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_第1页
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_第2页
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_第3页
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_第4页
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语文 2009年第 2期 (总第 329期 ) 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 李 亚 非 提要? 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三: 一、 方位词是从名词中分离出来的词类, 保留了名词的主要句法 特征, 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低费用原则来解释。二、 方位词的核心成员不是附着语素, 而且无论 一个方位词是否已经演变成附着语素, 都不能解释方位词和名词的区别。三、 汉语的?在 是 轻介词, 与方位词组合, 在功能上对应于其他语言里的静态方位介词。 关键词? 方位词? 名词? 介词? 附着语素? 格? 低费用原则? 新词类的分离? 轻介词 关于汉语方位词的词性, 理论界一直没有共识, 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a

2、. 把方位词和名词归为一大类, 二者的区别取决于作者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很多学者或 明或暗地采用这个观点。 b. 方位词是后置介词 (t a, i 1973 ; peyraube , 1980 ; erns, t 1988)。 c .单独列出一类 (比如 l i and thompson , 1981)。 d . 方位词只是添加方位语义特征的附着语素 ( clitic), 不存在词性的问题 ( l iu , 1998)。 e .汉语中的 ?框式介词 包含前置词 (比如? 在 )和后置词 (即方位词 ) (刘丹青, 2003)。 本文希望从形式语法的角度确定汉语方位词的基本句法特点, 提出一个关于

3、其词性的新 观点, 同时探讨与此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方位词和名词的共同之处 方位词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先考虑单音节的方位词。为了便于讨论, 我们暂且把方位 词和前面的名词称为名位组合。 名位组合有显著的名词性特征。首先, 名位组合与名词短语一样, 在句子中也需要格: ( 1)a . 他们刚才*(在 )城隍庙买了一些剪纸。 b . 他们刚才 * (在 )墙上踢了一个洞。 名词短语需要格, 而介词是格的提供者, 在形式语法内已有共识。没有 ? 在 的 ?城隍庙 不能被接受, 正是因为没有格。按照同样的逻辑, 名位组合 ? 墙上 也需要格。下面一组例子 也支持同样的结论: ( 2)a . 他

4、们送朋友一套屏风。 b . 他们送了一套屏风*(给 )朋友。 ( 3)a . 他们放房间里一套屏风。 b . 他们放了一套屏风*(在 )房间里。 无论 ( 2a)句中的两个宾语如何获得格, ( 2b)里的名词短语? 朋友 在远离主动词 ? 送 的 环境里必须依赖 ?给 才能得到格。例 ( 3)中的 ? 房间里 和 ( 2)中的 ? 朋友 有同样的分配模 #99#?2009年第 2期 式, 可见名位组合也需要格。 上述例子还表明, 把方位词处理成后置介词是不恰当的。如果 ( 1b)中的 ? 上 是后置介 词, 那么 ?墙上 就是一个介词短语, 在句法性质上和 ?在城隍庙 等同, 应该不再需要另一

5、个介 词 ?在 。同理, 如果 ( 3b)中的?里 是介词, ?房间里 在句法上应该和 ?给朋友 等同, 很难解 释 ?在 的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他语言里也有使用双重介词的例子: ( 4) the shado w e merged fro m behind the door . 但是这里的介词叠加使用, 是出于语义上的要求, 用来表达单一介词不能表达的更复杂的空间 关系。相比之下, 对于说汉语的人来说, ? 在墙上 和 ?墙上 没有语义差别, 因为?在 泛指地点 (详见第六节 ), 而 ?上 所描述的还是地点。所以例 ( 1b/3b)和英语的例 ( 4)不同, 使用 ?在 的 原因不在

6、语义, 而在句法。 名位组合和名词短语的第二个共性是核心成分的位置。汉语里的名词短语是后核心结 构, 而名位组合中的方位词也在名词的后面: ( 5) 那张桌子的腿、 窗户的框、 枣树的枝 ( 6) 那张桌子旁、 窗户前、 枣树下 说 ?前 是? 窗户前 的核心成分, 就如同把介词当作介词短语的核心一样, 有语义做基础: behind the door不再描述门, 而是描述和门相关的一个特定空间; 造成语义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介词, 所以介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成分。同理, ? 窗户前 说的不再是窗户本身, 更不是把窗户 从事物转换成空间, 而是说和窗户相关的某处空间, 因此 ?前 是这个组合的核心成

