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JSES 7-2025 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_第1页
T-ZJSES 7-2025 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_第2页
T-ZJSES 7-2025 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_第3页
T-ZJSES 7-2025 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_第4页
T-ZJSES 7-2025 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40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2025-05-22实施2025-05-22实施前言 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减污降碳协同环节 25减污降碳协同技术 26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A(规范性)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B(资料性)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产排情况 IT/ZJSES7—202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宁波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镇海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宁波市甬环苑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建、胡自伟、李文娟、朱剑秋、倪吴忠、陈潇君、杨文敏、毛琼晶、黄洁琼、朱元彪、计维华、李凯、施行之、严俊、徐继先、任艳红、朱英杰、金亦豪、周舟、马倩。T/ZJSES7—20251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本文件提供了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环节、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和协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生产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的石油化学企业参考和筛选减污降碳协同技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6926-2011节水型企业石油炼制行业GB31571-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34330-2017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T/CSPSTC116-2023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导则T/CFIE001-2024工业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以石油馏分、天然气等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的工业,应符合GB/T4754—2017中所列的有机化学原料制造(C2614)、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C2651)、合成橡胶制造(C2652)、合成纤维单(聚合)体制造(C2653)。[来源:GB31571-2015,3.1,有修改]基于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的特征,遵循降碳减污内在规律,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等措施的应用,采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等手段,实现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和同频共振。[来源:T/CSPSTC116-2023,有修改]石油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含工艺废水、污染雨水(与工艺废水混合处理)、生活污水、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化学水制水排污水、蒸汽发生器排污水、余热锅炉排污水等。T/ZJSES7-20252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和物质。3.5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来源:GB/T32150-2015,3.1,有修改]在生产运行阶段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包括自产和外购)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等活动,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示为二氧化碳当量。[来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节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3.2,有修改]4减污降碳协同环节石油化学工业涉及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环节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排放,因此,减污降碳协同应坚持全流程管控,注重源头削减、强化过程控制、加强末端治理,结合数字化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表1石油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环节说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实施原辅料替代,充分利用推动生产工艺设备革新,使用绿色低碳工艺,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生产工艺效能,减少能原和原辅料损耗,实现生产工艺过程中削减温室气体、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能源、资源回收利用5减污降碳协同技术5.1源头防控5.1.1原料预处理5.1.1.1推荐选用加氢脱硫、氧化脱硫、生物脱硫等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1.1.2推荐选用加氢脱氮、吸附脱氮等脱氮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1.1.3推荐选用加氢脱金属、吸附脱金属等脱金属技术,延长催化剂寿命。