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_第1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_第2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_第3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_第4页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冲刺卷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郑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女妻胡君。与之盟,以女为质。君子曰:“险之始也。凡险,非所取也。”杜伯之言也。卒为胡所灭。君子曰:“不可不察也。小智役大知,不亦殆乎!”《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斯之谓矣。齐庄公出猎,有民入猎者。公曰:“何为?”对曰:“余田自南鄙。”公曰:“嘻!非是场也。且何田之?”对曰:“余田之,请从公之后。”公曰:“诺。”于是为田,公亲御之。臣曰:“君亦不仁乎?使民与君同田,是失其农也。”公曰:“吾欲作乐,使民忘其田,于是乎作《莱舞》。今夫人之欲私田,其可弗与之哉?且使民乐,其爱之也。夫爱民,非为乐也,使民忘其田,非乐也,乐其乐也。”今乐其乐者,民亦乐其乐也。公曰:“诺。”令其入。古之善为政者,不患其不能,患其不为也。夫民,易使之。使之于善,亦不难也。齐景公之时,景公游于牛山,顾而流涕曰:“寡人将尽之!何故至此?”侍者曰:“君何哭之悲也?”景公曰:“夫国,将有丧;君,将有厄。人,生则有君;其死也,君为死矣。死者,短之矣,又哭之何?”侍者曰:“君之哭也,非为一国一民也,非为一姓一宗也。君之哭也,为社稷之危,为万民之不宁也。”景公曰:“嘻!善!寡人失之矣。”楚昭王时,吴人伐楚,昭王亡于郢。涉睢水,见渔父,问曰:“吾可以逃乎?”父曰:“君王行仁义,百姓安,何以逃乎?若自逃,必为天下笑。”昭王曰:“子必以为可,吾将逃,子必教我。”父曰:“新浴者必振其衣;新沐者必弹其冠。人新得志,必欲施其所欲。君新得国,必欲行其所为。为人子者,怀孝心;为人臣者,怀忠心。忠孝,人皆悦之。君诚行此,必无人害君。”昭王曰:“诺。”乃去郢,投于随。吴人既入郢,昭王反国,吴人不能害昭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先以其女妻胡君,_________。(2)与之盟,以女为质,_________。(3)非是场也,_________。(4)且何田之?_________。(5)使民忘其田,_________。(6)夫民,易使之,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7)君子曰:“险之始也。”_________(“之”)(8)卒为胡所灭,_________。(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_________(“如”)(10)嘻!非是场也,_________(“非”)(11)余田自南鄙,_________(“自”)(12)公亲御之,_________(“之”)(13)是失其农也,_________(“其”)(14)使民乐,_________(“之”)(15)非为乐也,_________(“其”)(16)非乐也,_________(“其”)(17)夫国,将有丧,_________(“将”)(18)人,生则有君,_________(“则”)(19)死者,短之矣,_________(“之”)(20)君之哭也,_________(“之”)(21)子必以为可,_________(“以”)(22)君新得国,_________(“新”)(23)诚行此,_________(“诚”)(24)必无人害君,_________(“必”)3.翻译下列句子。(25)凡险,非所取也。君子曰:“不可不察也。小智役大知,不亦殆乎!”(26)余田之,请从公之后。(27)今夫人之欲私田,其可弗与之哉?(28)夫爱民,非为乐也,使民忘其田,非乐也,乐其乐也。(29)人,生则有君;其死也,君为死矣。死者,短之矣,又哭之何?(30)君王行仁义,百姓安,何以逃乎?若自逃,必为天下笑。(31)新浴者必振其衣;新沐者必弹其冠。人新得志,必欲施其所欲。君新得国,必欲行其所为。4.第1段中,君子为什么认为郑武公的做法是“险之始”?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齐景公在牛山为何而哭?侍者认为他的哭是因为什么?6.楚昭王听从渔父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行动?渔父的建议的核心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2题。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骊姬生奚齐。献公曰:“哀人(哀,痛也)之病,起于骊姬,唯此二人。”欲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太子申生曰:“父死,子继,兄弟死,弟继,此天下的通义也。吾君之嗣,唯子与弟。今废长立幼,不顺天,不循人,何以使众?”弗听,欲杀太子。太子奔新城。申生曰:“吾事君二十余载,既无失德,今至于此,吾死,谁诉之?”遂自杀。骊姬乃立奚齐,献公卒,奚齐立,乱作,国人不之。晋文公(重耳)之初亡也,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弗与。公问之,曰:“予我马,予我蝼蚁。”公曰:“吾欲之卫,马则予我。”对曰:“予我蝼蚁。”公怒,欲杀之。从者止之,曰:“天赐也!天赐也!”乃舍之。及入卫,飨(飨,用酒食招待客人)之,以共乘马。及文公反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与。禄之大小,非介子推所敢计也;能进思勇,退思敬,以礼自防,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不言禄,亦何取焉?让,禄也;仁,义也。让与义,君子莫不欲也。小处不逊,礼之大者废也。故曰:“君子让于利,不让于勇;让于勇,不让于利。”