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_第1页
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_第2页
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_第3页
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_第4页
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与工业生产(合成氨)试题一、合成氨工艺流程综合分析合成氨工业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通过原料气制备、净化和氨合成三大核心步骤实现工业化生产。原料气制备阶段,天然气、煤炭或重油等原料经气化或蒸汽转化生成含H₂、N₂、CO及硫化物的粗原料气。以天然气为例,需经过加氢脱硫(Co-Mo/ZnO催化剂,400℃下将硫含量降至1μg/g以下)、一段蒸汽转化(Ni催化剂,800-840℃,残留CH₄7%-9%)和二段空气氧化(900-950℃,CH₄<0.3%),最终获得氢氮摩尔比3:1的混合气。净化过程通过变换反应与脱碳脱硫去除杂质:高温变换(Fe-Cr催化剂,450℃,CO降至3%)与低温变换(Cu-Zn催化剂,250℃,CO<0.3%)将CO转化为H₂和CO₂;活化碳酸钾溶液吸收CO₂(残留<0.2%),甲烷化反应(Ni催化剂,300℃)进一步脱除微量CO和CO₂至0.1ppm以下。净化后的原料气压缩至15-30MPa,进入合成塔在铁基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产物经冷凝分离(-33.5℃液化)后,未反应气体循环使用,单程转化率约10%-15%。例题1:某合成氨厂以煤为原料,粗煤气中含H₂S2.5%(体积分数),需采用氧化锌脱硫。若处理气量为10000m³/h,ZnO脱硫剂硫容为25%(质量分数),计算每日更换脱硫剂的质量(H₂S密度按1.539kg/m³计)。答案:每日脱硫量=10000×2.5%×24×1.539=9234kg,脱硫剂用量=9234/25%=36936kg。二、催化剂性能与反应机理合成氨催化剂分为铁基与钌基两大类。铁基催化剂(Fe₃O₄为前驱体,含Al₂O₃、K₂O助剂)自1913年工业化以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熔融法制备,还原后形成α-Fe活性相,适用温度350-510℃、压力15-32MPa。我国A301型亚铁催化剂采用Fe₁₋ₓO维氏体结构,还原温度降低30-50℃,氨净值提升至12-17%。钌基催化剂(Ru-K/石墨化碳载体)是第三代技术代表,KAAP工艺中其活性比铁基高2-3倍,单程转化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但对硫中毒敏感(需原料气硫含量<0.01ppm)。反应机理遵循吸附-解离-结合路径:N₂在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速率控制步骤),N≡N键断裂为N原子;H₂解离为活性H原子,逐步生成-NH、-NH₂中间体,最终脱附形成NH₃。微观层面,N₂与H₂分子个数比严格遵循1:3,反应中最小粒子为N和H原子(而非分子)。例题2:比较铁基与钌基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差异,从压力适应性、活性温度及成本三方面列表说明。|指标|铁基催化剂|钌基催化剂||--------------|------------------|------------------||操作压力|15-32MPa|8-15MPa||活性温度|400-500℃|300-400℃||成本(相对值)|1.0|8.5|三、工艺技术比较与优化工业合成氨工艺因原料与压力差异分为高压法(30MPa,传统流程)、中压法(15-20MPa,凯洛格工艺)和低压法(10MPa,AMV工艺)。凯洛格法采用卧式合成塔与废热锅炉联用,单系列产能达1500t/d,能耗约30GJ/tNH₃;AMV工艺通过径向流反应器与钌基催化剂,降低压力至10MPa,能耗降至28GJ/t,投资减少15%。联醇法(甲醇与氨联产)和联碱法(纯碱与氨联产)通过工艺耦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例如联醇法在合成氨净化阶段插入甲醇合成单元(Cu-Zn-Al催化剂,220℃,5-10MPa),每吨氨可副产0.3吨甲醇。例题3:凯洛格工艺中,合成塔出口气含NH₃18%(摩尔分数),经水冷(30℃)和氨冷(-10℃)两级冷凝。