5.1.1.4推荐选用电脱水、蒸馏脱水、吸附脱水等脱水技术,提高工艺稳定性和效率。5.1.1.5推荐选用电脱盐、化学脱盐等脱盐技术,减少设备腐蚀和维护成本。T/ZJSES7-202535.1.1.6推荐选用溶剂精制、酸碱精制等脱胶质和沥青质处理技术,改善原料质量,减少后续工艺中的结焦和积碳。5.1.1.7推荐选用加氢处理、溶剂精制等脱芳烃处理技术,改善原料的燃烧性能和稳定性。5.1.2原辅料替代5.1.2.1建议企业推进原料油轻质化,推广蒸汽裂解原料轻质化技术应用,提高乙烯裂解料中轻质化原料和低品位原料如炼厂轻烃、油田轻烃、凝析油、拔头油等的比重。5.1.2.2建议推行低毒、绿色原辅材料替代,可采用植物油、环保型酯类或环氧化合物等绿色塑化剂替代传统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宜选用高性能、环保型助剂,包括引发剂、终止剂、偶联剂、防老剂等,也可以采用预处理后的废盐作为部分盐原料。5.1.2.3宜增加天然气作为原料使用规模,推进天然气制氢替代煤制氢、重油制氢。5.1.2.4建议使用非石油基材料替代石油基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5.1.2.5可发展低碳能源产品、建设生物燃料生产装置。5.1.3源头削减5.1.3.1可推进制氢原料轻质化,逐步减少煤制氢和重油制氢,开展天然气或轻烃制氢替代,鼓励建设绿氢项目。建议推动利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电网谷电制氢,有序推进制氢过程减碳。5.1.3.2推进氢气网络系统集成优化,可采用氢夹点分析技术和数学规划法对氢气网络系统进行严格模拟、诊断与优化,推进氢气网络与用氢装置协同优化,耦合供氢单元优化、加氢装置用氢管理和氢气轻烃综合回收技术。5.1.3.3开展氢气资源的精细管理与综合利用,提高氢气利用效率,降低氢耗。5.1.3.4企业叉车等运输车辆和交通工具鼓励采用新能源车辆替代传统燃油车辆。5.2生产过程管控5.2.1绿色低碳工艺5.2.1.1推荐采用原油(重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包括原油蒸汽裂解(热裂化)、催化裂解(酸催化)、重油碱催化增产化学品等技术。5.2.1.2推荐采用低生焦催化裂化技术。5.2.1.3推荐采用低能耗柴油液相加氢精制技术。5.2.1.4推荐采用低碳强度生产化工原料的加氢裂化技术。5.2.1.5推荐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包括原油蒸汽裂解技术和原油催化裂解技术,两者可结合使用。5.2.1.6推荐采用轻油/重油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5.2.1.7推荐采用裂解炉长周期运行技术。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扭曲片管强化传热、原位涂层技术、快速在线自动烧焦技术等,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减少裂解炉烧焦次数,缩短烧焦时间。5.2.2优化生产工艺装备水平5.2.2.1企业应进行设备更新,推荐采用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等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5.2.2.2推荐采用95+加热炉技术,将加热炉热效率提升至95%以上。T/ZJSES7-202545.2.2.3鼓励选用大型高效机组系统,装置主泵必要时设置液力透平,回收压力能,大型往复式压缩机可设置无级流量控制系统,节省电耗;对于不同工况下负荷变化较大的机泵,增设变频设施,节约电耗。5.2.2.4推动蒸汽动力系统、换热网络、低温热利用协同优化,减少减温减压,降低输送损耗。5.2.2.5推进精馏系统优化及改造,推荐采用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先进隔板精馏塔、热泵精馏、自回热精馏等技术,优化塔进料温度、塔间热集成等,提高精馏塔系统能量利用效率。5.2.2.6推动低温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推荐采用低温热制冷、低温热发电和热泵技术。5.2.2.7推动循环水系统优化运行及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对系统水质、末端设备、机泵阀门、管网以及冷却塔统筹分析,整改不利因素,使水泵在最佳工况运行,降低系统无效能耗。5.2.3优化用能结构5.2.3.1建议采用热泵、热夹点、热联合等技术,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实现能源梯级利用。5.2.3.2至少每年一次运用热平衡测试、能效监测等方法,对现有加热炉、换热器的热效率实施运行诊断和优化。5.2.3.3推荐采用高效节能采暖通风照明设备,选用变频风机,合理利用自然光。5.2.3.4建议企业推进公用工程深度电气化。5.2.3.5建议企业推进工艺过程深度电气化。5.2.3.6建议采用全浸没式高压电极锅炉等电加热方法替代化石燃料产生蒸汽用于石化工艺过程。5.3末端协同治理技术5.3.1废气协同治理技术5.3.1.1宜统筹选择脱硫、除尘、脱硝技术路径,采用多种脱硫、脱硝、除尘协同组合技术,实现脱硫、脱硝、除尘协同。5.3.1.2推荐采用超低排放氧化吸收含硫尾气处理工艺。5.3.1.3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荐采用燃烧法处理技术(如蓄热燃烧技术或催化燃烧技术),实施燃烧装置的余热利用。5.3.1.4污水处理场应严格控制气浮池出水中的油含量以降低曝气池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5.3.1.5应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系统控制动静密封泄漏,合理配置储罐并对呼吸排放进行油气回收,产品底部装卸并进行油气回收。5.3.1.6建议从生产工艺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收集氮氧化物,并与VOCs协同处置。