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体例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实施衔接方案设计—以“辛亥革命”为例目录TOC\o"1-3"\h\u3615通史体例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实施衔接方案设计 15702—以“辛亥革命”为例 112072(一)初中《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1264161.教学设计说明 1130532.教学设计方案 216407(二)高中《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688881.教学设计说明 627442.教学设计方案 723044(三)教学设计中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点评 15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呈现出不同的“教”与“学”。前文从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个案调查并基于个案存在的问题分析衔接对策这三部分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与衔接。基于以上分析,以初高中《辛亥革命》为例,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科育人价值、课堂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初中和高中的《辛亥革命》教学案例,为教学衔接的实施提供示例。(一)初中《辛亥革命》教学案例1.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前文对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立意设计为:革命力量为主线,多重社会力量为支线助推帝国丧钟的敲响。本课以革命派为主要线索贯穿对辛亥革命的讲述,对于清末最后十年的社会发展背景涉及较少,为避免与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知识的断层,应适当补充关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相关知识。初中学生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形象思维正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利用历史人物的正面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讲述革命者们为了革命英勇献身前赴后继的故事,学生能够从人物身上感悟到革命先驱为革命努力做出的贡献,体会到革命成功的不易。基于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设置的核心问题有:革命屡次失败,什么原因让革命志士还有能从头再来的勇气?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为什么10月武昌起义就成功了?中间经历了什么?课堂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识别图片、阅读史料等途径,了解从萍浏醴起义发展到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史料实证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述关于清末新政、立宪派的相关故事,并适当展示相关材料,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理解清末是如何从新政、预备立宪发展到武昌起义,分析这变化的原因以及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革命党人英勇的事迹,理解革命党人的不易,感悟革命志士坚定的革命信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历史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两个部分:革命星火——先驱者的讴歌;多重力量——敲响帝国丧钟的助推器。2.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教师叙述】:在“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后,“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中国从器物、制度上一步步探寻拯救中国的“药方”,辛亥革命能否改造,实现中国由里到外的改造吗?接下来一起走近孙中山,去里面来寻找答案。教学环节二:革命星火——先驱者的壮歌革命志士的奋斗呈现图片:《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表和《各地革命团体图》提问:从表格和地图中分析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分布在哪些地方?归纳特点,以及形成这样特点的原因?追问:这些起义都失败了,让革命党人一次次坚定革命的勇气是什么?【教师叙述】:中国沉重的现实让这些革命志士有了失败后重头再来的勇气。沉重的现实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表格和地图,初步学会归纳和分析特点和原因。播放《与妻书》的朗诵视频,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党人热爱生命,留恋家人,却敢于为革命舍生取义,舍小家为大家。【设计意图】:通过有声的画面播放,深切感受革命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感悟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情怀。追问:革命党人如此拼命坚持革命,那么是为什么一定要革命才可以改变这个状况,清政府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危机,面对这些情况清政府是怎么做的。②武昌起义前的社会背景【教师叙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但此时的清政府还是以改革者的面貌出现的。由清政府主导的新政如火如荼的展开。先是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后于1905年9月1日正式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各种政治设施全面构建,部分政治设施如资政院、谘议局等着手试运行。这一时期,立宪派也是积极行动,从1909年10月立宪派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开始,到1910年12月,立宪派发起的四次国会请愿运动。过渡:从当时形势来看,中国走向君主立宪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立宪派等来的立宪结局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看,与此同时,在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6个月后,10月10月武昌起义却成功了。只是因为准备充分与否吗?我们来看看这6个月间发生了什么。教学环节三:多重力量——敲响帝国丧钟的助推器③预备立宪的失败呈现图片:【教师叙述】: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组成了新的责任内阁。在新内阁的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满人八名,汉人四名,蒙古人一名,且满人中皇族又占五名,被人们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最终还是换汤不换药,掌握权力的还是清政府,这让许多汉族官员非常不满,统治阶级内部也对清政府大失所望,看到立宪真正无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革命思想,纷纷投向革命阵营,此起彼伏。④保路运动的发生呈现材料: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将各省商办铁路实行国有,并侵呑私人股银,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粵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1911年5月,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四省在立宪派组织和领导下,发起了保路风潮。8-9月,保路运动由罢工、罢课、罢市发展成为全省的抗捐抗税斗争。——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江苏:江苏出版社,2013.