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cycledconcreteDBJ61/T88-2014实施日期:2014年07月01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陕建发〔2014〕161号关于发布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通知定通过,现发布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J61/T88-2014,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5月5日为了陕西省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和发展,编制组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的编制计划立项的批复(陕建函[2013]505号),经广泛调查、试验研究,在认真总结再生混凝土结构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内已有标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再生混凝土;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6构造规定;7多层和高层房屋设计;8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本规程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市雁塔路13号,邮政编码:本规程主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长安大学张家华肖慧胡长明刘浩强权宗刚杨小宝丁振荣冯向东朱佳宁刘勇强苏宁粉刘祖强李寿德刘东顺王福川王双林丁守宽王伟东梁兴文童岳生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3 43.1一般规定 4 5 7 4.1一般规定 4.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0 5.1裂缝控制验算 5.2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256构造规定 6.1伸缩缝 276.3钢筋的锚固、连接与最小配筋率 287多层和高层房屋设计 7.1一般规定 7.4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378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质量验收 8.1制备和运输 8.2浇筑、振捣和养护 408.3质量验收 41本规程用词说明 42引用标准名录 43条文说明 1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及发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1.0.2本规程适用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50%的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本规程不适用于预应力再生混凝1.0.3再生混凝土结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及现行其他有关22.1.1再生混凝土结构recycledconcrete以再生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再生混凝土结构、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等加工而成,粒径大于2.1.5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eplacementratioofrecycledcoarse包括再生粗骨料1h吸水量在内的再生混凝土拌合用水量。2.1.8净水灰(胶)比netwater-cement(binder)ratio净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之比。2.1.9总水灰(胶)比totalwater-cement(binder)ratio总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之比。3c——再生混凝土比热容;E.——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fck、f.——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e——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值;f,k、f₁——再生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再生混凝土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r——再生粗骨料取代率;δ——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v.——再生混凝土泊松比;σ——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RC30——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0N/mm²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41再生粗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2天然粗骨料和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3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4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5矿物掺合料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6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T8076、《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混凝土防冻剂》3.1.2I类再生粗骨料可用于配制各种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Ⅱ类再生粗骨料宜用于配制RC4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Ⅲ类再生粗骨料可用于配制RC2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再生53.1.3素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RC25;当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H3.1.4的规定。表3.1.4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环境类别最大水胶比最低强度等级一不限制6设计值(fe)、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₁)、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值(f!)、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f)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缺乏充分试验或技术资料时,可按表3.2.1-1和表3.2.1-2采用。3.2.2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值(f)、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f)应按表3.2.1-2中的强度设计值乘以疲劳强度修正系数γ。确定。再p.分别按表3.2.2-1、表3.2.2-2采用;当再生混凝土承受拉70≤p。<0.P——3.2.3仅掺用I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其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E.)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4.1.5采用。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宜通过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时,可按表3.2.3采用。强度等级E3.2.4再生混凝土剪切变形模量G。可按相应弹性模量值的40%采用;再生混凝土泊松比v。可按0.2采用。热系数(δ)宜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取值。3.3.1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拌合物和易性、强度和耐83.3.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其试配3.3.3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应根据品种、强度相同的试件试验统计确定,当无统计资料时,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可按表3.3.3采用。强度等级3.3.4计算基准配合比,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过试验确定;在满足和易性要求前提下,再生混凝土宜采用较3.3.5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混凝土应采用质量法进行配合比计算;2再生混凝土用水量分为净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两部分,单位体积混凝土参考用水量基础上增加10kg/m³或上调5%;5再生混凝土的净水灰比(或水泥用量)不宜大于(或小9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所规定的最大水灰比(或最小水泥用量)。当再生混凝土的净水灰比(或水泥用量)大于(或小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所规定的最大水灰比(或最小水泥用量)时,应按规定的最大水灰比(或最小水泥用量)取值。6进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均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干燥状态骨料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如需以自然含水状态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4.1.1本章适用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超过50%的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4.1.2对于二维或三维非杆系结构构件,当按弹性或弹塑性分析方法得到构件的应力设计值分布后,可根据主拉应力设计值的合力在配筋方向上的投影确定配筋量,按主拉应力的分布区域确定钢筋布置,并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当再生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时,可考虑受压钢筋和再生混凝土的共同作用,受压钢筋配置应符合构造要求。