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TS 562-2025 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_第1页
T-CITS 562-2025 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_第2页
T-CITS 562-2025 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_第3页
T-CITS 562-2025 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_第4页
T-CITS 562-2025 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S团准血管衰老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发布I前言 I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缩略语 25血管衰老标志物选择原则 36血管衰老标志物分类 36.1按功能特征分类 36.2按结构特征分类 46.3按体液标志物分类 57标志物检测方法 87.1基本功能检测 87.2实验室检测 87.3影像学检查 87.4生理学检查技术 97.5病理学检查技术 98血管衰老分级 9临床应用 9.1适用人群 9.2治疗干预 9.3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国军标(北京)标准化技术研究院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军标(北京)标准化技术研究院、郑州安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卫市人民医院。本文件提供了血管衰老标志物的选择原则、分类、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对与血管衰老相关疾病的诊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心血管系统随增龄或与年龄相关代谢性疾病所发生的血管结构及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心脏每次搏动射血产生的沿大动脉壁传播的压力波传导速度。录并计算求得,用于测量从心脏到脚踝之间的大动脉僵硬度的量化指标。间的比值。一项利用超快速的瞬时拍照手段实时记录颈动脉内膜面在脉搏波通过瞬时的位移轨迹并进行细致的运算,直接测得一个心动周期内收缩期起始时及收缩期结束时的两个时相的颈动脉PWV的技术。工28-oxoGsn:8-氧化鸟苷(8-oxo-7,8-dihydroguanosin)ePWV:估算的PWY(estimateET-1:内皮素1(endothelin1)FMD: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dIL-1Ra:IL-1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antagonist);IMR: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ofmicrocirculatoryresistance)MMP: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metallopeptidase)MPI: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PP脉压(pulsepressure)PUFAs: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RHI: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hyperemiaindex)ROS:活性氧化物(reactiveoxygenspecies)35血管衰老标志物选择原则5.1优先选择具有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证据支持,且在分子机制、细胞水平和临床表型等多个层面与5.2标志物检测方法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验室常规开展,检测流程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使用特殊检测设备的标志物明确技术准入条件和质量控制要求。5.3选择具备良好分析稳定性与检测可靠性的血管衰老标志物。5.4根据不同人群特征(如年龄分层、基础疾病状态、特殊暴露史等)差异化来选择标志物。6血管衰老标志物分类6.1按功能特征分类6.1.1血管衰老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僵硬度增加、对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反应的敏感性异常,分6.1.2血管僵硬度增加相关主要标志物见表1。评价血管僵硬度的金标准,一般正常值:cfPWV<9m/sCAVI<8.0为正常范围,8.0~9.0为临界区域,而CAVI>9.ABI<0.9诊断外周动脉疾病,临界值为0.9~可局部评估(如颈动脉)老年人PP>60mmHg提示大动脉僵硬度增加ePWV与血管僵硬度间存在一定复杂联系,可协助用于临床心血管风险评估strain率与动脉僵硬度和PWV成反比弹性动脉顺应性(distensibility)distensibility降低可作为血管功能衰老的标志物6.1.3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相关主要标志物见表2。表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相关标志物4表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相关标志物(续)NO水平降低提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功能受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管并发ET-1升高促进血管收缩及纤维化,与肺动脉高压一般正常值FMD>10%,F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是RHI<1.67诊断内皮功能异常,独立6.1.4运输与交换功能降低和微循环障碍主要标志物见表3。表3运输与交换功能降低和微循环障碍相关标志物反映脑小动脉通过舒张或收缩维持脑血流稳定或调控CBF以适CVR、0EF是评估衰老相关微循环改变的6.2按结构特征分类6.2.1衰老血管发生微观和宏观形态结构的变化,导致其功能下降,继而发生血流动力学失衡。改变主要标志物见表4。可用于区分血管中膜钙化和内膜钙化,评估AS斑块负担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结局。血管钙化主要标志物见表5。5表4血管几何构型改变相关标志物cIKT=(0.009×年龄)+0.116,与年龄线性相关,独立预测心血管事cIMT增加常作为临床试验的次要终点面积、长度、曲度年龄每10年增长1.1mm,男性更显著量随年龄增长,主动脉迂曲度增加(个体差异大,特异性低)血管壁厚度降主动脉壁增厚(45岁~54岁进展最快),颅内/颈动脉壁厚与AS相关无钙化(CACS=0)、轻度钙化(CACS=1~99)、中度钙化(CACS=100~400)和CACS增加提示动脉钙化并区分中膜钙化和内膜钙化,评内膜钙化主要发生在AS病变中,不仅容易引起血管腔狭窄,还可能导致AS斑块负死和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化是冠状动脉钙化的主要类型中膜钙化病的发展进程中6.2.4微血管分布和结构异常标志物反映微循环网络形态学改变,主要标志物见表6。表6微血管分布和结构异常相关标志物FE评估视网膜微血管衰老,健康成年人的视网膜动脉(arteries,A)与静脉(vein比例比值在0.7~0.8之间0CT毛细血管密度,间接反映毛细血管再生能力脑髓静脉与老年脑萎缩的关系密切;MRA、SWI可观测衰老人群脑血管密度的下降,可作为血管衰老的影像学6.3按体液标志物分类6.3.1概述66.3.1.1体液标志物检测样本通常为血液或尿液,血液样本一般为静脉血。6.3.1.2血液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反映系统炎症、代谢和衰老水平的变化,并用于评估和预测血管衰老和相关疾病。6.3.2血浆炎症因子标志物6.3.2.1血管细胞衰老伴随着炎症相关分泌表型的增加(senescence-associatedsecretory6.3.2.2血管衰老相关的血浆炎症因子主要标志物见表7。表7血浆炎症因子标志物1)IL-6的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2)低水平IL-1信号传导导致衰老相关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功能障碍;3)IL-1R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与IL-6和CRP属同一聚类,是独立于炎症暴露或基因型的老年人死亡率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4)IL-18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是5年和10年死5)TMFa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破坏;介作用;7)红细胞分布宽度(redbloodcelldistributionwidth,RDW)的增加为血管衰老标志物急性期蛋白hs-CRP≥2.0mg/L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积6.3.3衰老相关血浆蛋白血管衰老相关血浆蛋白主要标志物见表8。