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_第1页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_第2页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_第3页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_第4页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实施日期:2016年01月01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陕建发〔2015〕315号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西咸新区建设环保局,韩城市住房城乡建设由长安大学编制的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已经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审定通过,现发布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J61/T104-2015,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省建筑标准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12月22日根据陕西省建设厅(陕建发【2014】318号)要求,编制组认真总结近些年国内村镇建筑的抗震经验和专题试验研究,考虑我省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抗震基本要求;4.场地、地基和基础;5.砌体结构房屋;6.木结构房屋;7.生土结构房屋;8.石结构房屋;9附录。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负责出版发行。由长安大学负责具体条文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长安大学(地址:西安市长安中路161号长安大学建工学院,邮政编码:710061,电话邮箱:wangyh@)本规程主编单位:长安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王毅红仲继清卜永红石会荣王耀宗高永寿马建勋李里丁 2术语、符号 2 22.2符号 3 53.1房屋平立面布置及结构体系 5 63.3结构材料与施工要求 84场地、地基和基础 4.2地基和基础 5砌体结构房屋 5.1一般规定 205.2抗震构造措施 22 27 6.1一般规定 296.2抗震构造措施 427生土结构房屋 43 45 8石结构房屋 8.1一般规定 8.2抗震构造措施 8.3施工要求 附录陕西省各市、县(区)、镇(乡)抗震设防烈度 61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0.1为增强我省村镇建筑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灾害,根据省实际情况,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村镇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村镇两层以下(含两层)农民自建自住房屋的建造;涉及公共安全和生命线系统工程的建筑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3按本规程建造的房屋,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1.0.4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工22.1.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2.1.2抗震措施seismicmeasures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2.1.3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其范围大体相当于自然村或不小于1km²的平面面积。2.1.5地基ground,foundation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6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2.1.7砌体结构masonrystructure由砖或砌块用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砖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块指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3由木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生土墙(土坯墙或夯土墙)、砌由生土墙(土坯墙或夯土墙)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木楼(屋)盖结构。2.1.10石结构stonestructure由石砌体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石主要包括料石和平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和提高墙体的抗倒塌能力,在承重墙体中部设置60mm厚的水平砂浆带,砂浆带MU——砌块(砖)的强度等级;M——普通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Cb混凝土砌块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HPB一热轧光圆钢筋;φ——表示钢筋直径,如φ6表示直径为6mm的钢筋;b——基础底面宽度,矩形构件截面宽度,门、窗洞口4b₀——基础顶面的墙体宽度或柱脚宽度;b₁——阶梯形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b₂——阶梯形料石基础上阶石块与下阶石块压砌长度;b₃——阶梯形石基础下阶石块长度;b——基础台阶的宽度;H₀——基础台阶的高度;d——钢筋直径,圆形截面木构件直径;h——矩形构件截面高度或突出屋面构件的高度;t₆——木垫板厚度。53.1.1房屋体型宜简单、规整,平面不宜局部有较大突出或凹1墙体布置宜均匀、对称,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2房屋楼(屋)面板不宜错层,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尽端3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楼面挑梁上的承重砌体墙应有可靠的措施与构造柱、圈梁拉结,不应在挑梁4烟道和风道不应削弱承重墙体;当承重墙体被削弱时,3.1.3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也不应采用砖(砌块)墙、石墙、土坯墙、夯土墙等不3.1.4突出屋面的烟囱、女儿墙以及门楼、门脸等易倒塌构件的高度当无拉结措施时不应大于500mm,当其高度大于500mm3.1.5房屋周围应做散水,散水的坡度宜为3%~5%,散水的6宽度宜为600mm~1000mm,当为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mm~300mm。3.2.1各种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见表3.2.1。木屋架、对接木龙骨、墙墙墙墙时,为墙厚)木垫板、木夹板与注:表中墙体指砖墙和石墙,不包括生土墙。1跨度大于6.0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4.8m(砖砌体)或4.2m(砌块和料石砌体)的梁下应设置木垫板或混凝土垫块,木垫板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不宜小于500mm和60mm,宽度不应小于240mm(墙厚小于240mm时取墙厚);混凝土垫块厚度不宜小于180mm,宽度宜与墙体厚度相同,从梁侧边算起,垫块挑出长度宜等于垫块高度,垫块示意见图3.2.2;2搁置在生土墙上的木屋架或木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长度不7应小于370mm,且宜满搭,支承处应设置木垫板;木垫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不宜小于500mm、370mm和60mm;4木垫板和混凝土垫块下应铺设砂浆垫层;木垫板与木屋梁梁3.2.3门窗洞口过梁不得采用无筋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3.2.4墙体门窗洞口的侧面应均匀分布预埋木砖,门洞每侧宜埋置3块,窗洞每侧宜埋置2块,门、窗框应采用圆钉与预埋3.2.5房屋宽度不应大于9.0m;横墙和内纵墙上的洞口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的洞口宽度不宜大于1.8m或开间尺寸3.2.6各种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均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相关规定。