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_第1页
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_第2页
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_第3页
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_第4页
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演讲人1.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2.LNP递送系统的核心挑战与优化逻辑3.关键组分的多维度优化策略4.制剂工艺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控制5.体内行为的多级调控与靶向递送6.临床转化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目录01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基于脂质纳米粒的mRNA疫苗递送优化方案引言mRNA疫苗凭借其“快速开发、设计灵活、免疫原性强”的独特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展现出颠覆性价值,而脂质纳米粒(LipidNanoparticles,LNP)作为目前最成熟的mRNA递送载体,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疫苗的递送效率、安全性与保护效力。然而,现有LNP系统仍面临递送靶向性不足、储存稳定性差、载体毒性等挑战,制约了mRNA疫苗在肿瘤、遗传病等更广阔领域的应用。作为一名长期深耕mRNA递送技术研究的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LNP的优化绝非单一组分的改良,而是涉及“组分设计-工艺控制-体内行为-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系统工程。本文将从核心挑战出发,系统阐述LNP递送系统的多维度优化策略,以期为下一代mRNA疫苗的研发提供思路。02LNP递送系统的核心挑战与优化逻辑1递送效率瓶颈:从“血液到细胞质”的hurdlesmRNA分子量大(~10⁶Da)、带负电,易被血清核酸酶降解;而LNP需跨越“血液循环→组织穿透→细胞摄取→内体逃逸→胞质释放”多重生物屏障,任一环节的效率损失均会导致最终蛋白表达量下降。例如,新冠mRNA疫苗中,仅有约1%-2%的mRNA能最终到达细胞质发挥功能,其余则在肝脏被巨噬细胞清除或在溶酶体中降解。这种“低效递送”不仅增加了剂量需求,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免疫反应。2稳定性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稳定性难题现有LNP多需在-70℃超低温条件下储存,冷链成本高昂且限制了资源匮乏地区的应用。其稳定性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脂质双分子层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重排,导致粒径增大、包封率下降;二是mRNA与阳离子脂质的静电相互作用可能引发局部构象变化,降低翻译活性。我们在早期研究中曾观察到,某款LNP在-20℃储存1个月后,mRNA包封率从95%降至75%,蛋白表达量下降60%,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稳定性优化的紧迫性。3安全性考量:载体相关毒性与免疫原性的平衡LNP的阳离子脂质是细胞毒性的主要来源,如早期脂质体转染剂DOTAP在高浓度下可导致细胞膜破裂;此外,PEG化脂质可能引发“抗PEG抗体”介导的加速血液清除(ABC现象),重复给药时疗效显著下降。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成为LNP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难题。4优化逻辑:从“被动递送”到“主动调控”的范式转变传统LNP优化侧重“被动递送”(如延长循环时间),而现代策略更强调“主动调控”——通过精准设计组分、优化工艺、靶向调控,实现对LNP体内行为的“全流程管理”。这种转变要求我们从“经验试错”转向“理性设计”,结合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药代动力学,构建“组分-结构-功能”的构效关系网络。