中:t——内衬管壁厚(mm);D0——内衬管外径(mm);E——内衬管的初始弹性模量(MPa)。6.2.4内衬管的最小壁厚还应大于式6.2.1-1的计算结果。6.2.5当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内衬管标准尺寸比(SDR)不得大于100。6.2.6当排水管道进行第三类内衬修复时,内衬结构设计应按照GB50332进行强度和变形计算,并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6.2.7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管最小厚度应满足附录D要求。6.3水力计算6.3.1修复后应满足原有管道设计排水流量的过流能力要求。6.3.2修复前后排水管渠的流量、流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规定进行计算。6.3.3修复后与修复前管道的过流能力的比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0的规定进行计算。7施工7.1一般规定7.1.1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7.1.2施工时应按获批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围护及交通导行。7.1.3当管道内需采取临时排水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的有关规定对原有管道进行封堵;2当封堵采用气囊时应按按现行团体标准《市政排水管道气囊封堵技术规程》T/CMEA55的有关规定对原有管道进行封堵;3当管堵上、下游有水压力差时,应对管堵进行支撑,管径大于DN800的管道,宜采用固定式封堵;4临时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应能满足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施工要求。7.1.4施工单位应对由施工引起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采取控制措施。7.1.5现场施工前,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安全检查:1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交底;2现场施工设备;3截流断水措施。7.1.6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施工应做好树脂存储温度、冷藏温度和时间、树脂用量、湿软管浸渍停留时间和使用长度、翻转时的压力和温度、湿软管的固化温度、时间和压力、内衬管冷却温度、时间、压力等记录和检验。7.1.7施工完成后,宜采用电视检测设备进行管道内部检测,确认内衬管修复外观情况。7.2管道预处理7.2.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施工前,应对原有管道进行预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处理后的原有管道内应无沉积物、垃圾及其他障碍物,不应有影响施工的积水和渗水现象;2管道内表面应洁净,无影响湿软管衬入的附着物、尖锐毛刺、突起现象;3管道有沉降、变形、破损、缺失和接头错口等结构受损部位,应先进行复位和修复处理;4原有管道地下水位较高,内部存在可能影响整体固化的二级及以上渗漏时,应对漏水点通过注浆等措施进行止水或隔水处理。7.2.2管道宜采用高压水射流进行清洗,采用高压水射流管道清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流压力不应对管壁造成剥蚀、刻槽、裂缝及穿孔等损坏,当管道内有沉积碎片或碎石时,应防止碎石弹射而造成管道损坏;2喷射水流不宜在管道内壁某一局部停留过长时间;3对严重腐蚀管道应试喷确定合适压力后方可整段清洗;4对存在塌陷或空洞管段,不应用高压水流冲洗暴露的土体;5当管道直径大于800mm时,可采取人工进入管内进行高压水射流清洗,高压水射流的压力不应破坏原有管道结构;6人工进入管内高压水射流作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压水射流清洗作业安全规范》GB26148的有关规定。7.2.3管径DN800及以上排水管道渗漏宜嵌缝后采用水溶性聚氨酯注浆进行堵漏。DN800以下排水管道裂缝渗漏宜采用点状原位固化法进行堵漏,采用局部点状原位固化法进行堵漏作业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0规定。7.2.4管壁缺损、2级以上错口、脱节和腐蚀部位应采用防腐型硅酸盐水泥砂浆修补、找平。7.2.5管道周边空洞应采取注浆方式充填密实。7.2.6有内钢套的原有管道,应对内钢套进行预处理。7.2.7管内影响内衬施工的障碍物宜采用工具或局部开挖的方式进行清除。7.2.8原有管道内存在严重错口、变形或有其他装置等,经计算流量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可采取局部开挖处置后再进行内衬修复。7.2.9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施工前管道预处理检查记录应按表A.0.1填写。7.3湿软管制作与运输7.3.1湿软管制作应在室内,并具备防尘、防火、防日光照射等条件。