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_第1页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_第2页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_第3页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_第4页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

团体标准

T/CSAExx-20xx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

方法及要求

Intelligentandconnectedvehicle—Experimentalmethodsandrequirementsfor

simulatingnetworkperformanceofmobilecommunication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路车辆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的一般要求,试验过程以及通过条件。

本文件适用于带有5G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功能的M类车辆,其他车辆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3GPPTR38.901无线电接入网络技术规范组;0.5~100GHz频率信道模型研究(R17)(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Studyonchannelmodelfor

frequenciesfrom0.5to100GHz(Release17))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5G

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3.2

车联网internetofvehicles

运用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车辆状态信息与道路交通环境信息的管理与共享,并根据不同的功能

需求对车辆运行状态予以监管,并提供综合化服务。

3.3

吞吐量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成功地传送数据的数量(以比特、字节、分组等测量),本文件中指1秒时间内成功传输

数据的数量。

3.4

静态staticstate

T/CSAEXX-20XX

被测车辆与信号源头不产生相对位置变化的状态,本文指暗室中天线发出的信号没有多普勒频移的

环境。

3.5

动态dynamicsstate

被测车辆与信号源头产生相对位置变化的状态,通过暗室中天线发出存在多普勒频移的信号模拟被

测车辆的运动状态。

3.6

街道峡谷场景streetcanyonscenario

场景特征中反射明显,衍射绕射不明显,多径数目比较多。参考3GPPTR38.9016.2Scenariosof

interest场景设置街道峡谷场景,其中基站安装在周围建筑物的屋顶以下。UMi开放区域旨在捕捉现实

生活中的场景例如城市或车站广场。典型开放区域的宽度约为50至100m。

3.7

高架桥场景viaductscenario

场景特征中反射、衍射、绕射不明显,多径数目比较少。参考3GPPTR38.9016.2Scenariosofinterest

场景设置高架桥场景,基站安装在周围建筑物的顶部或相当高度位置。

3.8

隧道场景tunnelscenario

场景特征中反射明显,衍射、绕射不明显,多径数目比较多。参考3GPPTR38.9016.2Scenariosof

interest场景设置隧道场景,基站安装在隧道出入口出或隧道内部,距离地面3~8m高。

3.9

山区场景mountainsignalscenario

场景特征中反射、衍射、绕射不明显,多径数目比较少。参考3GPPTR38.9016.2Scenariosofinterest

场景设置山区场景,基站分布较少,覆盖区域广。

3.10

地下车库场景undergroundgarage

场景特征中反射、衍射绕射明显,易造成较大的多径展宽。参考3GPPTR38.9016.2Scenariosof

interest场景设置地下车库场景,基站安装在2-3米高的天花板或墙壁上。

3.11

多探头法multipleprobeanechoicchamber(MPAC)

在全电波暗室安装多个探头天线,每个探头天线从不同方向发射经历了无线衰落信道的信号给被测

件,通过控制各个探头发送的信号功率,可以在暗室直接制造出方向性可控的无线信道。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3.12

辐射两步法radiatedtwostage(RTS)

基于待测件的天线方向图,通过数学运算的方法集成天线方向图以及所需要的信道模型,然后在信

道仿真器中模拟出包含集成天线方向图的无线信道。

3.13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驻网成功率successrateofnetworkregistration

指终端芯片从开机上电到网络注册完成的成功概率,包括modem启动、PLMN选择、小区选择/

重选、分组域附着。

3.14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本底噪声backgroundnoise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亦称背景噪声,指暗室系统中除有用信号以外的总噪声。

3.15

环境信号强度ambientsignalstrength

到达被测车辆位置(全点播暗室中转台位置)的信号强度,按照环境信号强度划分如下表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表1环境信号强度

环境信号强度SS-RSRP范围

极好点SS-RSRP≧-75dBm

好点-85dBm≦SS-RSRP<-75dBm

中点-95dBm≦SS-RSRP<-85dBm

差点-110dBm≦SS-RSRP<-95dBm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无网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SS-RSRP<-110dBm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3.16

