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 杨霖_第1页
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 杨霖_第2页
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 杨霖_第3页
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 杨霖_第4页
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 杨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的思考杨霖语文教学中,如何跳出知识传授的桎梏,如何在文本学习中从肤浅抵达深刻,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修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西方学者杜尔克姆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内部的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杜尔克姆清楚地指出了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以及把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笔者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尝试就深度学习进行实践的举隅,并做一些理论的阐发。一、重现文本魅力:深度学习中的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素养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文学和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2、而这些都离不开“学习语言文字”。换言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思想,思想附着在语言文字上。海德格尔也说过:“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扣住品味和揣摩语言的根本,然后通过语言这个桥梁发现隐藏于言语背后的作者,进而联系作者的背景感悟诗词的魅力。这一循环的过程,是从文字走向作者、从作者走向时代、从时代走向文字的深度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关于辛弃疾词的主题教学中,先是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词的用典特点:辛弃疾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将

3、其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摸鱼儿一词为例,“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一句表面上写的是爱花惜春,但本质上是写诗人内心的志意。“匆匆春又归去”,本来盼望这次任命能给“我”一些好的消息,使“我”达成志意,可是没想到,“我”的希望又落空了,从湖北的漕运转到湖南的漕运,真是“匆匆春又归去”。这一句写得回肠荡气,委婉曲折。“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说的是远行的人没有回来,暗指壮志未酬。意思相近的有黄庭坚的“

4、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还有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为什么“娥眉曾有人妒”?“娥眉”是有出处的。屈原曾说:“众女嫉余之娥眉兮”。由此可见,“娥眉”是指自己的才干、品德的美好。然后,再进行深度的对比学习:把辛弃疾词和苏东坡、李白、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辛弃疾词所表现的是他正面的志意;苏东坡的词有不少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失意之后写的,因此多以表现旷达的逸怀浩气为主,并不正面写他用世的志意;李白的诗主要表现他飞扬的天才,而不是理想、志意的流露。屈原的作品表现了他的理想和志意,是他的“高洁好修”。这一案例可以用深度学习的认知学习理论和格式塔学习理论来

5、支撑: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是语文学习的深层水平,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和建构有关事物而形成,学习者用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情境,用全新的视角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知觉的重组和认知的重组,然后形成有意义的学习结构。深度学习的要旨就是抽丝剥茧,在细微处进行“微创手术”,比较出作者的人格魅力特征。深度学习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追求互相印证:深度学习中的互证与联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者学到越来越多的认识事物的程序,认清事物之间的概念结构联系,主动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重

6、新组合,学习者对信息结构要素进行整合的时候,会导致学生对现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分化,然后与新的学习内容进行结合,进而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迁移与运用。上述都可视为深度学习的理论源泉之一。当然,这些理论运用在实践中,都和注重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分不开。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王尚文教授将之称为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比如,以学习杜甫诗歌开始,形成以杜甫为经,以瓦雷里和艾略特为维,援引后者释读前者,尝试进行相互印证的深度学习。先呈现杜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然后指出:历来对此诗的旧注都不能令人满意。接着,引导

7、学生借助瓦雷里和艾略特的有关议论进行分疏:杜甫晚期代表作秋兴八首与瓦雷里的海滨墓园、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等现代主义名作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都是从孤独的内省出发,沿着隐秘的个人经验的曲线,而非遵循理性的语言秩序,展开一系列抚今追昔的冥想。深度学习中的联系观念和整体理解的方法,都在上述案例中以诠释。曾经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得里科马约尔说:“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组织知识的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该推倒学科之间的传统的壁垒和设想怎样把迄今为止被分离的东西连接起来。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说:“善于抓住总体的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整合部分的和局部的认识。由于根据学科划分而被片段化了的知识占据优

8、势,常常使人不善于进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连接工作。三、言语精神对话:深度学习中寻找通向语言家园之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从心理学的情感领域来说,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和价值的复合属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深层水平。表1杜甫瓦雷里艾略特雕刻初谁料我的诗海滨墓园在我内心是以某种节奏开始的,渐渐地,漂浮不定的词语固定下来,主题越来越明确在他找到所要的字词之前,他不知道该如何去说纤毫欲自

9、矜继承艾伦坡的说法,是“数学家式的精确”对情思的细微差别的精确表达”“艺术的必然性就是内在情感找到了客观对应物神融蹑飞动诗人不知不觉地在一系列可能的关系和变形中不断移动,从中察觉和跟踪的只是那些当他处于内心活动的某个状态时感到重要的瞬间和特别效果每个词都各得其所战胜洗侵凌在作品创作中,作家的性情、抱负和预见之间所进行的隐蔽的争论不是打仗,而是分娩,是祛魅比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时,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后,教师出示两组词语:(1)功名、进取、高官科学、发展、强大、城市。(2)自然、本性、自由诗意、和谐、个体、乡村。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然后进行自由辩论,