3.2.7房屋中悬挑构件(雨篷、阳台、挑檐等)应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悬挑构件应与圈梁、大梁、构造柱连成整体或与墙8体中的钢筋拉结,悬挑构件的悬挑长度、截面和配筋应按计算确定,一般悬挑长度不宜大于1200mm。3.3结构材料与施工要求3.3.1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钢材等材料应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附有材料质量合格证;2混凝土强度等级除基础垫层可采用C10以外,其他构件不应低于C20;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室内地面以下的砌体应采用实心砖,且砖的强度等级不4钢筋宜采用HPB300、HRB335和HRB400钢筋;5金属连接件、扒钉等宜采用Q235钢材;6木构件应选用干燥、纹理直、节疤少、无腐朽的木材;7生土墙体土料应选用杂质少的黏性土,土中不应含有大于20mm的硬土块;8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9基础材料可采用混凝土、砖、石、灰土或三合土等,灰土中的石灰应充分熟化。3.3.2施工除应符合各章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93嵌在墙内的木柱应采取防腐措施;木柱伸入基础内部分4配筋砂浆带中的钢筋应完全包裹在砂浆中,不得露筋,5设有纵横墙连接钢筋的灰缝处,勾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并应抹压密实。3.3.3散水施工的一般方法为:基层素土夯实后铺不小于60mm厚素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砖等,面层采用1:3水泥砂浆压光抹平(图3.3.3),保证排水通畅,散水与建筑墙体连接处(檐口线放出200mm~300nm)外墙20厚1:3水泥砂浆面层60厚素混凝土,片石或砖素土夯实沥青砂浆灌缝4.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4.1.1的划分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地段类别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4.1.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112同一房屋的基础不宜设置在土质明显不同的地基上;3同一房屋宜采用相同类型的基础。1应探明房屋周边以外2m范围内的地基有无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杂填土、以及湿陷性黄土等情况;bb回填土基底标高0N见4.2.2条第2款;1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500mm,地基为岩基时可适当减2地基为季节性冻土时,宜埋置在冻胀深度以下或采取其3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能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时,宜将基础底面设置在最低地下水位4在原有建筑物临近建造新建筑物时,新基础的埋深不宜超过原有基础的底面,当不能避免时,新、旧基础间应保持一4.2.4基础的质量要求、基础台阶的宽高比(图4.2.4的b₄/H₀)应符合表4.2.4要求。台阶的宽度b₁和高度H₀的要求H₀不小于1.5bH₀不小于1.25b₆混凝土不低于C15H₀不小于bH₀不小于1.25bH₀不小于1.5b₆式中:b——基础底面宽度(m);H₀——基础高度(m);tana——基础台阶宽高比b:H₀,其允许值可按表4.2.4选用;b₁——基础台阶宽度(m)。(b)灰土(三合土)基础图4.2.4基础宽高比示意(a)两皮一收处地面2砌筑平毛石基础时,第一皮石块应座浆并将大面向下;阶梯形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b₁不宜大于200mm,厚度不宜小于250mm。阶梯形料石基础,上阶石块与下阶石块压砌长度b₂不应小于下阶石块长度b₃的1/2(图4.2.5-2(a));梯形基础高度H₀与基础宽度b及b₀之间的关系如图4.2.5-2(b)所b2b3灰土(三合土)基础厚度不宜小于300mm,宽度不宜小于700mm(图4.2.5-3),高宽比应满足表4.2.4的要求;墙体十室内地面8灰土(三合土)基础≤200J+4砌筑基础的材料不应低于上部墙体的砂浆和砖的强度等4.2.6房屋墙体宜设置水平防潮层,钢筋混凝土圈梁可兼做防4.2.7房屋的基础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图4.2.7-a)或配筋砂浆带(图4.2.7-b),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砂浆带的设置2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的截面宽度宜与砖墙厚度相同,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φ12,箍筋不宜小于3配筋砂浆带的纵向钢筋不应低于3φ8,且每隔400mm设不小于φ6拉结筋,砖基础、灰土(三合土)基础配筋砂浆带厚度不宜小于30mm,石基础配筋砂浆带厚度不宜小于50mm;4配筋砂浆带中钢筋正交时,应绑扎;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钢筋混凝土室外地面地室内地面名配筋砂浆带室外地面图4.2.7砖基础圈梁示意4.2.8基础宽度应依据墙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的大小确定。当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单层和二层房屋基础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600mm;当为承重墙时,基础宽度不应小于800mm。4.2.9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图4.2.9)。钢筋混凝土室外地面室内地面品室内地面配筋砂浆带室内地面74室外地面74室外地面砖基础砖基础素混凝土素混凝土iJ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c)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qmm图4.2.9基础与构造柱连接5.1.1本章适用于6~8度地区的砌体结构房屋,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和混凝土小砌块等砌体承重的一、二层木楼(屋)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1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5.1.2的规定;2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不应超过4.0m;两层房屋的各层层高不应超过3.6m。最小墙厚678222222多孔砖墙2225.1.3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5.1.3的规定。最小888多孔砖墙一1二21多孔砖墙一1二21一5.1.4砌体结构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5.1.4的要求。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3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4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5.1.6承重(抗震)墙厚度:实心砖墙不应小于240mm;多孔砖墙、小砌块墙不应小于190mm。1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80mm×240mm(墙厚190时为18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宜采用中6@2构造柱与砖墙连接处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2φ6拉结~350mm范围内(图5.2.2);图5.2.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于7.2m的大房间的墙体、8度时房屋纵横墙交接处和突出屋面的楼梯间转角处应设置墙体拉结钢筋;2墙体拉结钢筋应沿墙体高度每隔750mm在水平灰缝内设2φ6纵筋,伸入墙体不宜小于750mm或伸至门窗洞口边,沿纵筋每隔250mm用φ4的铁丝拉结(图5.2.3-1):23后砌非承重隔墙与承重墙的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砖墙拉结,在砌筑非承重墙时砌入墙内,且埋入长度不应小于500mm,承重墙端头应弯成90°弯钩(图5.2.3-2)。