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1页
DB41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2页
DB41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3页
DB41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4页
DB41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DB41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DB41/T1160—2015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丰华、吕立哲、李彬青、郑杰、蒋双丰、任红楼、吕未。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金开美、吴淑平、党永超、吴国玲、乔利、李彩丽、张杰磊、董慧、詹强国。DB41/T1160—20151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茶炭疽病、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和茶橙瘿螨的测报及绿色防控。本标准适用于茶树主要病虫害的测报及绿色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以监测茶树病虫的发生及为害动态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防控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断。3.2绿色防控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农业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3.3防治指标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3.4防治适期有害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农药最敏感最适合防控的时期。3.5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安全采摘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4茶炭疽病测报及绿色防控DB41/T1160—201524.1测报4.1.1越冬菌源基数调查4.1.1.1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2~3块,于3月份调查1次。4.1.1.2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选茶树5丛,每丛茶树从不同方向各取4枝,统计各枝条上的总叶数和被害叶数,计算发病率。4.1.2病情系统调查4.1.2.1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2~3块,每块茶园面积不低于667m2。4.1.2.24~10月,每7天调查1次。4.1.2.3除茶园靠路边5行及行头、行尾各5m,每隔5行取1行,定步10步。从左右各行随机各取1条茶枝,计数总叶片和病叶数。4.2预测测报4.2.1发生趋势预测4.2.1.1根据病菌的越冬基数,结合当地气象资料,预测该病的发生趋势。4.2.1.2越冬基数高,发生面积广,春季多雨水,可预报偏重发生。4.2.2防治适期预测根据病情系统调查结果,当成叶发病率达到10%时应发出预报,发病率达到15%时应立即组织防治。4.3绿色防控4.3.1农业控制4.3.1.1加强茶园管理,根据茶树所需的养分平衡施肥,宜施茶叶专用肥,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茶树抗性。4.3.1.2病害严重、衰老或抗病性弱的茶园,要更换抗病品种。4.3.1.3雨季抓好防涝排水。4.3.1.4秋耕时,对“发病中心”的树冠用力拍打,大部分病叶受震后脱落,深埋土中。4.3.1.5修剪的病枝落叶清除出茶园或结合施肥、中耕深埋。4.3.1.6对连年严重发病的老茶园在春茶后进行台刈,将台刈下来的枯枝和地面落叶清出茶园并烧毁,台刈后的茶园要施足基肥。4.3.2化学防治4.3.2.1防治指标:茶树嫩梢初见病斑,成叶发病率10%~15%。4.3.2.2防治适期:5月下旬~6月上旬或8下旬~9月上旬病害盛发前。4.3.2.3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4.3.2.4农药按GB4285、GB/T8321、NY/T393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4.3.2.5发病严重的茶园,秋末宜用石硫合剂封园。4.3.2.6不同农药轮换使用。5茶尺蠖测报及绿色防控DB41/T1160—201535.1测报5.1.1越冬蛹基数调查5.1.1.1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园2~3块,于2月初成虫羽化前调查1次。5.1.1.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茶园调查30个样点,每个样点2丛茶树(密植茶园不少于0.5m长茶行挖取样点茶树基部半径30cm,深度5cm,周围表土内的蛹。检查活蛹、死蛹数,计算每667m2越冬蛹基数。5.1.2成虫羽化进度调查5.1.2.1饲养法:在越冬蛹基数调查的同时,将活蛹带回室内(不少于50头),分别置于盛有保湿泥土的容器中,并将容器置于养虫笼中,或笼罩复土室外饲养,保持一定的湿度,逐日观察羽化进度、寄生及自然死亡数,计算羽化率。