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题(解析卷)_第1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题(解析卷)_第2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题(解析卷)_第3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题(解析卷)_第4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试题(解析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同步训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2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②烧杯中冰变少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雪的形成B.露珠的形成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D.铁块变成铁水3、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顺昌学校教室的室温约为50℃B.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气温约为5℃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80℃D.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为37℃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6、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有些是人工制造。其造雪原理是: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这些小液滴在落到地面前会变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工造雪过程中,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华B.人工造雪过程中,气温必须达到0℃或0℃以下C.人工造雪过程中,小液滴需要吸收热量D.人工造雪过程中,水不会蒸发,喷出的水与形成的雪质量相等7、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8、四季分明的临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缥缈C.秋天,露珠晶莹 D.冬天,雾松簇簇9、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如题图所示,把温度为10°C的固态镓放入图甲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50°C,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下列信息正确的是()A.镓的凝固点为30°CB.镓的熔化时间为16minC.12min之后,镓开始沸腾D.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第Ⅱ卷(非选择题80分)二、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秋天的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冬天,草叶上常挂有霜,霜在形成时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放热”)。2、如图所示,舞台上的白雾使演员如临仙境,白雾的形成是利用干冰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______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舞台上优美的音乐是由______传入观众耳中的,观众能辨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4、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其他条件不变,对于以下三种情况,实验中记录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为b、c、d,则b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c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d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均选填“甲”“乙”或“丙”)甲:仅增加水的质量乙:仅增大液面上方气压丙: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5、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_______;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__方法是正确的(选填“A”、“B”或“C”);请读出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6、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_____现象,停止加热待冷却后,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_____(前两空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的碘,生活中_____(选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固态碘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相同。7、2020年5月27日,我国完成了珠峰测量任务。小明观看了登山运动员登山过程的视频后,立志今后加强锻炼身体,长大后参与珠峰测量。小明登顶珠峰后测量气温应选用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_,示数为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熔点是﹣39,酒精的熔点是﹣117)8、小刚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他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9、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其中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冰花是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10、晨检测温是学校防疫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所示,测温枪测得某同学的体温为______,其体温______(选填“正常”或“不正常”)。三、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如表所示,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萘熔点/℃-38.8-117-9580.5沸点/℃35778.5111218(1)-80℃时酒精呈______态;(2)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表中______做测温物质;(3)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表中______做测温物质。2、小唐从冰箱取出一块冻肉,很快发现肉的表面出现一层霜,接着她把冻肉放入冷水解冻,会比自然放置解冻更快,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出现白霜以及用冷水解冻的原因。3、用蒸汽烫斗熨烫衣物比普通的电熨斗要好得多。它跟普通熨斗一样能将衣物熨平,但不会像普通熨斗那样,稍不注意就会将衣物烫坏,为什么蒸汽烫斗有如此优点?4、晒粮食时,为什么将粮食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还要把粮食摊开?5、小明吃饭的时候,妈妈做好的热汤表面浮着很多油,不易冷却,这是为什么?而小明喝汤时,用很大的盘子盛汤,使它冷得更快一些这又是为什么?6、舞台上常用喷洒干冰的方法形成白雾,营造气氛,请回答:(1)干冰在舞台上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2)白雾是如何形成的?7、1773年冬天,俄国圣彼得堡的一家舞厅,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万支蜡烛在燃烧,使得舞厅又闷又热。一名男子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一拳打破窗户玻璃,奇迹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从窗外吹来的寒冷气流,飘落在热得发晕的人们的头上和手……屋里下雪了!而屋外的夜空却是星光灿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答:______。(不超过20字)8、据报道,2021年01月31日,黑龙江出现﹣48.9℃的低温寒冷的冬季,如遇气温骤降,在居民家窗玻璃上常常会形成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请你分析说明“冰花”的形成原因及“冰花”在窗玻璃的哪一侧。9、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很多戴眼镜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长时间在室外活动后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上霜,挡住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会儿霜又变成了白雾,看东西还是模糊不清;再过一会儿;白雾干了,眼镜片又透亮了。请解释上述现象中的霜、白雾、白雾干了的成因。10、把酒精擦在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3)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丙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后”)的现象;(4)图丁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不同。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做“测量物体的温度”的实验。(1)甲测量时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2)乙读数时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3)丙应该读出的温度是___________℃。3、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__(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3)如图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4)观察到图(a)、(b)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图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景。(5)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的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一条即可)______4、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杯盐水放入冰箱,观察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将记录的数据画成如图甲所示图像。(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__min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min;(2)盐水凝固点为______℃,凝固点变______了,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红用图甲的装置做了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和b。(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由图像可知:两次实验中所用水的沸点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两次图像没有重合的原因是______;(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认为把水加热至沸腾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分析】【详解】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2、C【详解】A.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衣服中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D.铁块变成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D【详解】A.顺昌学校教室的室温约为25℃,故A不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故C不符合题意;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故D符合题意。故选D。4、B【详解】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B。5、C【分析】【详解】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6、B【详解】A.人工造雪是小液滴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属于凝固,故A错误;B.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所以小液滴凝固成小冰晶时温度必须到0℃或0℃以下,故B正确;C.凝固过程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D.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所以在人工造雪过程中,水会蒸发,喷出的水与形成的雪质量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B。7、B【分析】【详解】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8、D【详解】冰雪消融为融化现象,雾为小水珠,薄雾缥缈为液化现象,露珠晶莹为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雾凇为气体遇强冷空气凝华形成.9、B【详解】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0、A【详解】A.由图乙可知,2~6分钟温度保持30°C,故镓的熔点为30°C,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故镓的凝固点为30°C,故A正确;B.2~6分钟为熔化过程,镓的熔化时间为t=6min-2min=4min故B错误;C.由题意知,给镓加热的水的恒定为温度为50°C,镓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时,与水的温度相同,温度不再升高,但不能判断此时镓是否达到沸点,故C错误;D.熔化是吸热过程。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故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1、