5.2.4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房屋应在房屋屋盖处沿外墙和内横墙(间距不大于4.5m)设置圈梁,8度区二层房屋宜在楼盖处同屋盖设置圈梁。圈梁宜采用钢筋混凝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不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1圈梁应闭合,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或紧接板26、7度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宜采用φ6@250;8度时不应小于4φ12,箍筋宜采用φ6@200;3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4圈梁转角、纵横墙交接处钢筋应相互搭接(图5.2.5)。1应设置不小于2φ10的纵向配筋和φ6@250分布筋;2砂浆层厚度不宜小于60mm,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当采用小砌块墙体时,配筋砂浆带高度处应卧砌不少于5.2.7墙体门窗洞口部位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当洞口宽度不大于0.6m时,可采用配筋砖过梁。1纵向上排钢筋不应小于2φ8,底排钢筋不应小于表5.2.8的要求,箍筋宜采用φ6@250;2截面宽度宜与墙厚相同,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3当洞口跨度大于2.7m时,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门窗洞口宽度b(m)1纵向配筋不应低于3φ6,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长度不宜小于370mm;2底面砂浆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3当采用多孔砖或小砌块墙体时,在钢筋砖过梁底面应卧砌不少于两皮普通砖,伸入洞边不小于240mm。5.2.10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1楼(屋)盖板端钢筋应搭接,并应在板端缝隙中设置直径不小于φ8的通长钢筋与板端钢筋焊接(图5.2.10);图5.2.10预制板板端钢筋连接与锚固3板底应设置10mm厚砂浆,板缝应采用不低于C20的细1高度大于500mm及出入口处的女儿墙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厚度不应小于60mm,内配不少于2φ8纵筋和φ6@250分布筋。在层顶圈梁中宜预埋φ8@500竖向钢筋,竖向钢筋锚入上下端混凝土构件内长度不应小于30倍钢筋直径,从竖向砖缝中伸入压顶,与压顶中纵筋拉结(图5.2.11);2房屋构造柱宜伸至女儿墙顶,构造柱中纵筋与压顶纵筋3室外楼梯栏板不应采用无竖向钢筋的砖墙,宜采用钢管5.2.12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1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2对190mm厚的砖墙为4.8m;3砌块墙为4.8m。5.2.13山墙处的壁柱或构造柱宜砌至山墙顶部,且屋面构件5.2.14木屋架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及与墙体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1砌筑前,普通砖和多孔砖应提前1~2天适度湿润,并2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的厚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水平灰缝砂4墙体在转角和交接处宜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严禁砌成直搓,砖砌体接槎砌筑时,应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润湿,铺垫一层砂浆后再砌筑;分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钢筋应埋入砂浆层中,并设90°弯钩埋入墙体的竖缝中;垃圾清除干净。6.1.1本章适用于6~8度地区的木结构承重房屋,包括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承重房屋。房屋的围护结构可6.1.2木结构房屋山墙应设置端屋架(木梁),不应采用硬山1木结构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表6.1.3的规定;2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不应超过4.0m,两层房屋各层层高不应超过3.6m。结构类型围护墙种类(最小墙厚mm)高度高度高度穿斗木构砖墙实心砖(240)222多孔砖(240)小砌块(190)多孔砖(190)222211续表6.1.3木结构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m)结构类型围护墙种类(最小墙厚mm)高度高度高度穿斗木构石墙细料石(240)222粗料石(240)221平毛石(400)11一一砖墙实心砖(240)111多孔砖(240)小砌块(190)多孔砖(190)111石墙细料石(240)111粗料石(240)平毛石(400)11一-2穿斗木构架房屋是指建造时檩条直接支撑在柱上,檩上布直接由檩传至柱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每排柱子用穿穿,形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形成房间的空间构架。3生土墙的最小厚度见第7章生土部分。6.1.4木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6.1.4的规定。结构围护墙种类(最小墙厚mm)678穿斗和砖墙实心砖(240)多孔砖(240)121小砌块(190)12多孔砖(190)12112一一1一一石墙12112一1一平毛石(400)1砖墙实心砖(240)多孔砖(240)1小砌块(190)1多孔砖(190)11石墙(240、400)16.1.5木结构房屋围护墙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6.1.5的6度7度8度窗间墙最小宽度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6.1.6木结构房屋采用砖砌体、砌块砌体、生土墙体和石砌体1生土围护墙的勒脚部分,应采用砖、石砌筑,并采取有2围护墙应砌筑在木柱外侧,不应将木柱全部包入墙体中;木柱下应设置柱脚石或混凝土基础,不应将未做防腐、防3木结构房屋的围护墙,应根据不同墙体分别按第5、7、8章的要求,沿高度应设置配筋砂浆带或木圈梁。6.1.7木柱木屋架和穿斗木屋架房屋宜采用双坡屋盖,且坡度不宜大于30°;屋面宜采用轻质材料(瓦屋面)。6.1.8砖(小砌块)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190mm;生土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300mm,机械夯筑和机械压制土坯抗震墙不应小于180mm;石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40mm。1三角形木屋架和木柱木梁房屋应在屋架(木梁)与柱的2两端开间和中间隔开间应在屋架跨中位置设置竖向剪刀4山墙、山尖墙应采用墙揽与木构架(屋架)拉结;×80mm×80mm。当采用混凝土基座,通过钢板和2根直径为×50mm(宽)×4mm(厚)(图6木柱品柱脚石预埋铁件混凝土支座螺栓-6.2.2砖(小砌块)围护墙、生土围护墙和石围护墙的抗震构造措施、配筋砂浆带的纵向钢筋配置和构造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5章、第7章和第8章的有关规定。1木柱与配筋砂浆带连接方法见图6.2.3-1;2木圈梁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高×宽)50mm×120mm,木圈梁需要连接时,两边应分别削平一半后对接,并采用螺栓连接或圆钉钉牢(图6.2.3-2);3木圈梁与木柱连接可采用双面扒钉钉牢(图6.2.3-3)。(a)拐角处(b)拐角处墙内侧钢筋与木柱连接详图钢筋钩住6#圆钉拉结钢筋68500木图梁木图梁木柱木圈粱6.2.4墙体与木柱的拉结应符合以下规定:1木柱在墙体配筋高度处,应设φ6钢筋或加固铁件绕过木柱与围护墙体内的水平钢筋可靠连接,宜在与木柱连接处设置连接木垫板。木垫板与木柱之间可采用扒钉、圆钉、螺栓等连接(见图6.2.4-1);2对于生土墙,应在紧贴木柱的墙体上铺放木板,并应设置一根木压条,卡住木柱并可靠连接。生土墙与木柱的连接见图6.2.4-2。加固铁件砖墙钢筋生土墙生土墙圆钉钉牢木板木压条木压条木柱木板6.2.5内隔墙墙顶与梁或屋架下弦应每隔1000mm采用木夹板1山墙上应至少设置五个墙揽(图6.2.6-1),最高的一个应设置在脊檩正下方位置处,其余的可设置在其它檩条的正2墙揽材料可采用角钢、梭形铁件以及木条等制作,长度应不小于300mm;3檩条出山墙时可采用木墙揽,木墙揽可用木销或铁钉直接固定在檩条上,并与山墙卡紧(图6.2.6-2);4檩条不出山墙时宜采用钢件(如角钢等)墙揽,钢件墙揽与檩条、屋架或柱固定连接方式可参照图6.2.6-3;5墙揽与木柱连接时应用φ12的螺栓及3根φ5圆钉将钢垫板、墙揽、墙体及木柱连接成整体。