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36-2022“黑土滩”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治理效果评价_第1页
DB63∕T 2036-2022“黑土滩”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治理效果评价_第2页
DB63∕T 2036-2022“黑土滩”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治理效果评价_第3页
DB63∕T 2036-2022“黑土滩”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治理效果评价_第4页
DB63∕T 2036-2022“黑土滩”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治理效果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80

CCSZ59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038—2022

退化高寒山坡草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2022-07-14发布2000-08-15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03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兰州大学、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果洛州林草

局、同德牧场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尚占环、周琼,周华坤,施建军,李以康,马林,王采娥,黄梅,贺有龙,汪

海波,汪新川,李世雄,王彦龙,王晓丽,马宏义,赵晓军,马元杰,肖峰,季海川,徐文华,贾顺斌,

马玉寿。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2038—2022

退化高寒山坡草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寒地区山坡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类型和等级、技术实施、恢

复效果调查和样品采集、处理、恢复效果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高寒地区山坡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21439草原健康状况评价

GB/T37067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

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DB63/T603“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建植及其利用管理技术规范

DB63/T674“黑土型”退化草地等级划分及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DB63/T1007生态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及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寒地区

海拔高、常年低温、冻土常年不化的地区,该标准指在海拔3000m以上高寒草甸分布的地区。

3.2

坡地

恢复对象为7度以上,55度以下的山坡草地。

3.3

退化草地

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引起植被高度、覆盖度、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生境恶化,生产能力

和生态功能衰退的草地。该标准中指草地中出现裸露秃斑的高寒草地。

3.4

1

DB63/T2038—2022

生态恢复

根据生态学原理,对退化草地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

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退化草地

的植被和土壤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5

生态效益

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引起的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程度,综合了生态系统的多层级贡

献,包括了生态系统要素、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5个方面的指标。如退化草地的水土保持、生物多

样性、大气调节、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等。

3.6

土壤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活动对水分涵养和土壤固定,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等方面的影响,以利于充分发挥草

地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4山坡退化草地类型和等级

山坡退化草地的定义依据DB63/T674中的“黑土型”退化草地按照坡度的划分,将缓坡地Ⅰ(7°≤坡

度<25°)和陡坡地Ⅱ(坡度≥25°)退化草地统称为山坡退化草地。根际实地调查,按照山坡草地出现

裸露秃斑地的比例,以及草地群落中可食牧草比例将退化草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表1)。

表1山坡退化草地类型及等级划分评价

退化坡度类型退化等级秃斑地比例(%)可食牧草比例(%)

Ⅰ-1轻度40-6015-20

缓坡地(Ⅰ)

Ⅰ-2中度60-805-15

7-25°

Ⅰ-3重度≥80≤5

Ⅱ-1轻度40-6015-20

陡坡地(Ⅱ)

Ⅱ-2中度60-805-15

大于25°

Ⅱ-3重度≥80≤5

注1:退化坡度类型按国标GB/T38360和DB63/T674执行,将坡地分为缓坡和陡坡,本标准不涉及GB/T38360

中的崖坡地(>55o)。因为研制该标准中没有考虑非常陡峭的崖坡地,主要原因是崖坡地在高寒地区采取

人工恢复的生态风险很大,技术不成熟,暂时不考虑。

注2:退化等级各参数数值范围中左边数值包含在本范围内,右边值包含在下一范围内。

5山坡退化草地恢复技术实施

按照GB/T38360、DB63/T603、DB63/T674、DB63/T1007执行。

2

DB63/T2038—2022

6山坡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恢复效果调查和样品采集、处理

6.1植被群落调查与样品采集

与平滩地相比具有一定的坡度,一块样地从坡顶到坡脚分为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山地地形沿

“S”型路线在每个坡位选取3个或5个0.5m×0.5m样方(样点间隔距离至少大于25m),每样地总样方

数为9个或者15个。记录样方所在位置的海拔和经纬度。于每年8月沿“S”型通过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

查,记录各样方内的群落覆盖度,群落高度,植物物种数。将调查样方内的植物齐地刈割装入信封,带

回实验室65℃下烘干至恒重,计算地上生物量。

6.2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在每个样方中,用土钻分别取0cm~10cm、10cm~20cm、20cm~30cm土,每层土样取约300g,

装入自封袋。自然风干后,过筛,测定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和pH等基本理化性

3

质指标)。用环刀法(体积为100cm)测定每个样方的土壤容重。另取一部分0cm~5cm的土样测含水

量。

6.3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在每个样方中,土钻法取土样,深度分别是0cm~10cm、10cm~20cm、20cm~30cm,每层土样取

约300克,装入自封袋。在自然风干后,测量土壤养分。另取一部分0cm~5cm土样测含水量。用环刀法

测土壤容重。

7山坡退化草地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7.1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和丰富度增加

植被覆盖度等级见表2。

表2植被覆盖度等级

等级(级)覆盖度(%)平均数(%)评价

5100-7587.5最好

475-5062.5好

350-2537.5一般

225-515.0差

15以下2.0极差

7.2土壤养分恢复效益

选取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6项指标,运用式(1)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

{}

=(1)()

{}{}1

𝑋𝑋𝑖𝑖−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𝑋𝑋𝑖𝑖

𝑖𝑖𝑖𝑖𝑖𝑖

式中:𝑌𝑌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𝑋𝑋−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𝑋𝑋≤𝑖𝑖≤𝑛𝑛

——标准化值;

𝑌𝑌𝑖𝑖

3

DB63/T2038—2022

——土壤指标实测值;

𝑋𝑋——𝑖𝑖横向比较的元素值;

𝑛𝑛{}——对应土壤指标中的最小值;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𝑋𝑋𝑖𝑖}——对应土壤指标中的最大值。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应用式(𝑋𝑋𝑖𝑖2)计算各土壤指标的标准差系数,通过标准差系数法来计算各土壤指标的权重值。根

据式(3)归一化标准差系数得到权重。通过式(𝑉𝑉𝑗𝑗4)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

𝑉𝑉𝑗𝑗𝑊𝑊𝑗𝑗

=1𝑛𝑛2(2)

�𝑛𝑛∑𝑖𝑖=1�𝑥𝑥𝑖𝑖𝑖𝑖−𝑥𝑥���𝚥𝚥�

𝑗𝑗𝚥𝚥

𝑉𝑉=𝑥𝑥���(3)

𝑉𝑉𝑗𝑗

𝑚𝑚

𝑊𝑊𝑗𝑗∑𝑗𝑗=1𝑉𝑉𝑗𝑗

=×(4)

𝑚𝑚

式中:𝑆𝑆𝑆𝑆𝑆𝑆∑𝑖𝑖=1�𝑌𝑌𝑖𝑖𝑊𝑊𝑗𝑗�

——土壤j指标的标准差系数;

——第j项指标中的样本数;

𝑉𝑉𝑗𝑗

——土壤指标原始值;

𝑛𝑛

——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

𝑥𝑥𝑖𝑖𝑖𝑖

——选取指标数;

𝑥𝑥�𝚥𝚥

——土壤指标的权重值;

𝑚𝑚

——土壤质量指数。

𝑊𝑊𝑗𝑗

𝑆𝑆𝑆𝑆𝑆𝑆7.3土壤水分保持效益

参考GB/T15774,土壤含水量的增量运用式(5)进行计算。土壤含水量的净增百分率利用式(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