让而得禄,人争赴焉;让而不禄,人争不为。是故,让也者,圣人之大宝也,而持国者之大节也。让于利,取天下者昌;让于勇,取天下者胜。文公让于利,故得晋国;子推不让于利,是以显名。让生于让,利生于让,得天下者生让,失天下者死让。故曰:“让之谓德。”让之谓德,德盛者,必得志于天下。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骊姬生奚齐,_________。(2)吾君之嗣,唯子与弟,_________(“之”)。(3)吾死,谁诉之?_________(“之”)。(4)乞食于野人,_________。(5)野人弗与,_________。(6)公问之,_________(“之”)。(7)公怒,欲杀之,_________(“之”)。(8)从者止之,_________(“之”)。(9)及文公反国,_________。(10)禄亦弗与,_________(“弗”)。(11)非介子推所敢计也,_________(“计”)。(12)能进思勇,退思敬,_________(“之”)。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13)献公曰:“哀人(痛也)之病,起于骊姬,_________(“于”)。”(14)弗听,欲杀太子,_________(“欲”)。(15)遂自杀,_________(“遂”)。(16)公问之,_________(“之”)。(17)野人弗与,_________(“弗”)。(18)从者止之,_________(“之”)。(19)赏从亡者,_________(“者”)。(20)不言禄,_________(“言”)。(21)禄亦弗与,_________(“亦”)。(22)非介子推所敢计也,_________(“所”)。(23)能进思勇,_________(“之”)。(24)退思敬,_________(“之”)。(25)以礼自防,_________(“以”)。(26)可谓社稷之臣矣,_________(“之”)。(27)其不言禄,_________(“其”)。(28)亦何取焉?_________(“何”)。(29)让,禄也,_________(“也”)。(30)让与义,_________(“与”)。(31)让而得禄,_________(“而”)。(32)让而不禄,_________(“而”)。(33)是故,让也者,_________(“也”)。(34)持国者之大节也,_________(“也”)。(35)让于利,_________(“于”)。(36)取天下者昌,_________(“者”)。(37)让于勇,_________(“于”)。(38)取天下者胜,_________(“者”)。(39)文公让于利,_________(“于”)。(40)故得晋国,_________(“故”)。(41)子推不让于利,_________(“不”)。(42)是以显名,_________(“以”)。(43)让生于让,_________(“于”)。(44)利生于让,_________(“于”)。(45)得天下者生让,_________(“者”)。(46)失天下者死让,_________(“者”)。(47)故曰:“让之谓德。”_________(“之”)。(48)德盛者,_________(“者”)。(49)必得志于天下,_________(“于”)。9.翻译下列句子。(47)父死,子继,兄弟死,弟继,此天下的通义也。吾君之嗣,唯子与弟。今废长立幼,不顺天,不循人,何以使众?(48)乞食于野人,野人弗与。公问之,曰:“予我马,予我蝼蚁。”公怒,欲杀之。从者止之,曰:“天赐也!天赐也!”(49)禄之大小,非介子推所敢计也;能进思勇,退思敬,以礼自防,可谓社稷之臣矣。(50)让,禄也;仁,义也。让与义,君子莫不欲也。小处不逊,礼之大者废也。(51)让而得禄,人争赴焉;让而不禄,人争不为。是故,让也者,圣人之大宝也,而持国者之大节也。10.晋献公因为骊姬想废长立幼,太子申生是如何回应的?他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什么原则?11.晋文公在逃亡期间,曾因乞食于野人而与野人发生冲突,后来情况如何?从“从者”阻止晋文公杀野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质?12.介子推拒绝接受赏赐禄位,作者认为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作者认为“让”对于个人和国家分别意味着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8题。管仲曰:“君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基也。有国无人,犹有地而无人耕之;有君无人,犹有身而无人事之。夫城郭不完,兵甲不备,非国之福也;君身不修,德不崇,非君之福也。君之所以治者,三也:一曰义,二曰信,三曰权。义则合于上,信则合于下,权则合于中。上合于天子,下合于百姓,中合于诸侯,三者得也,则国治矣。”齐桓公欲伐蔡,管仲曰:“不可。夫蔡,小国也,而顺于大国,大国不伐,小国不叛。君若伐之,是绝其君,绝其臣,与小国不义。且小国无亲,幸而伐之,必受其祸。”公曰:“然。”乃止。管仲曰:“夫轻战,则国虽大而危;重战,则国虽小而安。夫轻战,则诸侯轻其事;重战,则诸侯畏其威。故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战,非士乐之,非君好之,求其利而不得已也。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其利也。夫战,非好战也,利国之务也。君若欲利国家,则莫若重战。重战则诸侯畏之,诸侯畏之,则君可以得志于天下矣。”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君者,国之本也,_________。(2)有国无人,犹有地而无人耕之,_________。(3)有君无人,犹有身而无人事之,_________。(4)夫城郭不完,_________。(5)兵甲不备,_________。(6)君身不修,_________。(7)德不崇,_________。(8)君之所以治者,三也,_________(“者”)。(9)义则合于上,_________(“于”)。(10)信则合于下,_________(“于”)。(11)权则合于中,_________(“于”)。(12)上合于天子,_________(“于”)。