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导坑隧道施工方案设计_第1页
平行导坑隧道施工方案设计_第2页
平行导坑隧道施工方案设计_第3页
平行导坑隧道施工方案设计_第4页
平行导坑隧道施工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行导坑隧道施工综合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与设计依据本方案适用于长度3000米以上的山岭隧道工程,采用平行导坑辅助施工工艺。平行导坑作为核心辅助坑道,承担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排水、通风、运输及安全通道等功能,其建设成本控制在隧道总造价的18%-22%区间。设计遵循"先探测后施工、分区段管理、智能化协同"原则,融合大柱山隧道突泥涌水处理、炳辉隧道智能通风等工程经验,形成标准化施工体系。二、平面布置与位置选择(一)导坑定位标准空间关系:导坑中线与正洞平行布设,净距控制在20-25米,平面误差≤50mm/100m。当地质条件为IV类及以上围岩时,净距需扩大至25-30米,确保两个开挖面形成的"自然拱"互不干扰。高程控制:底面标高低于正洞水沟底面1.5-2.0米,纵坡与正洞保持一致,局部出洞方向设置0.3%下坡,满足自流排水要求。方位选择:优先设置于地下水流向侧(上游方向),当存在断层破碎带时,需偏移50米以上距离,避开不良地质体。(二)洞口布置要点洞口段处理:洞口500米范围内不设横通道,采用长管棚(Φ108管棚,环距40cm)超前支护,洞口边仰坡按1:1.2坡度开挖,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厚10cm)加锚杆(Φ22,长3m,间距1.5m)防护。洞门结构:采用端墙式洞门,基础嵌入中风化岩层≥1.5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30,设置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0×20cm)增强整体性。三、横通道系统设计(一)主体参数间距设置:常规段按300-500米间距布置,断层破碎带等特殊段缩短至200米,首个横通道距洞口不超过600米。几何参数:采用40°-45°交角斜交正洞,断面尺寸为4.5m(宽)×5.0m(高)的城门洞形,与正洞连接段设置5米长渐变段。调车设施:每800米设置一处反向横通道,配备15米长错车道,道岔型号选用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二)施工顺序开挖时机:当平行导坑掘进至横通道位置时,立即停止掌子面作业,采用CRD工法分四步开挖,循环进尺控制在0.5米。支护加强:交叉口采用"格栅拱架(间距50cm)+双层钢筋网(Φ8)+25cm厚C25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拱脚设置Φ25锁脚锚杆(长4.5m,每侧2根)。四、主体施工工艺(一)开挖作业断面形式:Ⅲ类及以上围岩采用直墙拱形断面(宽5.0m×高5.5m),IV类以下围岩采用曲墙拱形(宽5.2m×高5.8m),矢跨比1/3。工法选择:Ⅲ类围岩:全断面光面爆破,循环进尺3.5米,周边眼间距45cm,抵抗线60cm,单响药量≤20kg。IV类围岩:台阶法施工,上台阶高3.0米,采用微震爆破,雷管段位差≥2段,最大段药量≤15kg。V类围岩:环形预留核心土法,核心土面积≥30%,每循环进尺1.0-1.2米。(二)支护体系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C25混凝土,厚度Ⅲ类15cm、IV类20cm、V类25cm,采用湿喷工艺,初凝时间≤5min。锚杆系统:Ⅲ类围岩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3.5m,间距1.2×1.2m);IV类及以上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长4.5m,间距1.0×1.0m),注浆压力0.5-1.0MPa。钢支撑:IV类围岩采用I18工字钢(间距80cm),V类采用I20b工字钢(间距60cm),连接钢板厚度10mm,螺栓规格M20×80mm。二次衬砌:仅在以下情况实施:作为永久通风道时,采用C30模筑混凝土(厚30cm),抗渗等级P8。富水段(涌水量>50m³/h)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厚40cm),配置Φ20主筋(间距20cm),箍筋Φ8(间距25cm)。