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_第1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_第2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_第3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_第4页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微生物一多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均具有细胞膜和细胞核B.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酵母菌则为纤维素C.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含有叶绿体D.支原体无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病毒的复制过程不包括()A.吸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B.利用宿主核糖体合成病毒蛋白质C.在宿主细胞外完成核酸复制D.装配子代病毒并释放下列关于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A.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B.选择培养基通过添加特殊营养物质抑制杂菌生长C.鉴别培养基中加入的指示剂可用于区分不同微生物D.培养厌氧菌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去除氧气大肠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优先利用葡萄糖的现象,体现了微生物的()A.营养缺陷型代谢B.诱导酶调节C.分解代谢物阻遏D.协同代谢作用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适合作为发酵生产的种子B.稳定期的活菌数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衰亡期的细菌会产生芽孢以适应恶劣环境D.迟缓期的长短与菌种遗传特性无关,仅受培养条件影响蓝细菌与菠菜叶肉细胞的共同点是()A.均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B.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均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下列关于灭菌与消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培养基和玻璃器皿B.巴氏消毒法可用于牛奶的消毒,杀死其中的病原菌C.紫外线消毒通过破坏微生物DNA结构发挥作用D.灼烧灭菌法常用于接种环和涂布器的灭菌某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土壤中的活菌数量,在10⁻⁶稀释度下,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8、32、36,则每克土壤中活菌数约为()A.3.2×10⁶B.3.2×10⁷C.3.2×10⁸D.3.2×10⁹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双链RNAB.HIV通过逆转录酶将R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疫苗制备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体现了微生物的()A.固氮作用B.氨化作用C.硝化作用D.反硝化作用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有()A.酵母菌B.霉菌C.放线菌D.原生动物细菌的特殊结构中,与致病性相关的是()A.荚膜B.鞭毛C.芽孢D.菌毛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A.温度B.pH值C.氧气D.渗透压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有()A.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B.抗生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C.维生素可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D.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均积累在细胞内下列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有()A.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质粒可通过接合作用在细菌间转移C.噬菌体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D.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包括减数分裂下列关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A.蓝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寄生微生物属于消费者D.微生物参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有()A.倒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B.划线分离法可用于微生物的纯培养C.选择培养基可用于筛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D.平板计数时,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才有效下列关于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A.病毒可引起人类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B.噬菌体可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C.某些病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D.病毒的衣壳蛋白可作为疫苗成分三、非选择题(一)填空题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呈________色,阴性菌呈________色。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个阶段。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时期。(二)简答题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及类型。培养基的配制需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明确: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培养目的选择合适的营养物质,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机碳源,培养异养型微生物需提供有机碳源。(2)营养协调:碳氮比(C/N)需适宜,如培养细菌时C/N约为5:1,培养真菌时约为10:1。(3)条件适宜:调节培养基的pH值,如细菌适宜pH为6.5~7.5,真菌为5.0~6.0;控制渗透压,避免微生物因吸水或失水而死亡。(4)经济节约: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廉价易得的原料,如工业生产中常用玉米粉、豆饼粉等。培养基的类型:(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添加琼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和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2)按功能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如添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可筛选真菌)和鉴别培养基(如伊红美蓝培养基可鉴别大肠杆菌)。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及预防措施。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产生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2)改变靶位结构:如细菌核糖体亚基结构改变,导致抗生素无法结合。(3)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细胞内。(4)主动外排系统:将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泵出细胞外。预防措施:(1)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误用。(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院内感染。(3)研发新型抗生素和疫苗。(4)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简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1)污水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如活性污泥法中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厌氧消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产生沼气。(2)土壤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如假单胞菌可降解石油烃类物质。(3)大气净化:利用微生物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硫氧化细菌可氧化硫化氢,减少酸雨的形成。(4)固体废弃物处理: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方式,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能源。(三)实验分析题某同学欲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步骤如下:①称取10g土壤样品,加入90mL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②依次稀释至10⁻³、10⁻⁴、10⁻⁵稀释度。③取各稀释度的菌悬液0.1mL,涂布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平板上。④将平板倒置,在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⑤观察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步骤③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其作用是________。步骤④中平板倒置的目的是________。若在10⁻⁴稀释度下,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42、45、48,则每克土壤中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数约为________个。如何进一步鉴定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是否能降解纤维素?(四)论述题论述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食品工业: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面包、啤酒、葡萄酒等;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泡菜等;利用醋酸菌生产食醋。医药工业: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维生素(如维生素B₁₂)、氨基酸(如谷氨酸)等。能源工业: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如利用酵母菌将甘蔗、玉米等淀粉类物质转化为乙醇。化工工业:利用微生物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乳酸)、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工业应用的前景更加广阔: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高效合成目标产物,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青蒿素前体。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从极端环境(如高温、高盐)中筛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拓展其应用范围。绿色生产工艺:利用微生物转化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个性化医疗:利用微生物生产个性化药物,如噬菌体疗法治疗耐药菌感染。微生物以其生长速度快、代谢能力强、易于培养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将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四、判断题所有细菌都具有细胞壁。()病毒可以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在生长的各个时期都能产生。()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比阴性菌的厚,且含有磷壁酸。()高温灭菌的原理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变性。()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真核微生物。()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可自主复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反映了微生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抗生素只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不能杀死细菌。()病毒的遗传物质只有DNA或RNA一种。()五、案例分析题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产酒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取5个相同的锥形瓶,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悬液。将锥形瓶分别置于15℃、20℃、25℃、30℃、35℃的恒温培养箱中。定时测定各锥形瓶中酒精的生成量,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1520253035酒精生成量(g/L)5.28.612.310.57.8请回答下列问题: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