5.1.2.2灯光诱集:选择在有代表性的茶园,设置测报灯诱蛾,灯高出茶蓬面60cm~70cm,3月上旬~10月下旬,每晚18:00~24:00开灯,逐日清点统计蛾量,诱集成虫量最大的这段时期为发蛾高峰期。5.1.2.3性信息素诱捕:利用人工合成的茶尺蠖性诱剂,3月上旬~10月下旬,选择有代表性茶园2~3块,每块按边长为50m左右的正三角形安置3个诱捕器,诱芯与诱捕器底面粘板保持1cm距离,诱捕器高茶蓬面20cm,确保诱捕器水平放置,每日上午检查统计诱蛾数,并清除诱捕器成虫,诱芯25天更5.1.3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5.1.3.1选择代表性茶园各1块,4~10月,每5天调查1次。5.1.3.2平行跳跃式取30个样点,每个样点茶蓬面面积为1m2,检查统计样点的虫口数,并逐头分龄记载。5.1.4天敌调查5.1.4.1调查时间结合幼虫发生量调查同时进行。5.1.4.2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草蛉、螳螂采用震落法调查;寄生蜂的调查,从田间采集茶尺蠖1~2龄幼虫100头,带回室内解剖观察,或室内饲养观察出蜂情况,计算寄生率;其它天敌调查采用目测法,统计记载样点中观察的各种天敌数量。5.2预测测报5.2.1成虫始盛期、盛期、盛末期(羽化率达到16%、50%、84%分别向后推加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下一代卵历期,预测卵孵化始盛期、盛期、盛末期,卵孵化末期加1龄幼虫期,即为防治适期。5.2.2按公式(1)计算下一代3龄幼虫发生量。P0——上一代有效虫口基数;雌成虫占雌雄总数比例;DB41/T1160—20154d——一、二龄幼虫死亡率。5.3绿色防控5.3.1农业控制5.3.1.1深翻或施肥时,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围绕根茎培土10cm并压紧,阻止越冬蛹羽化的成虫出土。5.3.1.2适期修剪,恶化茶尺蠖幼虫营养条件,降低虫口基数和危害。5.3.2生态控制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建立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茶园四周、茶园内适度套种无共同病虫害的落叶或驱病虫的树种,丰富茶园生物群落,调节茶园小气候,有效保护和引导寄生性、捕食性天敌。5.3.3物理防治5.3.3.1采用铺膜震落法捕杀茶尺蠖幼虫。5.3.3.2成虫羽化期,每1.5hm2设置1盏杀虫灯,20:00~24:00开灯诱杀成虫,减轻下一代幼虫发生量。5.3.3.3灯诱雌成虫在灯下周围集中产卵,容易造成灯下667m2左右的茶园为害加剧,宜人工捕杀或化学挑治。5.3.3.4在成虫羽化期间,每667m2设置25个茶尺蠖性诱捕器,以外围密、中间稀的原则悬挂,宜在虫口密度中低度时使用。5.3.4生物防治5.3.4.1生物防治按NY/T5018的规定执行。5.3.4.2生物农药、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5.3.5化学防治5.3.5.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抓好早期“发生中心”防治工作,适度挑治。5.3.5.2防治指标:茶尺蠖幼虫量7头/m2以上。5.3.5.3防治适期:幼虫期3龄前。5.3.5.4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5.3.5.5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5.3.5.6农药按GB4285、GB/T8321、NY/T393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5.3.5.7采用低容量蓬面扫喷。6茶毛虫测报及绿色防控6.1测报6.1.1越冬代卵块密度调查6.1.1.1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2~3块,在越冬卵孵化之前进行。DB41/T1160—201556.1.1.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各取20个点,每点1m长茶丛,检查记录茶丛中、下部叶背卵块数(松散的未受精卵除外)。6.1.2卵块孵化进度和寄生率调查结合各代卵块密度调查进行,于蛾终见后期(越冬代卵于早春日平均气温达14℃时)随机标记50~100个卵块,逐日观察记录其孵化进度,最后全部采回观察检查卵块寄生蜂的寄生率,并统计记录。6.1.3幼虫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6.1.3.1选定有代表性虫口较多的茶园1块,5天调查1次。6.1.3.2按平行跳跃式取20个样点,每点1m长茶丛。幼虫3龄前群聚性强,仅统计群数;幼虫4~7龄,统计记录各龄虫口数。6.1.4田间发蛾进度及发蛾量调查6.1.4.1灯光诱蛾:进入盛蛹期后,每晚18:00~23:00时,开测报灯诱蛾,直至成虫终见止。清晨检查雌雄蛾数,逐日记录。6.1.4.2性诱剂诱蛾:6月上旬~11月中旬成虫羽化期,选茶毛虫发生较重茶园2~3块,安置3个茶毛虫诱捕器,安装使用同茶尺蠖诱捕器。6.2预测测报6.2.1发生量预测6.2.1.1每667m2茶园平均有卵块或初龄幼虫群400个以上,则严重发生;50~400个之间,则发生中等,局部较重;50个以下,则发生轻。6.2.1.2每667m2米茶园平均有六、七龄虫1000头以上,则下一代严重发生;200~1000头,则下一代发生中等,局部较重;200头以下,则下一代发生较。6.2.2发生期预测6.2.2.1非越冬代成虫羽化始盛期(羽化16%~20%),向后推加当代卵的平均历期(10~13天),为孵化始盛期。