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15∕T 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

CCSA47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ofpracticeonthedesertecosystemmonitoring

2025-02-17发布2025-03-17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3891—202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3

样地选址.......................................................................3

样方布设.......................................................................3

5监测指标体系.......................................................................3

生物学指标.....................................................................4

土壤指标.......................................................................5

各类监测指标见表2。.................................................................5

气象和水文指标.................................................................5

环境指标.......................................................................6

灾害指标.......................................................................7

6野外监测技术方法...................................................................7

生物学指标监测.................................................................7

土壤指标监测...................................................................7

气象指标监测...................................................................8

环境指标监测...................................................................8

灾害指标监测...................................................................8

7其他要求...........................................................................8

附录A(规范性)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监测表...............................................9

附录B(资料性)灾害情况调查表......................................................10

参考文献.............................................................................11

I

DB15/T3891—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

区气象服务中心、额济纳旗气象局、镶黄旗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梁存柱、那顺陶格陶、彭江涛、王永利、吴楠、蔡文军、包喜、贾成朕、苗百

岭。

II

DB15/T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体系、监测技术方法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荒漠生态系统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483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GB/T32740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

GB/T32722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

GB/T3272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底物诱导呼吸法

GB/T32726土壤质量野外土壤描述

GB/T3522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GB/T3523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

GB/T36197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GB/T36393土壤质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调查程序指南

GB/T3922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熏蒸提取法

GB/T41223土壤质量硝化潜势和硝化抑制作用的测定氨氧化快速检测法

GB/Z41359土壤质量呼吸曲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丰度和活性

HJ116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1170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LY/T1752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LY/T2092干旱、半干旱区荒漠(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NY/T11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3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22土壤检测第22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环刀法

NY/T1121.24土壤检测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自动定氮仪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15/T3891—2025

荒漠生态系统desertecosystem

由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以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干旱的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来源:LY/T1698—2007,2.1]

群落的种类组成biocommunity

一定区域或环境内以草原植物及其以之为栖息地的动物、微生物的有机复合体。

[来源:LY/T1698—2007,2.12]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植物种。

[来源:LY/T1752—2008,3.6]

盖度coverage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所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来源:LY/T1698—2007,2.14]

频度frequency

在同一植物群落中,某种植物在全部调查样地中出现的百分率。

[来源:LY/T1698—2007,2.15]

凋落物litter

植物体或其某些部分落到土壤表面呈未分解和半腐解状态的死物质。

[来源:LY/T1698—2007,2.1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distributionpatternofpopulation

种群的个体在群落内的分布形式。

[来源:LY/T1698—2007,2.16]

土壤呼吸作用强度respirationintensityofsoil

2

DB15/T3891—2025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的强度通量。

[来源:LY/T1698—2007,2.19]

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

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来源:LY/T1752—2008,3.5]

样方quadrat

用于调查和采集植被、土壤样品的有限面积的样地。

土壤剖面样品soilprofilesample

按土壤发生学特征或者固定深度,将表土垂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多点

取样,按发生层或真毒分别混合均匀组成的一系列能代表各层次形状的土壤样品。

[来源:GB/T32740—2016,3.10]

地面气象观测surfac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

借助仪器和人工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

[来源:GB/T35221—2017,3.2]

4监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样地选址

监测样地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

a)距离城区或乡镇村居民点不小于10km,距离国境线不小于10km,距离湖泊水系不小于2km,

距离道路不小于2km;

b)样地选择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在能够反映被调查区域植被和环境全貌的地段选择样地。

c)样地面积应不小于100m×100m。

样方布设

样方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每个样地应保证有3个灌木(半灌木)监测样方,样方大小为5m×5m,植被稀疏时可适当

调整为10m×10m、20m×20m、50m×50m;

b)在每个灌木(半灌木)样方内,各设置3个1m×1m的小样方进行草本层的监测。

5监测指标体系

3

DB15/T3891—2025

生物学指标

各类监测指标见表1。

表1生物学指标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监测时间监测频度

返青期4月~5月每年1次

开花期4月~10月每年1次

植被生长发育

结实期4月~10月每年1次

枯黄期9月~10月每年1次

荒漠类型9月每5年1次

类型指标

荒漠植被类型9月每5年1次

植物群落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9月每年1次

成层结构9月每年1次

水平镶嵌结构图9月每年1次

群落的天然更新9月每年1次

优势种9月每年1次

退化指示种9月每年1次

物种丰富度9月每年1次

群落高度(草本层、灌木层)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群落盖度(草本层、灌木层)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群落地上生物量(草本层、灌木层)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群落地下生物量(草本层、灌木层)9月每年1次

枯落物现存量9月每年1次

碳通量(光合/呼吸作用)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的特种群盖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征高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多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密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频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9月每年1次

一年生植物种群动态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定

物候期(返青、开花、结实、黄枯)4月~10月每年4次

种子库调查(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及有效种子数9月5年1次

量)

4

DB15/T3891—2025

表1生物学指标(续)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监测时间监测频度

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9月5年1次

昆虫的种类和数量9月5年1次

鸟类的种类和数量9月5年1次

哺乳类的种类和数量9月5年1次

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9月5年1次

土壤微生物主要微生物的类别9月5年1次

主要微生物的数量9月5年1次

土壤呼吸作用强度5月~9月每年监测,分旬测

土壤指标

各类监测指标见表2。

表2土壤指标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监测时间监测频度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9月5年1次