4.1.3采用应力表达式进行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设计状况和构件性能设计目标确定再生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取值。2钢筋应力不应大于钢筋的强度取值。3再生混凝土应力不应大于再生混凝土强度取值;多轴应力状态再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需专门研究。4.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I)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般规定8o=0.002+0.5(f,-50)×10-5(4.2.1-4)f。——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本规程第3.2.1条确定;8。再生混凝土压应力达到f。时的再生混凝土压应变,当计算的e。值小于0.002时,取为0.002;8c——正截面的再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当处于非均匀受压且按公式(4.2.1-5)计算的值大于0.0033时,取为0.0033;当处于轴心受压时取为ε0;4.1.1条确定;n——系数,当计算的n值大于2.0时,取为2.0。4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为0.01。5纵向钢筋的应力应取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式中:σs;——第i层纵向钢筋的应力,正值代表拉应力,负值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4.2.3-1采用;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4.2.3-1采用。4.2.2受弯构件、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受压区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高度x可取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乘以系数β₁。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再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6条执行;由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α₁取为1.0,β取为0.80。4.2.3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再生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应按下列公式计算:h₀——截面有效高度: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E,——钢筋弹性模量,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4.2.5采用;8c——非均匀受压时再生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按本规程第4.2.1条确定;β₁——系数,按本规程第4.2.2条确定。(Ⅱ)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4.2.4矩形截面或翼缘位于受拉边的倒T形截面受弯构件,其式中:M—弯矩设计值;r——再生粗骨料取代率;α₁——系数,按本规程第4.2.2条确定;f.——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本规程第3.2.1条确定;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a',——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4.2.5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I形截式中:α,——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2.4-2)计算;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2条确定。按上述公式计算T形、I字形截面受弯构件时,再生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仍应符合本规程公式(4.2.4-4)和公式(4.2.4-5)的要求。4.2.6当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时,应满足本规程公式(4.2.4-5)的条件;当不满足此条件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Ⅲ)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4.2.7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式中:N——轴向压力设计值;φ——再生混凝土构件的稳定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5条确定。A',——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当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公式(4.2.7)中的A应式中:α"——再生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取为e;——初始偏心距;eo——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取为M/N,当需要考虑二阶效应时,M的取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5.3.4条、第6.2.4条确定;ea——附加偏心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5条确定。1)当ξ不大于ζ时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取σ。为fy,此2)当ξ大于ζ时为小偏心受压构件,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程公式(4.2.4-5)的条件;当不满足此条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本规程第4.2.6条的规定计算,此时,应将本规程公式(4.2.6)中的M以Ne'代替,此处,e',为轴向压力作用点至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的距离;初始偏心距应按公式(4.2.8-4)计算。4.2.9再生混凝土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4.3.1矩形、T形和I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剪截面应满足的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第6.3.1条的规定。4.3.2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时,剪力设计值的计算截面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3.24.3.3当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和I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斜r——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弯构件取0.7;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种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的75%以上的情况)的独立梁,取λ为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可取λ等于a/h。,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3时,取3,a取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截f——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A——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即nA₁,此处,n为在同一个截面内箍筋的肢数,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4.24.3.4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和偏心受拉构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4.3.1条的规定。4.3.5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其式中:α,——再生混凝土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3-2)计算;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大于1对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当其反弯点在层高范围内时,可取为H/(2h₀)。当λ小于1时,取1;当λ大于3时,取3。此处,M为计算截面上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弯矩设计值,H2其他偏心受压构件,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取1.5;当承受符合本规程4.3.3条所述的集中荷载时,取为a/ho,且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3时取3。4.3.6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再生混凝土偏心受拉构件,其式中:α,——再生混凝土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3-2)计算;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按本规程第4.3.5条确定;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拉力设计值。当公式(4.3.6)右边的计算值小于时,应取等于,且的值不应小于0.36f,bh₀。