墙揽与木柱连接见图1木墙揽厚30扒钉工生土墙图6.2.6-2木墙揽连接作法檩条垫梁屋架上弦木拉杆土图6.2.6-3墙揽与屋架腹杆的连接3Φ5圆钉钉入木柱后砸弯木柱一头砸扁垫板-30×30×21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横向和纵向均应在木柱的上、下端和楼层下部设置穿枋,穿枋应贯通并采用透榫连接,端部设木销2梁柱节点处应采用燕尾榫及扒钉,采用平榫时应在对接处两侧加设厚度不小于2mm的扁铁,扁铁两端用两根直径不小于12mm的螺栓夹紧。6.2.8三角形木屋架的跨中处应设置纵向水平连杆,连杆应与屋架下弦杆可靠连接;屋架腹杆与弦杆除用暗榫连接外,还应6.2.9木柱与木梁或木屋架连接时,应加设斜撑使结构稳定,1木柱与木梁连接时在木柱上方放置托梁,托梁与柱通过暗榫连接,托梁与木梁通过螺栓固定,再通过加设斜撑使梁与柱形成稳定结构,斜撑双面布置,见图6.2.9-1;2木柱木屋架连接时斜撑与木屋架应采用螺栓连接,木屋架下弦与木柱应通过U型扁钢连接,见图6.2.9-2。2Φ18螺栓2Φ18螺栓木梁连接螺栓Φ10(6、7度)连接螺栓Φ12(8度)连接螺栓Φ10(6、7度)连接螺栓Φ12(8度)连接螺栓Φ10(6、7度)连接螺栓Φ12(8度)下弦(8度(8度形通钢h连接螺栓φ10(6、7度)连接螺栓Φ12(8度)木柱6.2.10穿斗木构架纵向柱列木柱与檩条夹角处宜设置斜撑,6.2.11檩条与屋架(梁)的连接及檩条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以1连接用的扒钉或螺栓直径,6、7度时不宜小于φ8,8度2搁置在梁、屋架上弦的檩条宜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梁或屋架上弦的宽度(直径);3檩条与檩条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时可参照图6.2.11-1,4檩条与梁、屋架等构件的连接方法可参照图6.2.11-2;图6.2.11-2梁和檩条之间的连接形垫木支托檩条。双脊檩与屋架上弦的连接除应符合以上要求208拐角扒钉条图6.2.11-3屋架和檩条之间的连接檩条钉牢固。6.3.2砖(小砌块)围护墙、生土围护墙和石围护墙的施工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5章、第7章和第8章的有关规定。7.1.1本章适用于6~8度地区的生土结构房屋。生土结构房屋指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夯土、机械夯筑、机械压制土坯1生土结构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表7.1.2的规定;2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不应超过4.0m;两层房屋其各层层高不应超过3.3m。678高度21一一22111一一2217.1.3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7.1.3的要求。678一层1二层2一1—7.1.4生土结构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7.1.4的要求。6度7度8度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7.1.5生土结构房屋门窗洞口的宽度,6、7度时不宜大于1.5m,8度时不宜大于1.2m。2应优先采用木屋架屋盖系统,8度时不宜采用硬山搁檩7.1.7生土结构房屋不宜采用单坡屋盖,坡屋顶的坡度不宜大7.1.8各类生土房屋的地基应夯实,生土墙应采用平毛石、毛7.1.9生土承重墙体厚度:外墙不宜小于400mm,内墙不宜小于300mm;对于机械夯筑和机械压制土坯承重墙厚度可适当减小,但外墙不应小于240mm,内墙不应小于180mm。7.2.18度时生土结构房屋在房屋四角应设构造柱,6、7度时在房屋的四角、6~8度纵横墙交接处、大洞口两侧宜设构造柱。7.2.2生土结构房屋木构造柱除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相关要求1木构造柱的梢径不宜小于120mm;2应避免在柱的同一高度处纵横向同时开槽,且在柱的同一截面开槽面积不应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2;3木构造柱应伸入墙体基础内,并应采取防腐和防潮措4夯土墙的木构造柱应设在墙体的一侧,不应完全隔断墙7.2.3生土结构房屋预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造柱截面尺寸不小于180mm×180mm;2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3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2,箍筋不应少于φ6@250;4预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两端各伸出300mm做7.2.4生土结构房屋应在屋顶处沿房屋外墙设置圈梁,各层楼7.2.5生土结构房屋木圈梁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mm×120mm(高×宽)。7.2.6生土结构房屋配筋砂浆带的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7.2.7夯土墙的外墙四角、夯土墙和土坯墙的内外墙相接处,宜设置荆条、藤条、竹片、苇杆等韧性好的条材作为拉结材料拉结成网片,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一层,且每边伸人墙内不小于1000mm或至洞口边(图7.2.7)。门窗洞边(b)交接处1木过梁宽度与墙厚相同,木过梁截面高度:当洞口宽度小于等于1200mm时,矩形截面不宜小于90mm,圆形截面直径不宜小于120mm;当洞口宽度大于1200mm时,矩形截面不宜小于120mm,圆形截面直径不宜小于150mm;2当一个洞口采用多根木杆组成过梁时,木杆宜采用木3门窗洞口处也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过梁截面不宜小于240mm×190mm(宽×高),顶排钢筋不宜小于2φ8,底排钢筋不宜小于3φ8,箍筋宜采用φ6@250。7.2.9生土墙门窗洞口两侧宜设木柱(板);夯土墙门窗洞口1檩条支承处应设置不小于400mm×200mm×60mm和墙宽较小者的木垫板或砖垫(图7.2.10-1),当墙厚小于370mm2内墙檩条应满搭并用扒钉钉牢(图7.2.10-1),不能满3檐口处椽条应伸出墙外做挑檐,并应在纵墙墙顶两侧设置双檐檩夹紧墙顶(图7.2.10-2),檐檩宜嵌入墙内,内外墙檐檩与檩条用扒钉、圆钉可靠连接;檐檩,嵌入墙内檐模,嵌入墙内4硬山搁檩房屋的端檩应出檐,山墙两侧应采用方木墙揽与檩条连接(图7.2.10-3);长度不小于85山尖墙顶宜沿斜面放置木卧梁支撑檩条(图7.2.10-图7.2.10-4山墙尖斜面木卧梁图7.2.11山墙扶壁墙垛7.2.12夯土墙在上下层接缝处应设置木杆、竹杆(片)等竖向销键(图7.2.12)。ü中图7.2.12夯土墙上、下层拉接做法1在屋檐标高(纵墙墙顶标高)处应设置不少于三道的纵固,墙揽可采用方木、角铁等材料;刀撑;房屋超过五开间(包含五开间)时,除两端开间应设置山墙7.2.14山墙与木屋架及檩条的连接、山墙(山尖墙)墙揽的设置与构造、自承重墙与屋架下弦的连接、木屋架(盖)之间1夯土墙土料中可掺入碎石、瓦砾等,其重量不宜超过25%(重量比);掺人细粒石的粒径<1cm;掺入瓦砾的粒径≤2宜在土中掺入0.5%(重量比)左右的碎麦秸、稻草等3夯土墙土料中掺入熟石灰时,熟石灰含量宜在5%~10%(重量比)之间;4夯土墙土料中,若碱含量高,可适当掺入盐,改善土7.3.3土坯墙砌筑泥浆内宜掺入0.5%(重量比)左右段长为4cm~8cm的碎草,泥浆不宜过稀,应随拌随用。泥浆在使用过7.3.4生土墙体的墙根可采用平毛石、毛料石、黏土实心砖等1墙根的总高度应高于室内地坪200mm和室外地坪以上2生土墙体与墙根接触面应基本平整,且表面粗糙,应保7.3.5土坯宜采用粘性土制作,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黏土浆或1土坯墙墙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咬槎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图7.3.6),斜搓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严禁砌成直搓;2土坯墙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临时间断处的高3土坯的大小、厚薄应均匀,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应采取拉结措施;4土坯墙砌筑应采用错缝卧砌,泥浆应饱满;土坯墙接槎时,应将接槎处的表面清理干净,并填实泥浆,保持泥缝平直;5土坯墙在砌筑时应采用铺浆法,不得采用灌浆法。严禁使用碎砖石填充土坯墙的缝隙;6水平泥浆缝厚度应在12mm~18mm之间。7.3.7夯土墙的夯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夯土墙应分层交错夯筑,夯筑应均匀密实,不应出现竖向通缝,纵横墙应同时咬槎夯筑,不能同时夯筑时应留踏步槎;2夯土墙每层夯筑虚铺厚度不应大于300mm,每层夯击不得少于3遍。