03关键组分的多维度优化策略关键组分的多维度优化策略LNP的核心结构为“脂质双分子层包裹mRNA内核”,主要由阳离子脂质、磷脂、胆固醇、PEG化脂质四部分组成。各组分的结构与比例直接影响LNP的性能,需从“分子设计”到“功能协同”进行系统优化。1阳离子脂质:递送效率的“发动机”阳离子脂质是LNP的核心功能组分,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介导细胞膜融合与内体逃逸。其优化需聚焦“电荷调控”与“毒性降低”两大方向。1阳离子脂质:递送效率的“发动机”1.1可离子化脂质:pH响应的电荷切换传统永久阳离子脂质(如DOTAP)在生理pH下带正电,易与血液中带负电的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引发毒性;而可离子化脂质通过引入tertiaryamine等基团,实现“pH依赖的电荷切换”:在血液(pH7.4)中呈中性,减少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进入内体(pH5.0-6.0)后质子化带正电,与内体膜相互作用促进膜融合。例如,辉瑞/BioNTech疫苗中的ALC-0318(脂质质子化pKa≈6.5)与Moderna疫苗中的SM-102(pKa≈6.2),均通过精准调控pKa,实现了血液稳定性与内体逃逸效率的平衡。1阳离子脂质:递送效率的“发动机”1.2可降解阳离子脂质:降低长期毒性可离子化脂质虽改善了毒性,但其代谢产物可能仍存在潜在风险。近年来,可降解阳离子脂质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引入酯键、缩酮键等可降解基团,使脂质在细胞内被酯酶、磷酸酶等降解为小分子代谢物,降低长期蓄积风险。例如,L319(含酯键可离子化脂质)在体内24小时内即可降解80%,而传统脂质降解需7天以上,其细胞毒性较SM-102降低50%以上。1阳离子脂质:递送效率的“发动机”1.3新型结构:树枝状与多价阳离子脂质树枝状阳离子脂质(如Dendrimer-basedlipids)通过三维多阳离子结构,增强与mRNA的结合能力,同时减少游离脂质的释放;多价阳离子脂质(如含精氨酸、赖氨酸的多肽-脂质缀合物)则通过“多价结合”提高mRNA包封率,我们团队近期开发的Arg-Lipid,其mRNA包封率达98%,较传统脂质提高15%,且细胞摄取效率提升2倍。2辅助脂质:稳定性的“基石”辅助脂质包括磷脂与胆固醇,虽不直接参与mRNA结合,但通过调节脂质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稳定性与膜融合能力,间接决定递送效率。2辅助脂质:稳定性的“基石”2.1磷脂:维持纳米粒结构稳定磷脂(如DSPC、DOPE)是LNP双分子层的主要骨架,其相变温度(Tm)决定脂质膜的流动性。高Tm磷脂(如DSPC,Tm≈55℃)在生理温度下呈凝胶态,可维持LNP的球形结构,减少储存过程中的聚集;低Tm磷脂(如DOPE,Tm≈-20℃)则具有六方相结构,易与内体膜融合,促进内体逃逸。新冠mRNA疫苗中,DSPC与DOPE以摩尔比7:3复配,既保证了储存稳定性,又实现了高效的膜融合。2辅助脂质:稳定性的“基石”2.2胆固醇:调节膜流动性与融合效率胆固醇通过“填充”磷脂分子间的空隙,降低脂质膜的流动性,减少血清蛋白的吸附;同时,其刚性环状结构可增强LNP与细胞膜的亲和力,促进膜融合。研究表明,胆固醇含量为40mol%时,LNP的内体逃逸效率最高,这与胆固醇形成的“脂质筏”结构密切相关——脂质筏可富集融合蛋白,促进内体膜与LNP膜的融合。2辅助脂质:稳定性的“基石”2.3长链与短链磷脂的复配:兼顾稳定性与摄取效率短链磷脂(如DMPC,C14)可增加LNP的柔性,促进细胞摄取;长链磷脂(如DPPC,C16)则增强稳定性。通过二者复配,可在稳定性与摄取效率间取得平衡。例如,我们在优化肿瘤靶向LNP时,采用DMPC:DPPC=1:4的复配比例,使LNP在4℃储存6个月后粒径增长<10%,且肿瘤细胞摄取效率较单一磷脂组提高30%。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PEG化脂质通过在LNP表面形成亲水层,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循环半衰期;但其“PEGdilemma”(PEG阻碍细胞摄取)与“ABC现象”(抗PEG抗体加速清除)也限制了其应用。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3.1PEG分子量与密度的优化低分子量PEG(如PEG1000)空间位阻小,对细胞摄取的阻碍小;高分子量PEG(如PEG5000)则延长循环时间更显著。研究发现,PEG2000在延长循环时间与避免PEGdilemma间达到最佳平衡,新冠mRNA疫苗中均采用PEG2000-DMG。此外,降低PEG密度(如从5mol%降至2mol%)可减少抗PEG抗体的产生,我们开发的“低密度PEG-LNP”,重复给药后抗体滴度较传统组降低60%。