10、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辩论不喜欢另一组词语的理由。在学生貌似对立的两难选择中,抛出问题:(1)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2)人类初期为什么会产生童话?(3)追求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介绍梭罗和瓦尔登湖,提问:“我们一定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吗?陶诗背后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并同时提供老子的一句话供思考:“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最后,师生共同提炼出:在人生的道路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关键是守住人的本性和人类的本性。归园田居对今天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而言,是清醒剂。同样,教学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一句时,引导学生注重和李清照的精神进行对话、和历代词评家

11、进行对话、和练字造句的修辞学进行对话,获得一种纵深的、厚重的学习背景,而不是停留于字面的浮泛浅薄解释。具体学习过程如下:一个“瘦”字既突出了外貌,也揭示了内心。所谓入木三分者是也。“瘦”本来为病态,通常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第一是因为以黄花为喻。黄花即菊花,清人毛先舒说:“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称雅畅。”可是也有人说:“结句亦从(秦观如梦令)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言较工妙耳。”这并不是语言是否工妙的问题,而是比喻是否恰切的问题。绿杨如烟,何瘦之有?唯有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故以之喻人,显得雅畅协调。第二是因为设置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帘卷西风”,一望而知,词人是坐

12、在帘儿底下,西风乍起,帘儿微掀,露出词人消瘦的面容,恰与门外的黄花相互映照。这一幕恍如特写镜头一般,怎能不美?第三,是前面用“莫道不消魂”一句加以提携,先声夺人,引起读者充分注意,及至帘卷人现,印象便很深刻。因此,明人茅暎评曰:“(世人)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学习的情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内在需求、学习渗透性和学习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与语文深度学习的情感特征是一致的。我们还须明白,历史上范式和解释模式的决定论连接着信念和信仰的决定论,在它们统治一个社会的时候,向全体人树立神圣事物的权威的力量、教条的标准化的力量、禁忌的禁止的力量。占

13、统治地位的学说和意识形态同样拥有权威的力量,给信服者带来明证;还拥有威慑的力量,给其他人带来起抑制作用的恐惧。深度学习的革命性作用是推翻权威的藩篱,以自我发现、自我对话和自我觉醒的姿态进行有情感、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四、进行研究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学术能力培养与修炼心理学家克劳德巴斯蒂安指出:“认识的进化并不是朝向建立愈益抽象的认识,而是正相反,朝向把它们放置到背景中。”这个行为确定了知识被插入的条件和它们的有效性的界限。巴斯蒂安又补充说:“背景化是(认识运作)发挥效能的一个基本条件。”确实是这样,恰切的认识应该看到多维度性和把它获取的资讯都置入这个框架:人们不仅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体,而且也不

14、能使各个部分互相孤立。上述观点需要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并在学习中逐步培养某种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思维品质。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说:“教育应该投入对错误、幻觉和盲目性的根源的探索”“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在争取具有清醒意识的极其重要的战斗中武装自己”。这里不仅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是学术研究基础上深度学习的意识觉醒。比如,教学杜甫诗歌时,很多学生认为杜甫的诗歌完全是写实的、正统的。而且他的思想观念完全属于中国伦理的文化道德,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继承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的一种健全与博大的创造精神。比如杜甫诗歌句法的突破传统和意象的超越现实。在杜甫秋

15、兴八首中,不但用的是非常典雅的语言,而且文法上有颠倒错综之处。其中有这样两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批评这两句不通,他认为,“啄”应是用嘴去啄,香稻没有嘴,怎么可以啄呢?碧梧是树,它又不是一只鸟,怎么可以“栖”呢?应该倒过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文法才通。按照胡适的说法,调换后文法虽然通了,但意思上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变成了完全的写实。而杜甫本意所要写的,确实香稻之多,多到不但人吃不了,连鹦鹉都吃不了;碧梧之美,不但引得凤凰来栖落,而且凤凰还要终老在这碧绿的梧桐枝上再也不离开。由此可见,这两句本意要写香稻和碧梧;其实,也不仅仅是写它们,而是写开元天宝年间的太平盛世。由此可见,杜甫在写实中所把握的,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真实”描绘。杜甫写诗的一个特色,就是真正把他内心的情意投入进去。“鹦鹉”和“香稻”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平仄”,“凤凰”与“碧梧”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仄平”,颠倒过来完全可以,并没有平仄声调的错误。那么杜甫为什么放着通顺的不说,一定要把它倒过去说呢?这就涉及王国维所说的“造境”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联想到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