4.3.7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式中:α——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N—一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大于0.2f.bh时,取0.2f.bh;A——剪力墙的截面面积;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取为M/(Vh₀);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2.2时,取2.2;此计算截面与墙底之间的距离小于h₀/2时,λ可按4.3.8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偏心受拉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当上式右边的计算值小于时,取等于式中:α“——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7-2)计算;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拉力设计值;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按本规程第4.3.7条采用。4.4.1再生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其他情况,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但相应的计算应考虑调整系数α的折减。α"取值:r=0%时,α"=1.0;r=50%时,α"=0.9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低于50%时,进行线4.4.2再生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其他情况,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但相应的计算应考虑调整系数α的折减。α"取值:r=0%时,α=1.0;r=50%时,α"=0.9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低于50%时,进行线4.4.3再生混凝土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数α"的折减。α取值:r=0%时,α=1.0;r=50%时,α=5.1.1再生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正截面裂缝宽度验算,验算原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7.1.1条确定。5.1.2在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再生混凝土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压构件中,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式中:α——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对于再生混凝土受弯、偏心受压构件,取值2.2;对偏心受拉构件,取值2.7;对轴心受拉构件,取值3.0;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当ψ<0.3时,取ψ=0.3;当ψ>1.0时,取ψ=1.0;σ,——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再生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应力;E——钢筋的弹性模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4.2.5采用;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Pi——按有效受拉再生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0.01时,取ple=0.01;A₁——有效受拉再生混凝土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构件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再生混凝土构件,取Ae=0.5bh+(b-b)h,此A,——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d——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mm);d: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n₁——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根数;V;——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1.3;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再生混凝土构件开裂截面处受压边缘再生混凝土压应力、不同位置处钢筋的拉应力宜按下列假1截面应变保持平面;2受压区再生混凝土的法向应力图取为三角形;3不考虑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4采用换算截面。5.1.4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式中:A,——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偏心受拉构件,取受拉较大边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e'——轴向拉力作用点至受压区或受拉较小边纵向钢筋eo——荷载准永久组合下的初始偏心距,取为M₄/N;z——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且不大于0.83h₀;于14时,取1.0;b′、h’——分别为受压翼缘的宽度、高度;在公式(5.1.4-7)5.2.1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可依据最小刚度原则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且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3.4.3规定的限值。5.2.2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B"可按下式中:B"——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按本规程第5.2.3条计算;θ——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按本规程第5.2.4条取用。E/E。;当p′=0时,取θ=2.4;当p′=ρ时,取θ=1.9;当p'为中6.1.1再生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6.1.1确定。表6.1.1再生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6.1.2伸缩缝最大间距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8.1.2、8.1.3条所列情况,在表6.1.1基础上适当增大或减小。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再生混凝土结构,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30%、大于30%不大于50%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6.2.1的规定。环境类别一6.3.1再生混凝土构件,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锚固形式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6.3.2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连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6.3.3再生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7.1.1抗震设防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于丙类、丁类建筑,7.1.2再生混凝土房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还应符设计规范》GB50010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7.1.3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应符合表7.1.3的1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超过15%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2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15%且小于30%时,应按取代率为30%时取值;3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0%和50%之间时,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按表7.1.3线性插值。结构类型679789三二二一 且且且四4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三三二二一构且且且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注: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Ⅲ、IV类场地时,7度(0.15g)和8度(0.30g)应分别按8、9度对应的抗震等级确定其抗震构7.1.5再生混凝土房屋应避免采用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方案,不宜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7.2.1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RC30;其它各类结构构件,不应低7.2.2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与《建筑抗震设7.2.3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再生混凝土框规程公式(4.3.3-2)计算。规程公式(4.3.3-2)计算;N——考虑地震组合的再生混凝土框架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大于0.3f.A时,取0.3fA。7.2.5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再生混凝土框架柱,当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式中:N——考虑地震组合的再生混凝土框架柱轴向拉力设计值。α“,c——再生混凝土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3-2)计算。7.2.6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2其他情况式中:α;,——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N——对应于考虑地震组合剪力设计值的节点上柱底部的轴向力设计值;当N为压力时,取轴向力设计值的较小值,且当N大于0.5fbh。