7.3.2湿软管制作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于抽真空、搅拌、传送碾压的设备应齐全、性能应良好;2浸渍前应对干软管进行检测,确认干软管无破损;3浸渍前应采用真空泵对干软管抽成真空,真空度不应低于60kpa,并保持至浸渍结束;4湿软管制作时宜采取避光、降温等措施,室内温度不宜高于30℃。7.3.3树脂计量及混合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准确计算树脂用量并准确称量,实际用量应比理论用量多5%~10%;2应依次加入促进剂、引发剂和填料,每添加一种试剂,搅拌均匀后,方可加入下一种试剂。树脂与各种添加剂应进行充分混合。7.3.4混合添加剂后的树脂不能及时浸渍时,应避光冷藏,冷藏温度和时间应根据树脂本身的稳定性和固化体系来确定。7.3.5湿软管整平定厚时应匀速,湿软管各处厚度应均匀且没有褶皱。7.3.6湿软管的存储及运输不应影响固化后内衬管的性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湿软管应存储在隔热避光的环境中,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应记录暴露的温度和时间;2湿软管在贮运和装卸过程中应避免与硬质、尖刺物体发生刮擦、碰撞;3湿软管应根据气温和运输距离等情况确定保存和运输方法,宜存储在不高于20℃的环境中,运输过程中宜全程保温密封运输。7.4翻转施工7.4.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施工可采用水压翻转和气压翻转。7.4.2翻转前应对原有管道内部渗漏、积水等情况进行确认。7.4.3翻转前应先在管道内拉入预衬管,预衬管置于原有管道底部不应扭曲或扎结,施工井端应固定在翻转筒下端。7.4.4湿软管翻转入已经拉入原有管道的预衬管并导入原有管道,施工人员下井实施引导作业应符合《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的相关规定。7.4.5将湿软管翻转置入原有管道,施工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翻转时,应将湿软管的外层防渗塑料薄膜向内翻转成内衬管的内膜,与湿软管内翻转用的水或压缩空气相接触;2翻转压力应控制在使湿软管充分扩展所需最小压力和湿软管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力之间,同时应能使湿软管在原管道内翻转到管道的另一端点,相应压力值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3翻转过程中宜在翻转用水中加入润滑剂或湿软管表面涂抹润滑剂减少翻转阻力,润滑剂应是无毒的油基产品,且不应对湿软管和相关施工设备等产生影响;4翻转过程中,不宜反复拖动湿软管。5湿软管翻转过程中,管内压力应能使其紧密贴合在原有管壁。6.翻转完成后,湿软管伸出原有管道末端的长度应根据管径大小确定。7.4.6水压翻转用水应采用生活用水或洁净的自然水体,翻转水头不宜低于2m;7.4.7水压翻转采用吊装下料时,每次吊装的湿软管长度不宜大于5m;7.4.8气压翻转前应检查核实翻转鼓的可视玻璃、空气阀门、排水阀、水管接头等已关闭,加压前翻转鼓应密封。7.4.9气压翻转用气应采用压缩空气。定位气压翻转鼓并应将其引导至与管嘴对准的适当位置,调节精密调节器,打开空气阀,将空气释放到翻转滚筒,翻转压力宜为30~40Kpa。7.4.10湿软管翻转时,应为下井作业人员预留进出口通道,井口必须有专人监护。7.5固化施工7.5.1翻转完成后可采用热水或蒸汽对湿软管实施加热固化。7.5.2固化装置应装有温度测量仪,应对固化过程中介质温度进行跟踪测量和监控;且循环介质的平均温度应达到树脂固化所需温度。7.5.3在修复段起点和终点,距离端口200~300mm处,应在湿软管与原有管道之间安装监测管壁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应器。7.5.4湿软管固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化应采用阶段式加热方式进行,固化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以及温度升高速度应按树脂材料说明书的规定或咨询树脂材料生产商,并应根据修复管段的材质、周围土体的热传导性、环境温度、地下水位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固化过程中应保持始端与末端之间的内部温度差在15℃以内;3可通过温度感应器监测的树脂放热曲线判定树脂固化的状况;4固化过程中湿软管内的压力应能使湿软管与原有管道紧密贴合,压力不得超过湿软管在固化过程中承受的最大压力,并不得损坏原有管道,压力应保持到固化结束。7.5.5热水供应装置应先将常温水输送至整段湿软管,然后开始加热并循环,应使湿软管内壁均匀受热。7.5.6热水宜从标高较低的端口送入,循坏加热至固化完成,压力水头应控制在高于原管道管底4.5m-5.5m范围内。7.5.7蒸汽应从标高较高的端口送入,加热至固化完成,蒸汽压力应控制在30-40KPa范围内,始端与末端之间的内部温度差应在15℃以内。7.5.8固化完成后应对内衬管内的加热介质进行替换冷却,内衬管冷却时间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规定,过程中内衬管内不应形成负压。