8.1.1本章适用于6~8度地区的石结构房屋,包括料石、平毛石砌体承重的一、二层木楼(屋)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楼(屋)盖或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石结构房屋。1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8.1.2的规定;2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6度不应超过4.0m;两层房屋各层层高不应超过3.5m。墙休类别最小墙厚678高度高度高度(无垫片)222(有热片)22111一一注:1.房屋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平毛石指形状不规则,但有两个平面大致平行、且该两平面的尺寸远大8.1.3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8.1.3的要求。现浇整体式钢筋888一层1二层21注:抗震横墙指厚度不小于240mm的料石墙或厚度不小于400mm的毛石墙。1料石的宽度、高度不宜小于240mm和220mm;长度宜为厚度的2倍~3倍且不宜大于高度的4倍。料石按其加工面的平整度分为细料石、半细料石、粗料石、毛料石,加工要求应符合表8.1.4的规定。周边的表面凹入深度(mm)接砌面的表面凹人深度(mm)宽度及毛料i2毛石的形状不能过于细长、扁薄、尖锥或接近圆形,应呈扁平块状,厚度不宜小于150mm。8.1.58度时,石结构房屋的局部尺寸,承重外墙尽端及内墙阳角到门窗洞边距离最小为1.2m;其他情况下,洞间墙及外墙尽端到洞边的最小距离为1.0m。2不宜采用石柱承重结构;严禁采用石板,石梁作为承重38度时不应采用硬山搁檩屋盖。1所有纵横墙的基础顶部、每层楼(屋)盖(墙顶)标高28度时尚应在墙高中部增设一道。8.1.8石结构房屋的最小墙厚:当为料石砌筑时为240mm,当为毛石砌筑时为400mm。8.1.9当屋架或梁的跨度大于4.8m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壁柱宽度不宜小于400mm,突出墙面厚度不宜小于200mm,壁柱应采用料石砌筑,壁柱砌筑示意图见图8.1.9,平毛石墙体当墙厚大于等于450mm时,可不设壁柱。混凝土垫块或木垫块料石壁柱图8.1.9料石壁柱示意1料石砌体应采用无垫片砌筑,平毛石砌体应每皮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均匀分布,相互错开,同皮内的中距应不大于2000mm。当墙厚小于等于400mm时,拉结石长度应等于墙厚,墙厚大于400mm时,可利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其中一块长度不小于墙厚的2/3,见图8.2.1;拉结石5拉结石(b)墙厚>400mm2沿墙高应每隔不大于70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000mm或伸至门窗洞2配筋砂浆带的纵向钢筋配置不应低于表8.2.2的要求,表8.2.2石结构房屋配筋砂浆带纵向配筋墙体厚度b(mm)3配筋砂浆带交接(转角)处钢筋应搭接(图8.2.2)。≥100≥100向交接处豆娜扎传角咎交接处应绑扎图8.2.2配筋砂浆带交接处钢筋搭接做法过梁上墙体高度h(m)门窗洞口宽度b(m)杆应采用墙揽与各道横墙连接或与屋架下弦杆钉牢。下列要求: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2木檩条应用镀锌铁丝与山墙配筋砂浆带中的预埋件拉3木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或镀锌铁丝等相互连及檩条的连接、山墙(山尖墙)墙揽的设置与构造、以及屋架要求。7、8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1000mm左右设3石砌体的灰缝厚度:细料石结构不宜大于5mm;半细料石结构不宜大于10mm;无垫片粗料石结构不宜大于20mm;有垫片的毛料石、毛石结构不宜大于35mm;4石砌体的每日砌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2m。将已砌好5石砌墙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严禁砌成直槎;6石砌体组砌形式为“内外搭砌、上下错缝、拉结石、丁1砂浆铺设厚度应略高于8.3.1条规定灰缝厚度。其高出值分别为:细料石、半细料石宜为3mm~5mm,粗料石、毛料石宜为6mm~8mm。成型后的灰缝厚度应符合8.3.1条第3款2料石砌筑时,应放稳、压实;墙体上下皮应错缝搭砌,错缝长度不宜小于料石长度的1/3;料石结构的竖缝应在料石安1毛石砌体宜分皮卧砌,每皮高度约300mm。砌筑方法采用铺浆法。用较大的平毛石先砌转角处,交接处和门洞处,再向中间砌筑。各皮石块间应利用自然形状敲打修整使之能与先砌石块基本吻合、搭砌紧密;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采2砌筑时,应合理摆放石块,以免砌体承重后发生错位、劈裂、外鼓等现象。墙体中间不得有过桥石(仅在两端搭砌的石块)、铲口石(尖石倾斜向外的石块)和斧刃石(图8.3.3);3毛石砌体石块间不应互相接触。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石块嵌实,不得采用先摆碎石后塞砂浆或干填5毛石砌体的第一皮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应采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每个楼层(包括基础)砌体的最上一皮,6毛石砌体必须设置拉结石(图8.2.1);附录陕西省各市、县(区)、镇(乡)抗震设防烈度地区8度西安市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山镇、里镇、普化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四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南寨镇、水沟镇、草碧镇、柿沟镇)、凤县(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唐藏镇)镇、太平镇、崇文镇)、乾县(薛录镇、姜村镇、王村镇、马连镇)、礼泉县(史德镇、骏马镇)、武功县(普集镇、武功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新池镇、黑镇、刘集镇)续表1地区8度略阳县(金家河镇、郭镇镇、西淮坝镇)杨凌区7度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蓝桥镇、玉川镇、灞源镇)、周至县(厚嗲子镇、陈河镇、板房子镇、王家河镇)王益区、印台区(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镇、河北镇、李家河镇)、千阳县(张家塬镇、高崖镇)、峨镇)、泾阳县(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安吴镇)、淳化县(城关镇、官庄镇、马家镇、万里镇、润镇、武功县(苏坊镇、游风镇)地区7度渭南市合阳县(城关镇、甘井镇、坊镇、洽川镇、和家庄镇、王原镇、王庄镇、尧头镇、赵庄镇、交道镇、安里乡、庄头乡)、蒲城县(城关镇、罕井镇、孙镇、兴镇、高阳镇、永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齐村镇、小惠镇、城关镇)宜川县(集义镇)、黄龙县(自马滩镇、界头庙镇)汉台区、南郑县(汉山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巨亭镇、定边县(红柳沟镇、冯地坑乡)安康市汉滨区(老城街道、新城街道、江北街道、建民街道、关镇、坝河镇)、宁陕县(江口镇、广货街镇、丰富镇)、平利县(城关镇、兴隆镇、老县镇、大贵镇、长安镇、西河镇、石门镇、铜钱关镇)、白河县(双丰镇)商洛市地区6度印台区(金锁关镇)、耀州区(庙湾镇、瑶曲镇、照金永寿县(渠子镇、永太镇)、彬县(城关镇、北极镇、新民炭店镇、太峪镇)长武县(昭仁镇、相公镇、亭口镇、彭公镇、地掌镇)、旬邑县、淳化县(胡家庙镇)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黄龙县(石堡镇、瓦子街镇、三岔乡、圪台乡、崾先乡)、南郑县(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汉滨区(瀛湖镇、五里镇、大同镇、恒口镇、流水镇、大镇、谭坝镇、新坝镇、牛蹄镇、紫荆镇)、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城关镇、四亩地镇、龙王镇、筒车湾镇、金皋县、平利县(三阳镇、洛河镇、广佛镇、八仙镇、正阳地区6度商洛市镇)、丹凤县(龙驹寨镇、铁峪铺镇、武关镇、竹林关镇、瓶子镇、北赵川镇)、商南县(湘河镇、百浪镇、赵川镇、瓮镇、小岭镇、凤凰镇、红岩寺镇、蔡玉窑镇、杏坪镇、瓦房口镇、柴庄镇)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划分,若地震区划图修改,本表则进行相应调整。