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signalstrength

经过前端处理之后到达芯片模组的信号强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3.1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通信时延communicationdelay

从应用层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

共经历的时延。

3.18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网络切换成功率networkswitchingsuccessrate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所有原因引起的切换成功次数与所有原因引起的切换请求次数的比值。

3.19

小区cell

一个基站所能覆盖的无线信号区域,这个区域可以是整个基站覆盖的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基站覆盖

区域内的特定部分,如一个扇区所覆盖的区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GPPTh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伙伴计划

DLDownLink下载

DUTDeviceundertest被测设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ISDIntersiteDistance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站点间距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UMiUrbanMicro城市微蜂窝

UPUplink上传

5性能要求

5.1接收信号强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车联网接收信号强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包含静态以及动态两类共3种运动状态,街道峡谷、高架桥、

隧道、山区、地下车库5种环境场景。

表2信号强度要求

接收信号强度(dBm)

车辆运动状态场景

极好点好点中点差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街道峡谷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静态山区场景

地下车库场景

街道峡谷场景环境信号强度

高架桥场景+10dB≤接收信

速度40Km/h环境信号强度+8dB≤接收信号强

隧道场景号强度≤环境

度≤环境信号强度-8dB

山区场景信号强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街道峡谷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10dB

高架桥场景

速度120Km/h

隧道场景

山区场景

5.2驻网成功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驻网成功率主要模拟汽车掉网后驻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成功概率,驻网次数不小于100次,应符合表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的规定,包含静

态状态,街道峡谷、山区、地下车库3种环境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表3静态驻网成功率要求

车辆运动驻网成功率(%)

场景

状态极好点好点中点差点

街道峡谷场景

静态山区场景≥99≥9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地下车库场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5.3吞吐量

吞吐量衡量整车与基站数据交互能力,分为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测试时间不小于60s,应符合表4

的规定,包含静态以及动态两类共3种运动状态,街道峡谷、高架桥、隧道、山区、地下车库5种环境场

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表4吞吐量要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车辆运动状吞吐量(Mbps)

场景

态极好点好点中点

街道峡谷场景

静态山区场景

地下车库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街道峡谷场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速度高架桥场景

UP:≥10UP:≥0.5

40Km/h隧道场景

山区场景DL:≥200DL:≥120

街道峡谷场景

速度高架桥场景

120Km/h隧道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山区场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5.4通信时延

通信时延衡量通信数据延时,测试时间不小于100s,应符合表5的规定,包含静态以及动态两类共3

种运动状态,街道峡谷、高架桥、隧道、山区、地下车库5种环境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表5通信时延要求

车辆运动通信时延(ms)

场景

状态极好点好点中点

街道峡谷场景

静态山区场景

地下车库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街道峡谷场景

速度高架桥场景

40Km/h隧道场景≤20

山区场景

街道峡谷场景

速度高架桥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120Km/h隧道场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山区场景

5.5网络切换成功率

网络切换成功率主要模拟用车过程中小区切换的场景,网络切换次数不少于100次,应符合表6的规

定,包含2种动态运动状态,街道峡谷、高架桥、隧道、山区4种环境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表6网络切换成功率

车辆运动网络切换成功率(%)

场景

状态极好点好点中点

街道峡谷场景

速度高架桥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40Km/h隧道场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山区场景

≥90

街道峡谷场景

速度高架桥场景

120Km/h隧道场景

山区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试验方法

6.1实验准备

6.1.1试验设备

测量应在全电波暗室进行,暗室中心宜有一个直径不小于车辆轴距+1米的转台,用于放置被测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辆,转台转动定位精度应优于0.1度,被测车辆暗室内布置按照如下图1。①、②、③、④位置小区信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分别为被测车辆左前、右前、右后、左后方向小区信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1暗室内天线布置示意图