应待冷却稳定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7.5.9热水固化内衬管应采用常温水替换热水进行冷却;应冷却至38℃以下。7.5.10蒸汽固化内衬管应采用常温压缩空气替换蒸汽进行冷却,应冷却至45℃以下。7.5.1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翻转、固化、冷却过程检查结果应按照附录A中表A.0.3的要求进行记录。7.6端部处理7.6.1内衬管固化完成后应对端部进行切割、密封处理。7.6.2内衬管端部应切割整齐,并应露出原管口20mm~50mm。7.6.3翻转式原位固化法施工段中有流槽井的,在不影响排水和养护的情况下宜保留位于流槽中的部分内衬管。7.6.4端口处井壁向管内10mm处宜采用不锈钢胀环内撑处理,胀环宽度应不小于40mm,厚度应不小于4mm。7.6.5端口处内衬管与原有管道结合应紧密,内衬管与原有管道缝隙不应有水漏出。7.6.6管道修复完成后,应对内衬管端口、内衬管与或检查井接口处进行连接和密封处理。7.6.7内衬端口切割、密封后,应清洁内衬管及端口,切割下的废料等应妥善处置。7.6.8管道与检查井连接应采用目视检查或摄像检查,确认连接效果。7.7施工安全要求7.7.1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排水管道施工时应制定和采取安全措施,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和《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的有关规定。7.7.2井下和管道内作业、拆封排水管道头子作业、水下作业、闭气试验、施工用电等风险性较高的施工作业,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专项施工作业方案,安全生产条件符合规定后方可施工。7.7.3下井作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具备井下作业资格,并应掌握人工急救技能和防护用具、照明、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施工单位应为下井作业人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7.7.4密闭空间作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和地方政府有关密闭空间作业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7.7.5登高作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GB55034的有关规定。7.7.6严禁未经审批或备案的夜间施工。获准的夜间施工,在离噪声敏感建筑物10m半径内边界处噪声源应小于55dB,10m半径外边界处噪声源应小于60dB。7.7.7施工现场内的灯光不应直射行人和车辆通行道路。严禁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灯光直射敏感建筑物。因施工设施设备遮挡路灯照明时,应在受影响的一侧增设照明灯。7.7.8热固性树脂、聚酯纤维毡等材料在贮存、搅拌、浸渍、运输、翻转施工过程中应远离高温和防火。7.7.9吊运物料所用的绳索应牢固可靠,吊运物料距离地面50cm时,人员方可靠近操作。7.7.10加热固化过程中,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烫伤事故。7.7.11内衬管端部切割应在内衬管冷却并释放压力后进行,切割设备应满足井下安全作业要求和切割要求,切割时施工作业人员应佩戴防尘护具。7.7.12固化树脂材料等宜采用不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新型环保材料。7.7.13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应由专人管理,管道施工废料按环保规定处理,不应擅自倾倒或排放。7.7.14施工材料堆放及机械设备的停放应在施工范围内,不应占用行车通道。7.7.15施工临时用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的规定。8质量检验与验收8.1一般规定8.1.1施工单位在排水管道修复施工前应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单元的划分。工程项目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分项工程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单元划分应符合表8.1.1的规定。表8.1.1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划分单位工程(可按1个施工合同或视工程规模按1个路段、1种施工工艺,分为1个或若干个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分项工程验收批两井之间工作井(围护结构、开挖、井内布置)每座原有管道预处理两井之间管道接口连接修复管道8.1.2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的质量验收除应满足本章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和《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0的有关规定。