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疲劳模板一、材料疲劳概述
材料疲劳是指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或交变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低于其屈服强度,也会发生逐渐累积的损伤,最终导致材料断裂或失效的现象。材料疲劳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理解材料疲劳的机理、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对于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提高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疲劳机理
(一)疲劳损伤累积
1.微观裂纹形成: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表面或内部缺陷处会产生微观裂纹。
2.裂纹扩展: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微观裂纹逐渐扩展,形成宏观裂纹。
3.最终断裂: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材料发生突然断裂。
(二)疲劳损伤影响因素
1.应力幅:循环应力幅越大,疲劳寿命越短。
2.应力比:应力比(最小应力/最大应力)影响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速率。
3.循环频率:高频载荷通常导致更高的疲劳损伤速率。
4.材料性能:材料的强度、韧性、疲劳极限等性能影响其抗疲劳能力。
5.环境因素:温度、腐蚀介质等环境因素加速疲劳损伤进程。
三、材料疲劳测试方法
(一)疲劳试验设备
1.拉伸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拉伸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2.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弯曲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3.高频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高频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二)疲劳试验步骤
1.样品制备:按照标准制备疲劳试验样品,确保样品表面光洁、无缺陷。
2.试验加载:设置试验载荷参数(应力幅、应力比、循环频率),施加循环载荷。
3.裂纹监测:定期监测样品裂纹萌生和扩展情况,记录数据。
4.数据分析:分析试验数据,计算疲劳寿命、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参数。
四、材料疲劳预防措施
(一)材料选择
1.选择高疲劳极限材料:优先选用疲劳性能优异的材料。
2.优化材料成分:通过合金化等方式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二)结构设计
1.减小应力集中:优化结构设计,避免尖锐缺口、孔洞等应力集中部位。
2.增加过渡圆角:在应力变化处设置过渡圆角,减小应力梯度。
3.优化截面形状:采用抗疲劳性能更好的截面形状,如箱型截面、工字形截面等。
(三)制造工艺
1.控制表面质量:采用抛光、喷丸等工艺提高表面光洁度,消除表面缺陷。
2.优化热处理工艺:通过正火、淬火等热处理工艺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
3.避免制造损伤:严格控制制造过程,避免产生内部缺陷。
(四)使用维护
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结构疲劳损伤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缺陷。
2.控制载荷:避免超载使用,控制载荷在材料疲劳极限范围内。
3.环境防护:避免材料接触腐蚀介质,减少环境因素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续前)**
四、材料疲劳预防措施
(一)材料选择
1.选择高疲劳极限材料:
*明确疲劳极限:在进行材料选择前,应明确结构所需的最低疲劳极限。疲劳极限是材料在无限寿命下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幅,是衡量材料抗疲劳能力的基本指标。常见材料的疲劳极限通常在材料手册或标准中可以查到,一般碳钢的疲劳极限约为其屈服强度的0.5-0.6倍,合金钢的疲劳极限更高。
*考虑疲劳强度:除了疲劳极限,还应考虑材料的疲劳强度,即在有限寿命(如10^5次循环、10^6次循环)下的许用应力。疲劳强度通常低于疲劳极限,且与循环次数成反比。
*比较经济性: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材料的成本、加工性能、可获得性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
*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对于承受高循环载荷的航空发动机部件,可能需要选用马氏体时效钢等具有高强韧性和疲劳性能的合金钢;而对于一般机械零件,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高强度钢可能已足够。
2.优化材料成分:
*合金化添加:通过添加铬(Cr)、镍(Ni)、钼(Mo)、钒(V)等合金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升其疲劳性能。例如,铬能提高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能提高钢的韧性,钼能提高钢的高温强度和抗回火性。