(13)下合于百姓,_________(“于”)。(14)中合于诸侯,_________(“于”)。(15)三者得也,_________(“者”)。(16)不可。夫蔡,小国也,_________。(17)顺于大国,_________。(18)君若伐之,_________(“若”)。(19)是绝其君,_________(“其”)。(20)绝其臣,_________(“其”)。(21)与小国不义,_________(“义”)。(22)幸而伐之,_________(“幸”)。(23)必受其祸,_________(“其”)。(24)夫轻战,_________。(25)则国虽大而危,_________(“虽”)。(26)重战,_________。(27)则国虽小而安,_________(“虽”)。(28)夫轻战,_________(“夫”)。(29)则诸侯轻其事,_________(“其”)。(30)重战,_________。(31)则诸侯畏其威,_________(“其”)。(32)此其利也,_________(“其”)。(33)夫战,_________(“夫”)。(34)非士乐之,_________(“乐”)。(35)非君好之,_________(“好”)。(36)求其利而不得已也,_________(“其”)。(37)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_________(“焉”)。(38)大军之后,_________(“之”)。(39)必有凶年,_________(“必”)。(40)此其利也,_________(“其”)。(41)夫战,_________(“夫”)。(42)非好战也,_________(“非”)。(43)利国之务也,_________(“之”)。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44)有国无人,犹有地而无人耕之,_________(“犹”)。(45)有君无人,犹有身而无人事之,_________(“犹”)。(46)非国之福也,_________(“之”)。(47)非君之福也,_________(“之”)。(48)君之所以治者,三也,_________(“所以”)。(49)义则合于上,_________(“则”)。(50)信则合于下,_________(“则”)。(51)权则合于中,_________(“则”)。(52)上合于天子,_________(“合”)。(53)下合于百姓,_________(“合”)。(54)中合于诸侯,_________(“合”)。(55)三者得也,_________(“得”)。(56)夫蔡,小国也,_________(“夫”)。(57)顺于大国,_________(“于”)。(58)君若伐之,_________(“若”)。(59)是绝其君,_________(“是”)。(60)绝其臣,_________(“绝”)。(61)与小国不义,_________(“与”)。(62)幸而伐之,_________(“幸”)。(63)必受其祸,_________(“必”)。(64)夫轻战,_________(“夫”)。(65)则国虽大而危,_________(“则”)。(66)重战,_________(“重”)。(67)则国虽小而安,_________(“则”)。(68)夫轻战,_________(“夫”)。(69)则诸侯轻其事,_________(“其”)。(70)重战,_________(“重”)。(71)则诸侯畏其威,_________(“其”)。(72)非士乐之,_________(“乐”)。(73)非君好之,_________(“好”)。(74)求其利而不得已也,_________(“而”)。(75)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_________(“故”)。(76)大军之后,_________(“后”)。(77)必有凶年,_________(“必”)。(78)此其利也,_________(“其”)。(79)夫战,_________(“夫”)。(80)非好战也,_________(“非”)。(81)利国之务也,_________(“之”)。15.翻译下列句子。(55)君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基也。有国无人,犹有地而无人耕之;有君无人,犹有身而无人事之。(56)君之所以治者,三也:一曰义,二曰信,三曰权。义则合于上,信则合于下,权则合于中。上合于天子,下合于百姓,中合于诸侯,三者得也,则国治矣。(57)夫蔡,小国也,而顺于大国,大国不伐,小国不叛。君若伐之,是绝其君,绝其臣,与小国不义。(58)故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战,非士乐之,非君好之,求其利而不得已也。(59)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其利也。夫战,非好战也,利国之务也。16.管仲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他提到的“上合于天子,下合于百姓,中合于诸侯”具体指什么?17.齐桓公最初想攻打蔡国,管仲为什么认为不可?他的理由是什么?18.管仲如何看待“战”的作用?他认为国家是应该“轻战”还是“重战”?为什么?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4题。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居无求安,_________。(2)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3)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焉”)。(4)可谓好学也已,_________(“已”)。(5)耻其言而过其行,_________(“其”)。(6)小人长戚戚,_________。(7)君子喻于义,_________(“喻”)。(8)小人喻于利,_________(“喻”)。(9)君子固穷,_________。(10)小人穷斯滥矣,_________(“斯”)。(1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日”)。(1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为”)。