时,取0.5f.bh;当N为拉力时,取为0;A——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箍h——框架梁截面有效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其他符号说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7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式中: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7-2)计算;N——考虑地震组合的剪力墙轴向压力设计值中的较小者;当N大于0.2f.bh时,取0.2f.bh;λ——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11.7.4条7.2.8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偏心受拉时的斜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式中:α——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调整系数,按本规程公式(4.3.7-2)计算;当公式(7.2.8)右边方括号内的计算值小于0.时,取等于0.7.2.9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洞口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1跨高比大于2.5时2跨高比不大于2.5时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7.3.1再生混凝土梁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7.3.2再生混凝土梁的钢筋配置及抗震构造要求应符合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1矩形截面柱,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其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圆柱的截面直径,抗震等级为四级或层数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且层数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500mm;2剪跨比宜大于2;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1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超过15%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2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15%且小于30%时,应按取代率为30%时取值;3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0%和50%之间时,应按表4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结构类型四级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表7.3.5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箍筋最大间距(mm)88四级6(柱根8)7.3.6再生混凝土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表7.3.6再生混凝土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四级7.3.7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与体积配箍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7.4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7.4.1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7.4.2一、二、三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7.4.2的限值。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三级7.4.3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1对于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7.4.3-1规定的一、二、三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及四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级(9度)一级(7、8度)注:轴压比指墙肢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2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7.4.3-1规定的一、二、三级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3剪力墙端部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按表7.4.3-2采用。抗震等级(设防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8.1.1再生混凝土原材料的存储和计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50666和《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1运输车在运动时应能保持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2再生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的规定。翻斗车仅限于运送坍落度小于80mm的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并应保证运送容器不漏浆,内壁光8.1.3再生混凝土生产时,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规定的固定式搅拌机进行搅拌,并应严格按设备说明书的规定使用,每盘搅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8.1.4再生粗骨料的含水率、吸水率及堆积密度的测定应符合3当再生粗骨料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或发现拌合物坍落度4对预湿处理的再生粗骨料,可不测其吸水率,但应测定8.1.5再生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8.1.6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应由试验确定,可与拌合水充分混合后,加入拌合物,搅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少1再生混凝土所采用的运输车应符合本规程8.1.2条的规3再生混凝土的运输时间指从再生混凝土由搅拌机卸入运输车开始至该运输车开始卸料为止。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再生混凝土时,宜在1h内卸料,当采用翻斗车运送再生混凝土时,宜在0.5h内卸料。如需延长运送时间,则应采取相应的技4拌合物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坍落度损失和防止离析。当拌合物坍落度损失或离析现象较严重时,浇筑前应采用8.2.1在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再生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8.2.2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当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加串筒、斜槽或榴管等辅助工8.2.4根据施工对象及拌合物性质应选择适当的振捣器,并确8.2.5浇筑上表面积较大的构件,当厚度小于或等于200mm时,宜采用表面振捣成型;当厚度大于200mm时,宜先用插人8.2.6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插入间距不应大于振捣棒振捣作用半径的一倍。连续多层浇筑时,插入式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拌合物约50mm。8.2.7用干硬性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构件时,应采用振动台8.2.8再生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加强养护,及时覆盖,根据环8.2.9采用自然养护时,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对于添加缓凝剂的再生混凝土应延长到14d。再生混凝土构件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时,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保持膜内有凝结水。再生混8.2.10再生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8.3.1再生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程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4《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26《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27《混凝土泵送剂》JC4732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29《混凝土防冻剂》JC475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术语和符号 483再生混凝土 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1一般规定 4.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3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1裂缝控制验算 5.2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6.2再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7多层和高层房屋设计 7.1一般规定 7.2截面设计 8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质量验收 1.0.1近年来陕西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一方面大量的砂石骨料被不断开采,天然骨料资源日益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因城市规划需要和旧建筑的超龄,越来越多的房屋将被拆除,必需尽快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问题。在拆除的混凝土结构房屋和其它结构房屋的建筑垃圾中,废旧混凝土占较大的比例。