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5《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9《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10《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JGJ161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 2术语、符号 723基本要求 4场地、地基和基础 5砌体结构房屋 6木结构房屋 7生土结构房屋 8石结构房屋 971.0.1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省村镇房屋的抗震能1.0.2该条明确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本规程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村镇中层数为一、二层农民自建自住房屋,村镇中涉及公共安全和生命线系统建设工程的房屋地震时损害较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国家标准设计和建造。1.0.3本规程对于建筑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保持一致,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据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对建筑工程有影响的地震发生概率的统计分析,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为对应于统计“众值”的烈度,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本规程取为第一水准烈度,称为“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规程取为第二水准烈度,称为“设防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对村镇各类房屋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各结构类型的定义及所包含的基本形式,并对主要抗震构造措施进行了用“MU”后加数字表达块体强度等级;用“Mb”后加数字表达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用“HPB”、“HRB”后3.1.1震害经验表明,简单、规整的房屋在遭遇地震时震害相3.1.2墙体均匀、对称布置,在平面内对齐、竖向连续可以较好的传递地震作用,使沿主轴方向的地震作用能够均匀对称地分配到各个抗侧力墙段,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或因扭转造成部分楼梯间墙体侧向支承较弱,是抗震的薄弱部位,设置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时会进一步加重震害,在建筑布置时宜尽量避免将楼梯间设于尽端和转角处。预制踏步板一侧支承于墙体的悬挑楼梯在墙体开裂后会因嵌固端破坏而失去承载能力,容易调查发现,一些村镇房屋设有较宽的外挑檐,并在屋檐外挑梁上面砌筑用于搁置檩条的小段墙体,甚至砌成花格状,没有任何拉结措施,地震时容易破坏掉落伤人,因此明确规定不得采用。烟道等竖向孔洞在墙体中留置时,因留洞削弱了墙体的厚度,刚度突变易引起应力集中处在地震作用下易先行破坏,应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和拱形屋架端部节点有向外的水平推力,在地震作用下屋架端点位移增加会进一步加大对外纵墙的推力,3.1.3震害调查发现,房屋纵横墙采用不同材料砌筑,例如纵墙用砖砌筑、横墙和山墙用土坯砌筑,房屋由于两种材料砌块的规格不同,砖与土坯之间不易咬槎砌筑,不同材料墙体之间易产生通缝,导致房屋整体性差,在地震中破坏严重。又如有些地区采用的外砖里坯(亦称里生外熟)承重墙,地震中墙体这里所说的不同墙体混合承重,是指左右相邻不同材料的墙体,对于下部采用砖(石)墙,上部采用土坯墙,或下部采用石墙,上部采用砖或土坯墙的做法则不受此限制,但这类房屋的抗震承载力应按上部相对较弱的墙体考虑,且不应将材料3.1.4门楼、门脸、高出屋面的烟囱以及装饰性构件属于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易破坏掉落伤人,因此减小高度或采取拉结3.1.5室外散水便于迅速排干雨水,避免雨水积聚渗入地基造3.2.1农村房屋因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足导致楼屋盖塌落现象在地震中较为常见。因此,对楼(屋)盖支承长度提出要求,是保证楼(屋)盖与墙体连接以及楼(屋)盖构件之间3.2.2在水平地震往复作用下,浮搁在墙体上的屋架和梁的支承处松动会产生位移,与墙体之间相互错动,严重时会造成屋架或梁掉落导致屋面局部塌落破坏。加设垫木或混凝土垫块既可以加强屋盖构件与墙体的锚固,还增大了端部支承面积,有由于生土墙体强度较低,抗压能力差,因此木屋架和木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长度要求大于砖石墙体,同时也要求木屋架和木梁在支承处设置木垫块或砖砌垫层,以减少支承处墙体的局木屋架或木梁支承在柱上时,梁柱节点处为重要部位,地震作用时一旦破坏,损失严重,因此当木屋架或木梁支承在柱上时应采取可靠连接。3.2.3地震现场调查可知,过梁支承处墙体出现倒八字裂缝是较为普遍的破坏现象,有时也会由于支承长度不足而发生破坏,3.2.4洞口边墙体埋设木砖是为了加强门窗框与主体结构的连3.2.5开洞过大会减小墙体的受剪面积,削弱墙体的抗震能力。因此,控制墙体上的开洞宽度,是避免因局部墙体失效导3.2.7房屋中悬挑构件在地震时发生破坏,易掉落伤人,因此必须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悬挑构件失效的后果严重,应重视悬挑构件的安全;悬挑构件的悬挑长度、截面和配筋等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中的计算要求确定。3.3.1墙体砌筑材料、木构件和连接件、钢筋及混凝土的材质和强度等级直接关系到墙体、木构架的承载能力和房屋整体性地震作用下,木构架节点处受力复杂,榫接节点的榫头容易松动和脱出,易造成木构架倾斜和倒塌,在节点的连接处加设铁件是加强木构架整体性的主要措施。铁件锈蚀会降低连接木柱嵌入墙内不利于通风防腐,当出现腐朽、虫蚀或其他问题时也不易检查发现。木柱伸入基础部分容易受潮,柱根长期受潮糟朽引起截面严重削弱,从而导致木柱在地震中倾斜、折断,引起房屋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必须进行防腐、防配筋砂浆带中的钢筋应完全包裹在砂浆中,如果钢筋曝露在空气中或砂浆不密实,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易于渗入,在设有纵横墙连接钢筋的灰缝处,强度等级高、抹压密实4.1.1场地条件对上部结构的震害有直接影响,因此抗震设防区房屋选址时应选择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地段,并4.1.2本条系在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局部修订时增加的,针对山区房屋选址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了明4.2地基和基础4.2.1杂填土是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其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因此压缩性和强度差异明显,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因此建造基础前应将杂填土挖除,并分层回填夯实;耕植土是用来进行耕植作业的土壤,承载力较不同类型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同一房屋的基础不宜设置在土质明显不同的地基上,以防止上部结构因地基沉降差异过大而产生裂缝见图1;员员5土质①(软)土质②(硬)不同类型基础的整体性和变形性能不同,同一建筑采用不同基础时,上部结构会因基础的不同导致不均匀破坏,对抗震4.2.2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首先应进行场地勘察,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了解建筑场地的环境情况,应探明房屋周边以外2m范围内的地基有无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杂填土以及黄土的湿陷情况。若有上述情况,则换填垫层法,是将原基底土层(一般为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用质量较好的土料(素土、灰土等)分层夯实,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扩散应力,减少沉降量,是一种浅层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墓穴、空洞、古井、旧基础、暗塘等。本条对换填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黄土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是否发生显著附加下沉。