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的民歌风格特征报告2200字】_第1页
【《兰花花》的民歌风格特征报告2200字】_第2页
【《兰花花》的民歌风格特征报告22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花花》的民歌风格特征报告民歌的演唱与地方的语言、生活环境、地理地貌等息息相关。由于陕北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陕北人在唱民歌时就出现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例如衬词、甩腔等。陕北民歌的演唱必然和陕北方言息息相关,陕北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陕北民歌的演唱也是建立在陕北方言咬字的基础上的,传统民歌最能体现韵味的就是当地方言咬字了。陕北有其独特的说话咬字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一、润腔1、衬词陕北民歌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衬词。通过前文信天游的整理不难看出,陕北民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实意的衬词。这些衬词虽说没有实际含义,但用处极大,缺一不可。衬词就像是歌唱时的一种情感符号,“哎呦”、“那个”、“呦”、“呀”这些衬词更像是语气助词,帮助演唱者表达情感。并且同样的衬词在不同的曲子里和不同的位置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感叹词、语气助词、象声词,都会经常在陕北民歌中作为衬词出现。传统民歌《兰花花》中出现的衬词大致可分成两个种类:第一种是穿插在句中,紧跟着前面的词语,起到感慨、抒发情感的作用。这种衬词一般情况下时值会比较短,是依附于前面的词存在的。如“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唯有(那个)兰花花好”中的“那个”就是这种衬词。第二种衬词是位于某一句歌词的句尾,延长了该乐句的长度。这种衬词还有具有扩展结构的作用。例如“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咱们俩个死活(呦)”。以上所说的两种衬词都没有实际含义,就只是作为陪衬出现的。但是这些衬词又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多多少少地填补了歌词的空缺,令歌词更加完整,使歌词和旋律走向更加贴合。并且这些衬词还可以在歌词中充当语气助词或连词,使歌词更加连贯生动,更加有其独特的韵味。2、甩腔由于陕北特殊的黄土高原地貌,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经常站在两个山头上相互喊话,但是两个人如果需要见面的话却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甩腔唱法。这不仅仅是受当地地形地貌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陕北人在说话时会拖长音,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陕北民歌一般会在一个长音地后面加上装饰音上滑音,在演唱时就形成了甩腔。这种音装饰音虽然没有体现在谱子上,但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规律:上滑音一般为前面长音的上行四度或五度,并且时值不长,非常有力。这种独特的甩腔在信天游中极为常见,例如民歌《兰花花》的第一句尾字“线”,这里的“线”字需要做自由延长,自由延长后紧跟着是一个上行纯四度的甩腔,力度逐渐增大,这便是“甩腔”唱法运用的典型代表。同时,甩腔唱法在歌唱具有“喊话”的音乐表达效果。甩腔由于音域通常较高的缘故,易有混声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实际演唱时,这首歌的演唱时应该使用“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

”这个名词通过青歌赛已被众多人所熟知,总体上说是比较接近民族、民间的,没有太多修饰的一种唱法。二、建立在方言上的咬字每个地方的民歌都会与其地方语言息息相关,陕北民歌自然也不例外。陕北民歌的创作、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吸取当地的方言特色。陕北方言是体现陕北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陕北方言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发音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韵母的发音上,元音的鼻音发音特点尤其突出,这种情况被称为前后鼻音不分,原本该是后鼻音的字会被读成重后鼻音,比如陕北的方言中经常会出现en和eng模糊不分的情况。除了这些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以外,陕北方言也有一些特有的文字和发音特点,因此,想要将陕北民歌演绎地更加贴合陕北风格,就必须要准确的把握陕北方言。陕北人通常会将韵母以[n]结尾的字发音成[ng],将韵母为[ng]结尾的字发音成[eng]。例如,“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里的“青”应唱成[qieng];“人”应该发音为[reng];“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中的“迎”字应该发音为[yieng]的重后鼻音;另外由于平翘舌不分,陕北人通常会把[sh]这种翘舌音读成[s]这种平舌音。例如“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中的“生”,按照普通话这个字应该读为[sheng],但是在这首歌中应该按照陕北特色的发音读成[seng]。除了以上几种情况,陕北方言中还有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特殊发音,例如“生下一个兰花花”中“下”应发[ha]的读音,歌曲中多次出现的“我”字应该读成[e]等等。民歌《兰花花》中儿化音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儿化音并不是陕北独有的,基本上整个北方都习惯了说儿化音,这首歌的想要唱出“韵味儿”少不了儿化音。第一乐段中“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里共出现了四个“线”,每一个“线”都要加上儿化音,即应该唱成“青线(儿)线(儿)的那个蓝线(儿)线(儿)”,在每一个“线”字后面加儿化音,就会凸显出一番独特的北方韵味儿。同样的道理,第“五谷里那个田苗子”这句的最后一个字“子”也应该加上儿化音。儿化音的运用,在民歌《兰花花》中还有很多。儿化音的频繁出现,显示出陕北人民在歌唱时的随意性,凸显出陕北人性格爽朗。我们在演唱陕北民歌《兰花花》时,一定要巧妙运用儿化音,才能将陕北民歌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陈青.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2005(05):36-37+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许多民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热衷于听民歌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因此作为一名民歌的专业学习者,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