表8血管衰老相关血浆蛋白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生长因子调控;随年龄下降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growthfactor21,FGF21)代谢调节;随年龄上升;预测血管钙化;临界值范围为123.0pg/ml~321.5pg/ml血浆腓骨蛋白-1(fibulin-1)弹性纤维组装;7表8血管衰老相关血浆蛋白标志物(续)临床意义HERVK和HERVK包膜蛋白病毒蛋白激活;衰老细胞表达;生物年龄标志6.3.4血液循环细胞及囊泡血管衰老相关循环细胞及囊泡主要标志物见表9。表9血液循环细胞及囊泡标志物临床意义险的有效生物标志物6.3.5分子与代谢组学标志物血管衰老相关分子与代谢组学主要标志物见表10。类别DNA甲基化水平;平降低或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响及反映血管衰老的状况;IgG的糖基化血液中IgG糖基化模式与血管炎症程度正相关编码RNAs8表10分子与代谢组学标志物(续)类别色氨酸;酪氨酸;胆固醇;神经酰胺;衰老伴随着色氨酸和尿苷水平下降,酪氨酸、胆固醇、和神经酰胺水平增加8-oxoGsn用于早期筛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虚弱患者MCI风险7标志物检测方法7.1基本功能检测利用血压计监测血压和PP,评估血管功能状态。7.2实验室检测血管衰老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样本类型及及检测项目见表11。表11血管衰老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样本类型及项目检测项目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等)组织离体30min内固定血管衰老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技术见表12。表12血管衰老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技术临床应用9表12血管衰老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技术(续)临床应用高分辨血管壁MRI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的阻塞情况无创评估毛细血管密度外周动脉张力检测血管衰老标志物生理学检查技术见表13。表13血管衰老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技术临床应用心电生理检测标准12导联心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测脑电图理学检查技术见表14。表14血管衰老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技术观察指标/目的胞、细胞外基质样硬化斑块形成表14血管衰老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技术(续)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细胞器、基底膜、弹力板等超微结构内皮细胞凋亡、线粒体损伤、荧光特定蛋白质(抗原)炎症、修复异常原位杂交特定DNA/RNA序列miRNAs、端粒长度、特定基因遗传调控:基因表达失调、端粒缩短(复制衰老)组织微阵列志物的高通量筛查证新的衰老相关靶点8血管衰老分级血管衰老分级见表15。表15血管衰老分级结构状态及功能指标分级I级正常期IⅡ级动脉内皮功能障碍期III级动脉僵硬期无影像学证实的粥样硬化,cfPWV>9m/s,CAVI>9IV级结构性血管病变早期:影像学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IVa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弹性正常(cfPWV≤9m/s,CAVI≤9)IVb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弹性降低(cfPWV>9m/s,CAVI>9)V级结构性血管病变中期:影像学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管腔狭窄50%~75%,弹性正常(cfPWV≤9m/s,CAVI≤9)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管腔狭窄50%~75%,弹性降低(cfPWV>9m/s,CAVI>9)管腔狭窄>75%(心、脑、肾、下肢血管)急住院)9临床应用a)基础年龄条件:年满14周岁的个体;性<55岁或女性<65岁确诊);c)不明原因症状者:存在长期头晕、活动后或静息性胸闷、心悸、间歇性跛行等疑似血管源性症状,但尚未获得明确临床诊断者;d)危险因素聚集者: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前期)、血脂异常、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前期)、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或存在肥胖、长期吸烟、不健康膳食、睡眠障碍、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e)已患血管疾病者:已确诊为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病的患者,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效果与预防血9.2.1生活方式干预a)合理膳食:推荐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原则,构建均衡膳食模式;b)控制体重:肥胖是加速血管衰老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24kg/m²,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c)彻底戒烟:吸烟与血管衰老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密切相关。戒烟可显著降低血管d)规律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建议运动频率为每周3次至7次,单次运动时间从20min起始,逐步增加至40min~60min。9.2.2药物干预9.2.2.1针对血管危险因素的药物9.2.2.1.1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心血管代谢药物,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可通过9.2.2.1.2部分新型心血管代谢药物除控制传统危险因素外,还显示出通过直接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异常血管重构等机制对抗血管衰老的潜力。9.2.2.2改善内皮功能的药物9.2.2.2.1前列腺素类物质通过激活前列腺环素受体,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血管舒张的作用。9.2.2.2.2贝前列腺素钠显著降低冠脉粥样硬化患者的baPWY,降低各类心血管患者IMT水平,减少II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ABI恶化风险。9.2.2.2.3NO通路相关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可直接释放NO,快速舒张血管(限于急性情况使用);L-精氨酸作为内源性NO合成的底物,长期补充可能有助于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9.3.1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及基础疾病,选择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血管衰老标志物组合进行检测。9.3.2血管衰老标志物检测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血管影像学检查及功能学评估相结合,共同纳入综合9.3.3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管衰老相关标志物的监测,动态评估血管衰老的进展,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9.3.4据血管衰老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制定并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