6.1.2仰角坐标系定义

在本文件中,参考3GPPTR38.901的7.1Coordinatesystem定义90度为水平方向平面,如下图2,0度

为指向Z轴正方向。可以使用辐射两步法或者多探头法完成相关测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2直角坐标系中球面角和球面单位矢量的定义

6.1.3辐射两步法测量场地推荐布置

a)按照附录A.1图A.1,四个基站天线分别位于暗室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位置。基站天线

距离地面3~10m,两基站间距离6~17.3m,被测车辆位于所布置基站天线几何中心向下投影所在转台平

面,结合被车车辆天线方向图,按照信号回放还原度不低于85%的要求回放测试。

b)设备系统各布置图参考附录A.1图A.1。

c)应具备一套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基站、核心网、服务器、外部信号控制单元等,控制系统可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执行测试过程并输出测试数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1.4多探头法测量场地推荐布置

a)按照附录A.2图A.2暗室内布置围绕整车360°范围布置天线形成圆环,根据需要调整各圆环天线

的数量、间距以及距离地面的高度,基站天线距离地面3~10m,按照信号回放还原度不低于85%的要求

回放测试。

b)设备系统各布置图参考附录A.2图A.2。

c)应具备一套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基站、核心网、服务器、外部信号控制单元等,控制系统可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执行测试过程并输出测试数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1.5环境信号变换过程

a)5G到5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参考附录A.3图A.3,控制小区①5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

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③处5G天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

好信号并保持100s。

b)5G到4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参考附录A.4图A.4,控制小区③5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

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④处4G天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好信号并保持100s。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c)4G到4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参考附录A.5图A.5,控制小区④4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

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②处4G天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

好信号并保持100s。

d)4G到5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参考附录A.6图A.6,控制小区②5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

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③处5G天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

好信号并保持100s。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6.1.6测试频段选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网络切换成功率试验中任选终端支持的5G和4G各一个频段进行试验,其余试验任选终端支持的5G

或4G一个频段进行试验。

6.2接收信号强度试验

6.2.1按照6.1.3或6.1.4布置整车暗室环境,被测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各电子器件正常开启,按照6.1.6选

择频段,控制被测车辆所在环境信号为极好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2.2控制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为极好点,输出车辆静态状态下的街道峡谷场景信号。

6.2.3按照固定查询频次(如1Hz)通过AT命令等形式查询被测车辆当前信号强度,并将结果保存。

6.2.4改变被测车辆所在环境信号为好点、中点、差点,待环境信号信号稳定后重复6.2.3步骤,检测车

辆接收信号强度。

6.2.5按照表2,分别模拟车辆静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山区和地下车库场景,按照6.2.2—6.2.4步骤检测

车辆接收信号强度。

6.2.6按照表2,模拟时速为40km、120km动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高架桥、隧道、山区场景,按照6.2.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和6.2.4步骤检测车辆接收信号强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3驻网成功率试验

6.3.1按照6.1.3或6.1.4布置整车暗室环境,被测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各电子器件正常开启,按照6.1.6选

择频段。

6.3.2控制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为极好点,输出车辆静态状态下的街道峡谷场景信号。

6.3.3按照固定查询频次(如1Hz)通过AT命令等形式查询被测车辆当前注册网络状态,并将结果保存。

6.3.4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持续开启100秒以后,将所在小区环境调至无信号并持续60秒以上时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再次开启5G网络信号,重复6.3.3步骤。

6.3.4改变被测车辆所在环境信号为好点、中点、差点,待环境信号信号稳定后重复6.3.4步骤,检测被

测车辆驻网成功率。

6.3.5按照表3,分别模拟车辆静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山区和地下车库场景,按照6.3.2—6.3.4步骤检测

被测车辆驻网成功率。

6.4吞吐量试验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4.1按照6.1.3或6.1.4布置整车暗室环境,被测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各电子器件正常开启,按照6.1.6选择

频段。

6.4.2控制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为极好点,输出车辆静态状态下的街道峡谷场景信号。

