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综述》6800字】_第1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综述》6800字】_第2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综述》6800字】_第3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综述》6800字】_第4页
【《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综述》6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目录TOC\o"1-3"\h\u14468大学生媒介依赖突出表现及动因概述 1181381.1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表现 190011.1.1行为依赖:学习生活无序 1150971.1.2心理依赖:两性关系中的媒介思维定式 2259221.2大学生媒介依赖的成因 6269891.2.1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必要条件” 628881.2.2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充分条件” 7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人、组织乃至各系统向媒介系统谋求资源,媒介系统也有自身的经济目的与权利的争夺,这意味着利益趋向的媒介介入其他场域时势必会引起一定的冲突与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想要换取资源的一方难免要为之做出相应的让步与妥协。在享有媒介赋予我们的极大利益与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看似平静的“海平面”其下实则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清醒地保有危机意识。1.1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表现在第二节概念阐述中,已将“媒介依赖”划分为“行为依赖”与“心理依赖”,因此,本节将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显著的依赖表现作具体解析。1.1.1行为依赖:学习生活无序互联网给人们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外部世界,而“学习过程”则需要一个除教学环境外可提供知识内化解构的私人领域,但由于媒介的介入,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一)信息无秩性扰乱学习节奏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打破以往信息传输的壁垒,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可得性。但是这些的媒介信息是随时可能穿插于人们的时间序列之中的,加之学习、生活与工作在通讯媒介场中无法拥有明确的区域分割,大量且无序的信息接受与推送可能导致人们当下行进动作的终止,变相造成信息处理的压力。新兴媒介形式短视频中“上滑滚动式”的播放设置,便是于无形中安排好了人们的时间表,而且简短信息的碎片化削弱了人们包括大学生对时间的把握。加之,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媒介场变成了商家的另一个角逐场,“媒介符号”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砝码,媒介话语也因为“流量池”的打造而变得更具有煽动性、新奇性。大学生便是在这样具有持续而强有力的注意力索取的“媒介时间流”中迷失自我的。反观学习实践,这是一个需要专注力与意志力、由知识汲取到内化输出反馈的持续性过程。丰富且有魅惑力的媒介讯息致使人们成为“24h无限开放性信宿”,其无秩性与具有鲜明优先级的学习逻辑产生强烈的冲突,因此学习节奏随时可能被打破,我将此称为媒介的“宿程设置”。这意味着人们的目标设置的把控权让位给媒介,被动地陷入“下一个”的无意义重复性行为。媒介技术为人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也把人们困在这个”牢笼“中,在这里,人们以为能找到自我,最终却在无尽的“信息对话”中迷失自我。(二)即得性牵制知识的解构与输出在“赛博空间”里的每一个讯息都有迹可循,不同于具有遗忘曲线的人脑组织,互联网在连接人与信息的同时,也同样记录着“信息历史”,“收藏”“稍后再看”等媒介功能便由此应运而生。如此,信息的随意即得与任意储存的功能使信息获取失去其意义,许多学生在把学习资源收纳进文件夹存档的那一刻便开始遗忘;因为这一行为从一开始就根源性地阻断了知识的建构。人们一旦依赖此媒介功能,便会造成过分冗余的信息待处理,抵触心理油然而生。此外,信息技术系统的改进更着重于信息传输的质量,不断优化人类信息接收的还原度与体验感,但是这会使人们忽略后续反馈过程。义务教育时期,“学习”是一种兼具“知识灌输、外界监督、作业反馈、实时检验”的思想流动的认知机制;而在媒介场域中,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需要自主地获取知识,但是由于受媒介逻辑惯性的影响,人们很可能在解码知识、内化吸收后准备进行下一步自我观念输出时又投入下一信息解构之中。1.1.2心理依赖:两性关系中的媒介思维定式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眉目传情等动作交谈、信件文书等物质载体传递信息来增进彼此的感情,演变为后来的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的虚拟交互化。人们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个人邮件、博客等网站中传递信息、展露自我个性,这些平台多数仅作为单方面宣泄自我观念和情绪的窗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仍主要以线下交往为主,线上互动为辅助。而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已能直接支撑起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得人际交往的范围、关系进展等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网络软件交互性越来越强,在各社交平台上逐渐形成一个个新的虚拟社群圈,甚至发展出独具各媒体特色的虚拟社群文化,重建甚至重组着人际间的关系结构。学者方艳认为,人际关系已产生媒介化的显著变化,媒介对人际交往空间、角色、模式、内容上都有深刻影响。