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_第1页
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_第2页
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_第3页
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_第4页
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 0 卷第6 期 201 1 年6 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 a lo fn a n y a n gn o n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1 0n o 6 j u n 2 0 1 1 万方数据 第6 期范红艳等:关于g i s 中i 种地面曲率的探讨 6 7 削面曲颤 耀 、 、 图l剖面曲率、正切线曲率和等高线曲率“1 动加速,k 。 0 表明物质在此处分流,该点接近山脊部,甄 0 表 明物质在此处汇聚,该点靠近山谷部x 。和毛图 通常可以揭示出谷脊线呈突起状或阶梯状,还可以 用在很多领域,如k 。和如在大尺度区域中模拟土 壤湿度、土层厚度

2、、土壤侵蚀、山崩石头的散布、植 被等k 。和蚝也可用于不同尺度的地貌研究,k 图已用于中小尺度的土壤制图,s t e p a n o v ( 1 9 8 6 ) 、 k u r y a k o v a 和f l o r i n s k y ( 1 9 9 1 ) 利用k 。图研究区域 尺度和次大陆尺度地质构造、地貌和土壤的空间相 关规律k 。和k 图还用于识别显示断层、地质断 陷线等引等高线曲率是等高线方向的变化率,反 映了坡向的变化等高线曲率最早用于水文分析, k r c h o ( 1 9 9 1 ) 、m i t a s o v a 和h o f i e r k a ( 1 9 9 3

3、) 提出正切 曲率更适合水文分析4 笛卡尔坐标系中,菇、,表示空间位置,z = ( 菇, y ) 表示地形曲面函数,假定函数具有单值性、连续 性和二阶可导性,则三种曲率的计算公式3 ”1 为: 剖面曲率: 耻一面等等筹知 等高线曲率: e :一每瓣 ( 5 ) 正切曲率: 甄一面籍芎筹知 其中, p = 煮,是并方向高程变化率; 口= 警,是y 方向高程变化率; r :等,是戈方向高程变化率的变化率; s = 专,是石方向高程变化率在,方向的变 化率o t = 兰,是y 方向高程变化率的变化率 d , z lz 2z 3 z 4z 5z 6 z 7z 8z 9 图23 3 地形窗口 z l z

4、 9 分别代表各个栅格的高程值 3 地面曲率的计算方法 g i s 中地面曲率的计算大多是基于d e m 数据 的,由离散的数据计算曲率有不同的算法常见的 有a r c g i s 软件采用的四次表面模型算法、基于空 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和汤国安提出的s o s s o a 法 3 1 四次表面模型 z e v e r b e r g e n 和t h o m e ( 1 9 8 7 ) 提出了一种计算 算法,构造一个含有9 个参数的四次方程( 髫、y 的 最高次数为2 ) 6 | ,见公式( 7 ) 函数的所有参数由 3 3 窗口( 如图2 ) 内的单元值唯一确定,函数经 过每个数据点,包括

5、中心单元系数a 、b 、c 、,在计 算曲率时未用到,可以忽略,系数d 一日由公式( 8 ) 一( 1 2 ) 计算,则中心格网的剖面曲率和正切曲率 的表达式变为表面函数系数组成的式子,见公式 ( 1 3 ) 、( 1 4 ) z = a 石2 ,2 + 凰2 ,+ ,2 + 肌2 + 研2 + 脚+ 酝 + 晰+ ,( 7 ) d = ( z 4 + z 6 ) 2 一z 5 儿2 ( 8 ) e = ( z 2 + 搦) 2 一z 5 2 ( 9 ) f = ( 一z l + z 3 + z 7 一z 9 ) 4 2 ( 1 0 ) g = ( 一z 4 + z 6 ) 2 ( 11 )

6、日= ( z 2 一z 8 ) 2 ( 1 2 ) 剖面曲率: 尺。= 一2 ( d g 2 + e 铲+ f g ) ( g 2 + 日2 ) ( 1 3 ) 正切曲率: k 。= 2 ( j d 日2 + e g 2 一f g 日) ( c 2 + 矿) ( 1 4 ) a r c g i s 把曲率乘以一1 0 0 ( z e v e r b e r g e n 和 t h o m e ( 1 9 8 7 ) 的建议) ,使大部分值落在 一l ,1 内并带有正负号。以保证正曲率的地方是凸起的, 负曲率的地方是凹陷的a r c g i s 还将修正后的正 万方数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 0