6.2.2.2羽化盛期(羽化45%~50%)或诱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当地卵平均历期(10~13天),为孵化盛末6.2.2.3成虫羽化始盛期向后推加当代卵的平均历期,再向后推加一至三龄幼虫历期(12~23天),为四龄幼虫始盛期。6.2.2.4诱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卵的平均历期和一至三龄幼虫历期,为化学防治期。6.2.2.5从幼虫孵化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向后推加当代幼虫的平均历期(25~60天),为化蛹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再向后推加当代蛹的平均历期(10~20天),为发蛾产卵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6.3绿色防控6.3.1农业控制茶毛虫盛蛹期,在根际培土6~7cm,阻止成虫羽化出土。6.3.2生态控制按5.3.2的规定执行。DB41/T1160—201566.3.3物理防治6.3.3.111月至次年3月人工摘除卵块。6.3.3.2将一龄至三龄群集幼虫连枝叶剪下,就地踩死。6.3.3.3成虫羽化期,每1.5hm2设置1盏杀虫灯,18:00~23:00田间开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6.3.3.4灯诱雌成虫在灯下周围集中产卵,易造成灯下周围667m2左右的茶园为害加剧,需要人工捕杀或化学挑治。6.3.3.5在成虫羽化期间,每667m2设置25个茶毛虫性诱捕器。安装和使用方法同5.3.3.4。6.3.4生物防治6.3.4.1生物防治按NY/T5018的规定执行。6.3.4.2生物农药、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6.3.5化学防治6.3.5.1加强茶树病虫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抓好早期“发生中心”防治工作,尽量避免全面施药。6.3.5.2防治指标:平均0.1群/m2。6.3.5.3防治适期:四龄前幼虫期,幼虫群聚未分散危害。6.3.5.4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6.3.5.5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6.3.5.6农药按GB4285、GB/T8321、NY/T393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6.3.5.7采用低容量侧位喷雾。7假眼小绿叶蝉测报及绿色防控7.1测报7.1.1越冬虫口数调查7.1.1.1于上一年秋茶停采后至当年3月份调查,当平均气温降低到10℃和回升到10℃后各1次。7.1.1.2选择不同类型有代表性茶园各1~2块,5点取样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个调查地块取样不少于20个样点。7.1.1.3采用盆拍法调查,用白色瓷盆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拍打茶丛4下,各调查点的拍打轻重应一致,立即清点盆内的成虫和若虫数。按公式(2)计算每667m2茶蓬面的虫量。M=X××666.7„„„„„„„„„„„„„„„(2)M——茶蓬面面积为667m2虫量(头);X——实际调查的平均每盆虫口数(头)。7.1.2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7.1.2.14~10月,每5天调查DB41/T1160—201577.1.2.2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3块,采用五点取样法,宜用检叶法调查,每样点调查叶片100片。7.1.2.3检叶法调查宜在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阴天全天都可进行。7.1.2.4随机查看顶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的叶面叶背上虫口数(即成虫数与若虫数的和),并统计记录。7.1.3新梢被害率及危害程度调查在观测点随机调查30个样点,用边长为0.33m的正方形铁丝框,套在调查点茶树采摘冠面上,查框内茶叶新梢数和被害新梢数,并按表1进行危害程度分级,统计计算新梢被害率、新梢各级被害率。7.2预测测报7.2.1根据调查的越冬虫口数,结合当年气象资料及历年发生状况,进行趋势预测。7.2.21月和2月份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0℃以下,或有一个月的月均温低于0℃,而且日均温在0℃以下的天数连续维持10d以上,则预示当年发生单峰型,夏茶为害轻。7.2.3春节回暖早,1、2月气温比常年偏高,则预示当年虫口将会出现双峰,有严重发生趋势。7.3绿色防控7.3.1农业控制7.3.1.1适时重修剪,可抑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7.3.1.2分期分批及时采摘,适当强采,带走芽叶上的大量虫卵和低龄若虫。7.3.2生态控制按5.3.2的规定执行。7.3.3物理防治7.3.3.1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25cm×40cm),每667m2放置25~30块,黄板垂直茶蓬面,板下端高于茶蓬面10cm。7.3.3.2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挂板,诱杀越冬成虫。7.3.3.3根据黄板的黏性和粘虫情况,板粘满害虫时需更换新板,也可涂机油继续使用。7.3.4生物防治7.3.4.1生物防治按NY/T5018的规定执行。