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_第1页
DB63∕T 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_第2页
DB63∕T 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_第3页
DB63∕T 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_第4页
DB63∕T 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1.080.30

CCSA79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底图图式图例

规范

2023-06-01发布2023-08-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122—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学基础............................................................................1

5工作底图主要内容....................................................................2

5.1概述............................................................................2

5.2主要内容........................................................................2

5.3图件种类........................................................................2

6工作底图要素........................................................................2

6.1调查工作底图要素................................................................2

6.2调查成果底图要素................................................................3

附录A(资料性)调查工作底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4

附录B(资料性)调查成果底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7

参考文献.............................................................................10

I

DB63/T212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青海省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青海省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长军、刘慧、晁剑、丁毅、霍俊领、冯国杰、欧尔格力、乔占明、代喜庆、

吴培荣、史晨星、李积玲、于谨哲、叶永年、张万森、赖锋、田秦娜、邵全英、丁传平、米广玉。

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监督实施。

II

DB63/T2122—20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底图图式图例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作底图图件的数学基础、工作底图主要内容、工作底图要素及地图表达符号与注记

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底图图件的制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GB/T16820地图学术语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CH/Z901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资源

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3.2

工作底图

叠加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国有土地使用权

确权登记成果、全省管辖界线,以及公共管制和特殊保护等资料制作而成的用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的专题图件。

3.3

电子地图

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

[来源:CH/Z9011-2011,2.2]

4数学基础

4.1平面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的3度分带。

4.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单位:米)。

4.3比例尺不低于1:10000。

1

DB63/T2122—2023

5工作底图主要内容

5.1概述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底图主要反映登记单元内的自然资源类型、所有权权属及相关管制内

容,重点是所有权权属及自然资源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5.2主要内容

5.2.1工作底图主要内容由工作底图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构成。

5.2.2工作底图要素主要体现:

——各类自然资源类型:包括水流、湿地、草原、森林、荒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

——两种所有权权属: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

——公共管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及其他特殊管制要求等。

——基础地理要素:行政界线、政府驻地。

5.2.3图廓整饰要素主要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等。具体内容参照GB/T20257.2的规定执行。

5.3图件种类

5.3.1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底图分为调查工作底图与调查成果底图。工作底图统一为电子地图。

5.3.2调查工作底图是将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

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以及公共管制和特殊保护等数据成果叠加,进行整理上图。

5.3.3调查成果底图是以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将调查核实和外业补充调查形成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

上图。包括自然资源地籍图和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图。

6工作底图要素

6.1调查工作底图要素

6.1.1要素

调查工作底图要素主要包括:

——正射影像,包含传感器类型、影像分辨率、中央子午线经度以及拍摄时间等信息;

——基础地理要素: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中的行政区划与境界;

——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中的地类图斑,保留地类界线、图斑注记;

——相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等不动产权属界线;

——其他要素:设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公共管制、用途管制、特殊保护规定范围等。

6.1.2要素表达

调查工作底图以颜色与符号表达。以颜色表达同种数据的不同种类或者功能,以符号表达界线。主

要包括:

——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为面要素矢量数据,其表达与注记按照附录A中表A.1、表A.2进行编

制。其中,自然资源类型以国土调查地类编码分类;

——基础地理要素为点和线要素矢量数据,其表达与注记按照附录A中表A.3进行编制;

——其他要素为面要素矢量数据,其表达与注记按照附录A中表A.4进行编制;

——要素的优先级高低顺序:基础地理要素>权属界线>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其他要素。

2

DB63/T2122—2023

6.2调查成果底图要素

6.2.1要素

自然资源地籍图以调查工作底图为基础,根据地籍调查成果编绘,其要素主要包括:

——行政区划要素,主要指行政区界线和行政区名称,依据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获取;

——地籍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线和界址点,登记单元名称和登记单元号,土地所有权

界线,已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取水权、排污权、采矿权、探矿权等信息,全民所有自然

资源范围,地类图斑界线及地类编码,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及编码、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人名

称等;

——数学要素,包括内外图廓线、内图廓点坐标、坐标格网线、控制点、比例尺、坐标系统、高

程基准等。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图以自然资源地籍图为基础,根据地籍调查成果,其要素主要包括:

——地籍要素,包括登记单元名称、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登记单元权利主体、登记机构级别、登

记单元类型、登记单元面积,本登记单元的界址线、界址点及界址点号,集体土地所有权界

线和权利人名称,已关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取水权、排污许可、勘查和采矿许可信息,全

民所有自然资源的空间范围,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及编码等;

——数学要素: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6.2.2要素表达

调查成果底图要素表达与注记,按照附录B中表B.1、表B.2进行编制。其中:

——界址线与行政区界线相重合时,只表示行政区界线,同时在行政区界线上标注界址点,行政

区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转角处绘出点或线;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线与权属界线或自然资源类型界线重合时,只表示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

线;

——权属界线与自然资源类型界线重合时,只表示权属界线;

——自然资源类型界线与地类图斑界线重合时,只表示自然资源类型界线;

——对于登记单元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内注明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名

称,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用益物权不进行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太小注记不下时,允许

移注在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

——对于已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采用点状符号标识在宗地/宗海的中心位置;探矿权、采矿权,

采用点状符号标识在勘查、采矿许可规定范围的中心位置;取水权、排污权、采用点状符号

标识在取水地点、排污口的中心位置;

——在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内,以分式的形式标注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名称及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

分母为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分子为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名称。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面积太小注

记不下时,允许移注在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

3

DB63/T2122—2023

A

A

附录A

(资料性)

调查工作底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A.1给出了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A.1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自然资源类表达图式