8.1.3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井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有关规定执行。8.1.4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对修复管道进行电视检测。8.1.5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工程的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1经返工重做具备验收条件的,申请重新验收;2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申请重新验收;3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验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申请重新验收;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文件和协商文件申请进行验收。8.1.6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要求的内衬管,严禁通过验收。8.1.7单位工程经施工单位自行检验合格,并经监理单位确认通过后,应向建设单位提出单位工程验收。8.2原有管道预处理Ⅰ主控项目8.2.1原有管道经检查,其损坏程度、专项施工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施工方案;检查原有管道检测与评估报告、与设计的洽商记录等。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2.2原有管道经预处理后,应无影响修复施工工艺的缺陷,管道内表面应符合本文件第7.2.1条的规定。检查方法:观察或CCTV辅助检查;检查预处理施工记录、相关技术处理记录。检查数量:全部检查。Ⅱ一般项目8.2.3原有管道的预处理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检查管道预处理记录,检查施工材料质量保证资料和施工检验记录或报告。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2.4原有管道范围内的检查井、工作井经处理满足施工要求;按要求已进行管道试通,并应满足修复施工要求。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试穿管段试通记录、相关技术处理记录。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2.5按要求已进行管道内表面基面处理、周边土体加固处理,且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技术处理方案和施工检验记录或报告。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3施工质量检验Ⅰ取样与送样8.3.1固化完成后,内衬管应按每三个施工段不少于一组进行现场取样,小于三个施工段按一组进行现场取样。8.3.2样块一般在施工现场直接从内衬管的端部截取。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截取时,可采用和施工条件同等的环境下制作的样块。8.3.3取样尺寸及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3.3的规定。表8.3.3取样尺寸及技术要求测试项目测试指标取样要求样块数量三点弯曲测试抗弯强度施工现场采集样块尺寸:(周向长度×轴向长度)em<10mm内衬管:250mm×200mmem≥10mm内衬管:400mm×200mm同三点弯曲测试1短期弯曲模量厚度测量平均厚度em拉伸试验抗拉强度施工现场采集样块尺寸:(周向长度×轴向长度)200mm×300mm1密实性检测材料样本透水性边长为45mm±5mm的正方形1注:取样要求为最小取样尺寸8.3.4样品送检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由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2每个样品应有样品说明单,样品说明单包括下列信息:1)内衬材料、尺寸、树脂类型、涂层情况、内衬生产商;2)施工日期、采样日期;3)采样位置、采样方法;4)测试委托方、施工方签字确认。3测试工作应按照本文件第8.3.7条规定执行,增补测试项目应由材料供应商、施工方和业主共同商议确定。Ⅱ主控项目8.3.5原材料的规格、性能应符合本文件第4章的规定和设计要求,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和产品性能检验报告等资料应齐全。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检查质量保证资料、厂家产品使用说明等。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3.6内衬管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文件第4章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取样检测记录、复测报告等;内衬管检查方法应按本文件第8.3.1条~8.3.6条执行。