我省湿陷性黄土分布较广泛,遇水易发生沉降,可能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对于村镇建筑的浅基础,采用垫层换填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应保证换填的范围和深度才能达膨胀土是一种粘性土,粘粒成份主要由亲水性强的蒙脱土和伊利土等矿物组成,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胀缩变形显著的变形性质,遇水膨胀隆起,失水则收缩下沉并干裂。当地基土中水分发生剧烈变化时,上部结构墙体会因地基不均匀胀缩变形产生X形剪切裂缝,形态类似于地震引起的裂缝,因此当地基土为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时,宜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或《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中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村镇地区的低层房屋,建筑规模小,基础埋深较浅,对地基进行换填、砂石垫层或土性改良等处理后,基本可以消除膨胀土地基的不利影响;但对于湿陷性黄土,不得采用盐渍土、膨胀土、冻土、有机质等不良土料和粗颗粒的透水性(如砂、石)材料作填料。4.2.3基础埋置深度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一般是指基础底面至室外设计地坪的垂直距离,简称基础埋深。基础埋深取决于房屋的功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不设置地下室的一般村镇住宅,主要取决于后者。村镇房屋层数低,上部结构荷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在季节性冻土区内,冬季地基土受冷产生冻胀,夏季升温后冻土融化下落,每年周而复始的进行,对地基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基础埋置深度宜大于地地下水会影响地基的承载力,给基础施工增加难度,有侵蚀性的地下水还会对基础造成腐蚀。因此,基础一般应埋置在4.2.4本规程中基础台阶的宽高比允许值取自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4.2.5本条第一款对砖基础的构造提出了要求,为使毛石基础和料石基础与地基或基础垫层粘结紧密,保证传力均匀和石块平稳,要求砌筑毛石基础时的第一皮石块应座浆上阶石块与下阶石块压砌长度不应小于下阶石块长度的1/2。本条规定了采用砖基础的砂浆和砖的强度等级,是为了满4.2.6防潮层的作用是防止土壤中的潮气和水分对墙体造成侵蚀,影响墙体的强度和耐久性。在房屋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砂浆带起到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及防潮的作用。为了便4.2.7基础圈梁是指位于房屋±0.000以下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又称为地圈梁。在房屋中宜设置连续闭合的基础圈梁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使地基反力更均匀,同时还具有防水防潮的作用。地圈梁一般用于砖混结构和砌体结构中,不起基础圈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也可采用配筋砂浆带。二层房屋和8度区一层房屋的基础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其4.2.8基础宽度应依据墙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的大小确定。本4.2.9构造柱单独设置基础对村镇房屋来说,不仅提高了造价,还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为了保证构造柱与原有基础形成可靠连接,提高结构整体性,本当基础设钢筋混凝土圈梁时,构造柱的钢筋应并与圈梁钢筋绑扎牢靠,以保证构造柱与基础圈梁可靠连接;当基础设配筋砂浆带时,构造柱应穿过配筋砂浆带,并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5.1.1砌体结构房屋是我省村镇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由于农村施工条件所限,自行制造的圆孔楼板质量难以保证,本规程要求采用工厂生产的钢筋混凝土圆孔板作为楼(屋)盖。5.1.2砌体材料属于脆性材料,材料强度低,变形能力差,水平地震作用是导致砖墙承重房屋破坏的主要因素。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与材料、施工等因素有关外,与房屋的总高度直接相关。村镇砌体房屋与正规设计的多层砖砌体房屋相比,在结构体系、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抗震构造措施由于经济水平,远达不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因此对其层数和高度进行控制,以保证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达到5.1.3除墙体的剪切破坏和纵横墙连接处的破坏外,弯曲破坏也是砌体结构房屋的一种常见破坏形式。当横墙间距较大时,一部分地震力就会垂直作用在纵墙上,纵墙呈平面外受弯的受力状态,产生弯曲破坏。弯曲破坏的特征为水平弯拉破坏,首先在薄弱部位如窗口下沿窗间墙处出现水平裂缝,严重时墙体外闪导致房屋倒塌。震害表明,横墙间距越大的房屋,震害越5.1.4墙体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一般来说,墙体水平总截面积越大,就越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对砖砌体房屋局部尺寸作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因这些部位的破坏失效,引起房屋整体的破5.1.5震害实践表明,房屋承重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其抗震性能。相对而言,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房屋的震害较轻,纵墙承重房屋因横向支撑较少震害较重。横墙承重房屋纵墙只承受自重,起围护及稳定作用,这种体系横墙间距小,横墙间由纵墙拉结,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因此抗震性能较好。纵墙承重房屋横墙起分隔作用,通常间距较大,房屋的横向刚度差,对纵墙的支承较弱,纵墙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弯曲不同材料墙体组成的房屋若连接不当,在地震作用下易产5.1.6墙体是砌体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本条中最5.2.1~5.2.2构造柱主要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且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外墙角、纵横墙交接处、大洞口边是房屋结构连接的关键部位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宜设置构造柱予以5.2.3村镇房屋墙体在转角处缺少有效拉结,纵横墙体连接不牢固,往往7度时就出现破坏现象,8度区则破坏明显。在转角处加设水平拉结钢筋可以加强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的连出屋面楼梯间由于地震动力反应放大的鞭梢效应,易遭受后砌非承重隔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也不是承担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但与承重墙和楼(屋)面构件没有可靠连接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平面外的稳定性很差,易局部倒塌伤人。因此当非承重墙不能与承重墙同时砌筑时,墙体交接处形成受力薄弱环节,在砌筑承重墙时预先留置水平拉结钢筋,在砌筑非承重墙时砌入墙内,加强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之间的连5.2.4圈梁是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重要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有效加强房屋整体性,增强房屋刚度,并且可以使墙体受力均匀,对墙体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圈梁抗震效果5.2.5~5.2.6为保证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和配筋砂浆带的砂浆强度等级、厚度及配筋构造要求做出规定。当采用小砌块墙体时,由于小砌块的孔洞大,不易配置水平钢筋,故要求在配筋砂浆带高度处卧砌不少于两皮普通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支承墙体连接可靠且整体性好,可不设置圈梁,但应在屋盖的现浇板内沿外墙周边增配通5.2.7无筋的砖砌平拱过梁或砖砌弧拱形过梁,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出现裂缝,严重时过梁断裂,因此不应采用。