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地类编码

型编码图式符号RGB

R0G120B200

河流水面1101

R150G240B255

R0G120B200

湖泊水面1102

R150G240B255

R0G120B200

水库水面1103

水流01

R150G240B255

R0G120B200

坑塘水面1104

R160G205B240

R0G150B220

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

R135G205B240

R0G85B42

红树林地0303

R49G173B105

R0G85B42

森林沼泽0304

R49G173B105

R0G146B63

灌丛沼泽0306

R100G185B104

R0G146B63

湿地02沼泽草地0402

R131G194B56

R0G147B221

盐田0603

R0G147B221

R96G93B92

内陆滩涂1106

R179G222B248

R0G147B221

沼泽地1108

R175G200B220

R0G85B42

乔木林地0301

R49G173B105

R0G146B63

森林03灌木林地0305

R100G185B104

R0G146B63

其他林地0307

R151G207B178

B

4

DB63/T2122—2023

表A.1自然资源类型单元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续)

自然资源类表达图式

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地类代码

型编码图式符号RGB

R0G146B63

天然牧草地0401

R131G194B56

R0G146B63

草原04人工牧草地0403

R154G206B127

R0G146B63

其他草地0404

R200G227B160

R119G88B25

沙地1205

R200G190B170

R119G88B25

荒地05裸土地1206

R215G200B185

R119G88B25

裸岩石砾地1207

R222G221B214

探明储量

的矿产资07R255G255B0

表A.2给出了自然资源类型单元注记表达图式。

表A.2自然资源类型单元注记表达图式

注记图式符号RGB说明

03

自然资源类型编码R0G0B0注记在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内适中位置。

(等线体3.0)

0301

地类编码R0G0B0注记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界线内适中位置。

(等线体2.0)

注:注记是读图的依据,包括地理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字母、数字注记。

表A.3给出了基础地理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B

C

表A.3基础地理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达图式

基础地理要素简要说明

图式符号RGB

省、自治区、

R0G0B0采用0.3mm的虚线表示。

直辖市

行政界线地区、州、地级市R0G0B0采用0.25mm的虚线表示。

县、区、县级市R0G0B0采用0.25mm的虚线表示。

5

DB63/T2122—2023

表A.3基础地理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续)

表达图式

基础地理要素简要说明

图式符号RGB

行政界线乡、镇、街道界R0G0B0采用0.2mm的虚线表示。

制图区域内本级政

R0G0B0

府驻地

省级政府驻地R0G0B0

政府驻地

市级政府驻地R0G0B0

县级政府驻地R0G0B0

乡级政府驻地R0G0B0

表A.4给出了其他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A.4其他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D

主类分类图示符号RGB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R0G92B230

生态保护红线R230G0B0

R110G110B110

重点开发区

R245G122B122

R110G110B110

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区

R230G230B0

R110G110B110

禁止开发区

R205G245B122

全民所有R0G230B169

土地所有权

集体所有R230G140B160

6

DB63/T2122—2023

C

E

附录B

(资料性)

调查成果底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B.1给出了自然资源地籍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B.1自然资源地籍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符号名称图式RGB简要说明

登记单元界址点均用直径2mm圆圈表示,圆

登记单元界址点R0G255B0

心直径0.2mm,圆圈线0.3mm。

登记单元界线R0G255B0登记单元界线均用1mm的实线表示。

土地所有权界线R255G0B0采用0.3mm的实线表示。

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均用0.15mm的实线表

自然资源类型界线R0G0B0

示。

地类图斑界线R0G0B0地类图斑界线均用0.15mm的点线表示。

争议界R255G0B0采用0.3mm的虚线表示。

对于非水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范围,外围

全民所有自然资R255G0B0

框线用0.3mm实线表示。内部用0.15mm斜

源范围R255G0B0

线表示,间隔4mm。

03

自然资源类型编码R255G0B0注记在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内适中位置。

(等线体3.0)

0301注记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界线内适中位

地类编码R0G0B0

(等线体2.0)置。

置于每宗地的中央部位,面积太小注记不

集体土地所有权××村××组农民集体

R0G0B0下时,允许移注在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

权利人名称(等线体3.0)

并可视要素疏密程度字体高度适当缩小。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名称置于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中央部位,面积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号R255G0B0太小注记不下时,允许移注在空白处并以

名称及单元号

(等线体4.5)指示线标明。

采用实心点在不动产单元中心位置表示,

国有土地使用权R255G0B0

点直径3mm。

采用实心点在取水地点中心位置表示,点

取水权R0G0B255

直径2mm。

采用正方形填充在勘查许可规定的范围中

探矿权R191G71B0

心位置表示,正方形边长2mm。

7

DB63/T2122—2023

表B.1自然资源地籍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续)

符号名称图式RGB简要说明

采用正三角形填充在采矿许可规定的范围

采矿权R191G71B0

中心位置表示,三角形边长2mm。

采用实心点在排污口中心位置表示,点直

排污权R255G0B255

径2mm。

行政区划按照附录A表A.3中的行政界线进行编制。

表B.2给出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表B.2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图要素及注记表达图式

符号名称图式RGB简要说明

登记单元界址点均用直径2mm圆圈表示,圆

登记单元界址点R0G255B0

心直径0.2mm,圆圈线0.3mm。

J1登记单元界址点号注记在登记单元界线外

登记单元界址点号R0G0B0

(等线体2.0)围。

登记单元界线R0G255B0登记单元界线均用1mm的实线表示。

土地所有权界线R255G0B0采用0.3mm的实线表示。

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均用0.15mm的实线表

自然资源类型界线R0G0B0

示。

争议界R255G0B0采用0.3mm的虚线表示。

对于非水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范围,外围

全民所有自然资R255G0B0

框线用0.3mm实线表示。内部用0.15mm斜

源范围R255G0B0

线表示,间隔4mm。

03

自然资源类型编码R255G0B0注记在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内适中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