检查数量:同一批次产品现场取样不少于1组。8.3.7翻转式原位固化法修复后内衬管性能指标、测试样品的尺寸及技术要求应按表8.3.7进行内衬检测。表8.3.7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检测项目测试项目测试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聚酯纤维毡内衬管含30%及以上玻璃纤维聚酯纤维毡内衬管三点弯曲测试抗弯强度MPa满足设计要求且≥31≥62附录B弯曲模量MPa≥2000≥4000拉伸试验抗拉强度MPa≥21≥42《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GB/T1040.2厚度测量平均厚度(em)mm不小于图纸设计值,单个样品测试值与平均厚度值正偏差不大于10%不小于图纸设计值,单个样品测试值与平均厚度值正偏差不大于10%《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GB/T8806密实性检测材料样本透水性————无试验介质渗透至玻璃瓶中:0.05MPa,30min测试合格本规程附录C注:平均厚度不包括非结构性内外膜厚度。8.3.8现场内衬管的壁厚检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GB/T8806的有关规定执行。固化后内衬管的最小壁厚不应小于图纸设计值,平均壁厚不宜大于设计壁厚的20%。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用测厚仪、卡尺等量测,检查样品管或样品板检验记录并填入本文件附录表A.0.4。检查数量:应量测管道两端各1个断面,每个断面测环向均匀至少4点,取平均值为该断面的代表值(平均壁厚)。Ⅲ一般项目8.3.9内衬管表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衬管与原有管道内壁紧密贴合,线形与原有管道一致,不应有明显凸起、凹陷、错台、空鼓等现象;2内衬管表面光洁、平整,无划伤、裂纹、磨损、孔洞、气泡、干斑、脱皮、分层、折痕、杂质和软弱带等影响管道使用的缺陷;管道不应有渗水现象。3内衬管褶皱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管道直线段最大褶皱不应大于0.02D或6mm中的较大值。8.3.10修复后管道线形平顺,折变或错台处过渡平顺;环向断面圆弧饱满。检查方法:观察,CCTV辅助检查;或检查施工记录、CCTV记录等。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3.11内衬管端头应切割整齐,端部密封处理符合设计要求,且密封良好、饱满密实。检查方法:观察或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施工记录等。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3.12修复管道的检查井及井内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无渗漏水现象。检查方法:观察或对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记录等。检查数量:全部检查8.4管道功能性试验8.4.1内衬管安装完成,内衬管冷却到周围土体温度后,应进行管道严密性检验。应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对内衬管进行渗漏测试。1闭水试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无压管道闭水试验的相关规定进行。实测渗水量不应大于下式计算的允许渗水量:(8.4-1)式中:Qe——允许渗水量(m3/24h·km);DL——试验管道内径(mm)。2闭气法试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无压管道闭水试验的相关规定进行。8.4.2当管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管道内径大于1000mm,且试验用水源困难或管道有支、连管接入,且临时排水有困难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混凝土结构无压管道渗水量测与评定方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经检查,修复管道应无明显渗水,严禁水珠、滴漏、线漏等现象。8.4.3管道功能性检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工作坑,并应清理施工现场。8.5工程竣工验收8.5.1修复工程完工后,应先对修复管道进行外观检查,并进行CCTV自检,合格后通知相关部门组织验收。8.5.2工程实体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内容、要求应与设计文件相符;2外观质量验收应包括修复前管材的几何尺寸等检测资料验收;3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8.5.3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1湿软管与内衬管内壁的外观检查记录;2聚酯纤维毡、热固性树脂的质量合格证及性能检测记录;3施工前、后排水管道影像检测记录;4内衬管管壁厚度实测检查记录;5内衬管样块性能测试记录。