*控制杂质含量:降低磷(P)、硫(S)、碳(C)等有害杂质元素的含量,可以减少材料内部的缺陷和夹杂物,从而提高材料的纯净度,改善疲劳性能。纯净度高的材料,其疲劳裂纹萌生门槛值通常更高。
*微量元素影响:某些微量元素如钒(V)、钛(Ti)、硼(B)等,在微量添加时,可以通过细化晶粒、强化相结构等方式,对材料的疲劳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热处理配合:材料成分的优化往往需要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的淬火和回火工艺,可以使材料获得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二)结构设计
1.减小应力集中:
*避免尖锐缺口:在结构设计中,应避免设计尖锐的内部或外部缺口、槽孔、台阶等。这些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应力远高于名义应力,成为疲劳裂纹的萌生源。设计时,应确保过渡圆滑,避免突变。
*控制孔边半径:如果结构中必须设置孔洞,应保证孔边有足够的圆角半径。根据工程经验,孔边半径至少应大于孔径的10%-20%。半径越小,应力集中系数越大,疲劳强度降低越严重。
*合理设计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是常见的结构形式,但螺纹牙根处存在应力集中。设计时应选用标准螺纹,并保证足够的退刀槽或过渡圆角。对于重要的螺纹连接,可考虑采用全螺纹或加大螺纹中径的设计。
*避免截面急剧变化:在梁、轴等构件中,应避免截面在短距离内发生急剧变化。如果需要改变截面,应采用平缓过渡的方式,如圆角过渡、斜度过渡等。
2.增加过渡圆角:
*设计原则:在所有应力变化剧烈的部位,如轴肩、孔边、变截面处、焊接接头处等,都应设计足够大的过渡圆角。过渡圆角的作用是减缓应力梯度,降低应力集中系数。
*圆角半径计算:过渡圆角的半径应根据应力集中系数允许的范围进行计算。通常,圆角半径越大,应力集中系数越小,疲劳性能越好。一般工程实践中,推荐使用圆角半径r至少大于最小壁厚t的1.5-3倍,具体数值需根据实际应力情况和材料特性确定。
*圆角表面光洁:过渡圆角区域应保证表面光洁度,避免在该区域存在刻痕、凹坑等缺陷,因为这些缺陷本身就是疲劳裂纹的潜在萌生点。
3.优化截面形状:
*截面形状对疲劳强度的影响: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其抗疲劳性能有所不同。例如,空心圆轴或箱型截面的构件,相比实心矩形截面,通常具有更好的抗疲劳性能,因为它们在相同重量下具有更高的截面模量,且可以更好地分散应力。
*减小截面变化频率:在长构件中,应避免频繁改变截面形状,因为这会导致应力多次变化,增加疲劳损伤的复杂性。
*考虑应力分布:设计截面形状时,应尽量使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应力奇点。例如,对于承受弯曲载荷的梁,采用工字形或箱形截面通常比矩形截面更优。
(三)制造工艺
1.控制表面质量:
*表面粗糙度控制:材料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有显著影响。表面越粗糙,越容易在峰谷处产生应力集中和微观裂纹。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表面粗糙度,特别是对于承受高循环载荷的表面,通常要求Ra值在0.8μm以下。采用精密磨削、抛光、滚压等加工方法可以提高表面质量。
*消除表面缺陷:加工过程中应避免产生划痕、凹坑、毛刺、裂纹等表面缺陷。这些缺陷是疲劳裂纹的优先萌生点。应采用合适的刀具、切削参数,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工设备。
*表面强化处理:对于要求更高的疲劳性能,可以采用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如喷丸、滚压、高频淬火、氮化等。这些工艺可以在材料表面产生压应力层,提高表面疲劳强度,同时也能消除表面微小的残余拉应力。
2.优化热处理工艺:
*淬火工艺: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等硬而脆的组织,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但淬火后通常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容易导致开裂。因此,淬火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对于大型或形状复杂的零件,应采用合适的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如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等,以减小内应力和变形。
*回火工艺:淬火后的材料必须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调整组织,获得所需的韧性。回火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材料类型和性能要求精确控制。通常,低温回火主要为了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差;中温回火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高温回火则主要用于获得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应避免过热或回火不足,否则会影响材料的疲劳性能。
*热处理均匀性:确保整个零件的热处理过程均匀,避免因局部过热或欠热导致性能不均,从而产生疲劳隐患。
3.避免制造损伤:
*加工过程规范:在车削、铣削、钻孔、焊接等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造成零件表面或内部的损伤,如刀痕、碰伤、烧伤、焊接缺陷(气孔、夹渣、未焊透)等。