7、分。 二? 方位词和名词的不同之处 单音节方位词和名词的显著不同在于对 ?的 字的使用, 而且和汉语对韵律的要求无关, 因为下面各例中的单音节名词和方位词都带有同样的重音, 在结构上也都是整个组合的核心 成分 (见第一节 ): ( 7) 桌子 (的 )腿、 房子 (的 )顶、 枣树 (的 )叶 ( 8) 桌子 (*的 )后、 房子 (*的 )外、 枣树 ( * 的 )旁 把 ( 7)里的例子和数量词结合, 有 ?的 的时候数量词可以与任何一个名词呼应, 否则只能和第 二个名词呼应: ( 9) 一张桌子的腿、 一条桌子的腿 两棵枣树的叶、 两片枣树的叶 ( 10) * 一张桌子腿、 一条桌子腿

8、* 两棵枣树叶、 两片枣树叶 例 ( 9)可以用下面的短语结构来解释%: ( 11) np1 np2 桌子 的腿 这个结构里有两个名词短语。取决于数量词出现在哪个名词短语的 位置, 就产生了例 ( 9)中的变化。由此推断, 两个名词之间如果没有?的 就只能是一个复合词, 其中第二个名词 是核心成分。一个复合词只能构成一个名词短语, 因此只能有一组数量词。在语义上, 数量词 自然和复合名词的核心成分呼应, 如 ( 10)所示。 再看数量词和名位组合的关系: ( 12) 一张桌子后、 三棵枣树旁 如果方位词等同名词, 那么没有 ?的 就等同于名词和方位词组成一个复合词。这显然和 ( 12) #10

9、0#中? 国? 语? 文? 不符,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数量词不能和复合词中的非核心成分呼应 do的使用规则见 ( 15): ( 14) a .d id sa m reject the o lympic meda? l? ? ? ?c .sa m rejected the o lympic meda. l b.sam did not reject the o ly mpic meda.ld. * sam did reject the o lympic meda. l( ( 15)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必须使用助动词; 在没有其他助动词时加入 do。 问题是, 既然加 do 是英语语法的一部分, 为什么

10、不能用在 ( 14d) 这样的肯定陈述句里? chom sky( 1995)认为, 语法操作牵涉 ?运算费用 , 造句过程消耗的费用越低越好。普遍语法是 与生俱来的, 不需要学习, 所以使用普遍语法规则的费用低; 相比之下, 一个语言所特有的需要 学习和记忆的语法规则耗费较高。在英语中, 时态词缀需要动词性的寄主。对于自身没有助 动词的例 ( 14c)d)来说, 有两种选择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过去时态要么和动词融合, 要么和添 加的 do融合。前者只牵涉原有词素的移位, 而移位属于普遍语法中的规则, 每个语言都大量 使用, 是低费用的操作。加 do是英语特有的规则, 费用高, 在竞争中被自然淘

11、汰。至于疑问句 和否定句, 有其他原因阻止动词和时态词缀的融合。在句子本身无助动词时, 不使用加 do的 规则就无法为时态提供寄主。加 do虽然费用高, 但 ( 14a)b)别无选择。 在 ( 14)15)的基础上得出低费用原则 ( 16): ( 16) 在任何面临选择的语言操作中, 以降低运算费用为选取标准。 上世纪 90年代初期兴起的最简方案理论试图把 ( 16)当作语言理论的基础。在目前文献中应 用到的运算费用有三类。一、 使用普遍语法费用低, 使用某一语言特有的操作费用高。二、 同 一种操作的次数越多费用越高, 作用距离越远费用越高。三、 整个普遍语法系统包含的机制越 简单费用就越低。

12、本文的主旨, 是从第一类运算费用的角度分析名词和方位词的关系。我将 另行撰文对 ( 16)的优劣加以整体的讨论和评估。 鉴于方位词 l和名词 n的相似性, 设 l 是从 n里分离出来的。既然分离出来, 总要有所 不同。但是名词有多个句法特征, 改变任何一个或数个特征都可以区分 l和 n, 为什么偏偏选 中对?的 的使用呢? 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运算费用。chomsky 对英语助动词的分析 (以及 在最简方案中对其他现象的句法处理 ), 是说在一个具体句子的构造过程中, 低费用的操作胜 过高费用的操作。我们假设, 同样的取舍原则也适用于对任一语言的整体性调整, 包括词类的 产生和变化。 把 (

