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史学述略_第1页
五凉史学述略_第2页
五凉史学述略_第3页
五凉史学述略_第4页
五凉史学述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凉史学述略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光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

2、,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而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就史学而言,五凉史学在十六国史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对北魏的史学有重要影响,甚至设馆修史成为唐代大规模官修史书的渊源之一但在目前所见的史学史著作中,很少述及五凉史学。本文试就五凉史学的发展,五凉史学对北魏的影响和五凉史学发展的原因作一点初步探讨。 (一)五凉史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史取展的一个新阶段。由于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盛,儒学的地位开始下降,学术思想趋于活跃,作为懦学附庸的史学已经脱离儒学的藩篱,成为门独立的学科。加上政府设置史官修史和私人

3、修史之风的兴起,因此,史籍的形式更为繁多,史书数量远迈前代。五凉史学就是在这种潮流中发展的,它是这一时期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五凉史学,人们可以加深对十六国史学,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认识。 五凉时期撰修的史书全部散佚,留存至今可以征引的史料极少,只是在十六国春秋、晋书、史通等书中保存了若干零星的记载,尚可窥其厓略。五凉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设立史馆,撰修国史。五凉诸国都设立史馆,或置著作,或置太史令,负责记载和修撰国史。因此留下了五凉史的珍贵资料。前凉张骏时,刘庆迁儒林郎、中常恃,在东苑撰有国书。2敦煌索绥被征为儒林祭酒,张骏命集阁内外事以付修撰凉春秋五十卷。后凉

4、吕光时段业为著作郎。段业以为吕光不能扬清激浊,殊贯9贤愚,因此在武威天梯山疗疾,作表志诗九叹、七讽十六篇以讽。3郭 作过吕光的太史令段龟龙也做过后凉著作佐郎。南凉秃发乌孤时,欲造国纪,以其参军郭韶为国纪祭酒,撰录时事。4西凉也设有史官,据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凉武昭王李玄盛与群臣 勒铭酒泉时,有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等齐栖园囿内,又有神光、甘露、连理,嘉禾出,群臣认为这些都是祥兆,诮史官记其事,李玄盛同意史官记录下来。蜀李作过李玄盛时的高门学士,隶于门下省为西凉二朝纪事。北凉沮渠蒙逊时征宗钦为中书郎,撰凉记十卷。5张衍也曾做过北凉太史令第二,官修,私修之史,数量可观五凉史徐官修之外,一些

5、文人学士的私家着述也不少而且,除五凉史家所修外,也有少量为他邦所录,或后朝续撰,即刘知几所谓:“西凉与西秦,坫其史书或当代所书,或他邦所录。” 6据隋书经籍志、史通、旧唐书艺文志,及太平御览等,五凉史可征者十一家。 前凉史六家,为索绥,刘庆、刘昞、索珲,张谘、喻归。索绥,字士艾,前凉敦煌人,幼举孝廉,又举秀才,为儒林祭洒张骏十五年(公元339年)命其西曹边浏集阁内外芈以付索绥,索绥作凉国春秋五十卷(又作(凉春秋),记前凉张轨事,今佚。后以着述之功,封为乐亭候。刘庆,前凉张重华时为护军参军,在乐苑专修国史二十余年,著凉记十二卷记前凉张氏事,今佚。刘昞,字延明,敦煌人。初隐居洒泉,教授弟子五百余人

6、,西凉李嵩时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又迁抚夷护军,虽政务繁忙,仍然手不释卷。北琼沮渠蒙逊平酒泉后,拜为秘书郎,专管记注。沮渠牧键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并命所属官吏从刘昞学业。北魏世祖拓跋焘平凉州后,随士民东迁,拜乐平王从事中郎。曾以三史文繁,着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尝,又著有凉书十卷,敦熄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洹公三略并行于世。被魏孝文帝誉为“德冠前儒,蔚为儒宗”,故河西人以刘昞为荣。8其凉书记前凉张轨事,今佚。 索晖,前凉人,曾任建康太守,著有凉记十卷记前凉张轨事,今佚。张谘,燕人,著有凉记十卷,记前凉张轨事,今佚。喻归,晋御史,张重华为凉州枚时,曾更凉州