[[][]方艳,论人际关系媒介化[J]国际新闻界,2012,34(7):52-57.(一)相识阶段的媒介“恋爱公式”媒介给予人们充分条件可以在互联网上尽情地展示自我,这使得人们的择偶范围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扩大到通过网络结识有缘人的可能性。但是,不仅仅是对恋爱对象是通过网络相互了解的,甚至对自己理想的两性关系的认知也来自媒介文化。现在,很多大学生沉迷于影视作品等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媒介文化观念构建起自身的恋爱观,设定自我理想中的恋爱关系预期标准,而非从父母等身边人际关系中习得,媒介描绘了恋爱模样的大致定式。此“媒介化恋爱公式”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两性关系的要求与理想标准,但也可能是许多人认知恋爱的雏形。从确立关系时在微信朋友圈公开、谈恋爱时在媒体上晒图、发文、秀恩爱等一系列行为,“媒介暴露”已成了许多人判定恋爱关系的主要标准之一,比如大学生依据恋爱关系中明星的媒介互动来判定他们双方的感情状态。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热搜新闻:若是两人极少在媒介互动或者没有按照往常及时定期发布有关恋人的媒介信息,人们就会产生对两人恋爱状态的怀疑。在这样的媒介化环境里,爱情渐渐地成了“习得性模板”,逐渐流于形式,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信息推送:“以下几点才是男人爱你的表现”“十二星座的表白可信度有多高”,给两性关系贴上各式标签。这种媒介使用所养成的惯习限定了爱情的标准,无形中又给原本纯粹的爱情增加了砝码,令人产生负担且容易滋生矛盾。再者,媒介所展现的个人形象是有目的性且具有选择性的部分自我,现在修图软件等APP功能的广泛应用,皆因网路的虚拟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我意愿塑造自己较完美的媒介形象。这对两性关系而言,在初识阶段彼此了解对方的“虚拟形象”之后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判定值,还可能会对这一形象加以一定的想象画像。如果人们线下见面、实际相处中一旦感觉与先前的预期值不符,很容易选择阻断这段关系,拒绝往后相处适配的可能性,这仅仅是因为对方看起来没有网络上那么有吸引力。[[][]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亲密关系[M].王伟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74.(二)相处阶段的媒介区隔媒介在向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扩宽我们认知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这些选择之间会产生差异梯度,“比较”便从中而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长期的媒介使用惯习演化之下,大学生在面对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可能也会有如下所“习得性比较”的潜意识行为。“嗑CP式恋爱”指的就是单身人士也能够从“荧幕情侣”中感受到爱情的幸福感;但是这对于处在感情关系中的人们来说,一旦这种幸福感超过自己现实中的情感获得时便会开始产生分歧。包括上一小节所提及的“个人媒介形象”,在社交媒体中所展示的是人光鲜的一面,若不摆好自己的心态,便很容易陷入无尽的攀比之中。此外,我们还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各样有关两性关系的热议议题,其中不乏对某种特定人格及人物形象的标签化定义,如“霸道总裁”“小奶狗型男生”“钢铁直男”“萝莉与御姐”等标志性的代名词。“标签”本身便带有一定的区隔性,它在下定义的同时也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其间的异质性。这些标签明显过于简单分类且固化了两性关系的相处模式,而且不仅仅是特殊名义区别看待,社交媒介上也充斥着大量的类似“如何与XXX(标签化人格特性名词,例如“狮子女”)谈恋爱”“如何挽回一段感情”等文章,谈恋爱逐渐变成了“技巧化游戏”,似乎只要按照其中所教授的既定“技巧”就能成功闯关,收获美满爱情。媒介场讲求信息与资源的致用效益,人们希望通过利用媒介以最快的速度达成目的;这种“效率为上”的观念很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植入人们的头脑中。由此促成了“快餐式爱情”。有些人并非享受谈恋爱“进行时”,而是在意恋爱目的“完成时”的状态。这技巧性的恋爱模式,显然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区隔了真正有意义的人际沟通,使得媒介场中的“爱情”沦为一场具有表象符号性质的戈夫曼式“前台表演”。人们若是一味地将之套用到个人恋爱中,可能会因为无济于事而更致无力感;因为从一开始就并非是针对彼此关系的实际情况和对方的人格习性而做出的有效沟通,在一次次无效交往的挫败之后,人们可能会触发自我保护机制而筑起更高的心灵壁垒。因此,如果我们不对媒介信息有清楚的认知,媒介可能会使我们的两性关系产生隔阂。(三)“拟态环境”中的“恐惧效应”《中国婚姻报告2021》显示,现今我国的婚姻状况总体呈现“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的势态。[[]任泽平.中国婚姻报告202[]任泽平.中国婚姻报告2021[EB/OL]./2021-02-23/6769810803937033311.shtml.2021-02-23/2021-03-01.[]杜园春.调查显示:61.2%受访者坦言自己有“恐婚”倾向[EB/OL].中国青年报,/china/gncj/2016-10-01/doc-ifxwkzyh4043879.shtml.2016-10-01/2021-03-01.李普曼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基于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氛围的,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媒介所烘托出的虚拟现实世界,我们的一切行为正是源于对这“拟态环境”的感知而作用于人们的现实世界,这其中还参杂着我们基于拟态环境的想象;假以时日,人们所想的“有可能”会慢慢被混淆,被证实为“一定会”事件,这便是詹姆斯所谓的“置信阶梯”现象。传播学著名的媒介效果研究“议程设置”正是麦克姆斯和肖立足于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框架所作的实证研究。“议程设置”研究表明,媒介是通过对大众议题顺序与焦点的控制让事件在舆论中发酵来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图像,进而达到改变群体行为和社会发展效果的。