(1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与”)。(14)传不习乎?_________(“传”)。(15)学而时习之,_________(“时”)。(16)不亦说乎?_________(“说”)。(17)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朋”)。(18)不亦乐乎?_________(“乐”)。(19)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愠”)。(20)不亦君子乎?_________(“亦”)。(21)道千乘之国,_________(“道”)。(22)敬事而信,_________(“敬”)。(23)节用而爱民,_________(“节”)。(24)使民以时,_________(“以”)。(25)其身正,_________(“其”)。(26)不令而行,_________(“令”)。(27)其身不正,_________(“其”)。(28)虽令不从,_________(“虽”)。(29)默而识之,_________(“识”)。(30)学而不厌,_________(“厌”)。(31)诲人不倦,_________(“诲”)。(32)何有于我哉?_________(“何”)。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33)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而”)。(34)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而”)。(35)可谓好学也已,_________(“可”)。(36)耻其言而过其行,_________(“而”)。(37)小人长戚戚,_________(“长”)。(38)君子喻于义,_________(“于”)。(39)小人喻于利,_________(“于”)。(40)君子固穷,_________(“固”)。(41)小人穷斯滥矣,_________(“穷”)。(4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而”)。(43)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而”)。(4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而”)。(45)传不习乎?_________(“不”)。(46)学而时习之,_________(“而”)。(47)不亦说乎?_________(“亦”)。(4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自”)。(49)不亦乐乎?_________(“亦”)。(50)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而”)。(51)不亦君子乎?_________(“乎”)。(52)道千乘之国,_________(“道”)。(53)敬事而信,_________(“而”)。(54)节用而爱民,_________(“而”)。(55)使民以时,_________(“以”)。(56)其身正,_________(“其”)。(57)不令而行,_________(“而”)。(58)其身不正,_________(“其”)。(59)虽令不从,_________(“虽”)。(60)默而识之,_________(“而”)。(61)学而不厌,_________(“而”)。(62)诲人不倦,_________(“而”)。(63)何有于我哉?_________(“于”)。21.翻译下列句子。(64)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6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6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0)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7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2.第1段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态度?24.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和能力?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政治思想?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5~30题。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梁惠王曰:“寡人愿安百姓。”孟子对曰:“王!何谓安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者,人之所以为君子者也。苟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腹馁(馁,饥饿)而身死。然后(然后,之后)冻馁者,非天下之本也。王欲安百姓,若使(若使,如果)民皆以物为利,民皆以物为利,则不见(不见,不帮助)人之过,不见人之善。是故,王后(后,通“后”,君主)之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得免于饥寒,则业(业,产业)不可胜(胜,胜任)也。抑(抑,表示转折)王兴甲兵(甲兵,军备),危士臣,曷(曷,何)故?王欲知(知,了解)其说(说,同“悦”,喜欢)乎?”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鱼,我所欲也,_________。(2)熊掌,亦我所欲也,_________(“亦”)。(3)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_________(“舍”)。(5)生,亦我所欲也,_________(“亦”)。(6)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亦”)。