6.4.3控制系统开启数据传输状态,被测车辆启动数据传输指令,评估被测车辆上、下行传输速率,并

将结果保存。

6.4.4调整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强度分别处于好点、中点、差点,重复6.4.3步骤。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6.4.5按照表4,分别模拟车辆静态情况下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街道峡谷、山区和地下车库场景,按照6.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1—6.4.4步骤检测

被测车辆吞吐量。

6.4.6按照表4,模拟时速为40km、120km动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隧道、高架桥、山区场景,按照

6.4.1—6.4.4步骤检测被测车辆吞吐量。

6.5通信时延试验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6.5.1按照6.1.3或6.1.4布置整车暗室环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被测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各电子器件正常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启,按照6.1.6选

择频段。

6.5.2控制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为极好点,输出车辆静态状态下的街道峡谷场景信号。

6.5.3被测车辆发起时延测试指令,并将结果保存。

6.5.4调整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强度分别处于好点、中点、差点,重复6.5.3步骤。

6.5.5按照表5,分别模拟车辆静态情况下街道峡谷、山区和地下车库场景,按照6.5.1—6.5.4步骤,检测

被测车辆通信时延。

6.5.6按照表5,模拟时速为40km、120km动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隧道、高架桥、山区场景,检测被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测车辆通信时延。

6.6网络切换成功率试验

6.6.1按照6.1.3或6.1.4布置整车暗室环境,被测车辆处于怠速状态,各电子器件正常开启,按照6.1.6选

择频段。

6.6.2控制被测车辆所在小区环境信号为极好点,输出车辆静态状态下的街道峡谷场景信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6.6.3按照固定查询频次(如1Hz)通过AT命令等形式查询被测车辆当前注册网络状态,并将结果保存。

6.6.4按照表6,模拟时速为40km、120km动态情况下的街道峡谷、隧道、高架桥、山区场景,按照6.1.5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进行环境信号变换,检测被测车辆网络切换成功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附录A

(资料性)

场地布置及小区信号变换方式

A.1整车测试布置图——辐射两步法

四个基站天线分别位于暗室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位置。基站天线距离地面3~10m,两基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间距离6~17.3m,被测车辆位于所布置基站天线几何中心向下投影所在转台平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A.1整车测试布置图——辐射两步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A.2整车测试布置图——多探头法

暗室内布置围绕整车360°范围布置天线形成圆环,根据需要调整各圆环天线的数量、间距以及距离

地面的高度,基站天线距离地面3~10m。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A.2整车测试布置图——多探头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A.35G到5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

控制小区①5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小区③5G天

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好信号并保持100s。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T/CSAEXX-20XX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A.35G到5G切换环境信号变化示意图

A.45G到4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

控制小区③5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小区④4G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渐增强到极好信号并保持100s。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图A.45G到4G切换环境信号变化示意图

A.54G到4G环境信号变换过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控制小区④4G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保持极好100s并逐渐衰落到无信号,控制小区②4G天

线信号强度使得环境信号强度从无信号逐渐增强到极好信号并保持100s。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41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

工程学会批准立项。文件号中汽学函【2022】093号,任务号为2022-46。本标准由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提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拥有着极快的速率、极大的连接以及极低的时延。

汽车产业,被认为将是5G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领域。5G技术的应用,也有望加速推

动传统汽车工业向智能汽车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当前很多实际用户问题,如网络恢复困难,网络通信卡顿等。通过外场测试手

段,测试效率低,可复现性差,相反,通过5G车联网整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

验方法,实现可控的预设环境下5G车联网整车移动通信性能全面评估。

1.3主要工作过程

1.3.1预研阶段

2021年1月~2022年1月,基于当前技术发展进行模拟网测试预研。

1.3.2立项阶段

根据中汽学函【2022】093号,任务号2022-46,本标准于2022年6月完成立

项。

1.3.3起草阶段

2022年8月:成员单位专家进行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摸底方案讨论;

2022年11月:完成基于暗室环境的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测试摸底;