*检验与修复:加工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发现缺陷应及时进行修复。对于焊接件,特别是重要结构件,通常需要进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确保没有内部缺陷。
*运输与存储:在零件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碰撞、刮擦等意外损伤。
(四)使用维护
1.定期检查:
*检查目的:定期对承受循环载荷的结构进行疲劳损伤检查,目的是及早发现疲劳裂纹或其他可能导致疲劳失效的缺陷。
*检查方法: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目视检查、磁粉探伤、渗透探伤、超声波探伤、涡流探伤等。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结构的形状、材料、载荷条件以及缺陷的类型和深度。对于早期疲劳裂纹,磁粉和渗透探伤比较敏感;对于深埋缺陷,超声波探伤更有效。
*检查周期:检查周期应根据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载荷条件、材料性能以及历史损伤记录来确定。对于重要或关键部件,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可以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检查,或根据状态监测结果进行智能检查。
*记录与评估:每次检查的结果都应详细记录,并进行评估。如果发现裂纹或其他缺陷,应评估其尺寸、扩展速率以及剩余寿命,并制定相应的维修或更换计划。
2.控制载荷:
*避免超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操作规程使用设备或结构,避免长时间超设计载荷运行。超载会显著缩短结构的疲劳寿命。
*减小冲击载荷:冲击载荷比平稳的循环载荷更容易导致疲劳损伤。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小冲击载荷,例如通过缓冲装置、减振设计等。如果无法避免冲击,应选择抗冲击性能更好的材料。
*控制循环次数:对于有限寿命的零件,应监控其累计载荷循环次数,确保不超过其设计寿命。
*稳定载荷条件:尽量使载荷条件保持稳定,避免载荷幅值和频率的剧烈波动,因为波动载荷通常比稳定载荷更容易导致疲劳损伤。
3.环境防护:
*避免腐蚀介质:如果结构需要在腐蚀性环境中工作(如潮湿、接触化学品),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涂层防护(油漆、镀层)、包覆、使用耐腐蚀材料等。腐蚀会显著加速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速率,形成腐蚀疲劳。
*控制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对材料的疲劳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高温可能导致材料软化、蠕变加剧,低温可能导致材料变脆。应将结构的工作温度控制在材料设计允许的范围内。
*减小环境应力腐蚀: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含应力腐蚀介质的海洋环境),即使应力低于材料的疲劳极限,也可能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此时,除了选择抗应力腐蚀性能好的材料外,还应尽可能避免材料与腐蚀介质直接接触。
一、材料疲劳概述
材料疲劳是指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或交变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低于其屈服强度,也会发生逐渐累积的损伤,最终导致材料断裂或失效的现象。材料疲劳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理解材料疲劳的机理、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对于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提高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疲劳机理
(一)疲劳损伤累积
1.微观裂纹形成: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表面或内部缺陷处会产生微观裂纹。
2.裂纹扩展: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微观裂纹逐渐扩展,形成宏观裂纹。
3.最终断裂: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材料发生突然断裂。
(二)疲劳损伤影响因素
1.应力幅:循环应力幅越大,疲劳寿命越短。
2.应力比:应力比(最小应力/最大应力)影响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速率。
3.循环频率:高频载荷通常导致更高的疲劳损伤速率。
4.材料性能:材料的强度、韧性、疲劳极限等性能影响其抗疲劳能力。
5.环境因素:温度、腐蚀介质等环境因素加速疲劳损伤进程。
三、材料疲劳测试方法
(一)疲劳试验设备
1.拉伸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拉伸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2.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弯曲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3.高频疲劳试验机:用于测试材料在高频载荷下的疲劳性能。
(二)疲劳试验步骤