7、 卷 切曲率与剖面曲率之差定义为表面曲率,见公式 ( 1 5 ) ,负曲率表示为凹面,正曲率表示为 凸面”j 表面曲率= 一2 0 0 ( d + e )( 1 5 ) z e v e r b e r g e n 和t h o m e ( 1 9 8 7 ) 用术语“p l a n f o m c u r v a t u r e ”表示正切曲率,a r c g i s 用术语“p l a nc u r - v a t u r e ”表示正切曲率,显然其并不是水平方向的 曲率a r c g i s 中并未计算等高线曲率 3 2 基于空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 在d e m 数据的基础上,从微分几何思

8、想出发, 求出( 4 ) 一( 6 ) 曲率公式中的各导数p t ,即可求 出各曲率值不同的差分计算可以求出不同的曲率 值,差分计算常用的是三阶反距离平方权差分 对每个栅格点都确定一个3 3 分析窗口,如 图3 ( 1 ) ,口一i 分别代表各个栅格的高程值,表示 栅格大小p 、g 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p = 囊= 坐塑掣( 1 6 ) g :耋:堕堕型亭趔( 1 7 ) g2 磊2 百r 一l , 口 6c dp 耳 i 口,6 ,c 。 d 。p 。l : 膏, 。 f , 圈3 提取地面曲率的分析窗口 求出所有p 、q 值,则组成p 值栅格图( 见图3 ( 2 ) ) 和q 值栅格图( 见

9、图3 ( 3 ) ) 以此数据为基 础,进行差分运算,可求出r 、s 、t 2 ,见公式( 1 8 ) 、 ( 1 9 ) 和( 2 0 ) r = 害= 坐型幽川8 ) r21 = :- = 一iloj d 茹 。厶 a 2 :( 口:+ 2 6 :+ c :) 一( g :+ 2 :+ ) 4 一a 石a ,一8 ( 1 9 ) t = 雾= 坠坐幽( 2 0 )d , o 厶 3 3 汤国安提出的s o s s o a 算法 剖面曲率为地面高程变化的二次导数,即坡度 在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化率;等高线曲率是地表曲面 沿水平方向的弯曲、变化情况,也就是该点所在的 地面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地形表面

10、上一点的平面曲 率也是对该点微小范围内坡向变化程度的度 量3 t a n g 1 83 已经证明,在a r c i n f o 等g i s 软件 中,地面剖面曲率的数字矩阵可以直接通过对 d e m 数据求取地面坡度的坡度( s l o p eo fs l o p e , s o s ) 而获得;地面等高线曲率可通过求取地面坡 向的坡度( s l o p eo fa s p e c t ,s o a ) 而获得求取坡向 的坡度时,为消除北坡的误差,需要正、负地形分别 求s o a l 、s o a 2 ,然后利用公式( 2 1 ) 求取s o a s o a :堡塑蔓坐4 掣型坚塑盟 z (

11、 2 1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坡度”并非是坡度,而 是按照坡度的算法实现了对坡度、坡向数据阵列中 其变化率的量化提取所获得的剖面曲率和等高线 曲率值在 0 0 ,9 0 0 内,并非是真实的曲率值,但却 真实地反映了坡度和等高线的变化率,可提取山 谷、山脊等地形因子,而且因其算法简单易于实现, 所以也称为剖面曲率、等高线曲率,有些教材中称 之为地面变率因子h o 4结语 由于教材对地面曲率的介绍较少,而且只有其 含义或某一种算法,使学生理解时有很多困惑本 文通过对曲率数学含义的阐述及对地面益率的辨 析,详细分析了剖面曲率、正切曲率和等高线曲率 的含义及差异,并探讨了曲率的三种常见算法,即

12、 四次表面模型算法( a r c g i s 所采用的算法) 、基于 空间矢量模型的差分计算方法( 通过常用g i s 软 件可以间接求得) 、s o s s o a 算法厘清了三种曲 率的关系,解决了g i s 教学中有关三种曲率理解上 的困惑三种曲率算法提取地形因子的精度,有待 进一步探讨 参考 文献 1 汤国安陈正江,赵牡丹,等a r c v i e w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 2 张宏,温永宁。刘爱利,等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6 :2 3 5 2 4 4 3 朱长青,史文中空间分析建模与原理 m 北京:科 学出