【教师叙述】:清政府将修铁路的权力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有地主、商人,甚至还有农民,清政府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引起各阶层的不满,尤其是农民,从而爆发了保路运动,而清政府为了镇压,把湖北新军调往四川进行镇压。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仅仅在一夜之间,武汉三镇取得革命胜利。⑤武昌起义的爆发结合教材,呈现《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教师叙述】:11月下旬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需要一个领导人,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都不在武昌,而湖北革命党人认为自身资历不够,于是想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而黎元洪不愿意,革命党人没办法,只好用手枪逼迫其就位,因此黎元洪也被称为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设计意图】:呈现武昌起义前的大致历史轮廓,学生对武昌起义前的社会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初步理解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补充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故事,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新课小结:因为该年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那么辛亥革命对后世有哪些影响?是成功还是失败?黄兴等人向孙中山通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这消息让孙中山感到振奋人心,为了支持革命,获取革命经费和在外交上的支持,孙中山转向去欧美等国进行游说。1911年12月孙中山空手而归,但是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和精神。那么孙中山回国后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些问题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二)高中《辛亥革命》教学案例1.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前文对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以立宪派与革命派共同推动革命为主线,教学立意设计为:由立宪派观点分化、转变与革命风潮成就了“低烈度”革命。《辛亥革命》的内容相比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关于促进辛亥革命发展的线索更多,把社会背景放大在清末十年里面,涉及更多的事件。高一学生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简单的讲讲人物故事感化心灵、出单纯识记知识等方式,已经不适应对高中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初中做好铺垫,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衔接,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思维的提升。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这一课的关键问题有:立宪派观点如何分化与转变?武昌起义为何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为什么理解革命余波的“怪象”?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为:(1)时空观念:结合历史地图,制作历史事件时间轴,构建时空观念,梳理清末最后十年推进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件,理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2)唯物史观:展示革命派、立宪派、汉族官僚,甚至清政府为挽救社会做出努力的相关材料,用唯物史观分析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学会分析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揭示历史规律;(3)历史解释:通过展现不同时空、不同人物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学生能够概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形成一个动态的认识,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4)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字史料、图像史料等,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增强史料实证意识;(5)家国情怀:体会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必然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宪政梦下的险象;革命风潮的新象;辛亥余波的怪象。2.教学设计方案导学案课前预习环节:1.梳理1901年到1912年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并制作成简易的思维导图。2.你觉得书中关于描述辛亥革命成果是袁世凯“窃取”还是“落入”他手中,你更赞同哪一个,并说出原因。【设计意图】:了解高一学生对相关内容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所处历史思维水平。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有所侧重的讲解。教学环节一:国歌导入播放《巩金瓯》的音频和展示歌词文字。歌词:巩金瓯,(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天帱[dào],(承上天的护佑)民物欣凫[fú]藻,(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同袍,(喜见大众同袍)清时幸遭。(大清有幸太平盛世)真熙皞[hào],(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帝国蒙上苍保佑)天高高,(青天高高在上)海滔滔。(大海川流不息)《巩金瓯》是清朝及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曲谱属传统雅乐类,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由清政府颂定。它是当时宪法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叙述】:这是清朝的第一首国歌,在1910年,礼部左参议曹广权奏请朝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1911年(宣统三年)10月4日,末代皇帝溥仪批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严复作词,清王朝从此有了名为《巩金瓯》的“国乐”。提问:结合国歌发布的时间和歌词的内容,谈谈你们的看法?【教师叙述】:同学们初中还学过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而这个首国歌只存在了短短6天,虽然是清廷的第一首国歌,也可以说是衰落王朝的挽歌。而歌词的内容又描绘得如此之美好,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为腐朽的清清王朝粉饰太平,想要继续加强满清专制统治,但依然无法阻止腐朽的满清政府背后深藏的危机。这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我们来看看分析清政府是如何走到这一步?发布国歌后的6天发生的大事,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爆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辛亥革命》。【设计意图】:以清末国歌为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国歌发布的前后,社会上发生了哪些大事,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学生既回顾了初中的基础知识又往深处思考清政府为何走到这一步,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提升作好铺垫。