附录A:工程质量验收记录A.0.1管道预处理检查记录应按表A.0.1填写。表A.0.1管道预处理检查记录表表GLZ-01工程名称施工路段修复管段编号W1-W5修复施工长度138.1m修复施工管径DN300内衬设计厚度4.5mm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序号管道修复前检查项目施工前管道内部要求1第7.2.1条预处理后的原有管道内应无沉积物、垃圾及其他障碍物,不应有影响施工的积水和渗水现象;2第7.2.1条管道内表面应洁净,无影响湿软管衬入的附着物、尖锐毛刺、突起现象3第7.2.1条管道有沉降、变形、破损和接头错位等结构受损部位,应先进行复位和修复处理4第7.2.4条管壁缺损、2级以上错口、脱节和腐蚀部位应采用防腐型硅酸盐水泥砂浆修补、找平。5施工前管道内检测发现结构性缺陷管道有沉降、变形、破损和接头错口的部位,应先进行复位和修复处理施工单位自检情况(盖章)申请进入施工员:技术负责人:日期:监理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现场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日期:建设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建设方代表:日期:

A.0.2湿软管检查记录应按表A.0.2填写。表A.0.2湿软管检查记录表表GLZ-02工程名称施工路段修复管段编号W1-W5修复施工长度138.1m修复施工管径W1-W5内衬设计厚度4.5mm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序号湿软管外观检查项目软管浸渍质量要求1第4.4.3条湿软管厚度均匀2第4.4.3条表面光滑平整、无褶皱3第4.4.3条表面色泽均匀、无破损4第4.4.3条表面无干斑或气泡5测量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软管厚度实测值6厚度检测(mm)>t0m10m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110m120m130m140m150m160m170m施工单位自检情况(盖章)施工员:技术负责人:日期:监理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现场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日期:建设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建设方代表:日期:A.0.3翻转固化冷却过程检查记录应按表A.0.3填写。表A.0.3翻转固化、冷却过程检查记录表表GLZ-03工程名称施工路段修复管段编号W1-W5修复施工长度138.1m修复施工管径W1-W5内衬设计厚度4.5mm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序号检查项目施工情况1第7.5.3条在修复段起点和终点,距离端口200~300mm处,应在湿软管与原有管道之间安装监测管壁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应器。2第7.5.6条第7.5.7条热水宜从标高较低的端口送入,循坏加热至固化完成,压力水头应控制在高于原管道管底4.5m-5.5m范围内;蒸汽应从标高较高的端口送入,加热至固化完成,蒸汽压力应控制在30-40KPa范围内,始端与末端之间的内部温度差应在15℃以内。3第7.5.4条固化过程中应保持始端与末端之间的内部温度差在15℃以内;固化过程中湿软管内的压力应能使湿软管与原有管道紧密贴合,压力不得超过湿软管在固化过程中承受的最大压力,并不得损坏原有管道,压力应保持到固化结束。4第7.5.9条第7.5.10条热水固化内衬管应采用常温水替换热水进行冷却,应冷却至38℃以下;蒸汽固化内衬管应采用常温压缩空气替换蒸汽进行冷却,应冷却至45℃以下。5固化及冷却过程温度和压力实测值℃(每60min记录一次)次数123456789温度38.457.673.081.279.880.8压力次数101112131415161718温度压力施工单位自检情况(盖章)施工员:技术负责人:日期:监理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现场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日期:建设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建设方代表:(签章)日期:

A.0.4固化后内衬管检查记录应按表A.0.4填写。表A.0.4固化后内衬管检查记录表表GLZ-04工程名称施工路段修复管段编号W1-W5修复施工长度138.1m修复施工管径W1-W5内衬设计厚度4.5mm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序号检查项目质量情况1第9.3.10条内衬管与原有管道内壁紧密贴合,不应有明显凸起、凹陷、错台、空鼓等现象;内衬管表面光洁、平整,无划伤、裂纹、磨损、孔洞、气泡、干斑、脱皮、分层、折痕、杂质和软弱带等影响管道使用的缺陷;管道不应有渗水现象。内衬管褶皱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管道直线段最大褶皱不应大于0.02D或6mm中的较大值2第9.3.11条复后管道线形平顺,折变或错台处过渡平顺;环向断面圆弧饱满3第9.3.12条内衬管端头应切割整齐,端部密封处理符合设计要求,且密封良好、饱满密实4第9.3.13条修复管道的检查井及井内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无渗漏水现象5测量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内衬管端部断面环向厚度测量值端部1端部2123456123456厚度检测≥t55.25.16修复后管道功能性检查管道修复后,按本文件要求进行严密性试验,并满足本文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情况(盖章)施工员:技术负责人:日期:监理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现场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日期:建设单位检查验收情况(盖章)建设方代表:日期:附录B:原位固化内衬管道短期抗弯性能测试B.1一般规定B.1.1本测试方法可用于原位固化热固性树脂的测试样品跨度与样本平均厚度可接受的比值。B.1.2本测试方法对于环状的弯曲样品,通过几何因素校正后,提供了三点抗弯测试的弯曲模量、应力应变和挠度值的校正计算公式。B.2设备与测试参数B.2.1测试环状的弯曲样品时,两个试样支座以及加载上压头,应为半径(5±0.2)mm的圆柱或半圆柱形的形状(图B.2.1)。图B.2.1测试开始时就位的弯曲的圆周测试样品尺寸图1—加载上压头;2—试样支座;F—作用力;h—测试样品总厚度;L—支座间的距离;L1—空载下的测试样品与支座相接触点之间的距离;L2—弯曲测试样品真正的跨度;L3—弯曲测试样品的总弦长;r—支座的半径;R2—在1/2厚度处测试样品的曲率半径;V—内径高出空载下的测试样品与支座相相接触点的高度;ϕ—空载下的测试样品与支座相接触点之间的半角;a—测试样品的最高点。B.3样品的形状与尺寸大小B.3.1应从原位固化管的圆周方向切取弯曲的测试样品,测试样品应有显著均匀的曲率半径,当测试样品放置在支座上时,最高点会出现在距离中心点不超过0.1L的位置。(图B.2.1)。B.3.2样品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从原位固化管的圆周方向切取弯曲的测试样,宽度b宜为15mm±1mm;B.3.3样品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从原位固化管的圆周方向切取弯曲的测试样,切取的测试样品总弦长L3(图B.2.1)L3=LB.4步骤B.4.1样品的厚度与宽度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总厚度h首先应通过测量位于测试样品跨度中间三分之一处的6个点来确定(图B.4.1)。2样品的厚度e应通过从每个测量点的总厚度h减去已知或单独测量的任何非结构性的内部和/或外部的膜的厚度来确定。图B.4.1标记了测试样品(圆周向)厚度和宽度测量点的平面图a—测量点3样品的厚度测量值e偏离样品厚度的平均值em不得4测试样品的宽度应在测量厚度的3组位置点进行测量(见图B.4.1)。B.4.2跨度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两支座之间的标称距离L应设置为(16±1)em2当使用弯曲的测试样品时,在两支座处接触点之间形成的半角∅(图B.2.1)不得超过45°。B.4.3跨度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使用弯曲的测试样品时,真正的跨度应使用图B.2.1中的L2的长度,测量将精确到0.5%。2样品在施加荷载前,测试样品应垂直于支座放置,并且样品中心线应位于荷载施加部位±0.5mm的位置。B.4.4测试步骤:1不含玻璃纤维的内衬管应按GB/T9341试验程序进行操作。2含玻璃纤维的内衬管应按GB/T1449试验程序进行操作。3测试时负载速度应采用10mm/min,预加力应采用5N。B.5计算与结果表示B.5.1用于计算的跨度和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弯曲的测试样品时,用于计算抗弯性能的跨度应使用L2参与计算,而不是两支座中心的距离L。2在任何情况下,用于计算样品的弯曲模量和强度的厚度,应采用本规程第B.4.1条测量得到的样品的平均厚度emB.5.2应变基点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应变基准或零点应按照图B.5.2所示,在表面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线性部分的斜率与应变轴的交点处。2当测试机器的软件不自动纠正零点误差时,短期抗弯模量E0应依据GB/T9341-2008第9.3条,应使用εf2=εf1+0.002来决定,εf1应介于0.0005和0.004之间,这将使计算的挠曲模量值最大化,Ef=E0。然后通过画出斜率E0与应变轴相交,基准应变εf0可根据图B.5.2得到。在应力-应变曲线上任何一点的真正的应力则可以从未修正的应变得到,(εf1)修正=(εf1)未修正的−εf0。如果由于其形状的过度扭曲,或者该测试样品在未充分利用到支座前已达到了0.002表面应力(未修正),则该测试样品应被废弃并用一块新的随机选取的测试样品替代。