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_第1页
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_第2页
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_第3页
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_第4页
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加工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手册1.总则1.1目的为规范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操作,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依据《_________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等法规标准,结合食品加工企业实际,制定本手册。1.2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食品加工企业从原料接收、加工、包装、储存到运输全过程的卫生管理,涵盖生产车间、辅助设施、人员、设备、环境等要素。1.3术语定义关键控制点(CCP):食品加工过程中可实施控制,且对预防、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环节。交叉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或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微生物或化学污染物转移。清洁区:食品加工过程中清洁操作要求的区域,如原料预处理、包装车间。非清洁区:易产生污染或卫生要求较低的区域,如原料仓库、废弃物暂存区。2.人员卫生管理2.1健康管理上岗前体检:所有食品加工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取得有效健康证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如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日常健康监测: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日上岗前测量体温(≥37.3℃者禁止上岗),询问员工是否有腹泻、呕吐、发热、咽部红肿等症状,发觉异常立即调离岗位并记录。2.2个人卫生着装规范:进入车间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需戴一次性口罩)、工作鞋,头发不得外露,口罩需遮住口鼻。工作服应采用浅色、无纽扣、易清洁面料,每日更换1次,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的工作服应与间接接触人员区分(如颜色标识),避免交叉污染。不得佩戴饰物(戒指、手链、耳环等),不得化妆、喷洒香水。手部卫生:洗手时机:上岗前、处理食品前、如厕后、接触污染物后(如垃圾、废料)、处理生食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更换工作服后。洗手步骤(七步洗手法):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弓: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大: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立: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腕:揉搓手腕、手臂,至肘上10cm。洗手设施:车间入口、卫生间、加工区域应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脚踏式、感应式),配备洗手液、干手设备(烘手机、一次性纸巾),消毒液(含50mg/L有效氯)每4小时更换1次。2.3行为规范加工过程中不得吸烟、饮食、随地吐痰,不得面对食品咳嗽、打喷嚏,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后洗手。工作期间不得串岗、闲聊,避免人员聚集导致交叉污染。非食品加工人员(如参观、维修人员)进入车间需穿戴专用工作服、鞋帽,并经消毒通道(鞋底消毒池:含200mg/L有效氯消毒液,深度不低于10cm)消毒。3.原料与辅料卫生控制3.1供应商管理供应商审核:建立供应商档案,审核供应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ISO22000)等资质,对原料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每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审核。合格供应商名录:对审核合格的供应商纳入名录,明确原料验收标准、验收频率及不合格处理流程,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如原料合格率、交付及时性)。3.2验收与储存验收标准:感官检查:原料应具有固有的色泽、气味、形态,无腐败、霉变、异物(如毛发、昆虫、金属碎片)等异常情况。例如:蔬菜应叶片挺拔、无黄叶烂叶;肉类应肌肉有弹性、无淤血异味;辅料(如食品添加剂)包装应完好无破损,标签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说明等。