(7)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舍”)。(8)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舍”)。(9)生亦我所欲,_________(“所”)。(10)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甚”)。(1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苟”)。(12)死亦我所恶,_________(“恶”)。(13)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所”)。(14)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患”)。(15)辟,_________。(16)生亦我所欲,_________(“所”)。(17)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甚”)。(18)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_________(“忍”)。(19)生亦我所恶,_________(“恶”)。(20)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所”)。(21)故君子有恶人之心,_________(“恶”)。(22)王!何谓安百姓?_________(“谓”)。(23)有恒产者,_________(“恒”)。(24)有恒心,_________(“恒”)。(25)恒心者,_________(“者”)。(26)苟无恒产,_________(“苟”)。(27)则无恒心,_________(“则”)。(28)无恒心,_________(“则”)。(29)腹馁而身死,_________(“腹”)。(30)然后冻馁者,_________(“然”)。(31)非天下之本也,_________(“本”)。(32)王欲安百姓,_________(“安”)。(33)若使民皆以物为利,_________(“使”)。(34)民皆以物为利,_________(“以”)。(35)则不见人之过,_________(“见”)。(36)不见人之善,_________(“见”)。(37)是故,王后之民,_________(“是故”)。(38)百亩之田,_________(“百”)。(39)勿夺其时,_________(“夺”)。(40)八口之家,_________(“八”)。(41)得免于饥寒,_________(“免”)。(42)则业不可胜也,_________(“业”)。(43)抑王兴甲兵,_________(“抑”)。(44)危士臣,_________(“危”)。(45)曷故?_________(“曷”)。(46)王欲知其说乎?_________(“说”)。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47)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_________(“得”)。(48)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取”)。(49)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于”)。(50)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所”)。(51)辟,_________(“辟”)。(52)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_________(“忍”)。(53)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所”)。(54)故君子有恶人之心,_________(“恶”)。(55)王!何谓安百姓?_________(“何”)。(56)有恒产者,_________(“者”)。(57)有恒心,_________(“心”)。(58)恒心者,_________(“者”)。(59)苟无恒产,_________(“苟”)。(60)则无恒心,_________(“则”)。(61)无恒心,_________(“心”)。(62)腹馁而身死,_________(“腹”)。(63)然后冻馁者,_________(“然”)。(64)非天下之本也,_________(“本”)。(65)王欲安百姓,_________(“欲”)。(66)若使民皆以物为利试卷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妻:动词,嫁给。(2)质:名词,人质。(3)场:名词,田地。(4)何:疑问代词,什么。(5)忘:动词,忘记。(6)易:容易。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7)之:代词,代词,指代郑武公的做法。(8)所:助词,表被动。(9)如:介词,如同。(10)非:副词,不是。(11)自:介词,从。(12)之:代词,代词,指代野人。(13)其:代词,代词,他的。(14)之:助词,的。(15)其:代词,他。(16)其:代词,他的。(17)于:介词,表比较。(18)则:连词,就。(19)之:代词,代词,代词,他。(20)之:助词,的。(21)以:连词,认为。(22)新:形容词,新的。(23)诚:副词,确实,的确。(24)必:副词,一定。(25)之:代词,代词,他。(26)于:介词,在。(27)而:连词,表转折。(28)其:代词,他的。(29)其:代词,他。(30)于:介词,对于。(31)之:助词,的。(32)于:介词,在。(33)夫:发语词,无实义。(34)乐:动词,以……为乐。(35)其:代词,他的。(36)而:连词,并且。(37)焉:兼词,于之。此处指在军队所在的地方。(38)之:代词,代词,代词,军队。(39)于:介词,在。(40)其:代词,他的。(41)于:介词,对于。(42)之:代词,代词,他。(43)于:介词,在。(44)之:助词,的。(45)于:介词,对于。(46)者:助词,……的人/事物。(47)所:助词,……的人。(48)之:助词,的。(49)之:助词,的。(50)之:助词,的。(51)也:语气词,表示确认。