7、张重华谋作凉王,不肯受诏,喻归据理反驳,张重华才有所收敛。,着有西河记二卷,记前凉张重华事,今佚张澍二酉堂丛书中有辑本。 后凉史一家。段龟龙,为后凉著作佐郎,著有凉记十眷,记后凉吕光事,今佚。张澍二酉堂丛书)中有辑本。 北凉史二家。高道让,北魏人,著凉十卷,记北凉沮渠氏事,今佚。 宗钦,牢景若,北魏金城(今兰州西)人。年青时博览群书。在河西享有盛名,曾仕北凉沮渠蒙逊,为中书郎,世子洗马,拓跋焘平凉州后,入北魏,拜著作郎,著有凉书十卷,注云“沮渠国史”,记北凉沮渠蒙逊事,今佚.魏书宗钦传云:“(宗)钦在河酉,撰蒙逊记十卷。”蒙逊记即凉书之异名,实为一书。 南凉史一家,为佚名撰拓跋凉录十卷,记秃发

8、南凉史,今佚。 西凉史一家,即刘昞所著敦煌实录)十卷,记西凉李氏事,今佚。 以上所列合计二百三十八卷,索晖凉记不分卷,未计。此外,还有北凉时阚駰撰的十三周志十卷,刘昞的三史略记等著作。第三,与东晋、南朝的学术文化交流。五凉统治者,除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汉人外,北凉沮渠氏、南凉秃发氏、后凉吕氏都是汉化较深的少数民族。他们深知历史的龟鉴作用,因而普遍重视史学,从而推动史学的发展。五凉失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府设立史官组织修史和成书卷帙之多,而且表现在他们与东晋、南朝的学术文化交流方面。这种交流是促进五凉史学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前凉张氏统治期间,曾“遣督护王该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

9、“9这说明名义上隶附于东晋王朝的前凉,于东晋王朝保留着经济上和文化上密切联系。北凉于前凉一样,不仅在政治上于江南的东晋、刘宋王朝信使往还,而且在文化上的联系也特别密切。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北凉主据去蒙逊子沮渠兴国遣使至宋,“请周易及子、及诸书,合四百七十五卷。”10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沮渠茂虔“奉形献方物”,并献三国总略二十卷,十三州志十卷,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皇帝王历三合记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由此可见,河西地区与江南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它们互赠书籍以史书最多,这种学术文化的大规模交流是五凉史学发展的一

10、个重要标志。(二)五凉史学对北魏文学的影响五凉时期,史学得到一定发展,虽然史官们写出的价值较高的史学著作并不很多,但是他们却留下了不少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在研究五凉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特别是曾任过著作郎等史官的人,如刘昞、宗钦,他们接触过的大量历史资料、文献典籍,经过史学工作的锻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和著述,写出了大量的历史著作。一般来说,他们的著作价值较高。其中又以阚駰十三州志最为著名,它虽系私人著述,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西域地区地理、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的重要资料,在北凉据去蒙逊时就受到重视。在今天,他更是研究我国西北地方史、西北民族史和中西交通史的必

11、不可少的资料。惜其早佚,仅在清代武威史家张澍的二酉堂丛书中有辑本一卷。北魏平凉州后,“徙(沮渠茂)虔及宗室士民十万余户于平城。”12其中有很多声著陇右的文学人士,北魏这些人礼而用之见于魏书列传有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阚駰、刘昞、赵柔、索倘、阴仲达等九人。他们博通经史,受徙著述,对保留汉族学术文化作出了贡献。迁魏之后,对北魏学术界的巨大影响时说:“代北以右武为俗”,“而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13敦煌学者刘昞在迁魏之后,被拜为乐平王从事中郎,潜心著述百余卷,以史传为主,兼涉文学和诸子哲学。宗钦入北魏,赐爵卧树男,加鹰扬将军,拜著作郎,著有凉书十卷。于宗钦同郡(金城郡)的赵柔,少即以德行才学知

12、名河右,入北魏,拓拔珪拜为著作郎。敦煌阚駰为北凉据去蒙逊所敬重,常侍左右,顾问应对。拜秘年郎考课郎中,以三十文吏点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沮渠牧犍待之甚厚,拜大行,迁尚书。姑臧平儿入北魏,被拜为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索倘,作过刘昞助教,专心经籍,入魏后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敦煌宋繇昼夜不倦,博通经史与诸子群言,由前凉入西凉,再入北凉。入魏后,世祖拓拔焘拜为河西王右丞相,赐爵清水公,加安远将军。姑臧阴仲达少即以文学知名,凉州平东迁平城,同郡段承根也是“才堪著述“的学者,司徒崔浩非常钦佩他们的才华和学问,向世祖拓跋焘推荐说, “二人俱凉土才华”,14因此同拜著作郎,参与撰修国史。在北魏国史馆内,