5.3.2废水协同治理技术5.3.2.1企业含硫废水推荐采用气提法处理,处理后可用作电脱盐注水、催化富气洗涤用水或其他工艺用水,且回用率应不小于65%,剩余部分排至污水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5.3.2.2建议采用甲醇制烯烃装置净化水膜分离法处理工艺或甲醇制烯烃处理含油含固废水序列式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艺。5.3.2.3火炬气分液罐凝液、气柜凝液和液态烃球罐切水等含易挥发性有机液体的油水混合物可回收闪蒸油气后再进常压污油罐或污水处理系统;或在压力下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相可进入油品分馏塔、加氢精制等装置处理回收。T/ZJSES7-202555.3.2.4建议回收利用污水厌氧消化产甲烷等过程中生物质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发电等规模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5.3.3固废协同处置处理5.3.3.1企业宜依法开展清洁生产,鼓励通过采取工艺设备改造、清洁能源使用、原料替代、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5.3.3.2各干燥器、加氢和甲烷化反应器、保护床卸出的支撑瓷球,属于一般工业固废,提倡卸出前用蒸汽和氮气吹扫后,送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填埋。5.3.3.3干气、液化气脱硫再生部分产生的碱渣部分提倡送酸性水汽提塔处理、部分作为危废委托处置或采用湿式氧化等技术处理。5.3.4二氧化碳捕集技术5.3.4.1宜按照工业利用优先原则,设计碳捕集、分离、浓缩、利用技术路线。5.3.4.2燃烧前捕捉:在化石燃料燃烧之前把cO2分离出来,比如集成气化组合循环技术。5.3.4.3燃烧后捕捉:是指将化石燃料在空气中燃烧所生成的CO2从烟气中分离出来并捕捉的过程。推荐技术有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膜吸收法等。5.4回收再利用技术5.4.1废水回收再利用技术5.4.1.1建议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通过适当的物化、生化、深度及消毒处理,使出水达到相应的回用标准,作为冲厕、道理清扫、消防、绿化等杂用水和景观用水使用。5.4.1.2建议企业采用基于双膜法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技术,可使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5%以上,可同步实现再生水回收率50%~75%,最高可达90%。5.4.2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技术5.4.2.1含贵金属等催化剂及保护剂推荐委托有资质厂家回收利用,有条件的企业建议增加废催化剂再生技术和废溶剂回收与再利用技术。5.4.3二氧化碳利用技术5.4.3.1推荐采用化工利用技术,包括:加氨制尿素,吸收电解法制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碳酸钠和盐酸,精馏法纯化制食品级CO2和飞灰水洗液侯氏制碱。5.5数字化管控5.5.1.1推荐建设生产管控智能化平台,对企业用排水、过程用水、生产运行工况、污染治理设施等实行全流程在线监控,建立污染排放预测预警及问题闭环管控机制,提升行业精细化智慧化监控水平。在保证生产和安全的前提下,推荐融合大数据分析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过程控制技术,通过优化关键参数,实现数智赋能。5.5.1.2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推荐逐步建设能碳管理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存档,对关键设备设施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实现碳排放的实时、累计计算,并进行不同口径碳排放的实时监控、构成分析、趋势分析、数据追溯等,以实现精准的能源和温室气体管理。通过对能效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工艺过程建模,指导工艺优化、设备定期维护和更新,提高系统能效。6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减污降碳原则要求和指标的可度量性,选取了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减污”“降碳”“节能”和“协同”等有关减污降碳协同的目标指标,以综合考评企业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的绩效水平,并分6T/ZJSES7-2025为优秀、良好、一般、不良4个等级。指标评分项总分为100分,综合得分高于90分(含)为优秀;综合得分75(含)-90分之间,为良好;评为60(含)-75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良。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参考附录A。T/ZJSES7—20257(规范性)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表A.1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评分标准分值1碳排放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千克/单位产品①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同期下降,得8分;②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与上一年同期持平,得4分;③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同期增加,得0分。82碳排放总量吨0分。53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单位产品①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上一年同期下[降,得4分;②污染物排放强度与上一年同期持平,得2分;③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上一年同期增加,得0分。