13、版社,2 0 0 6 :1 7 3 一1 7 9 4 汤国安,刘学军,闻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 的原理与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5 :2 0 7 2 2 4 5 k a n g - t s u n gc h 8 n g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m 陈健飞,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3 :2 2 8 2 3 3 6 郭仁忠空间分析【m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l :1 5 9 一1 6 5 7 吴立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 0 0 3 :3 2 3 3 2 9 8 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m 3 版北京: 高等

14、教育出版社,2 0 0 8 :1 4 7 1 5 2 万方数据 第6 期范红艳等:关于g i s 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 6 9 9 1 0 1 1 1 2 1 3 1 4 刘贵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 0 0 8 :1 5 4 一1 5 5 张成才,秦昆,卢艳,等g i s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4 :9 4 9 8 庞进生,段学新,范建华高等数学 m 北京:经济 日报出版社,2 0 0 6 :9 7 一l o o 刘学军。王叶飞。曹志东,等基于d e m 的地形曲率 计算模型误差分析 j 测绘科学,2 0 0 6 ,3 1 ( 5

15、 ) :5 0 一5 3 s h 且r ypa ,s h a i 乜y als ,m i t u s o vav f u n d a m e n t a l q u a n t i t a “v em e t h o d 8o fl a n ds u r f h c ea n a l y s i s j g e o - d e m a ,2 0 0 2 1 0 7 :i 一3 2 s c h m i d tj ,e v a n sis ,b r i n k m a n nj c o m p a r i s o no fp o l y - n o m i a lm o d e l 8f o rl

16、 a n dc u r f a c ec u r v a t u 他c a l c u l a t i o n j i n t e n l 8 t i o n a lj 0 u m a l “g e o g m p h i c a li n f 0 咖a t i o n 1 5 1 6 1 7 1 8 s c i e n c e s ,2 0 0 3 。1 7 ( 8 ) :7 9 7 8 1 4 f l o r j n s k yiv d e r i v a “o no ft o p o g r a p h i cv a r i a b l e sf m m ad i g i t a le

17、l e v a t i o nm o d e lg i v e nb yas p h e r o j d a lt i 丑p e z o i d a lg r i d j i n t e m a t i o n a lj o u m a i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l n f o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 b 1 9 9 8 。1 2 ( 8 ) :8 2 9 8 5 2 z e v e r b e r g e nlw ,t h o m ec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 l 8 n ds

18、 u r f h c et o p o g m p h y j e a n hs u f f a c ep r d c e s s e 8 a n dl a n d f b 唧8 ,1 9 8 7 1 2 ( 1 ) :4 7 5 6 m i c h a e ljd es m i t h 。m i c h a e lfg o o d c h i l d ,p a u la l o n g - 1 e y ,等地理空间分析:原理、技术与软件丁具 m 2 版杜培军张海荣,冷海龙,等译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2 0 0 9 :2 0 4 2 1 8 t a n gg u o a n ar e s e

19、a r c ho nt h ea c c u m c yo fd i g i t a l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 s m b e i j i n g :s c i e n c ep 弛s 8b e i j i n g ,2 0 0 0 s t u d yo nt h r e es u r f a c ec u r v a t u r e si ng i s f a nh o n g y a n l ,q ip e n g - c h e n g ,h u a n gt i a n y o n 9 2 ( 1 陈正江;赵牡丹 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 2

20、002 2.张宏;温永宁;刘爱利 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 2006 3.朱长青;史文中 空间分析建模与原理 2006 4.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 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005 5.kang-tsung chang;陈健飞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2003 6.郭仁忠 空间分析 2001 7.吴立新;史文中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 2003 8.黄杏元;马劲松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2008 9.刘贵明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2008 10.张成才;秦昆;卢艳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2004 11.庞进生;段学新;范建华 高等数学 2006 12.刘学军;王叶飞;曹志东 基于dem的地形曲率计算模型误差分析期刊论文-测绘科学 2006(05) 13.shary p a;sharaya l s;mitusov a v fundamental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land surface analysis外文期刊 2002 14.schmidt j;evans i s;brinkmann j comparison of polynomial models for land curface curvature calculation外文期刊 2003(08)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