文件核查:查验原料的合格证明文件(如出厂检验报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食品添加剂需核对“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备案证明)及使用范围、用量是否符合GB2760-2014规定。抽样检测:对每批次原料按10%比例抽样进行快速检测(如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含量),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入库;检测不合格原料立即拒收并通知供应商。储存管理:分区存放:原料仓库应设置合格区、待检区、不合格区,用明显标识区分(如绿色合格区、黄色待检区、红色不合格区),原料需离墙(≥10cm)、离地(≥15cm)存放,避免受潮、霉变。温湿度控制:根据原料特性控制储存环境温度湿度,如冷藏原料(如肉类、乳制品)储存温度0-4℃,湿度75%-85%;冷冻原料(如水产品、速冻食品)储存温度-18℃以下;干货原料(如粮食、调味品)储存温度≤25℃,湿度≤70%,每日记录温湿度。先进先出(FIFO):严格执行“先入库先使用”原则,原料外包装标注入库日期,定期检查库存,及时处理过期、变质原料(如建立《原料报废记录》,注明报废原因、数量、处理方式)。4.加工过程卫生操作4.1车间环境与设施区域划分:车间应按清洁程度划分为清洁区(如包装间、成品暂存间)、准清洁区(如热加工间、冷却间)、非清洁区(如原料预处理间、废弃物暂存间),各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如隔墙、缓冲间),人员、物料单向流动(从非清洁区→准清洁区→清洁区)。地面、墙面、天花板:地面应采用防滑、耐腐蚀、易清洁材料(如环氧树脂地坪),平整无裂缝,排水坡度1%-2%,排水口设防鼠网;墙面应光滑、无毒、防水(如瓷砖),高度≥2.5m,墙角呈弧形(半径≥3cm);天花板应采用无毒、防霉材料,无脱落、无灰尘,定期清洁(每周1次)。4.2设备与工器具卫生材质要求:食品接触设备(如切割机、搅拌机、包装机)、工器具(如刀具、砧板、容器)应采用不锈钢(304/316)、食品级塑料等无毒、耐腐蚀、易清洁材料,禁止使用木质、竹质工器具(易滋生微生物)。清洁消毒:班后清洁:每班生产结束后,对设备、工器具进行彻底清洁:先用清水冲洗表面污物,再用中性清洁剂(如食品级洗洁精)刷洗,最后用热水(≥80℃)冲洗或含2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0分钟,清水冲净残留消毒液。班中消毒:连续生产时,每2小时对食品接触面(如输送带、刀具)用75%酒精或含5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1次,防止微生物滋生。设备维护:建立设备台账,定期维护保养(如每月检查设备密封性、润滑传动部件),防止润滑油、金属碎片等污染食品;设备维修时,需拆卸污染部件清洁消毒后方可重新安装。4.3加工工序卫生控制4.3.1原料预处理蔬菜、水果:需浸泡(≥10分钟,去除表面农药)、流动水冲洗(3遍以上)、去皮(如胡萝卜、土豆),去皮后立即浸入含10mg/L维生素C溶液中(防止氧化变色)。肉类、水产品:解冻应在冷藏库(0-4℃)或流动水解冻(≤20℃,解冻时间≤4小时),解冻后检查是否有淤血、异味,剔除不合格部分;切割时刀具、砧板每30分钟用75%酒精消毒1次。4.3.2热加工温度与时间控制:根据产品特性保证中心温度达标,如肉类熟制品中心温度≥75℃、保持1分钟以上;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杀菌(121℃、15-30分钟);油炸食品油温180℃±5℃,炸制时间根据产品厚度调整(如鸡块炸制5-8分钟)。温度监测:每批次产品使用经校准的食品温度计(精度±0.5℃)检测中心温度,记录温度、时间、操作人,保证热加工效果。4.3.3冷却与分装冷却:热加工后产品应迅速冷却,采用分段冷却法:60℃→30℃(≤2小时)、30℃→10℃(≤4小时)、10℃→4℃(≤24小时),冷却环境温度≤25℃,禁止将产品直接放置在冷库地面(需用不锈钢托盘盛放,离地≥10cm)。分装:清洁区分装人员需二次更换清洁工作服、口罩,分装台面每30分钟用含5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1次,分装用容器(如塑料盒、塑料袋)需预先清洗消毒(紫外线照射30分钟),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食品(需戴一次性食品手套)。4.3.4即食食品加工特殊要求即食食品(如凉菜、熟食卤味)应在专用的清洁间(10万级洁净车间)生产,车间入口设置风淋室(吹风时间≥30秒),人员进入需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加工环境温度≤25℃,空气沉降菌≤30CFU/皿·30min(每月检测1次)。5.清洁与消毒管理5.1清洁区域划分与责任车间内部:清洁区(包装间、成品间)、准清洁区(加工间、冷却间)、非清洁区(原料间、卫生间)分别由专人负责清洁,明确清洁范围、频次、标准。公共区域: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厂区道路由后勤部门负责,每日清扫1次,每月冲洗1次。5.2清洁剂与消毒剂管理清洁剂选择:使用食品级中性清洁剂(如烷基糖苷类),避免使用强酸强碱清洁剂(如洁厕灵),防止残留腐蚀设备或污染食品。