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_第1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_第2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_第3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_第4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节律调节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人体生物钟的核心调控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B.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C.松果体D.垂体解析: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通过整合光暗信号,调控褪黑素分泌等节律性生理活动,是生物节律的"总司令部"。大脑皮层负责高级神经活动,松果体是褪黑素分泌器官,垂体主要参与激素分泌调节,故答案为B。下列生理过程中,体现昼夜节律最显著的是:A.女性月经周期B.候鸟季节性迁徙C.体温昼夜波动(约0.5-1℃)D.血糖浓度餐后升高解析:昼夜节律是24小时周期性变化,体温在清晨最低、午后最高的波动符合这一特征。月经周期为月节律,迁徙为年节律,血糖升高是即时调节,故答案为C。光照通过视网膜感光细胞影响生物节律的信号传递路径是:A.视网膜→视神经→下丘脑SCN→松果体→褪黑素分泌B.视网膜→动眼神经→垂体→甲状腺激素分泌C.视网膜→三叉神经→大脑皮层→肾上腺素分泌D.视网膜→迷走神经→肾上腺髓质→皮质醇分泌解析:视网膜感光细胞感知光暗后,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入下丘脑SCN,SCN再调控松果体的褪黑素分泌(白天抑制、夜间激活),形成节律调节的核心通路,故答案为A。长期熬夜导致生物节律紊乱的主要原因是:A.血糖浓度异常波动B.褪黑素分泌节律被打乱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D.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解析:熬夜时的人造光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周期紊乱,这是节律紊乱最直接的机制。其他激素变化多为继发效应,故答案为B。下列关于褪黑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睡眠,缩短入睡潜伏期B.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炎能力C.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降低性激素水平D.促进细胞分裂,增加肿瘤发生风险解析:褪黑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反而可能降低肿瘤风险。其对生殖轴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避孕研究,故答案为D。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中,核心时钟基因不包括:A.CLOCK基因B.BMAL1基因C.PER基因D.INS基因解析:CLOCK、BMAL1、PER、CRY等基因构成负反馈调节环路,是节律的分子基础。INS基因为胰岛素基因,与血糖调节相关,故答案为D。时差反应中,人体需要逐渐调整节律以适应新时区,主要依赖的调节方式是:A.神经调节(快速)B.体液调节(缓慢)C.神经-体液共同调节D.免疫调节解析:时差调整需SCN重新设定节律(神经调节),同时伴随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的渐进性变化(体液调节),二者协同作用,故答案为C。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的健康问题:A.睡眠-觉醒障碍(如失眠、嗜睡)B.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糖尿病)C.抑郁症等情绪障碍D.骨质疏松症解析:节律紊乱可通过影响睡眠、代谢、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导致A、B、C选项中的问题。骨质疏松主要与钙代谢、雌激素水平相关,与节律关联较弱,故答案为D。实验发现,敲除小鼠的PER2基因(节律基因)后,其活动周期从24小时变为22小时,这说明生物节律具有:A.内源性B.外源性C.可塑性D.遗传性解析:即使在恒定环境中,生物仍能维持近似24小时的节律(如PER2基因调控的周期),体现了节律的内源性(由基因决定)。敲除实验直接证明了基因的核心作用,故答案为A。下列生活方式中,不利于维持生物节律稳定的是:A.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B.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C.晚餐后进行高强度运动D.保持卧室黑暗、安静、适宜温度解析:高强度运动可升高体温、激活交感神经,干扰入睡过程,导致节律紊乱。A、B、D选项均为节律调节的有效措施,故答案为C。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节律表现为:A.清晨最高,午夜最低B.清晨最低,午夜最高C.餐后升高,空腹降低D.无明显节律解析:皮质醇的分泌呈昼夜节律,清晨6-8点达峰值(帮助唤醒身体),午夜12点最低,这一模式受SCN调控,故答案为A。视网膜中参与节律光感知的特殊细胞是:A.视锥细胞(感知颜色)B.视杆细胞(感知弱光)C.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含melanopsin蛋白)D.双极细胞解析:传统感光细胞(视锥/杆细胞)负责视觉成像,而少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表达melanopsin蛋白,专门感知光暗信号并传入SCN,调控节律,故答案为C。生物节律的"同步器"(zeitgeber)不包括:A.光照B.进食时间C.社交活动D.基因突变解析:同步器是指环境中能校准节律的因素,如光照、进食、社交等。基因突变属于内在因素,可改变节律周期,但不属于同步器,故答案为D。下列关于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快速眼动睡眠(REM)与梦境相关B.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分为浅睡期和深睡期C.生长激素在深睡期分泌达到高峰D.REM睡眠占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解析:婴儿REM睡眠占比约50%,成人仅20-25%,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其他选项均为睡眠时相的正确特征,故答案为D。某患者因下丘脑损伤导致生物节律完全紊乱,可能出现的症状是:A.体温持续升高B.24小时内无规律的睡眠-觉醒交替C.无法分泌胰岛素D.