五、辅助系统配置(一)运输系统轨道布置:采用900mm轨距,38kg/m钢轨,每25米设轨枕(混凝土枕,间距60cm),道岔处设置防爬器。设备配置:2台14t蓄电池电机车牵引10m³矿车,每500米设置会让站,配备自动调度系统实现智能错车。(二)通风系统系统组成:采用巷道式通风,在导坑洞口安装2台轴流风机(2×110kW,风量2000m³/min),风筒选用Φ1.8m阻燃风筒(百米漏风率≤2%)。智能控制:设置CO浓度传感器(量程0-500ppm)和风速传感器(量程0-10m/s),当CO浓度>30ppm时自动启动备用风机。(三)排水系统排水网络:导坑侧沟断面50×60cm(宽×深),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沟底纵坡≥0.5%。设备配置:在距离掌子面100米处设置集水井(容积20m³),配备2台150m扬程潜水泵(1用1备,流量50m³/h),排水管选用Φ150mm耐磨钢管。六、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一)预报体系长距离预报:采用TSP-203系统,每100-150米探测一次,预报距离100-150米,重点识别断层、富水带等不良地质体。中距离预报:地质雷达(RAMAC/X3M)每30米扫描一次,分辨率达5cm,探测掌子面前方30米范围。短距离验证:超前水平钻孔(Φ108钻头,长30米),每循环布置3个孔(拱顶1个,边墙各1个),判断涌水量及围岩完整性。(二)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每日2次,记录掌子面岩性、涌水、支护开裂情况。周边位移:采用收敛计(精度0.01mm),每10米布设一个测站,初读数在12小时内完成。拱顶下沉:采用水准仪(精度±1mm),与周边位移同步观测,量测频率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执行。控制标准:周边位移速率≤0.15mm/d,累计位移值≤50mm(IV类围岩),当达到预警值80%时启动预警机制。七、特殊地质段施工措施(一)突水突泥处理超前堵水:采用Φ50小导管(长5m,环距30cm)注浆,注入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凝胶时间30-60s),注浆压力1.5-2.0MPa。排水降压:在导坑内设置降压井(Φ200mm钻孔,深30米),配合轻型井点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2米。(二)岩爆防治应力释放:掌子面钻设应力释放孔(Φ42mm,深10米,间距1.5m),每循环开挖前实施。防护措施:工人佩戴防冲击头盔,掌子面后方50米范围内设置可移动钢棚架(厚8mm钢板),喷射混凝土掺加聚丙烯纤维(掺量0.9kg/m³)。八、施工进度计划(一)关键线路导坑超前:保持超前正洞2个横通道间距(600-1000米),Ⅲ类围岩日进尺3.5米,IV类围岩日进尺2.0米,V类围岩日进尺1.0米。交叉作业:横通道施工与正洞开挖平行作业,每个横通道施工周期控制在15天(含支护),采用"导坑掘进-横通道开挖-正洞扩挖"三阶段流水施工。(二)进度保障资源配置:配置2个专业掘进工班(每班25人),3套开挖设备(凿岩台车、装载机、自卸车),确保"人停机不停"。备用系统:通风、排水、供电系统均设置100%备用容量,关键设备(如盾构机、注浆泵)配备备用件库。九、安全与环保措施(一)安全防护爆破安全:爆破警戒半径不小于300米,采用非电毫秒雷管(段别1-15段),爆破后通风30分钟方可进入掌子面。用电安全:洞内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每隔100米设置应急照明(LED灯,≥50lux),动力电缆选用MYJV22-0.6/1kV型矿用电缆。(二)环保要求弃渣处理:弃渣场设置挡渣墙(高3米,顶宽1米)和截排水沟(断面50×50cm),弃渣分层碾压(压实度≥90%),顶面覆土绿化(厚50cm)。污水处理:洞口设置三级沉淀池(总容积50m³),废水经处理(pH值6-9,悬浮物≤100mg/L)后排入市政管网。十、质量验收标准开挖轮廓:采用激光断面仪检测,超挖量≤15cm(平均),欠挖严禁出现。支护质量:喷射混凝土平整度≤5cm/2m,锚杆拉拔力≥150kN(抽检频率5%),钢支撑安装位置偏差≤5cm。贯通精度:横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