消毒剂配制与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有效氯浓度200-300mg/L用于地面、墙面、设备表面消毒;50-100mg/L用于手部、食品接触面消毒;配制时用试纸检测浓度,每4小时更换1次(现用现配,避免失效)。75%酒精:用于小面积食品接触面、工器具消毒,避光密封保存,每周检测浓度1次(浓度低于70%时更换)。消毒剂应专人管理,专柜存放(上锁),标识清晰(名称、浓度、配制日期),禁止与清洁剂混放。5.3清洁消毒流程地面清洁:每日生产结束后,用扫帚清扫杂物→用拖把蘸清水拖洗→用含2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洗→清水拖净残留消毒液→通风干燥。设备清洁:关闭设备电源→拆卸可拆卸部件→清水冲洗→清洁剂刷洗→热水(≥80℃)冲洗→消毒液浸泡→清水冲净→安装→空运转检查。排水系统清洁:每周清理排水沟盖板,清除杂物→用高压水枪冲洗→倒入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每月检查排水管道是否畅通,防止污水倒流。5.4清洁工具管理颜色区分:清洁工具按区域、用途颜色区分(如红色-卫生间、黄色-地面、蓝色-设备表面、绿色-食品接触面),避免交叉污染。存放要求:清洁工具使用后清洗消毒,悬挂存放于清洁工具间(地面离墙≥30cm,通风干燥),禁止与生产工具混放。6.虫害控制6.1预防措施封堵缝隙:车间墙体、地面、天花板与门窗、管道连接处缝隙≤6mm,用硅胶或水泥封堵;通风口安装60目防虫网,排水口安装金属防鼠网(孔径≤6mm)。卫生管理:厂区周边5m内无垃圾堆、积水,杂草定期清除;车间内无食物残渣(如设备下方、地漏每日清理),垃圾桶带盖,每日清理1次,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物理设施:车间入口安装风幕机(风速≥7.5m/s),窗户安装纱窗(≤32目),灭蝇灯安装在距离地面1.8-2m、远离门口和光源的位置(每20㎡安装1台),每周清理1次(断电后取下接虫盘,清除死虫后擦拭)。6.2监测与处理监测方法:粘鼠板:沿墙根、鼠道(墙角、设备下方)放置,每5m1块,每周检查1次,记录鼠迹(粪便、咬痕);虫情监测灯:厂区安装1-2台,每周检查1次,记录诱集的昆虫种类、数量;人工巡查:每日生产前巡查车间内是否有鼠、蝇、蟑螂等活体,重点检查货架、设备下方、排水沟。应急处理:发觉虫害后,立即通知专业消杀机构,采取以下措施:鼠类:在鼠道放置毒饵站(内装蜡块毒饵,固定于墙根,上锁标识),3天后检查毒饵消耗情况,补充毒饵;昆虫:用灭蝇灯、粘虫板诱杀,对虫害区域用0.5%溴氰菊酯喷雾处理(人员撤离后30分钟通风),处理后彻底清洁消毒。记录管理:建立《虫害监测记录》《虫害消杀记录》,注明监测/消杀时间、地点、方法、结果、操作人,保存期限≥2年。7.产品储存与运输卫生7.1成品储存管理仓库要求:成品仓库应清洁、干燥、通风,温度、湿度符合产品标准(如冷藏食品0-4℃,冷冻食品-18℃以下,常温食品温度≤25℃,湿度≤70%),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每日记录2次(早8:00、晚18:00)。标识与堆放:成品外包装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次、保质期,按“先进先出”原则堆放,堆垛间距≥50cm,与墙壁、地面间距≥30cm,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放。库存检查:每日检查库存,发觉胀袋、漏气、霉变、过期产品立即下架,隔离存放于不合格品区,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注明处理方式:销毁、返工等,经质量负责人签字确认)。7.2运输卫生控制运输工具:运输车辆需专用(如冷藏车、干货车),定期清洁消毒(每周1次),运输前检查车厢内是否有异味、杂物,冷藏车需预冷至规定温度(如冷藏食品0-4℃)后方可装货。装卸规范:装卸人员穿戴清洁工作服、手套,禁止踩踏产品;轻拿轻放,避免包装破损;冷藏食品装卸时间≤30分钟(环境温度≤25℃时),车厢内放置温度记录仪(全程监控温度)。产品防护:运输过程中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冷藏车车厢内堆码留有空隙(保证冷气循环),温度波动范围≤±1℃。8.记录与追溯管理8.1记录类型与要求生产记录:包括《原料验收记录》《生产操作记录》《关键控制点监控记录》(如热加工温度、冷却时间)、《设备清洁消毒记录》等,记录内容真实、完整,不得涂改,记录人、审核人签字确认。卫生记录:包括《人员健康检查记录》《手部消毒记录》《虫害监测记录》《清洁工具消毒记录》等,记录频次符合要求(如每日、每周、每月)。产品检验记录:包括原料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如微生物、理化指标),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执行(如GB4789系列食品微生物检验),检验报告由检验员签字确认。8.2记录保存与追溯保存期限: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没有明保证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追溯系统:建立“从原料到成品,从成品到原料”的双向追溯体系,每批次产品赋予唯一批次号(原料批次+生产日期+生产线号),通过批次号可查询原料供应商、加工参数、检验报告、储存运输记录等信息。召回管理:发觉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在24小时内启动召回程序,根据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