液化

放热【详解】[1]秋天,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2]冬天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骤降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热。2、

升华

吸收

液化

空气

音色【详解】[1][2][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白雾的形成是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舞台上优美的音乐是由空气传入观众耳中的。[5]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辨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依据是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详解】如图所示,温度计每大格为10℃,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示数向上越来越小,表明0℃在上方,液柱所在温度在0℃以下,故读数为。4、

丙【详解】[1]比较a、b可知,b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与a曲线相同,温度升高速度相同,即b曲线对应水的质量与a曲线相同,但b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高,即水的沸点高,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所以b曲线对应乙情况。[2]比较a、c可知,c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与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相同,即沸点相同,气压相同,但c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c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c曲线对应甲情况。[3]比较a、d可知,d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低,即水的沸点低,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减小了液面上方气压,而且d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d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d曲线对应丙情况。5、

B

20【详解】[1]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瓶里的液体体积收缩,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低。[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里面的液面相平,乙图中的B方法是正确的。[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20。【点睛】.6、

升华

凝华

霜【详解】[1]固体碘加热后变成紫色的气体,即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2]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3]露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冰是液态的水在0℃或以下环境中放热后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霜是空气中的热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霜的形成与固态碘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相同。7、

酒精

热胀冷缩

35~42

36.5【详解】[1][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采用了转换法。珠峰上温度约﹣50左右,此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而高于酒精的凝固点,在此温度下水银是固态的,而酒精是液态的,所以采用酒精温度计。[3]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最小数值是35,最大数值是42,所以它的量程是35~42。[4]体温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示数是36.5。8、

吸收

保持不变【详解】[1][2]由图知,酒精灯一直在给烧杯加热,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收热量,并且温度保持0℃不变,即冰的熔点为0℃。9、

液化

凝华

室内【详解】[1]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3]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这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即窗玻璃的室内一侧凝华形成小冰晶。10、

36.8℃

正常【详解】[1]由图可知,测温枪上的示数为36.8℃,故该同学的体温是36.8℃。[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为37℃,36.8℃<37℃,所以该同学的体温是正常的。三、简答题1、

酒精

水银##甲苯【详解】(1)[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C,沸点是78.5°C,-80°C高于酒精的熔点而低于其沸点,所以此时酒精是液态。(2)[2]因为固态甲苯的熔点为-95°C,而水银、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C、-1179C,固体甲苯的熔点低于水银的熔点,高于酒精的熔点,所以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酒精做测温物质。(3)[3]由表中数据可知,甲苯的沸点111°C,水银的为357°C、而萘的沸点为218°C,高于甲苯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萘的熔点是80.5°C,高于水银、甲苯的熔点,因此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水银或甲苯做测温物质。2、答案见解析【详解】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冷水温度高于冻肉,而水的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所以用冷水包围冻肉,比自然放置解冻更快。3、见解析【详解】因为蒸汽熨斗喷出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接触衣物表面便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布料表面上;熨烫时,衣物上的水分重新汽化变为水蒸气并吸收大量热量散失在空气中,另外因为水的沸点为100℃,而且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只要衣物上有水分,衣物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熨烫时候就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烫坏衣服。4、见详解【详解】液体蒸发的快慢主要与液体的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晒粮食时,将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将粮食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增大粮食中水分上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把粮食摊开,是为了增大粮食中水分的表面积,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5、见解析【详解】小明妈妈做好的热汤表面浮着很多油,减小了汤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减慢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汤不易冷却;小明用很大的盘子盛汤,是增大汤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汤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汤将冷得更快一些。6、(1)见解析;(2)见解析【详解】(1)固态的干冰直接变成了气体,发生了升华现象,是吸热过程。(2)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干冰在升华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降低温度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白雾”。7、答案见解析【详解】室内温度较高,水蒸气含量大,室外的低温冷空气进入室内,使水蒸气剧烈放热凝华形成冰晶,形成雪。8、见解析【详解】“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特别低的窗玻璃,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因此冰花附着在玻璃内侧表面。9、见解析所示【详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白雾干了是雾汽化为水蒸气。10、见详解【详解】手背上擦上酒精后,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位置会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手背会感觉凉。四、实验探究1、

水银

96

初温【详解】(1)[1]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为完成实验选用温度计测温物质应为水银。(2)[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3)[3]水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时体积变小;沸腾后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观察图像,图像下边气泡小,上边气泡大,可知为水沸腾后。(4)[4]由题可知,甲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说明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相同,根据,甲乙液体都是水,比热容相同,质量相同,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相同,所以甲乙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是相同的。从图中丁可知,甲的初始温度大于乙,加热到沸腾,甲的温度变化小,吸收热量少,加热时间就短,所以造成了甲先沸腾,乙后沸腾的结果。2、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