44千克/单位产品45放量千克/单位产品46单位产品增加值颗粒物排放量千克/单位产品47量千克/单位产品48单位产品增加值氨氮排放量千克/单位产品49生产工艺及装备工艺、设备先进性/①生产工艺路线采用国家鼓励和推荐的先进技术,得4分;②不存在产业政策和规范文件中规艺、设备等情形,得1分;流,得2分;级利用的,得2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①获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得1分;②获评绿色工厂,得1分;③采用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管理,得2分。4能源消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千克标准油/吨①若企业炼油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②若企业炼油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数,或乙烯单位产品能耗590~640千克标准油/吨,或对二甲苯单位产品88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评分标准分值醇单位产品能耗375-470千克标准油吨,得4分;③其余情况,得0分。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或供热,得4分;②没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得04水重复利用率%按照GB/T26926-2011计算水重复利用率:①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得5分;②未达到要求的,每低1%,扣1分5中水回用率%①中水回用率达到50%,得5分;②未达到要求的,每低1%,扣1分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得5分;②未达到要求的,每低1%,扣1分。5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减污降碳协同度/①减污降碳协同度≤0,不存在协同效应,得0分;②0~减污降碳协同度1,碳减排表现更优异,得5分;③减污降碳协同度=1,协同效应最明显,得10分;④减污降碳协同度>1,污染物减排表现更优异,得5分;得0分。碳排放管理/①建立碳管理制度和碳管理工作组关考核指标,得3分;②正在建立或已建立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得2分;③其余情况,得0分。4碳标识与认证/①已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或碳标签、碳足迹认证,得4分;②未开展相关工作的石化企业,得0分。4碳排放监测/①已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并予以实产品的含碳量以及重点燃烧设备的碳氧化率等,得4分;②未开展相关工作的石化企业,得0分。4合计9E一第t年石化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当量,无量纲;E一第t-1年石化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当量,无量纲;Ec一第t年石化企业的碳排放量,单位为吨;Ec-1一第t-1年石化企业的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的各位污染物当量值折算后加和,按照公式(A.2)计算:(A.2)式中:EP一主要污染物当量,无量纲;Q一第i种污染物排放量,单位为千克;W.一第i种污染物的当量值,单位为千克。T/ZJSES7—2025(资料性)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产排情况B.1污染物产排环节石化企业产生污染物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等,大气污染物以VOCs、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为主,水污染物以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石油类为主,固体废物以废碱液、废催化剂、废分子筛为主。B.1.1废气产排环节石化企业主要废气产生源及主要污染物如表B.1所示。表B.1石化企业废气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汇总表排放方式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有组织工艺加热炉排气筒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排气筒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镍及其化合物重整催化剂再生烟气排气筒挥发性有机物、氯化氢酸性气回收装置排气筒二氧化硫、硫酸雾、硫化氢离子液法烷基化装置催化剂再生烟气排气筒挥发性有机物、氯化氢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再生烟气排气筒颗粒物、二氧化硫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气筒物、硫化氢有机废气排放口挥发性有机物氧化沥青装置排气筒沥青烟、苯并(a)芘含卤代烃有机废气排放口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氯气、废气有机特征污染物锅炉烟囱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烟气黑度危险废物焚烧炉排气筒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砷、镍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锑、铬、锡、铜、锰及其化合物)二噁英类全厂火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无组织企业边界无组织排放化氢、臭气浓度、苯并(a)芘B.1.2废水产排环节石化企业主要废水产生源及主要污染物如表B.2所示。表B.2石化企业废水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汇总表序号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1含盐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硫化物、石油类、其他特征因子2含硫污水3含油污水4高浓度有机废水5高含盐废水6吸收/洗涤废水7精制废水8洗胶废水9胶池溢流水B.1.3固体废物产排环节T/ZJSES7-2025石化企业产生的主要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