教学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宪政梦下的险象①清末新政教师叙述:前面我们学习到了中国在内优外患的尖锐矛盾下。义和团运动爆发了,最后被帝国列强和清政府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而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瓜分中国的事件,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稳定住国内局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开始着手新政改革、预备立宪。呈现材料:清末新政的部分措施: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慈禧太后)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在乙已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丙午、丁未、戊申三年(1906-1908年),成了官制及法制的大调整时期。——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58.提问: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总结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做了哪些努力?②革命人对预备立宪的态度教师叙述: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结束,对这一结果,国人普遍以为这证明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要优于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是战败的俄国宣布实行政治改革的消息传到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立宪主义的风潮。迫于形势,1905年,清政府派五个重要的大臣出国考察列强的宪政,半年后,五大臣提交了考察报告,建议清政府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清政府随即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同样在这一年,《神州日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呈现图片:《图穷匕现》,马星驰,《神州日报》,1908年【教师叙述】: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身份和职业来了解作者的意图,我们还可以通过作品的载体即在什么样的媒体上来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了解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这幅漫画的作者是马星驰,早在1895年就开始追随革命党人孙中山,而《神州日报》则是1907年由同盟会会员于右任创办的,所以作者创作这幅漫画的意图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细节所传达出的历史信息,并从图中的信息分析当时革命派对时局的看法。过渡: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吸取教训,认为要改革有成,要从根本上入手。一部分人要求改革政体建立议会制度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统治者腐败无能必须彻底推翻现状建立民主政治这两个不同的观念分别掀起了立宪和革命运动参加立宪的参加革命者则十分激烈,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革命派;而知识分子态度较为温和,称为立宪派。上图反映了革命派对预备立宪的态度,而立宪派是什么态度呢?③立宪派对立宪的争取与转化呈现表格:1910年1月16省咨议局各派三名代表在上海组成国会请愿代表团到北京向都察院呈交了请愿书,清廷拒绝了立宪派关于速开国会和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1910年6月立宪派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及海外华侨,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赴督察院上书请院,清廷又拒绝他们的请求。1910年10月国会请愿代表团决定举行第三次请愿,还争取了18省的总督和巡抚予以支持和配合。清廷表示将9年的立宪预备期缩短为5年,即在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先行成立内阁。——整理自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教师叙述】:1911年5月清廷成立了新内阁,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只占4名,蒙族1名,满族8名,这8名中皇族竟然占了5名,因此当时人将这一内阁讽刺为“皇族内阁”。呈现材料:1910年,梁启超三次国会请愿后的言论“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整理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8.“吾人民欲得良美政治,以救国亡,幸而睹新内阁。而新内阁若此,吾人民之希望绝矣。议员等一再呼号请命而不得,而救亡之策穷矣。”——1911年6月17日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1911年7月,黄兴在会上指出“大敌当前,应抛弃成见……凡热心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者,均在团结之列。”——周大春《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记》周大春.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记[周大春.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记[J].世纪行,2001(10):8-9+16提问:上述材料中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如何?革命派面对立宪派态度转变作何反应?【教师叙述】:可以看出立宪派对清廷此举的态度是绝望、失望不满的。黄兴是革命派同盟会总部协理,他提出凡是热衷于恢复中华事业的,都应团结起来,于是革命党人积极宣传鼓动,越来越多立宪派与革命派联络,支持革命派活动,加入革命,对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意图】:以材料构建情景,呈现立宪派对推动社会转型所做出的努力,看见清政府坚持专制的行为后碰壁,而革命派也积极拉拢立宪派,促使立宪派的分化转变的这样一个情景,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立宪派在分化转变前后为挽救社会做出努力,更全面的理解看待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因。过渡:知识分子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主张采用温和的手段通过君主立宪发展民主政治,寻找出路,但是现实给了立宪派沉重一击,而清廷主持的预备立宪不仅没有挽救自己,还将自己的支持者推到对立面,转向革命,是谓之险,而后面又是如何发展的,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二、革命风潮的新象④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教师叙述:清政府统治者、立宪派为挽救时局都做出了不同努力,同时他们所做的也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壮大,一个队伍发展壮大必定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有号召力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革命派有了自己的革命政党、纲领以及口号。呈现材料: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书影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进行阐释。【教师叙述】:革命理论的宣传和主张以及同盟会的成立有力的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期间革命党人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革命党人领导的起义名称与起义结果。