1.样品制备:按照标准制备疲劳试验样品,确保样品表面光洁、无缺陷。
2.试验加载:设置试验载荷参数(应力幅、应力比、循环频率),施加循环载荷。
3.裂纹监测:定期监测样品裂纹萌生和扩展情况,记录数据。
4.数据分析:分析试验数据,计算疲劳寿命、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参数。
四、材料疲劳预防措施
(一)材料选择
1.选择高疲劳极限材料:优先选用疲劳性能优异的材料。
2.优化材料成分:通过合金化等方式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二)结构设计
1.减小应力集中:优化结构设计,避免尖锐缺口、孔洞等应力集中部位。
2.增加过渡圆角:在应力变化处设置过渡圆角,减小应力梯度。
3.优化截面形状:采用抗疲劳性能更好的截面形状,如箱型截面、工字形截面等。
(三)制造工艺
1.控制表面质量:采用抛光、喷丸等工艺提高表面光洁度,消除表面缺陷。
2.优化热处理工艺:通过正火、淬火等热处理工艺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
3.避免制造损伤:严格控制制造过程,避免产生内部缺陷。
(四)使用维护
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结构疲劳损伤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缺陷。
2.控制载荷:避免超载使用,控制载荷在材料疲劳极限范围内。
3.环境防护:避免材料接触腐蚀介质,减少环境因素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续前)**
四、材料疲劳预防措施
(一)材料选择
1.选择高疲劳极限材料:
*明确疲劳极限:在进行材料选择前,应明确结构所需的最低疲劳极限。疲劳极限是材料在无限寿命下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幅,是衡量材料抗疲劳能力的基本指标。常见材料的疲劳极限通常在材料手册或标准中可以查到,一般碳钢的疲劳极限约为其屈服强度的0.5-0.6倍,合金钢的疲劳极限更高。
*考虑疲劳强度:除了疲劳极限,还应考虑材料的疲劳强度,即在有限寿命(如10^5次循环、10^6次循环)下的许用应力。疲劳强度通常低于疲劳极限,且与循环次数成反比。
*比较经济性: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材料的成本、加工性能、可获得性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
*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对于承受高循环载荷的航空发动机部件,可能需要选用马氏体时效钢等具有高强韧性和疲劳性能的合金钢;而对于一般机械零件,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高强度钢可能已足够。
2.优化材料成分:
*合金化添加:通过添加铬(Cr)、镍(Ni)、钼(Mo)、钒(V)等合金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升其疲劳性能。例如,铬能提高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镍能提高钢的韧性,钼能提高钢的高温强度和抗回火性。
*控制杂质含量:降低磷(P)、硫(S)、碳(C)等有害杂质元素的含量,可以减少材料内部的缺陷和夹杂物,从而提高材料的纯净度,改善疲劳性能。纯净度高的材料,其疲劳裂纹萌生门槛值通常更高。
*微量元素影响:某些微量元素如钒(V)、钛(Ti)、硼(B)等,在微量添加时,可以通过细化晶粒、强化相结构等方式,对材料的疲劳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热处理配合:材料成分的优化往往需要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例如,通过精确控制的淬火和回火工艺,可以使材料获得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二)结构设计
1.减小应力集中:
*避免尖锐缺口:在结构设计中,应避免设计尖锐的内部或外部缺口、槽孔、台阶等。这些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应力远高于名义应力,成为疲劳裂纹的萌生源。设计时,应确保过渡圆滑,避免突变。
*控制孔边半径:如果结构中必须设置孔洞,应保证孔边有足够的圆角半径。根据工程经验,孔边半径至少应大于孔径的10%-20%。半径越小,应力集中系数越大,疲劳强度降低越严重。
*合理设计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是常见的结构形式,但螺纹牙根处存在应力集中。设计时应选用标准螺纹,并保证足够的退刀槽或过渡圆角。对于重要的螺纹连接,可考虑采用全螺纹或加大螺纹中径的设计。
*避免截面急剧变化:在梁、轴等构件中,应避免截面在短距离内发生急剧变化。如果需要改变截面,应采用平缓过渡的方式,如圆角过渡、斜度过渡等。
2.增加过渡圆角:
*设计原则:在所有应力变化剧烈的部位,如轴肩、孔边、变截面处、焊接接头处等,都应设计足够大的过渡圆角。过渡圆角的作用是减缓应力梯度,降低应力集中系数。
*圆角半径计算:过渡圆角的半径应根据应力集中系数允许的范围进行计算。通常,圆角半径越大,应力集中系数越小,疲劳性能越好。一般工程实践中,推荐使用圆角半径r至少大于最小壁厚t的1.5-3倍,具体数值需根据实际应力情况和材料特性确定。
*圆角表面光洁:过渡圆角区域应保证表面光洁度,避免在该区域存在刻痕、凹坑等缺陷,因为这些缺陷本身就是疲劳裂纹的潜在萌生点。
3.优化截面形状:
*截面形状对疲劳强度的影响: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其抗疲劳性能有所不同。例如,空心圆轴或箱型截面的构件,相比实心矩形截面,通常具有更好的抗疲劳性能,因为它们在相同重量下具有更高的截面模量,且可以更好地分散应力。
