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豆褐斑病的整治方案一、概述
大豆豆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茎和荚。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可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有效控制豆褐斑病,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下将从病原识别、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病原识别与发病规律
(一)病原识别
1.病原菌:豆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Moniliformin*)引起。
2.病菌特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生于叶片背面,初期为小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分生孢子器内含大量黑色孢子。
(二)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灌溉水、种子携带等途径传播。
2.发病条件:
(1)温度:适宜发病温度为20℃~28℃,高温高湿条件下易爆发。
(2)水分:连阴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害传播速度加快。
(3)栽培因素:种植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施肥不当(如氮肥过量)均会加重发病。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优先选用本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品种,如“科丰12号”“中黄13”等。
2.合理轮作: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降低土壤中病菌积累。
3.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病荚,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4.科学施肥:
(1)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2)避免偏施氮肥,可按比例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二)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预防苗期感染。
2.病情监测: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叶片,发现少量病斑时立即处理。
(三)化学防治
1.保护性杀菌剂:
(1)在发病初期喷洒1:2:200波尔多液,每周1次,连续2~3次。
(2)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喷雾。
2.内吸性杀菌剂:
(1)若病害严重,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用2次。
(2)喷药时注意避开高温时段,确保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
(四)综合管理
1.调整种植密度: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2.排灌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3.机械隔离:尽量避免在雨天或病区作业,减少病菌传播风险。
四、效果评估
1.防治效果监测:在用药后7天、14天分别观察叶片病斑变化,统计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轻病级株数×3+中病级株数×6+重病级株数×10)/(总调查株数×10)),评估防治效果。
2.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比防治区与未防治区的产量差异(如防治区产量提高10%~15%),验证综合防治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五、注意事项
1.杀菌剂混用:不同药剂需按说明稀释,避免混合使用导致药害。
2.安全防护:喷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3.环境影响:优先选用低毒环保型药剂,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一、概述**
大豆豆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茎和荚。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可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有效控制豆褐斑病,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下将从病原识别、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病原识别与发病规律**
(一)病原识别
1.病原菌:豆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Moniliformin*)引起。该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寄生在多种豆科植物残体上越冬。
2.病菌特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生于叶片背面,初期为小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有轮生的小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含大量黑色孢子。分生孢子为单胞,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12)μm×(3~5)μm。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器突破表皮露出,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二)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
(1)种子传播: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
(2)风雨传播:分生孢子随风、雨滴飞溅传播,造成叶片感染。
(3)病残体传播:田间病叶、病荚和枯枝残体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再次侵染。
2.发病条件:
(1)温度:适宜发病温度为20℃~28℃,高温高湿条件下易爆发。当温度持续高于30℃或低于15℃,病害发展会受到抑制。
(2)水分:连阴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害传播速度加快。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易发生;若田间通风不良,湿气滞留,病害加重。
(3)栽培因素:
(a)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大,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
(b)施肥不当:氮肥过量会促进植株营养生长,叶片柔嫩,抗病性下降;磷钾肥不足时,植株生长弱,易感病。
(c)栽培管理:田间积水、排水不良、机械损伤(如除草、收获时)都会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3.地理分布与寄主范围:
(1)地理分布:豆褐斑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我国大豆产区如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等地区均有报道。
(2)寄主范围:该病原菌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绿豆、豌豆等其他豆科植物。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
(1)优先选用本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品种,如“科丰12号”“中黄13”等。抗病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防治成本。
(2)引进新品种时需进行田间抗病性测试,确保其适应本地气候和栽培条件。
2.合理轮作:
(1)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如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十字花科作物(白菜、萝卜)等。
(2)轮作能有效打破病原菌的生存环境,降低土壤中病菌积累,减轻病害发生。
3.清洁田园: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病荚、病株和枯枝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2)冬前或春前进行一次田间清理,可进一步减少休眠菌源。
4.科学施肥:
(1)增施磷钾肥:每亩可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5公斤,或复合肥(15-15-15)10公斤,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
(2)避免偏施氮肥:过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抗病性下降。可按比例施用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和化肥,实现平衡施肥。