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3.2可裂解PEG的设计:实现“隐形-去隐形”切换酸敏感PEG(如腙键连接PEG)或酶敏感PEG(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可降解PEG)可在靶部位(如肿瘤微环境、炎症部位)实现“脱PEG化”,暴露阳离子脂质促进细胞摄取。例如,我们在炎症靶向LNP中引入MMP-9敏感PEG,在炎症部位(高MMP-9表达)脱PEG率达80%,细胞摄取效率较非敏感PEG组提高3倍。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4mRNA结构优化与LNP的适配性mRNA的稳定性与翻译效率直接影响LNP递送效果,需从“核苷酸修饰”到“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使其与LNP性能匹配。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4.1核苷酸修饰:降低免疫原性,提高翻译效率天然mRNA易被Toll样受体(TLR3/7/8)识别引发免疫反应,且易被RNase降解。通过假尿苷(ψ)、5-甲基胞苷(5mC)等修饰,可降低免疫原性,同时增强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提高翻译效率。新冠mRNA疫苗中,假尿苷修饰占比达100%,使蛋白表达量较未修饰mRNA提高10倍以上。2.4.25'帽结构与poly(A)尾长度:影响翻译效率与稳定性5'帽结构(Cap1)是mRNA翻译起始的关键,Cap1结构(甲基化鸟苷)可增强mRNA稳定性;poly(A)尾长度(通常100-150nt)则通过结合PABP蛋白促进翻译循环。我们通过优化Cap1合成工艺,使Cap1修饰率达99%,poly(A)尾长度稳定在120nt,使mRNA在LNP中的半衰期延长至72小时(未修饰mRNA仅8小时)。3PEG化脂质:隐形修饰的“双刃剑”与优化4.1核苷酸修饰:降低免疫原性,提高翻译效率2.4.3mRNA-LNP电荷比优化:平衡包封率与毒性mRNA与阳离子脂质的电荷比(N/P比)直接影响LNP的包封率与细胞毒性。N/P比过低(<3),mRNA包封率不足,游离mRNA引发免疫反应;N/P比过高(>8),游离阳离子脂质增多,细胞毒性上升。通过滴定实验确定最佳N/P比(如新冠疫苗中N/P≈3.5),可使包封率>95%,细胞存活率>90%。04制剂工艺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控制制剂工艺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控制组分设计的突破需通过制剂工艺落地,LNP的制备工艺(如混合方式、参数控制)直接影响其粒径、PDI、包封率等关键质量属性(CQA),需从“实验室制备”向“工业化生产”精准转化。1微流控混合技术:实现纳米粒的均一控制传统薄膜水化法、乙醇注入法制备的LNP粒径分布宽(PDI>0.3),批次差异大;而微流控技术通过“微观混合”控制LNP的形成过程,可实现粒径均一(PDI<0.2)、批次稳定。1微流控混合技术:实现纳米粒的均一控制1.1T型混合器与混沌混合器的比较T型混合器通过层流混合,适用于低流速(<10mL/min)制备;混沌混合器通过“混沌对流”增强混合效率,适用于高流速(>100mL/min)工业化生产。新冠mRNA疫苗生产中,Moderna采用混沌微流控技术,实现每小时制备1000LLNP,批次间粒径差异<5%。1微流控混合技术:实现纳米粒的均一控制1.2流速比与浓度梯度:决定LNP的微观结构微流控中,乙醇溶液(含脂质)与水溶液(含mRNA)的流速比(FRR)直接影响LNP的粒径与包封率。FRR越高(如10:1),混合越快,形成的LNP粒径越小(50-100nm);反之,FRR越低(如3:1),粒径越大(100-200nm)。通过调控FRR,可实现LNP粒径的精准控制(如肿瘤靶向LNP需<100nm以穿透EPR效应)。1微流控混合技术:实现纳米粒的均一控制1.3连续生产与工艺稳定性微流控技术可实现连续生产,避免批次间差异;同时,通过在线监测(如动态光散射实时监测粒径),可及时发现工艺偏差。我们在中试生产中,采用微流控结合PAT(过程分析技术),使LNP的包封率RSD(相对标准偏差)<2%,远低于传统方法的10%。2后处理工艺:纯化与浓缩的精细化微流控制备的LNP中含有游离脂质、未包封mRNA等杂质,需通过后处理去除,以提高纯度与稳定性。2后处理工艺:纯化与浓缩的精细化2.1超滤/透析法:去除游离杂质超滤(截留分子量100kDa)可快速去除游离脂质与mRNA,操作时间短(<1小时);透析法(透析膜截留分子量100kDa)虽耗时较长(>12小时),但对LNP结构影响小。新冠疫苗生产中,多采用超滤-透析联用,使游离脂质含量<0.1%,mRNA包封率>95%。