听力丧失解析:下丘脑SCN是节律调控中枢,损伤后节律彻底紊乱,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碎片化(无固定模式)。体温仍可波动但无规律,胰岛素由胰岛分泌,听力与内耳相关,故答案为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生物节律的基本特征包括:A.内源性(由基因调控)B.可调节性(受环境因素影响)C.周期性(如昼夜、月、年节律)D.普遍性(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均存在)解析:生物节律具有内源性(基因控制)、可调节性(如光照重置)、周期性(不同时间尺度)和普遍性(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四大特征,故答案为ABCD。光照对生物节律的影响机制包括:A.抑制褪黑素合成酶(AANAT)的活性B.调节时钟基因(如CLOCK、PER)的表达C.直接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激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电信号传导解析:光照通过视网膜感光细胞(D正确),抑制褪黑素合成酶(A正确),并调控时钟基因表达(B正确),但甲状腺激素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轴调控,与光照无直接关系,故答案为ABD。长期夜班工作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有:A.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B.胰岛素抵抗增加C.认知功能下降D.生殖系统功能异常解析:夜班打乱节律,可升高血压、血糖(A、B正确),影响海马体功能(C正确),并通过抑制性激素分泌导致生殖问题(D正确),故答案为ABCD。下列哪些激素的分泌受生物节律调控:A.褪黑素B.胰岛素C.生长激素D.肾上腺素解析:褪黑素(昼夜节律)、生长激素(深睡期高峰)、胰岛素(进餐相关节律)均受节律调控。肾上腺素主要在应激时分泌,无固定节律,故答案为ABC。关于生物节律研究的应用领域,正确的有:A.优化癌症化疗时间(节律化疗)B.开发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失眠C.设计"时间疗法"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D.指导宇航员在空间站维持节律稳定解析:节律化疗(A)利用肿瘤细胞增殖节律提高疗效;褪黑素药物(B)可调节睡眠;时间疗法(C)通过光照等重置节律改善抑郁;空间站环境(D)需人工节律维持,故答案为ABCD。三、非选择题(共55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生物节律按周期长短可分为________(24小时左右)、(约29天)和(以年为单位)。答案:昼夜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褪黑素的合成原料是________,其分泌高峰通常出现在________(时间段)。答案:色氨酸;夜间(或22:00-2:00)时钟基因的表达产物通过________调节机制,形成近似24小时的节律振荡。答案:负反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简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在生物节律调节中的作用。答案:SCN是生物节律的核心调控中枢,其作用包括:(1)接收外界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通路感知光暗变化,整合环境信息;(2)内源性节律产生:通过CLOCK、BMAL1、PER、CRY等核心时钟基因的负反馈调节,产生约24小时的自主节律;(3)调控外周节律:通过神经、体液信号(如自主神经、褪黑素、皮质醇)协调肝脏、心脏等外周器官的节律活动;(4)节律同步化:将内源性节律与外界环境(如光照)同步,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协调。分析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导致失眠的机制,并提出3条改善建议。答案:机制: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可穿透视网膜,抑制下丘脑SCN对褪黑素合成的激活,导致褪黑素分泌延迟、峰值降低,进而延长入睡潜伏期,减少深睡眠时间,破坏睡眠-觉醒节律。建议:(1)睡前1-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或开启设备的"蓝光过滤"模式;(2)保持卧室黑暗,必要时使用遮光窗帘,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3)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通过规律作息强化节律稳定性。(三)实验分析题(15分)为研究光照周期对小鼠活动节律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小鼠分为三组,分别置于:A组: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LD12:12,正常节律)B组:24小时持续光照(LL)C组:24小时持续黑暗(DD)记录各组小鼠的活动频率(以转轮运动次数表示),结果如下表:组别活动周期(小时)活动强度(次/天)A组24.0±0.5800±50B组25.2±0.8600±40C组23.5±0.6750±30回答下列问题:(1)A组结果说明,在正常光暗周期下,小鼠的活动节律有何特点?(3分)(2)比较B组与C组的活动周期,分析持续光照和持续黑暗对小鼠内源性节律的影响。(6分)(3)推测B组活动强度降低的可能原因。(6分)答案:(1)A组小鼠的活动周期为24小时左右,与外界光暗周期完全同步,说明正常光照可将小鼠的内源性节律校准为精确的24小时周期,且活动强度较高,节律稳定。(2)B组(持续光照)的活动周期延长至25.2小时,C组(持续黑暗)缩短至23.5小时,表明:①小鼠具有内源性节律(即使在恒定环境中仍有周期),但其周期不等于24小时(B组>24h,C组<24h);②持续光照和黑暗均使内源性节律偏离24小时,但光照的影响更显著(B组周期变化更大),可能是因为光照通过SCN抑制了某些时钟基因的表达,导致周期延长。(3)B组活动强度降低的原因可能包括:①持续光照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小鼠疲劳感增加;②光照可能升高皮质醇水平,长期应激导致能量消耗增加,活动能力下降;③节律紊乱影响代谢效率,使小鼠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减少活动。(四)论述题(10分)结合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论述"顺应节律、健康生活"的科学依据。答案:生物节律的分子基础是时钟基因(如CLOCK、PER)的表达产物通过负反馈调节形成的24小时振荡。这些基因不仅存在于下丘脑SCN,还广泛表达于肝脏、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