土壤沙化程度9月每年1次

土壤砾化程度9月每年1次

土壤盐渍化程度9月每年1次

覆沙厚度1月~12月逐月监测

地表状况沙丘移动距离1月~12月逐月监测

土壤风蚀量1月~12月逐月监测

风蚀厚度1月~12月逐月监测

风积厚度1月~12月每年1次

干沙层厚度1月~12月每年1次

容重9月每年1次

土壤物理性质机械组成9月每年1次

土壤剖面特征分层描述9月每年1次

PH值9月每年1次

有机质9月每年1次

全氮9月每年1次

土壤化学性质

硝态氮和铵态氮9月每年1次

全磷9月每年1次

速效磷9月每年一次

气象和水文指标

各类监测指标见表3。

5

DB15/T3891—2025

表3气象和水文指标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监测时间监测频度

平均气温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空气温度最高气温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最低气温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降水降水量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风向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风速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日照日照时数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初日9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终日2月~5月逐日连续观测

积雪

雪深9月~12月、2月~5月逐日连续观测

雪压9月~12月、2月~5月逐日连续观测

空气湿度相对湿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辐射总辐射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光合有效辐射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地温地面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土壤温度5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10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20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30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40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50cm深度土壤温度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土壤水分5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10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20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30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40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50cm深度土壤水分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水文指标土壤蒸散量1月~12月逐日连续观测

地表径流量1月~12月积雪融化或降水后观测

土壤渗漏量1月~12月积雪融化或降水后观测

地下水位1月~12月逐旬观测,降水后加测

地表水体面积1月~12月逐旬观测

环境指标

各类监测指标见表4。

6

DB15/T3891—2025

表4环境指标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监测时间监测频度

总悬浮颗粒物1月~12月连续观测

大气环境

大气降尘量1月~12月连续观测或每月1次

能见度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0cm~10cm土壤湿度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地面风速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浮尘、扬沙、沙尘暴

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沙尘暴降尘量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沙尘水平通量1月~12月每年沙尘天气时

沙丘监测指标流沙面积1月~12月每5年1次

沙丘类型1月~12月每季1次

沙丘高度1月~12月每季1次

沙丘密度1月~12月每季1次

沙丘活动程度1月~12月每季1次

沙丘水平移动速度1月~12月每季1次

沙丘水平移动距离1月~12月每季1次

移动方向1月~12月每季1次

灾害指标

病虫害、气象灾害的程度、频次、发生时间、发生范围等指标。

6野外监测技术方法

生物学指标监测

植物群落野外调查内容按照附录A,生物学指标监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灌木(半灌木)层的监测,应在每个5m×5m的样方内,记录所有灌木层植物的种名、每株

植物的高度和丛幅,优势种选取大、中、小3个标准株测定其光合器官的生物量;

b)草本层的监测,应在每个1m×1m的小样方内,记录所有植物的种名、平均高、盖度和株丛

数,用收割法测定每个物种生物量,在整个10m×10m样方内,搜寻在4个1m×1m样格

中未出现的物种,记录种名;

c)植被监测按HJ1170和LY/T1752相关要求执行;

d)物候期的监测按《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和《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进行;

e)土壤微生物的监测按照GB/T32723、GB/T39228和GB/Z41359相关要求执行;

f)土壤/群落尺度碳/水通量使用CO2/H2O分析仪进行监测。

土壤指标监测

土壤指标监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在植物样方附近挖土壤剖面1个,剖面规格为长1.5m,宽0.8m,深1m,如土层较薄,挖

至土壤母质层即可。记录土壤剖面特征,并以100cm3的土壤环刀,按0cm~5cm、5cm~10

7

DB15/T3891—2025

cm、10cm~20cm、20cm~30cm、30cm~50cm、50cm~70cm和70cm~100cm的土壤

深度分层取样,称取鲜重并编号,用于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分析;

b)采用土钻在4个草本样方内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按0cm~5cm、5cm~10cm、10cm~20cm、

20cm~30cm、30cm~50cm、50cm~70cm和70cm~100cm的土壤深度分层取样,每层

样品为同层土壤4钻混合样品,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后,去除砾石和根系,用于实验室理

化性质分析;

c)土壤野外监测技术方法按GB/T32740和GB/T32726的相关要求执行;

d)土壤调查和采样按GB/T32722、GB/T36197和GB/T36393的相关要求执行;

e)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按GB∕T41223、LY/T1752、NY/T1121.1、NY/T1121.2、NY/T1121.3、

NY/T1121.4、NY/T1121.6、NY/T1121.7、NY/T1121.22、NY/T1121.24的相关要求执行。

气象指标监测

地面气象观测按GB/T35221、GB/T35237的相关要求执行。

环境指标监测

环境指标监测可按照GB/T20483、HJ1166、LY/T1752、LY/T2091和LY/T2092的相关要求执行。

灾害指标监测

监测内容与方法见附录B。

7其他要求

信息记录和存档按下列规定进行:

a)野外监测人员应及时记录整个野外工作过程(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参加人员等)、作业信

息(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测量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周边环境、地表状况、

生物学、土壤、气象和水文、环境、灾害指标及问卷调查信息等,并妥善保管;

b)当天的工作结束后,野外监测人员应将采集所有信息录入到电脑信息化备份。

8

DB15/T3891—2025

A

A

附录A

(规范性)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监测表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监测采用样方法进行,植物群落野外调查与记录内容见表A.1。

表A.1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野外调查记录表

海拔

样地名称调查时间

m

样地编号坡度调查人

样方大小

坡向群落类型

m2

图幅编号土壤类型

经度(度分秒)周边环境(描述)

纬度(度分秒)地表状况(描述)

地面覆盖裸露%;砾石%;凋落物%;草群%;灌木%;

利用现状与受野生动物活动

干扰程度情况

植物名营养枝高cm生殖枝高cm株丛数盖度%鲜重g干重g

9

DB15/T3891—2025

B

B

附录B

(资料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