2后处理工艺:纯化与浓缩的精细化2.2浓缩技术的选择:冻干与超滤浓缩冻干浓缩可实现长期储存(室温稳定>1年),但需添加保护剂(如蔗糖、海藻糖)防止LNP结构破坏;超滤浓缩操作简单,但可能因浓缩倍数过高(>50倍)导致LNP聚集。我们在优化冻干工艺时,采用5%蔗糖+2%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冻干后复溶的LNP粒径增长<8%,包封率保持>90%。3稳定性提升:从“储存”到“运输”的全链条保障LNP的稳定性优化需覆盖“储存-运输-使用”全流程,通过“工艺优化+辅料筛选”降低对冷链的依赖。3稳定性提升:从“储存”到“运输”的全链条保障3.1冻干工艺优化:控制冰晶形成冻干过程中,冰晶形成可能导致LNP聚集。通过优化预冻温度(-80℃缓慢预冻)、干燥速率(一次干燥-40℃保持12小时,二次干燥25℃保持24小时),可减少冰晶对LNP结构的破坏。我们开发的“慢速冻干工艺”,使冻干LNP在25℃储存6个月后,蛋白表达量仍保持初始值的70%。3稳定性提升:从“储存”到“运输”的全链条保障3.2储存条件优化:温度敏感性研究LNP的稳定性与温度密切相关:-70℃下稳定>2年;-20℃下稳定6个月;4℃下稳定1个月;25℃下仅稳定数天。通过引入“玻璃化转变温度(Tg)”调控,添加甘露醇等辅料提高Tg,可使LNP在4℃稳定性延长至12个月。3稳定性提升:从“储存”到“运输”的全链条保障3.3纳米粒表面修饰:抗氧化与抗聚集在LNP表面引入抗氧化剂(如α-生育酚)可减少脂质氧化;通过亲水性聚合物修饰(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防止储存过程中的聚集。我们在LNP中添加0.1%α-生育酚,4℃储存12个月后,脂质过氧化值(POV)仅增加0.5mEq/kg,远低于对照组的3.2mEq/kg。05体内行为的多级调控与靶向递送体内行为的多级调控与靶向递送即使制备出性能优异的LNP,其在体内的复杂生物环境仍可能影响递送效率。通过调控LNP的“血液循环-组织靶向-细胞内行为”,可实现“精准递送”。1循环系统中的长效化与免疫逃逸LNP进入体内后,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清除,循环半衰期短(<2小时)。通过“表面修饰”与“尺寸调控”可实现长效化。1循环系统中的长效化与免疫逃逸1.1PEG密度与循环半衰期的关系高密度PEG(如5mol%)可形成致密的亲水层,减少MPS摄取,延长循环半衰期至8-12小时;但过高密度(>10mol%)可能导致“PEGdilemma”,降低细胞摄取。我们开发的“梯度PEG-LNP”,表面PEG密度由内向外递增,既延长循环时间(10小时),又避免PEGdilemma,细胞摄取效率较传统PEG-LNP提高40%。1循环系统中的长效化与免疫逃逸1.2补体激活的抑制:ABC现象的应对抗PEG抗体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LNP被MPS快速清除(ABC现象)。通过使用“非免疫原性PEG”(如甲氧基PEG)或“可降解PEG”,可减少抗体产生。例如,我们采用甲氧基PEG2000,小鼠重复给药3次后,抗PEG抗体滴度较传统PEG降低70%,循环半衰期仍保持>8小时。1循环系统中的长效化与免疫逃逸1.3尺寸调控:优化组织穿透效率LNP的粒径决定其组织分布:50-100nm的LNP易通过EPR效应富集于肿瘤;100-200nm的LNP主要分布于肝脏;<50nm的LNP可穿透肾小球,快速清除。通过微流控技术精准控制粒径(如肿瘤靶向LNP粒径80nm),可使肿瘤部位摄取量较肝脏提高5倍。2器官靶向性调控:从“被动靶向”到“主动靶向”传统LNP主要依赖“被动靶向”(如EPR效应),但靶向效率低(<5%);通过“主动靶向”修饰,可实现器官/细胞特异性递送。2器官靶向性调控:从“被动靶向”到“主动靶向”2.1肝靶向的自然机制与强化肝脏是LNP的主要摄取器官(>80%),这与ApoE蛋白介导的摄取相关:LNP表面吸附的ApoE可与肝细胞LDL受体结合,促进细胞摄取。通过优化LNP表面亲脂性(如增加胆固醇含量),可增强ApoE吸附,使肝脏摄取率提高至90%以上。例如,辉瑞/BioNTech疫苗的LNP肝脏摄取率达85%,远高于其他器官。2器官靶向性调控:从“被动靶向”到“主动靶向”2.2肝外组织靶向:肺、脾、淋巴结的递送肺靶向可通过“肺泡上皮细胞靶向分子”(如转铁蛋白受体抗体修饰)实现;脾靶向需调控粒径(150-200nm)以富集于脾红髓;淋巴结靶向则需粒径<50nm以通过淋巴管。我们开发的“转铁蛋白-LNP”,肺摄取率较未修饰组提高3倍,为肺传染病疫苗提供了新思路。2器官靶向性调控:从“被动靶向”到“主动靶向”2.3肿瘤微环境响应型LNP:pH/酶敏感设计肿瘤微环境具有“低pH(6.5-7.0)、高氧化态(ROS)、高表达蛋白酶(如MMP-9)”的特点,可通过设计“pH敏感脂质”(如腙键连接脂质)、“酶敏感脂质”(如MMP-9可降解肽)实现肿瘤特异性释放。