2023年4月:成员单位相关专家线下就标准草案进行讨论,优化修订;

2023年11月:完成基于暗室环境的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第二次测试摸底;

2024年3月:成员单位相关专家线上再次讨论,就标准草案进行优化修订,并

结合标准内容,将标准名称改为《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

求》,形成征求意见稿。

1

1.3.4征求意见阶段(含征求意见时间及意见处理情况的说明)

暂未开始

1.3.5审查阶段(含审查结果及意见处理)

暂未开始

1.3.6报批阶段(含报批意见及处理)

暂未开始

1.3.7发布阶段

暂未开始

1.4编制工作组(见4-起草工作组登记表)

序号姓名单位工作组分工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标准制定原则

本标准在制定工作中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

订、不断完善”的原则,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业推进、应用推广相结

合,统筹推进。

本标准在结构编写和内容编排等方面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进行编写。在确定本标准主要技术性能指

标时,综合考虑生产企业的能力和用户的利益,寻求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

体现了标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2.1.1通用性原则

本文件适用于带有智能网联汽车5G移动通信功能的M类车辆,其他车辆参照执

行,通用性高。同时其测试方法也适用于4G移动通信。

2.1.2指导性原则

针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5G移动通信性能测试,国内外并无统一测试标准。本标

准的实时有助于统一试验方案,统一评估标准。

2.1.3协调性原则

2

本标准提出的方法与目前使用的3GPP相关技术文件方案中的方法协调统一、互

不交叉。仅作为一种更便捷、精确度更高、更具可实施性的方法对目前使用的方法

进行补充。

2.1.4兼容性原则

本标准提出的智能网联汽车5G移动通信模拟网试验方法充分考虑了各个用户

场景,具有普遍适用性。

2.1.5规范性原则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2.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共分为6章,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5G移动通信模拟网试验方法和要求。

内容如下: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标准手册

5性能要求

6试验方法

2.3关键技术问题说明

2.4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充分调研了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信性能的要求及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智

能网联汽车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利用商用设备在实验室建

设与商用网同样架构的端到端模拟网试验环境。其中,模拟网试验环境主要分为四

个部分:核心网、接入网、信道仿真仪、整车暗室。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参

考了手机行业模拟网测试的研究以及模组产品测试标准,对整车移动通信性能和测

试方法进行了规定。标准工作组针对标准内容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充分讨论,在

征求各参编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当前结论。

在上述内容的制定过程中,整车移动通信性能和测试方法参考了已有的国际标

准和行业标准,并根据参编单位实际使用经验制定,可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移动通

信性能模拟网试验方法及要求的编制。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YD/T3627-2019

3

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增强移动宽带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YD/T

3961-20215G消息终端技术要求、YD/T4002-2021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增强

移动宽带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3GPPTS38.521-1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技术规范组无线电接入网;NR;用户设备(UE)一致性规范;无线电传输和接收;第1

部分:独立组网范围1;(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NR;UserEquipment(UE)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Radiotransmissionandreception;Part1:Range1Standalone)、

3GPPTR38.901无线电接入网络技术规范组;0.5~100GHz频率信道模型研究(R17)

(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

AccessNetwork;Studyonchannelmodelforfrequenciesfrom0.5to100

GHz(Release17))。上述标准主要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与基站移动通信,本标准根据

智能网联汽车真实使用场景进行了修改和使用,增加了街道峡谷、高架桥、隧道、

山区、地下车库的场景,并明确了叠加无线信道的试验方法,包括多探头法Multiple

ProbeAnechoicChamber(MPAC)和辐射两步法RadiatedTwoStage(RTS)。

2.5标准工作基础

编写组参与单位有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

公司、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易诚高科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德科技(中国)有限

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商

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中汽研天津检验中心、深圳市钛和巴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参与单位囊括了行业内知

名检测机构、整车企业、零部件厂商、通信企业等,具备面向整车的移动通信性能

测评试验设备、模拟网测评经验和测试工具等参编条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起草组于2022年11月和2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