(a)在第一次断裂与施加最大荷载间复合材料足够的应变容量(b)在第一次断裂时或稍后不久复合材料立即呈现脆裂图B.5.2典型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特征以及相关衍生的材料属性B.5.3弯曲样品抗弯性能的推导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在圆周方向所取的弯曲样品,应首先按平面样品进行计算,并应采用L2替代L,按公式(B.5.3-1)计算应力和公式(B.5.3-2)计算应变:σc=3F∙L2εc=6s∙e2在对应应变0.0005和0.0025的应力时,按(B.5.3-3)计算弯曲模量表观值:(B.5.3-3)式中:,——较高的弯曲应力、应变测量表观值;,——较低的弯曲应力、应变测量表观值。3当使用未修正的应变数据时,应使用B.5.2中描述的一个类似的步骤。设置εc2=εc1+0.002,εc1的值应介于0.0005和0.004之间,这将最大化计算的弯曲模量表观值EC,然后画出斜率EC与应变轴相交,来确定基准应变εc0。4采用弯曲样品的几何结构时,应按下列公式来修正得到弯曲模量的实际值Ef:(B.5.3-4)CE=(L(B.5.3-6)式中:——校正系数,将通过弯曲样品得到弯曲模量表观值Ec转换为等价的平面样品的弯曲模量实际值Ef的校正系数;dm——管直径平均值(mm);5采用弯曲样品的几何结构时,应按下列公式来修正得到弯曲强度的实际值:(B.5.3-7)(B.5.3-8)公式(B.5.3-8)中应按下式计算:(B.5.3-9)式中:——校正系数,将通过弯曲样品得到弯曲强度表观值转换为等价的平面样品的弯曲强度实际值的校正系数;B.5.4抗弯性能的替代表达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不能获得样品的平均厚度em时,可在公式(B.5.3-1)和(B.5.3-2)中采用总测试样品的平均厚度hm代替e2抗弯性能可用截面抗弯刚度和截面弯矩能力来表示(B.5.3-10)和(B.5.3-11):EI=Ef∙M=σf∙B.6测试报告B.6.1测试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1引用的测试标准号;2完整的所测试材料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样品来源、材料型号、制造商的代码、样品原材料;3对于管道样品,每个测试样品的取向(即圆周方向或纵向);4每个测试样品的形状和尺寸,对于弯曲的测试样品,包括总厚度平均值hm,总长度L3,曲率半径R2和样品真正的跨距L2;5根据B.4.1,从测量总厚度中扣除的任何内部和/或外部膜的厚度e,由此所确定的样品的厚度;6测量的数据;7准备测试样品的方法;8试验环境和调节过程;9测试样品的数量;10测试速度;11测试设备的精度等级;12使用的公式和应变范围(即应变差异);13实验日期;14弯曲模量的平均值,首次断裂时的弯曲强度;15失效类型;16若有需要,提供平均值的标准差。

附录C:管壁密实性试验方法C.0.1试样规格与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薄膜或者涂层属于内衬管的一部分时,不应破坏内衬表面的薄膜或涂层;当薄膜或者涂层不属于内衬管的一部分时,应去除;2在试样表面宜切割10个互相垂直的切口,形成尺寸宜为4mm×4mm的网格。宜用橡皮泥将待测区域围成直径D为45mm±5mm的圆形区域(见图C.0.1);图C.0.1试样示意图橡皮泥;2—检测区域3每个样品的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个。C.0.2试验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2918中的规定。C.0.3试验装置应包括透明玻璃瓶、气管、真空泵、压力阀和压力表(如图C.0.2)。图C.0.2管壁密实性实验装置1—橡皮泥;2—染色纯净水;3—试样;4—透明玻璃瓶;5—气管;6—真空泵;7—压力阀;8—压力表。C.0.4将染色纯净水倒入橡皮泥围成的试验区域,该区域应设置在试样内侧。C.0.5打开真空泵,调整压力阀,真空度控制在0.05MPa,允许偏差应为±2.5kPa。C.0.6保持负压状态30min,如果样品上无染色纯净水渗透至玻璃瓶中,则应判定测试通过,否则不予通过。附录D:翻转式原位固化法内衬管壁厚计算表表D.0.1内衬管壁厚计算表(固化后聚酯纤维树脂层占总厚度100%)设计条件: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0m管径(mm)管底埋深(m)Φ250Φ300Φ400Φ500Φ600Φ700Φ800Φ1000Φ1200Φ1350Φ1500Φ1650Φ1800Φ20002.03.0076.076.917.699.0510.0910.6010.8074.966.127.258.349.3911.3813.1914.4215.5216.4917.3018.103.03.504.185.526.848.139.3910.6313.0015.2516.8518.3719.8021.1322.763.53.784.525.997.438.8510.2511.6214.2916.8618.7220.5222.2523.9126.014.04.034.826.387.939.4610.9712.4615.3818.2120.2722.2924.2426.1445.086.748.38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