为加快废旧混凝土的利用并实现其资源化,急需再生混凝土在建筑结构、构件中的应用技术。编制《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推进再生混凝土在建1.0.2本规程仅适用于掺用再生粗骨料配制成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指导,再生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不掺用再生1.0.3本规程对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相关的现行国3.1.1本条文对再生混凝土中所用原材料进行规定说明,其中再生粗骨料至少应满足《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中Ⅲ类再生粗骨料要求。3.1.2骨料分类见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由于I类再生粗骨料品质已经基本达到常用天然粗骨料的品质,所以其应用不受强度等级限制;基于我省代表性试验数据统计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达到Ⅱ类再生粗骨料指标要求的产品已配制出RC40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为充分保证结构安全,达到Ⅱ类产品指标要求的再生粗骨料可以用于配制强度等级不高于RC40的再生混凝土;基于我省代表性试验数据统计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达到Ⅲ类再生粗骨料指标要求的产品已配制出强度等级为RC30的再生混凝土,但由于其品质相对较差,为保证结构安全,限制其仅可用于RC25强度等级及以下的再生混凝土,且由于吸水率等指标相对较高,所以Ⅲ类再生粗骨料不宜用于我省有抗冻要求的再生混凝土。根据《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规定,高强混凝土中不宜采用再生3.1.3本条文对不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再生混凝土强度3.1.4素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可适当放松;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二类环境中的最低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再生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可不作限制;本条文是鉴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较天然骨料大而影响其耐久性或长期性能的客观原因所提出的建议要求,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相关规定,目前仅就再生混凝土用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及以内的工程作出规定,对用于更长设计使用年限的情况,还需继续积累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数据。3.2性能指标3.2.1由于I类再生粗骨料品质已经基本达到常用天然粗骨料的品质,其力学性能与天然骨料混凝土一致,因此本规程对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的规定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当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时,宜按表3.2.1-1和表3.2.1-2的规定取值,表中取值相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都有所折减,这是考虑骨料品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我省已有代表性试验数据而提出的。3.2.2通过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与试验数据,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可按本规程中规3.2.3当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且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时,宜采用表3.2.3规定取值,该表基于我省已有代表性试验数据统计提出,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E。以其3.2.4通过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与试验数据,再生混凝土剪切变3.2.5国内外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热工性能与天然骨料混凝土没有明显区别,所以本规程规定,如果没有试验条件,则再生混凝土热工性能取值可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或《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的取值一致。再生混凝土温度线膨胀系数α。为1×10-⁵/℃,比热容c为0.96kJ/(kg·K),钢筋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δ为1.74W/(m·K),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导热系数δ为1.51W/(m·K)。3.3.2、3.3.3由于I类再生粗骨料品质已经相当于天然骨料,所以对于仅掺I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可以视其为天然粗骨料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标准差σ可按照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执行。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考虑到再生粗骨料品质的离散性导致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相应增大,为了保证再生混凝土配制强度具有较好的富余度,进一步降低再生粗骨料离散性带来的影响,本规程对抗压强度标准差σ计算值的最低限值作出了相3.3.4为保证再生混凝土达到预期性能要求,所用外加剂和掺合料应是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批量生产的产品,且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由于再生骨料的微粉含量等往往高于天然骨料,有可能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同时砂率较高也会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所以适当降低砂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再生粗骨料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基准3.3.5由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大的特点,再生混凝土用水量必须考虑净用水量与附加用水量两部分。净用水量是指不考虑再生粗骨料吸水率范围内的配制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相应的水胶比为净水胶比;附加用水量是指再生粗骨料吸水至饱和面干状态所需的用水量;如采用再生粗骨料预湿处理时,可不考虑附加用水量,此时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由净用水量确定;为保证再生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同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再生混凝土的净水胶比(或水泥用量)不宜大于(或小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所规定的最大水胶比(或最少水泥用量);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粗骨料均以干燥状态为基4.1.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做了限定,取代率不得超过50%,这与国内现行的其他规程是一致的。4.1.2、4.1.3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主要体现在材性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力学、变形方面的差异,但在结构构件计算方法及设计理论上面,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此处沿4.2.1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基本假定和普通混凝土相同。现行的北京和上海地方规程均是在此基本假定基础上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证明,平截面假定在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中,4.2.3本条文计算公式是在再生混凝土构件达到界限破坏,对应再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和钢筋达到屈服应变同时发生时,在截面应变满足平截面假定的前提下,通过几何相似关系和材料物理公式等推导出来的,如前所述,与普通混凝土并没有本质4.2.4在构件承载能力计算方面,本条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公式与普通混凝土保持统一,只是对有差别的再生混凝土的那一项进行折减,折减程度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相关。事实上,针对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均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的。根据这样的原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了专门研究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的相关试验,参照普通混凝土梁的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本条计算公式,经过校核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并进行可靠度计算,本条公式能够用于4.2.5设计原则同4.2.4条,在再生混凝土部分乘以折减系数,折减系数与4.2.4条保持相同。4.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轴心受压柱的试验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与普通混凝土类似,但在承载力值方面低于普通混凝土,偏于安全考虑,并进行可靠度分析,取折减系数0.9,这比现行地方规程《再生混凝土应4.2.8针对再生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根据试验结果,在普通混凝土大偏心相关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整体乘以折减系数0.9,结果表明,能够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关于小偏心受压构件,4.2.9本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3.1、4.3.