已知30℃时NH₃饱和蒸气压11.66bar,-10℃时为2.09bar,计算两级冷凝的总氨回收率(系统操作压力15MPa)。答案:30℃冷凝:y₁=11.66/(150-11.66)=0.083,回收率=(0.18-0.083)/0.18=53.9%;-10℃冷凝:y₂=2.09/(150-2.09)=0.014,总回收率=1-(0.083×0.014)/0.18≈99.4%。四、安全环保与风险控制合成氨工艺具有高温高压(400-450℃,15-30MPa)和有毒易爆特性,需从设备、工艺和管理层面实施多重防护。设备安全方面,合成塔采用“外筒耐压+内件耐温”结构(外筒Q345R钢材,内件316L不锈钢),设置爆破片(爆破压力1.1倍工作压力)和安全阀(开启压力1.05倍工作压力);工艺控制通过DCS系统实现温度、压力、氢氮比(3:1±0.05)联锁,过氧(O₂>0.5%)时自动切断原料气并放空。环保措施包括废气处理(氨吸收塔用硫酸喷淋,吸收率>99%)、废水零排放(膜分离回收氨,蒸发结晶处理盐渣)和余热回收(转化炉烟道气余热锅炉产4.0MPa蒸汽,吨氨回收热量1.2×10⁶kJ)。2025年国家电投大安绿氨项目采用“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氨合成”路线,通过电-氢-化柔性控制消纳风光波动,年制绿氨18万吨,减碳65万吨/年,标志着合成氨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例题4:液氨储罐发生泄漏,形成半径50m的有毒云团(氨浓度2000ppm,LC₅₀=3000ppm·min)。若风速2m/s,判断下风向300m处人员暴露10分钟是否有生命危险(云团扩散系数取0.1m²/s)。答案:扩散时间t=300/2=150s,浓度C=2000×(50²×0.1)/(300²×150)=0.037ppm,暴露剂量=0.037×10=0.37ppm·min<3000,无危险。五、2025年技术进展与绿色转型绿氨技术成为行业焦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PEM电解槽效率>75%)替代化石原料,实现“零碳氨”生产。日本东京大学开发的光驱动合成氨体系(铱基光敏剂+钼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利用N₂和H₂O直接合成氨,光能转化效率达0.12%,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90%。我国研发的纳米铁催化剂(粒径5-10nm)通过高比表面积(80m²/g)和稀土助剂(La₂O₃)改性,活性提升2-7倍,单程转化率突破20%。数字化转型方面,AI优化系统(如AspenHYSYS®)通过实时调整循环气流量(30000-50000m³/h)和合成塔入口温度(420-480℃),使吨氨电耗降至1200kWh;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剩余寿命预测(误差<5%),非计划停机减少30%。欧盟“氨能旗舰计划”推动氨燃料船舶应用,2025年首艘20000吨级氨动力货船试航,发动机热效率达45%,NOₓ排放较柴油降低80%。例题5:某绿氨项目配套100MW光伏电站(年发电量1.6×10⁸kWh),电解槽能耗55kWh/Nm³H₂,合成氨电耗1400kWh/t。计算该项目年绿氨产量(H₂利用率按95%计,N₂:H₂=1:3,标况下H₂密度0.0899kg/m³)。答案:年产H₂=1.6×10⁸/(55×0.0899)×95%≈3.08×10⁷kg,氨产量=3.08×10⁷×(17/3×2)≈8.73×10⁷kg=8.73万吨。六、综合应用题例题6:某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采用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原料煤含碳75%,气化效率98%,碳转化率95%,计算:(1)每日需消耗煤量(假设生成合成气中CO+H₂=85%,N₂由空分提供,H₂:N₂=3:1);(2)若改用绿氨工艺,配套风电上网电价0.3元/kWh,电解槽投资3000元/kW,计算吨氨成本中电费占比(电解能耗50kWh/Nm³H₂,合成电耗1200kWh/t,设备折旧按10年计,年利用率3000小时)。答案:(1)每日氨产量=30×10⁴/365≈821.9t,需H₂=821.9×10³×(3×2)/(2×17)≈144794kg,煤耗=14479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