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的关注点落在事实“新、奇、异”的发掘上,因此,社会异态会在新闻场中得到突出显化,“恋爱PUA”“杭州杀妻碎尸案”“明星出轨”“家庭暴力事件”等新闻常常引起人们热议。巧的是,人是对自我负面情绪更易于产生感知倾向。心理学家AlexanderH.Jordan及其研究团队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大学生会因为基本归因错误和偏见,再加上对自身负面情绪的媒介隐藏,导致高估自我负面情绪而低估了他人的正面情感体验。[[][]JordanAH,MoninB,DweckCS,etal.MiseryHasMoreCompanyThanPeopleThink:UnderestimatingthePrevalenceofOthers'NegativeEmotions[J].PersSocPsycholBull,2011,37(1):132-131.1.2大学生媒介依赖的成因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媒介依赖”的成因,而本研究具象到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因此,力求不局限于挖掘心理诉求和媒介满足的视角,而是能够跳脱出局部视域,从该群体成长过程中整个“培养皿”般的大环境来看待“大学生媒介依赖”这一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在此将从“媒介特点”“当代大学生群像”两个方面来分析致使大学生产生“媒介依赖”的原因。1.2.1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必要条件”(一)大学生媒介需求的多方面性与多层次性现今人们的媒介化生存主要是依靠互联网、AI等智能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媒介技术更新是迎合着这一社会发展之需的,当然这种改变是人们需求选择与“媒介逻辑”之间相互刻印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构建起一张既享有“同频共振”的共享性又保留“节点分明”的私密性的动态网络。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人们也可以自主选择展示、隐藏部分或全部的自我,随意切换交流模式。其次,信息爆炸使人们不再执着于对“量”的追求,转而要求目标的达成与高效;现在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媒体的简要、碎片化应用设计正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也强化了结果导向、方法论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不同媒介有不同诉求,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程度依赖。就社交媒介而言,“了解信息的认知诉求”与“表达情绪、认同追求等社交功能”是大学生产生媒介依赖的媒介功用动机[[][]王蔚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微博使用与认知的调查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3(3):140-141.(二)“互联网原住民”的媒介适应性本论文所说的大学生是指以“90后”“00后”为主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从出生开始,整个成长过程都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相伴,使得他们天然地具备构建自我与媒介的联系并利用媒介去解决生活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且教育部在2001年[33号]文件中指示,从2001年开始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以加快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EB/OL]./edu/yuan_cheng/jiao_yu_xin_xi_hua/ji_jiao/200603/t20060323_13752.shtml.2001-08-29/2021.0.2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充分条件”关于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原因构成,除了上述关键性优势以外,还可以挖掘“大学生群像”的其他侧面,我想从文化层面、家庭因素、个人成长阶段三个方面来探讨媒介依赖问题中大学生群体需要的特殊性。(一)内敛的情绪表达杨艳(2012)认为中国内敛文化的形成源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和固化的传统思想,作者借鉴霍尔的“高语境文化”的概念来阐释中国文化中模糊含蓄的语言表达,“信息更多地存在于文化的内涵之中,语义通常存在于语言之外”[[][]杨艳.中国人的双重性格:含蓄内敛与开放热情[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9.(二)“孤独一代”更关注自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将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切实地为我们带来了少子多富、女子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等多项红利。但是独生子女政策也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关系,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一代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个性和价值观也越来越独立与自我,这其中或许也有些许“逃离”那份厚重的爱的叛逆情绪。再加之现如今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也会产生因两胎孩子之间由于年龄或家庭关系缺失等问题而造成的情感隔阂,还有父母的养老问题,等;这在无形之中都给这代独生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把剩余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与他人建立新关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