【教师叙述】:17年起义从未间断,次数多达十几次,每次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大多是准备不充分,力量不够强大,物资不足等,说明革命党人在早期力量是比较弱小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的,在关键的地方,可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一系列事件后,革命党的力量逐渐强大。保路运动、武昌起义阅读教材110页历史纵横的内容,并思考保路运动爆发与武昌起义有何关系?【教师叙述】: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湖北的新军大部分军队调往四川,导致湖北防务空虚。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制造炸弹的过程中吸烟,而烟头却不小心掉落在炸弹上,引发炸弹爆炸,引来俄国巡捕,清政府到处搜寻革命党人,起义的名册、文告、旗帜及印信等被搜去,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形势紧迫,情形之下,提前起义,武昌起义由此爆发,因此又被称为“一个烟头引发的革命”。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的吗?【教师叙述】:每个团体、事件的发展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达成的,都是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促进的。虽然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因为一个烟头,但是立宪派对革命运动的支持、革命力量的壮大,保路运动的发生,酿成革命是必然趋势,造就了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历史没有假设,这也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所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过渡:辛亥革命的影响是深刻的,但是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更为壮烈的革命,辛亥革命破坏性不大,据记载起义军伤亡不到8500人,而法国大革命变革三次,伏尸百万,相比之下,辛亥革命就显得“低烈度”。在革命风波后,清廷无力应对,许以袁世凯好处让其帮助镇压,逐渐形成“北方清廷”与“南方革命党”对峙的局面。辛亥余波的怪象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呈现表格和材料:清帝退位时间线1911.10.14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控制局势1911.12.25孙中山回国,同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1.12.28南北议和开始1912.1.1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部分优待条件:第一款: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第二款: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第七款: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整理自张海鹏、李细珠著《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江苏:江苏出版社,2013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江苏:江苏出版社,2013.提问:在革命党的纲领中可以看出对清朝统治者是深恶痛绝的,但是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议和,并给清帝退位的优待呢?你如何看待这一怪象?总结:为了保护革命的成果,减少国内时局的动乱,避免类似法国大革命那种的长期且惨烈的动乱。其中孙中山放弃了个人权力让位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举措,体现出他为了国家的安定,而选择让步和妥协的大局意识。因此妥协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呈现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提问:第二条和第十六条体现了《临时约法》的什么原则?有什么意义?第四十五条体现的什么制度。【教师叙述】:从第十六条体现的是美式总统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从第四十五条可以看出总统的行政权是被限制了的,也就是说在总统行政权设置上是责任内阁制,行政权在内阁总理手中。追问: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约法》颁布。这两件事有关联吗?结合为什么在总统行政权上设置上责任内阁制这个问题一起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教师叙述】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派头目袁世凯达成妥协之后,孙中山把新总统必须接受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作为辞职的条件之一,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临时约法建立责任内阁制。这是当时为了保护革命成果,达成妥协后又为了避免袁世凯专制而采取“以法治袁”。但是后面由于列强干预支持袁世凯、官僚阶级从中作梗、袁世凯的北洋军势力过于强大等多方面因素,袁世凯背信诺言复辟帝制,所以不完全是孙中山当时妥协造成的。放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没有最佳选项,只有相对来说有利时局的选择,而袁世凯就是那个较为合适的人选。【设计意图】:呈现清帝退位被优待的材料,临时约法的颁布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议和背后的为大局而妥协的智慧,以及理解权力落入袁世凯手中是时局下的相对有利选择,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对历史真相有个客观的认识,培养其历史解释的能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呈现材料: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唐德刚《民国前十年》辛亥革命“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98.提问:以上观点有何不同,如何理解这样的观点?总结:第一,首先要肯定辛亥革命对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看清它处于时代漩涡的局限性,评价要保证客观全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有积极意义的,革命是取得胜利了。而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依然是腐败不堪。于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第二,从评价的标准来说。以“清王朝被推翻与否”作为评价标准,那么,辛亥革命在这点上是成功了的;如果是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与否”作为评价标准,那么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是成功的,但实质上是失败了,推翻得并不彻底,如后面发生了复辟事件;再加上“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的标准,辛亥革命就是失败了。第三,理解辛亥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伤出院协议书
- 速腾总线协议书
- 胸痛患者护理健康宣教
- 2025版风湿病症状分析与护理指南
- 提高员工工作管理制度大纲
- 护理模拟产房建设与应用
- 视觉调节不足训练方法
- 酒店员工消防安全
- 2025版前列腺炎典型症状及保健护理建议
- 品牌设计视觉形象系统市场调研
- 英语FCE语用词汇-必备词缀
- 写字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组团儿上春晚《八戒返乡》小品台词
- 河津市兴耿福利煤化有限公司煤焦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湖北省荆州市《公共基础知识》国考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 腰椎退行性疾病课件
- 幼儿园小班社会:《红绿灯》 课件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六年级班会 我的理想职业课件
- JJF1208-2008沥青针入度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