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再生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再生混凝土梁的斜截面破坏过程、最终破坏形态、斜裂缝宽度、承载力影响因素等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为了防止发生斜压破坏、限制斜裂缝宽度,再生混凝土梁也有必要进行受剪截面尺寸的限制,计算公式与普通混凝土保持相同。受剪承载力计算的截面位置,与梁截面尺寸、箍筋4.3.3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表明,再生混凝土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低于普通混凝土梁。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及可靠度计算,对再生混凝土部分,乘以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折减系数0.15r,计算结果表明,公式能很好地计算再生混凝土梁斜截面4.3.4~4.3.6给出了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轴向力对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影响规律与普通混凝土相同。本条在普通混凝土构件偏心受力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再生混凝土部分乘以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折减系数,钢筋的贡献和压(拉)力的影响保持不变,折减系数与受弯构件的斜截4.3.7、4.3.8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受力特性研究相对偏少,主要根据普通混凝土剪力墙偏心受压(拉)受力规律及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的反复与单调加载受剪承载力试验,对再生混凝土部分乘以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折减系数,以考虑受剪承载4.4.1~4.4.3关于再生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其他情况、扭曲截面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疲劳验算方法,可以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条文进行,但为了保证一定的可靠度,考虑对相应受力情况的承载力计算值乘以系数α以α"=1.0;r=50%时,α"=0.90;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0%和50%之间时,可用线性插值的方法确定α的取值。值0.77,其他构件取值0.85;构件内力状态系数β,对轴心受拉构件为1.1,其他构件为1.0;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Ts,对受拉构件,取值1.9;内力臂系数η取值0.83。西安建筑科技件取值2.2;偏心受拉构件,取值2.7;轴心受拉构件,取值5.1.3本条规定了再生混凝土构件开裂截面混凝土压应力、钢筋拉应力计算时的简化原则。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处理方的应力计算公式,在采取一定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截面上力的平衡,得出计算公式,这一点与普通混凝土并没有本质的5.2.1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原则,可以依据最小刚度原则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挠度限值与普通混凝土相同,5.2.2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计算形式与普通混凝土保持一致。但短期刚度及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5.2.3以刚度解析法理论为基础,对内力臂系数、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以及截面弹塑性抵抗拒系数进行试验数据拟合分析,得出了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公式。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梁的挠度较普通混凝土梁大,则相应短期刚度要低。给出的计算公式满足这一要求,对国内已有的研究5.2.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再生混凝土构件长期荷载下的挠度进行了持续三年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长期挠度大于普通混凝土,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θ=2.4;当p′=p时,取θ=1.9;当p′为中间数值时,θ按线性受拉区的倒T形截面,θ应增加20%。6.1.1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收缩较普通混凝土显著增大,再生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距离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6.1.2本条规定与6.1.1条规定具有相关性。本条对再生混凝6.2再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6.2.1目前有关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试验研究尚少。本条规定的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遵循了与普通混凝土构件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接近或略有增大的原则,以保障6.3.1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的锚固要求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应的钢筋锚固要求基本一致,一般不需要加长6.3.2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的连接要求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应的钢筋连接要求一致时,便可满足构件受力的要求。7.1.1本条对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作了规定,并与普通混凝土多层和高层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相统一。规定了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于丙类、丁类建筑,不得用于甲类、乙类建筑,主要考虑目前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生产规模有限且甲、乙类工程抗震设计要求高,不必将再生混凝土用于甲7.1.2基于试验研究与分析,本规程在部分条文中,对抗震设防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提出了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略高的要求,但大多数条文仍按《建筑抗震7.1.3本条对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作了规定。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比现浇普通混凝土房屋低,其降低比例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第3款规定中,包含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等于30%或50%的情况。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相比:未列入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即再生混凝土结构不宜用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7.1.4本条对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作了规定。因已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与最大高度进行了部分调整,故本条对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相关参数也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5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房屋的建筑结构方案和防震缝设计作7.2截面设计7.2.1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白城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锦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鸡西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荆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运城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铜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青岛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黑河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巩固)
- 2025年铜川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黄山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巩固)
- 深圳网约车司机考试题目含答案
- 呼吸内科质控体系构建与实施
- 快开门压力容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
- 设备代管协议合同书模板
- 酒店分餐服务培训
- 中医四诊在护理中的应用
- 钢厂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XMTd-8000系列智能温度调节器说明书
- 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
- 腹膜透析患者健康教育讲课件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