7.3.4.2生物农药、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7.3.5化学防治DB41/T1160—201587.3.5.1防治指标:第一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8头,第二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15头。还应根据茶园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适当调整。7.3.5.2防治适期:二级被害状的叶片达5%~8%时。7.3.5.3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7.3.5.4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7.3.5.5农药按GB4285、GB/T8321、NY/T393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7.3.5.6宜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8黑刺粉虱测报及绿色防治8.1测报8.1.1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8.1.1.1选择不同类型茶园(高坡、低洼、平地)各1块。8.1.1.2从3月底或4月初开始调查,每隔5天调查1次,调查直至蛹羽化高峰后结束。8.1.1.3采用隔行或5点取样,样点内随机采集茶树中、下部成叶,室内将样本混合后,镜检100片叶,记录虫数,计算百叶虫量。可用针刺法检查幼虫(体液清)、预蛹(体液糊状)、蛹(体液红色)、幼虫死亡、蛹寄生等情况。8.1.2成虫消涨调查8.1.2.1选择不同类型茶园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地。8.1.2.2从成虫初见日开始观察,直至当代成虫终见止,每天7:00~8:00,在早晨露水未干前。8.1.2.3随机选取100个新梢,仔细检查记录停栖在新梢上的虫量,虫量最大的这段时间,为此代成虫的高峰期。8.1.3虫口消涨调查8.1.3.1选择不同类型茶园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地。8.1.3.23月底至12月中旬,每5d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取茶用针刺法检查,记录检查结果。8.2预测测报8.2.1越冬代成虫羽化始见期向后推40~45天,为第一代1~2龄若虫盛发期,即防治适期。8.2.2越冬代成虫高峰期的关键因子是3月份的平均气温,回归预测方程式为:Y=68.6538-5.2575X(X为3月份的平均气温,Y为成虫高峰日即表示4月XX日,向后推6d~7d,是喷药时间)。8.2.3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的关键因子是早春气温,回归预测方程式为:Y=55.4692-3.3916X(3月18.3绿色防控8.3.1农业控制8.3.1.1修剪、疏枝,控制茶树高度60~70cm,通风透气可抑制虫口数量增加。DB41/T1160—201598.3.1.2平衡施肥或测土施肥,宜施茶叶专用肥,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茶树抗性。8.3.2生态控制按5.3.2的规定执行。8.3.3色板诱杀8.3.3.1成虫羽化盛期,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25cm×40cm每667m2放置25~30块。8.3.3.2黄板垂直茶蓬面,板下端高于茶蓬面10cm。8.3.3.3春茶结束修剪后,5月上中旬挂板诱杀越冬代成虫,效果更佳。8.3.3.4板粘满害虫时需更换新板,也可涂机油继续使用。8.3.4生物防治8.3.4.1生物防治按NY/T5018的规定执行。8.3.4.2生物农药、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8.3.5化学防治8.3.5.1防治指标:2~3头/叶。8.3.5.2防治适期:卵孵化盛末期。8.3.5.3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8.3.5.4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8.3.5.5农药按GB4285、GB/T8321、NY/T393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8.3.5.6防治若虫采用侧位喷雾,药液重点喷洒茶树中、下部叶背,防治成虫采用低容量蓬面喷扫。9茶橙瘿螨测报及绿色防治9.1测报9.1.1越冬虫口密度调查9.1.1.1选择不同类型茶园(高坡、低洼、平地)各1块。9.1.1.211月中下旬和第二年3月初各调查1次。9.1.1.3采用平行跳跃式随机取样点30个,每个样点茶蓬内外层各取2张成叶(内层叶片指采摘面10cm以下),用10倍放大镜检查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螨数,并分级记录。9.1.2系统调查9.1.2.1选择有代表性茶园,设置不喷药观察区,定点系统调查。9.1.2.3选定5个代表样点,每点长5m(即不少于15丛茶树取内外层叶片各10片(采芽下2叶、3叶)带回室内,共取100叶,用10倍放大镜检查、记录正反面成、若螨数。9.1.3虫口密度调查9.1.3.1选择不同类型茶园3~5块,定点调查螨量。DB41/T1160—20159.1.3.2采用平行跳跃随机取样点10个,每个点取芽下2叶或3叶10张(内外层各5张),随取随镜查虫,按分级标准统计记录。螨量分级标准及代表值见表2。按公式(3)计算指数值。指数值=×100„„„„„„„无0159.2预测测报9.2.1发生期预测根据越冬螨口密度,定点螨口消涨调查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