13、宗钦、段承根、阴仲达与崔浩,高元等诗札往还甚密,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 崔浩被诛,北魏废除史官。著作郎宗钦、段承根并受诛连而死。这些学者由凉入魏,成为北魏学术界的重要人物。尽管宗钦和段承根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成果既是当时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来史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崔鸿著十六国春秋,可以看出五凉史学对北魏史学的影响。崔鸿,字彦弯,北魏东清河鄃(山东平人原)。“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晋、魏前史皆成一家,无所措意。以刘渊,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 、慕容德、赫连屈孑、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嵩、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

14、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揖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因其旧记,时有增损褒贬。”15崔鸿就是依据十六国旧史,利用十五年时间,才写成十六国春秋,出世以后,被称为“伪史”。十六国春秋所本五凉史在唐代可考的仅有段龟龙、宗钦,佚名记秃发氏三家,余则“累经迁徙,今并失传。”16可见五凉史多为十六国春秋五凉录所取材,其影响是直接的。 唐代官修的晋书,除了取材于十八家的晋史外,还兼引十六国春秋,成书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井级例,目录为一百三十二卷,从忙以后,十六国史与诸旧晋史逐渐佚亡晋书)“载记”主要取料于十六国春秋,因此,五凉诸史也成为晋书地间接史源之一。我们今天研究五凉史主要依据

15、晋书和十六国春秋,正是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取材于五凉史家的著作,才前后相继,得以保存五凉史的珍贵资料。因此,五凉史家的这些功帮是不可忽视的。(三)五凉史举发展的原因 五凉史学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它与河西地区历史的长期发展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影响五凉史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经济丰饶,社会安定,是五凉史学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自汉武帝开河西四郡,移民屯田以后,河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历东汉,曹魏,河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汉末窦融得以保据河西,十六国的五凉得以鼎立河西特别是十六国时期,虽河西也有战乱,但与中原相比,社会还是比较安定,正如宗敞所说:

16、“凉土虽弊,形胜之地。”17姚兴时,曾遣尚书韦宗使南凉。韦宗还长安后对姚兴说“凉州虽残弊之后,风化末颓,凭山河之固”,谏姚兴不可轻易田谋凉州。正因如此,凉州才成为中州士人避难之所,从而成为当时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被誉为“多士”之邦。其次,凉州浓郁学风的影响是五凉史学发展的文化基础。自汉以来,河西学者辈出,师徒递相传述,产生大量著作。河西著名的学者有敦煌汜胜、索袭、宗纤、郭瑀,酒泉祈嘉,隐居张掖的略阳士人郭荷等。郭荷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郭整之后,郭瑀师承郭荷学业。敦煌刘昞又师承郭瑀,由凉入魏,为著作郎,致力于史学。索敞又师承刘昞,名重凉州。他们都投徒著述,对河西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敦煌著名学者见于魏

17、书列传的还有宋繇、张湛、阚駰,见于其他记载的有张穆、索绥等。河西著名学者,还有武威段承根、阴仲达及金城宗钦,凉州文化主要是靠这些学者的贡献。同样,五凉史学的发达及此对后世的深刻影响,都依赖于这些学者的。 再次,五凉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重视史学,是五凉史守发展的又重要因素。因为史学的功用就在于说明历史的因革损益,成败得失,从而起到彰善 恶的作用。五凉各政权的统治者都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且他们大多博通经史。前凉张轨,曾下令州郡征招“高才硕学,著述经史”19的学者,中州父老莫不相庆,凉州学者也为之感动。南凉秃发利鹿孤时,群臣上疏“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懦以训胄子。”20秃发利鹿孤从之,于是选田冲、赵诞为博士祭酒.秃发褥檀时,宗敞建议“农战并恪,文教兼设”。21秃发褥檀极为赞赏,赐给宗敞良马二十匹。北凉沮渠蒙逊平酒泉后,在宋繇室中得书数千卷感叹道“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22拜拜宋繇为尚书吏部郎中,委以铨衡之任。沮渠蒙逊临死前,托孤于宋繇。让宋繇扶持其子牧犍沮渠蒙逊破姑臧后,也曾把“博通经史,才藻清赡”的敦煌人张穆拜为中书侍郎,委以机密之任。西凉主李嵩就是“通涉经史”的统治者,他曾写下诸葛亮训诫,以“经史道德”教育诸子正因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爱好,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使史学发展得到政治上的保证,使史学家得以潜心著述,推动史学不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