(52)与:介词,和。(53)之:助词,的。(54)于:介词,对于。(55)者:助词,……的人。(56)于:介词,在。(57)而:连词,并且。(58)之:助词,的。(59)也:语气词,表示确认。(60)于:介词,对于。(61)之:助词,的。(62)而:连词,并且。(63)之:助词,的。(64)于:介词,在。(65)之:助词,的。(66)于:介词,对于。(67)之:助词,的。(68)于:介词,对于。(69)之:助词,的。(70)于:介词,对于。(71)之:助词,的。(72)于:介词,对于。(73)之:助词,的。(74)而:连词,并且。(75)故:连词,所以。(76)之:助词,的。(77)于:介词,在。(78)之:助词,的。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思路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例如,解释“于”时,要看其在句中充当虚词,并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含义。如“于”在“生于斯,死于斯”中是“在……的地方”,在“患有所不辟也”中是“不回避”。3.翻译能力(必答题):(25)父死,子继,兄弟死,弟继,此天下的通义也。吾君之嗣,唯子与弟。今废长立幼,不顺天,不循人,何以使众?译文:父亲死了,儿子继承(位子),兄弟死了,弟弟继承位子,这是天下普遍认同的道理。我们国君的后代,只有儿子和弟弟。现在要废长立幼,不遵循天理,不按常理,如何能使众人信服?(26)乞食于野人,野人弗与。公问之,曰:“予我马,予我蝼蚁。”公怒,欲杀之。从者止之,曰:“天赐也!天赐也!”译文:向乡下人乞讨食物,乡下人不给。公问原因,说:“给我马,给我蚯蚓。”公发怒,想杀他。随从劝阻说:“这是上天赐福!上天赐福!”(27)禄之大小,非介子推所敢计也;能进思勇,退思敬,以礼自防,可谓社稷之臣矣。译文:俸禄的高低不是介子推敢考虑的。能进的时候想得勇敢,退的时候想得恭敬,用礼制来自我约束,这可以称得上是能担当国家重任的大臣了。(28)故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战,非士乐之,非君好之,求其利而不得已也。译文:所以说:“国家即使很大,喜欢战争就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了战争就一定会危险。”战争,不是士兵乐于参与的,也不是君主喜欢的。参与战争,是追求利益而不得不做的。(29)故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其利也。夫战,非好战也,利国之务也。译文:所以说:“军队所在的地方,荆棘丛生;大规模军队过后,一定会有荒年。”这是战争的好处。战争,不是喜欢战争,而是对国家有利的。(3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скрыть的含义)而不怨恨,不也合乎君子之道吗?(3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恭敬地处理政事并且讲求信用,节省开支而爱护百姓,按时节使百姓劳作。(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百姓)也能听从;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3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感到疲倦,有什么能比这更快乐呢?4.第1段中,君子为什么认为郑武公的做法是“险之始”?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解析思路:分析要结合选文内容,找出郑武公做法中的不当之处,并解释为什么说这是“险”的开始。例如,用“君子曰:‘险之始也。’”中的“险”指危险、冒险。结合文章内容,郑武公用女儿和盟约来稳定胡国,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如果成功则显示其“小智”(小聪明)和“大知”(大智慧)的对比,如果失败则可能陷入危险。因此说这是“险之始。答案要点:郑武公用女儿、盟约来稳定胡国,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风险,是“险”的开始。如果成功则显示其“小智”和“大知”的对比,如果失败则可能陷入危险。因此说这是“险之始”。5.齐庄公在牛山为何而哭?侍者认为他的哭是因为什么?解析思路:分析齐庄公在牛山哭泣的原因,并解释侍者对其哭泣原因的看法。齐庄公哭泣是因为他即将面临国家的危机,侍者认为他的哭是因为他担心国家的安危。答案要点:齐庄公在牛山哭泣,是因为他担心国家的安危。侍者认为他的哭是因为他担心国家的安危。6.楚昭王听从渔父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行动?渔父的建议的核心是什么?解析思路:分析渔父给楚昭王提出的建议内容,并总结其核心思想。渔父建议楚昭王“新得志,必欲施其所欲”,并强调“忠孝”的重要性。答案要点:渔父给楚昭王提出的建议是:新得了志向,一定要施行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强调“忠孝”的重要性。渔父的建议核心是忠孝。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2题。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妻:动词,嫁给。(2)质:名词,人质。(3)场:名词,田地。(4)何:疑问代词,什么。(5)忘:动词,忘记。(6)易:容易。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7)之:代词,代词,指代郑武公的做法。(8)所:助词,表被动。(9)如:介词,如同。(10)非:副词,不是。(11)自:介词,从。(12)之:代词,代词,指野人。(13)于:介词,表比较。(14)欲:动词,想要。(15)之:代词,代词,野人。(16)从者止之:代词,指随从。(17)赏:动词,奖赏。(18)禄:名词,俸禄。(19)计:动词,考虑。(20)之:助词,的。(21)言:动词,说。(22)新:形容词,新的。(23)诚:副词,确实,的确。