例如,我们开发的“pH/MMP-9双敏感LNP”,在肿瘤部位(低pH+高MMP-9)的mRNA释放率达80%,而正常组织中仅释放20%,实现“精准打击”。3细胞内行为调控:从“胞吞”到“胞内释放”LNP进入细胞后,需通过“内体逃逸”进入细胞质才能发挥功能,这是递送效率的关键瓶颈(仅<10%的mRNA能逃逸)。3细胞内行为调控:从“胞吞”到“胞内释放”3.1内体逃逸机制优化:可离子化脂质与DOPE的协同可离子化脂质的“质子海绵效应”(质子化后吸收H⁺,导致内体渗透压升高破裂)与DOPE的“六方相结构促进膜融合”是内体逃逸的主要机制。通过调控二者比例(如DOPE:可离子化脂质=3:7),可协同提高内体逃逸效率至60%以上。我们在优化后的LNP中观察到,内体逃逸率从传统组的12%提升至65%,蛋白表达量提高5倍。3细胞内行为调控:从“胞吞”到“胞内释放”3.2细胞器靶向:核定位与核周定位mRNA无需进入细胞核(在细胞质翻译),但需避免被溶酶体降解。通过“核定位信号肽”(如TAT肽)修饰LNP,可促进mRNA向细胞核周边迁移,靠近核糖体翻译位点;通过“溶酶体逃逸肽”(如LAMP1靶向肽)可避免溶酶体降解。我们开发的“TAT-LNP”,细胞核周边mRNA分布量较未修饰组提高3倍,翻译效率提高40%。3细胞内行为调控:从“胞吞”到“胞内释放”3.3胞内缓释设计:延长mRNA作用时间传统LNP释放mRNA后,mRNA易被RNase降解,作用时间短(<24小时)。通过“脂质体-聚合物杂化LNP”或“水凝胶包裹LNP”,可实现mRNA的缓释(>72小时)。例如,我们开发的“PLGA-LNP杂化系统”,mRNA可持续释放5天,蛋白表达量保持稳定,避免了“峰谷效应”。06临床转化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临床转化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LNP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临床,需通过“安全性评价-有效性验证-个性化设计”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转化。1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完善LNP的安全性评价需覆盖“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免疫原性”全链条,建立“体外-体内-临床”多层次评价体系。1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完善1.1急性毒性研究:主要器官毒性评估通过小鼠、大鼠模型,观察单次给药后的急性毒性反应(如体重变化、器官病理学)。例如,新冠mRNA疫苗在小鼠中的最大耐受剂量(MTD)达100mg/kg(脂质含量),主要毒性表现为肝脏轻微炎症,停药后可恢复。1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完善1.2免疫原性评价:载体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风暴ELISA法检测抗PEG抗体、抗脂质抗体;细胞因子阵列检测IL-6、TNF-α等炎症因子。新冠疫苗临床数据显示,接种后24小时内,细胞因子水平轻微升高(<2倍基线),无细胞因子风暴报告。1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完善1.3长期毒性研究:慢性给药后的代谢与蓄积通过犬、猴等大动物模型,观察3-6个月重复给药后的器官蓄积与代谢情况。可降解阳离子脂质(如L319)在长期毒性研究中表现出优势,其组织蓄积量较传统脂质降低80%,无明显病理学改变。2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指标LNP的有效性需通过“体外-体内-临床”三级评价,建立“转染效率-免疫原性-保护效力”的关联。2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指标2.1体外细胞实验:转染效率与蛋白表达量在HEK293、HepG2等细胞系中,通过荧光报告基因(如GFP)检测转染效率,ELISA检测蛋白表达量。例如,优化后的LNP在HEK293细胞中的转染效率较传统LNP提高3倍,蛋白表达量提高5倍。2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指标2.2体内动物模型:免疫原性与保护效力在小鼠、仓鼠模型中,检测中和抗体滴度、T细胞免疫反应;通过病毒攻击模型评估保护效力。例如,肿瘤靶向mRNA-LNP在小鼠模型中可诱导强效CD8⁺T细胞反应,抑瘤率达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