5.调整种植密度与行株距:
(1)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2)优化行株距:可采取宽窄行种植(如行距70厘米、穴距30厘米),增加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6.加强田间管理:
(1)及时排灌: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干旱时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
(2)中耕除草:适时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与大豆争夺养分和水分。
(3)避免机械损伤:在田间作业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叶片,伤口是病菌侵染的入口。
(二)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
(1)拌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0.3%拌种,可预防苗期感染。
(2)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但需控制水温,避免烫伤种子。
2.病情监测与早期干预:
(1)定期检查:生长期间每7~10天检查一次叶片,重点检查心叶、下部叶片和田间中心地带。
(2)早期处理:发现少量病斑时立即剪除病叶,并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阻止病害扩散。
(三)化学防治
1.保护性杀菌剂:
(1)波尔多液:按质量比1:2:200(硫酸铜:生石灰:水)配制成波尔多液,每周喷1次,连续2~3次。该药剂对豆褐斑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喷后遇雨需补喷。
(2)百菌清: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周1次,连续2~3次。这些药剂能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染。
2.内吸性杀菌剂:
(1)喷药时机:若病害严重,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用2次。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株吸收传导,对已感染部分也有治疗作用。
(2)喷药要点:喷药时需确保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特别是叶背面分生孢子器集中的地方。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如中午阳光强烈时),以免药害。
3.复配用药:
(1)可将保护性与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如先喷波尔多液预防,发现病情加重后改用内吸性杀菌剂治疗。
(2)混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四)综合管理
1.机械隔离:尽量避免在雨天或病区作业,减少病菌通过工具传播的风险。作业后及时清洗工具,或用消毒液(如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2.病虫害协同防治:
(1)注意与其他病害(如大豆锈病、大豆灰斑病)和害虫(如蚜虫、豆荚螟)的协同防治,避免单一防治导致其他问题加剧。
(2)保护天敌:合理使用农药,避免杀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
**四、效果评估**
1.防治效果监测:
(1)病情指数计算:在用药后7天、14天分别观察叶片病斑变化,统计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轻病级株数×3+中病级株数×6+重病级株数×10)/(总调查株数×10)),评估防治效果。病情指数下降明显,说明防治措施有效。
(2)产量对比:通过对比防治区与未防治区的产量差异(如防治区产量提高10%~15%),验证综合防治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2.经济效益分析:
(1)成本核算:统计防治措施中农药、肥料、人工等各项成本。
(2)收益增加:根据防治效果提高的产量和单价,计算收益增加额。
(3)投入产出比:将收益增加额除以总成本,得出投入产出比,评估防治方案的经济效益。
**五、注意事项**
1.杀菌剂混用:不同药剂需按说明稀释,避免混合使用导致药害。如需混用,应先进行小范围试验,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大面积应用。
2.安全防护:喷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如不慎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
3.环境影响:优先选用低毒环保型药剂,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瓢虫)的影响。避免在风力较大或下雨前喷药,减少漂移和流失。
4.植株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阶段对病害的敏感性和防治策略不同,应根据大豆生育期调整防治措施。例如,苗期重点预防种子带菌感染,花期后重点控制叶片病害。
一、概述
大豆豆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茎和荚。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可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有效控制豆褐斑病,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下将从病原识别、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病原识别与发病规律
(一)病原识别
1.病原菌:豆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Moniliformin*)引起。
2.病菌特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生于叶片背面,初期为小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分生孢子器内含大量黑色孢子。
(二)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灌溉水、种子携带等途径传播。
2.发病条件:
(1)温度:适宜发病温度为20℃~28℃,高温高湿条件下易爆发。
(2)水分:连阴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害传播速度加快。
(3)栽培因素:种植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施肥不当(如氮肥过量)均会加重发病。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优先选用本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品种,如“科丰12号”“中黄13”等。
2.合理轮作: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降低土壤中病菌积累。
3.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病荚,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4.科学施肥:
(1)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2)避免偏施氮肥,可按比例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二)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预防苗期感染。
2.病情监测: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叶片,发现少量病斑时立即处理。
(三)化学防治
1.保护性杀菌剂:
(1)在发病初期喷洒1:2:200波尔多液,每周1次,连续2~3次。
(2)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喷雾。
2.内吸性杀菌剂:
(1)若病害严重,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用2次。
(2)喷药时注意避开高温时段,确保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
(四)综合管理
1.调整种植密度: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2.排灌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3.机械隔离:尽量避免在雨天或病区作业,减少病菌传播风险。
四、效果评估
1.防治效果监测:在用药后7天、14天分别观察叶片病斑变化,统计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轻病级株数×3+中病级株数×6+重病级株数×10)/(总调查株数×10)),评估防治效果。
2.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比防治区与未防治区的产量差异(如防治区产量提高10%~15%),验证综合防治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五、注意事项
1.杀菌剂混用:不同药剂需按说明稀释,避免混合使用导致药害。
2.安全防护:喷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3.环境影响:优先选用低毒环保型药剂,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一、概述**