*减小截面变化频率:在长构件中,应避免频繁改变截面形状,因为这会导致应力多次变化,增加疲劳损伤的复杂性。
*考虑应力分布:设计截面形状时,应尽量使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应力奇点。例如,对于承受弯曲载荷的梁,采用工字形或箱形截面通常比矩形截面更优。
(三)制造工艺
1.控制表面质量:
*表面粗糙度控制:材料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有显著影响。表面越粗糙,越容易在峰谷处产生应力集中和微观裂纹。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表面粗糙度,特别是对于承受高循环载荷的表面,通常要求Ra值在0.8μm以下。采用精密磨削、抛光、滚压等加工方法可以提高表面质量。
*消除表面缺陷:加工过程中应避免产生划痕、凹坑、毛刺、裂纹等表面缺陷。这些缺陷是疲劳裂纹的优先萌生点。应采用合适的刀具、切削参数,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工设备。
*表面强化处理:对于要求更高的疲劳性能,可以采用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如喷丸、滚压、高频淬火、氮化等。这些工艺可以在材料表面产生压应力层,提高表面疲劳强度,同时也能消除表面微小的残余拉应力。
2.优化热处理工艺:
*淬火工艺: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等硬而脆的组织,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但淬火后通常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容易导致开裂。因此,淬火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对于大型或形状复杂的零件,应采用合适的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如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等,以减小内应力和变形。
*回火工艺:淬火后的材料必须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调整组织,获得所需的韧性。回火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材料类型和性能要求精确控制。通常,低温回火主要为了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差;中温回火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高温回火则主要用于获得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应避免过热或回火不足,否则会影响材料的疲劳性能。
*热处理均匀性:确保整个零件的热处理过程均匀,避免因局部过热或欠热导致性能不均,从而产生疲劳隐患。
3.避免制造损伤:
*加工过程规范:在车削、铣削、钻孔、焊接等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造成零件表面或内部的损伤,如刀痕、碰伤、烧伤、焊接缺陷(气孔、夹渣、未焊透)等。
*检验与修复:加工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发现缺陷应及时进行修复。对于焊接件,特别是重要结构件,通常需要进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确保没有内部缺陷。
*运输与存储:在零件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碰撞、刮擦等意外损伤。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首饰材料与首饰设计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中国经典管弦乐曲赏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13-T 5885-2024 地表基质调查规范1∶50 000
- DB11∕T 1380-2016 观赏荷花栽培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潜水泵行业政策环境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油气回收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电气识图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瑜伽证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秋招:专员题目及答案
- 2025劳动合同签订范本:员工聘用合同书样本
- 禁烟禁毒班会课件
- CQI-15特殊工艺焊接系统评估2020第二版培训讲义
- 药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
- 人血清白蛋白-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制备工艺、特性表征与抗肿瘤效能探究
- 公益集市相亲活动方案
- 委托保管扣押物品协议书
-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自评报告(有内容)
- DB31/T 367-2017黄浦江游览船及码头运营设施与服务质量要求
- 移模协议书范本
- 锂电池生产中的潜在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 车间工装模具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