配筋砖5.2.10该条对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连接及其构造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农村房屋缺乏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预制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很差。震害调查表明,在7度地震作用下,有相当数量的房屋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承载力,在村镇建房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浇水,避免产生湿胀和日后干缩现象。具有一定的饱满度。良好的连接和整体性。证整体连接,留槎处应按本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埋入砖砌体中的拉结筋是保证房屋整体性的重要抗震构造对每日砌筑高度做出限制是为了避免砌体在砂浆凝固、强度达到设计值前承受过大的竖向荷载,产生压缩变形,影响砌配筋砖过梁是受弯构件,底面砂浆层中的钢筋承受拉力,必须埋入砂浆层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保证保护层的厚度,6.1.1本规程按照承重结构形式将木结构房屋分为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三种,这三种类型的房屋在村镇地6.1.2硬山搁檩房屋的山墙承受屋面荷载,已不属于木结构房6.1.3穿斗木构架和木柱木屋架房屋结构性能较好,通常采用重量较轻的瓦屋面,具有结构重量轻、延性较好及整体性较好的优点,因此抗震性能比木柱木梁房屋要好,6、7度时可以建6.1.4木结构房屋中的抗震墙不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其作用是6.1.5木结构房屋的围护墙体虽然不承受上部楼(屋)盖结构的荷载,但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仍会有较大的地震作用。窗洞角部是抗震的薄弱部位,窗间墙由窗角延伸的X形裂缝是典型的震害现象;门(窗)洞边墙位于墙角处,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应力集中,很容易产生破坏甚至局部倒塌;对这些部位的房屋局部尺寸做出限制,以防止因这些部位失效造成房屋整6.1.6生土墙体防潮性能差,勒脚部位容易返潮或受雨水侵蚀而酥松剥落,削弱墙体截面并降低墙体的承载力,因此采取排墙体砌筑在木柱外侧有利于木柱与墙体连接构造的施工,且便于木柱的维护检查,预防木柱腐朽。木柱下设置柱脚石也根据围护墙的不同种类型设置相应的圈梁或砂浆带,是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具体要求可按不同类型参照相应章节的有6.1.7双坡屋架结构体型规则,受力性能较单坡屋架结构好。考虑到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有盖单坡房屋的习俗,此条未严格限制其应用,当采用单坡屋面结构时,应加强坡顶一侧与墙体的抗震构造。采用轻型材料屋面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屋盖房屋重心高,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震害调查也表明,地震时重屋盖房屋比轻屋盖房屋破坏严重,因6.1.9木构架各构件之间的拉结措施是提高木构架整体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在屋架(梁)与柱连接处设置斜撑,使木构架在横向成为几何不变体系,显设置剪刀撑可以增强木构架平面外的稳定性,提高木构架穿斗木构架柱间横向有穿枋联系,纵向有木龙骨和檩条联系,空间整体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抗侧力能力。但纵向刚度相对差些,故要求在纵向设置竖向剪刀撑或斜撑,以用墙揽拉结山墙与木构架,可以有效防止山墙尤其是高大内隔墙墙顶与屋架构件拉结是为了增强内隔墙的稳定,防6.2.1震害表明,当木柱直接浮搁在柱脚石上,地震时木柱的晃动易引起柱脚滑移,严重时木柱从柱脚石上滑落,引起木构架的塌落。因此应采用销键结合或榫结合方式以加强木柱柱脚与柱脚石的连接。当采用混凝土基础时,可采用连接铁件加强木柱柱脚与柱脚石的连接。销键和榫的截面及设置深度应满足一定的要求,以免在地震作用较大时销键或榫断裂、拔出而失6.2.2根据围护墙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6.2.3配筋砂浆带、圈梁是加强墙体整体性的有效措施,不但要保证自身的连续性与构造要求,与木柱的交接处也应采取拉6.2.4木构架和围护墙(抗震墙)的质量、刚度有明显差异,自振特性不同,在地震作用下变形性能和产生的位移不一致,木构件的变形能力大于围护墙,连接不牢时两者不能共同受力,甚至会相互碰撞,导致墙体开裂、错位,严重时倒塌。所以应6.2.5内隔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顶部为自由端,稳定性6.2.6山尖墙的外闪、倒塌是常见的震害现象,加设墙揽可以有效加强山墙与屋盖系统的连接,约束墙顶的位移,减轻震害。墙揽的设置和构造应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山墙上沿山尖至屋架跨中至少应设置五个墙揽,最高一个墙揽设在脊檩的正下方,其余墙揽可设置在檩条的正下方或屋架腹杆、下弦或柱上对应的位置,房屋宽度较大时,还宜在屋架下弦、选用墙揽材料时可根据当地情况,在潮湿多雨地区不宜选用木墙揽,以免木材糟朽失去作用。同时应保证墙揽在山墙平面外方向有一定的刚度,才能发挥对墙体约束作用,所以在选用铁制墙揽时应采用角钢或有一定厚度的铁件(如梭形铁件),6.2.7本条对穿斗木构架的构件设置和节点连接构造做出了具6.2.8三角形木屋架在纵向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设置纵向水平连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纵向的整体性。木屋架的腹杆与弦杆靠暗榫连接,在强震作用时容易脱榫,采用双面扒钉钉牢可以加强节点处连接,防止节点失效引起屋架整体破6.2.9~6.2.11规定了三角形木屋架和木柱木梁加设斜撑、穿斗木构架加设竖向斜撑及三角形木屋架加设竖向剪刀撑的具体做法。在重要的节点部位均应采用螺栓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6.3.1木柱有接头时,截面刚度不连续,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受力(偏心受压状态)极为不利,故木柱不得有接头。度和刚度。7.1.1本章的适用范围界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土灰土墙指用掺有一定量石灰的土坯砌筑或夯筑成的墙体;改性土墙是指用掺入少量改性材料(如水泥、石灰、粉煤灰或其他土壤固化剂等)的生土混合料建造的墙体;机械夯筑生土墙体是由经过配合比设计的混合土料经机械夯筑形成的墙体;机械压制土坯墙体是用以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经粉碎、搅拌,采用机械压制成型、自然养护而成的非烧结块7.1.2基于生土材料强度低、易开裂的特性和震害经验,应限制房屋高度。生土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依赖于横墙间距、墙体强度、房屋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外,还与房屋的总高度7.1.3生土结构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限制抗震横墙的间距,既保证了房屋横向抗震能力,也加强了纵墙的平7.1.4~7.1.5对房屋墙体局部尺寸最小值做出规定是为了满足墙体抗剪承载力的要求,目的在于防止因这些部位的破坏而造成整栋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抗震墙上开洞会削弱墙体抗震7.1.6震害实践表明,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承重体系有关。相对而言,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房屋的震害较轻,纵墙承重房屋因横向支撑较少震害较重。横墙承重房屋纵墙只承受自重,起维护及稳定作用,这种体系横墙间距小,横墙间由纵墙拉结,7.1.7单坡屋面结构不对称,房屋前后高差大,地震时前后墙的惯性力相差较大,高墙易首先破坏引起屋盖塌落或房屋的倒塌;提倡用双坡屋面,可降低山墙高度,增加其稳定性;当采用单坡屋面时,应对高度较大的后墙增加抗震构造措施,可在7.1.8调查表明,村镇房屋墙体非地震区地震作用开裂现象普遍,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地基处理,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使墙体开裂。因此,本条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