大豆豆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茎和荚。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可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有效控制豆褐斑病,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下将从病原识别、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病原识别与发病规律**
(一)病原识别
1.病原菌:豆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Moniliformin*)引起。该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寄生在多种豆科植物残体上越冬。
2.病菌特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生于叶片背面,初期为小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有轮生的小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含大量黑色孢子。分生孢子为单胞,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12)μm×(3~5)μm。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器突破表皮露出,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二)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
(1)种子传播: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
(2)风雨传播:分生孢子随风、雨滴飞溅传播,造成叶片感染。
(3)病残体传播:田间病叶、病荚和枯枝残体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再次侵染。
2.发病条件:
(1)温度:适宜发病温度为20℃~28℃,高温高湿条件下易爆发。当温度持续高于30℃或低于15℃,病害发展会受到抑制。
(2)水分:连阴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害传播速度加快。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易发生;若田间通风不良,湿气滞留,病害加重。
(3)栽培因素:
(a)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大,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
(b)施肥不当:氮肥过量会促进植株营养生长,叶片柔嫩,抗病性下降;磷钾肥不足时,植株生长弱,易感病。
(c)栽培管理:田间积水、排水不良、机械损伤(如除草、收获时)都会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3.地理分布与寄主范围:
(1)地理分布:豆褐斑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我国大豆产区如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等地区均有报道。
(2)寄主范围:该病原菌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绿豆、豌豆等其他豆科植物。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
(1)优先选用本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品种,如“科丰12号”“中黄13”等。抗病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防治成本。
(2)引进新品种时需进行田间抗病性测试,确保其适应本地气候和栽培条件。
2.合理轮作:
(1)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如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十字花科作物(白菜、萝卜)等。
(2)轮作能有效打破病原菌的生存环境,降低土壤中病菌积累,减轻病害发生。
3.清洁田园: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病荚、病株和枯枝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2)冬前或春前进行一次田间清理,可进一步减少休眠菌源。
4.科学施肥:
(1)增施磷钾肥:每亩可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5公斤,或复合肥(15-15-15)10公斤,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
(2)避免偏施氮肥:过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抗病性下降。可按比例施用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和化肥,实现平衡施肥。
5.调整种植密度与行株距:
(1)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2)优化行株距:可采取宽窄行种植(如行距70厘米、穴距30厘米),增加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6.加强田间管理:
(1)及时排灌: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干旱时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
(2)中耕除草:适时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与大豆争夺养分和水分。
(3)避免机械损伤:在田间作业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叶片,伤口是病菌侵染的入口。
(二)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
(1)拌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0.3%拌种,可预防苗期感染。
(2)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但需控制水温,避免烫伤种子。
2.病情监测与早期干预:
(1)定期检查:生长期间每7~10天检查一次叶片,重点检查心叶、下部叶片和田间中心地带。
(2)早期处理:发现少量病斑时立即剪除病叶,并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阻止病害扩散。
(三)化学防治
1.保护性杀菌剂:
(1)波尔多液:按质量比1:2:200(硫酸铜:生石灰:水)配制成波尔多液,每周喷1次,连续2~3次。该药剂对豆褐斑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喷后遇雨需补喷。
(2)百菌清: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周1次,连续2~3次。这些药剂能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染。
2.内吸性杀菌剂:
(1)喷药时机:若病害严重,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用2次。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株吸收传导,对已感染部分也有治疗作用。
(2)喷药要点:喷药时需确保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特别是叶背面分生孢子器集中的地方。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如中午阳光强烈时),以免药害。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库归总及答案
- 安全考试题库大全2025及答案解析
- 生产安全题库判断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2025-2030绿色建材认证体系下免漆门行业发展评估
- 电功车安全驾驶常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训练对发育障碍儿童疗效观察
- 2025-2030纳米载药系统靶向性提升技术与临床转化效率分析报告
- 2025-2030纳米肥料技术研发进展与产业化落地障碍突破方案
- 2025-2030纳米材料在购物袋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商业化路径报告
- 2025年郑州上海交大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测绘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书模板
- 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洞察及研究
- 电气岗前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安全文明驾驶培训教案课件
- 国家能源集团笔试试题及答案
- 病患陪护员培训
- 2025-2026学年皖教版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非煤矿山安全管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6章 绩效反馈(《绩效管理》第3版)
- 沈阳康莱德酒店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