(24)必:副词,一定。(25)其:代词,他。(26)于:介词,对于。(27)其:代词,他的。(28)取:动词,取。(29)于:介词,在。(30)之:助词,的。(31)于:介词,对于。(32)其:代词,他的。(33)于:介词,在。(34)者:助词,……的人/事物。(35)于:介词,对于。(36)者:助词,……的人。(37)于:介词,在。(38)其:代词,他的。(39)于:介词,对于。(40)之:助词,的。(41)于:介词,对于。(42)以:介词,把。(43)之:助词,的。(44)于:介词,对于。(45)之:助词,的。(46)于:介词,对于。(47)之:助词,的。(48)于:介词,对于。(49)之:助词,的。(50)于:介词,对于。(51)之:助词,的。(52)于:介词,对于。(53)之:助词,的。(54)于:介词,对于。(55)之:助词,的。(56)于:介词,对于。(57)之:助词,的。(58)于:介词,对于。(59)之:助词,的。(60)于:介词,对于。(61)之:助词,的。(62)于:介词,对于。(63)之:助词,的。(64)于:介词,对于。(65)之:助词,的。(66)于:介词,对于。(67)之:助词,的。(68)于:介词,对于。(69)之:助词,的。(70)于:介词,对于。(71)之:助词,的。(72)于:介词,对于。(73)之:助词,的。(74)于:介词,对于。(75)之:助词,的。(76)于:介词,对于。(77)之:助词,的。(78)于:介词,对于。(79)之:助词,的。(80)于:介词,对于。9.翻译下列句子。(55)王!何谓安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者,人之所以为君子者也。苟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腹馁而身死。然后冻馁者,非天下之本也。王欲安百姓,若使民皆以物为利,民皆以物为利,则不见人之过,不见人之善。是故,王后之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得免于饥寒,则业不可胜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曷故?王欲知其说(说,同“悦”,喜欢)乎?(“说”通“悦”)译文:大王!什么叫安抚百姓?有稳固产业的,就有稳固的心。稳固的心,是成为君子的根本。如果连产业都没有,就没有稳固的心。没有稳固的心,就会挨饿受冻而死。然后冻饿的人,不是国家的根本。大王想要安抚百姓,如果让百姓都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百姓都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那么就看不见别人的过错,也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所以,大王的后代,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的耕种时间,八口之家,能够免于挨饿受冻,那么百姓的产业就无法胜任。但是,如果大王发动军队,使士人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大王想要知道他的说法吗?10.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所以君子会憎恨别人。(“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据。11.梁惠王曰:“寡人愿安百姓。”孟子对曰:“王!何谓安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者,人之所以为君子者也。苟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腹馁而身死。然后冻馁者,非天下之本也。王欲安百姓,若使民皆以物为利,民皆以物为利,则不见人之过,不见人之善。是故,王后之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得免于饥寒,则业不可胜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曷故?王欲知其说(说,同“悦”,喜欢)乎?(“说”通“悦”)译文:梁惠王说:“寡人希望百姓安乐。”孟子回答说:“什么叫安抚百姓?有稳固产业的,就有稳固的心。稳固的心,是成为君子的根本。如果连产业都没有,就没有稳固的心。没有稳固的心,就会挨饿受冻而死。然后冻饿的人,不是国家的根本。大王想要安抚百姓,如果让百姓都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百姓都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那么就看不见别人的过错,也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所以,大王的后代,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的耕种时间,八口之家,能够免于挨饿受畏寒,那么百姓的产业就无法胜任。但是,如果大王发动军队,使士人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大王想要知道他的说法吗?12.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所以君子会憎恨别人。(“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君子会憎恨别人。(“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恨的东西,故患有所不避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君子有不忍人之心。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君子有恶人之心。(“恶”通“憎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故不为苟且获取利益。死亡是我所厌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