13、16)应用到新词类的分离, 得出以下的推论: #101#?2009年第 2期 ( 17) 设 x为从 y中分离出来的新词类, 则 a .以最少的改动保证 x在行为上有别于包括 y在内的所有现有词类; b. 在选取改动的目标时, 以降低运算费用为原则。 第一、 二节所谈到的名词特征有三个: ( 18)a .词组需要格; b. 后核心; c .用?的 和名词组中的其他成分连接。 对于由名词分离出来的方位词来说, 满足 ( 17a)的方法是只改变 ( 18)中的一个特征, 而满足 ( 17b)的前提是确定每个特征的运算费用。格的分配和接受是普遍语法的基本法则, 操作费 用低。核心词在词组中的位置是普

14、遍语法的一个参量, 虽然因语言而变化, 但仍旧在普遍语法 的范畴以内, 也属于低费用的特征。与这两个特征相反, ? 的 的使用是汉语的特殊现象。按 照 chom sky的假设, 应该在三个特征中有最高的运算费用。也就是说, 取消 ( 18c)是使新词类 (即方位词 )降低运算费用的最有效选择。 概括地说, 我们认为方位词是按照低费用原则从名词中分离新词类的结果。我们强调, 这 里所说的分离产生新词类, 和名词做动词用等常常讨论的一词多类或变类有本质的不同。按 照目前广泛接受的分析, 名词用做动词是因为名词根和某个表示事件类型的没有语音形态的 轻动词结合。这种变类来自外部, 即轻动词的词性, 名

15、词根本身并没有词性的改变。而本文讨 论的词类分离现象, 其变化的原因出自内部, 是把原词类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保留, 个别变动的 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可以把方位词看作名词的一个变体。 以上的理论如果成立, 对语言学研究至少有两个提示。一是传统的词类划分虽然有实用 价值 (比如对外汉语教学 ), 但是精细程度不足, 而且不能解释不同词类在句法行为上的异同。 今后的词类理论, 应该着重于离析出单一的词类特征、 系统地研究每个特征在不同词类中的分 布和结合规律+。打个比方, 如果词类是分子, 那么现在的注意力应该开始转向对分子内部的 原子的识别和深入了解。第二个提示是在研究词类的历时变化时, 可以从

16、单一词类特征的获 得或消失入手。比如本文提出的以词类特征为基础的词类分离理论, 在什么程度上有助于了 解历史上某些词类的更替? 四? 双音节方位词 双音节方位词由单音节方位词加上? 边 、 ?面 或 ?头 构成。一般说来, 双音节方位词和 前面的名词之间可以加?的 : ( 19) 三棵枣树 (的 )下边、 两辆汽车 (的 )里面 根据前面对单音节方位词的分析可知, (一 )和 ?的 共用的双音节方位词是名词 (为避免混淆, 下称方位名词 ), (二 )没有? 的 的双音节方位词仍旧是方位词。两种情况的句法结构如下: ( 20) a .np1np2三棵枣树 的下边 b.lpnp三棵枣树 下边 这

17、样的结构分析可以从 ( 21)中获得进一步佐证: ( 21) 三片枣树叶子、 * 三棵枣树叶子 两只汽车尾灯、 * 两辆汽车尾灯 ? 枣树叶子 和?枣树下边 一样, 都包含两个双音节词。数量词必须和 ?叶子 呼应, 说明没有 #102#中? 国? 语? 文? ? 的 的名词 - 名词的组合是复合词, 与其中每个成分的音节数量无关。相比之下, 即使在没 有 ?的 的情况下, ( 19) /( 20b)中的数量词仍然和 ?枣树 呼应, 可见两者构成名词短语, 而 ?下 边 是不同于名词的方位词。 双音节方位 (名 )词的一形两类, 显然和 ?边、 面、 头 有关。这三个词素的本类是名词, 有 自身

18、的音调和意义。但是和单音节方位词结合后, 在正常情况下要轻读, 失去本调, 语义也变 的模糊。假定这些现象说明方位词后边的? 边、 面、 头 正在从名词向无词性、 只增加音节数量 的后缀过渡。形式语法没有用来表达 ?处于演变过程之中 的手段。这在一些研究者看来也 许是一个缺点, 但是却可以为双音节方位 (名 )词的双词类特性提供圆满的解释。以 ? 边 为 例。既然语法不能表述名词性和无词性之间的状态, 那么所谓?在从 a到 b的演变过程中 就 只能是 a和 b两种词性共存, 因此使用者就必须主观地在两种选择之中为 ?边 选一种。如果 把 ?边 当作名词, ?下边 就是一个由单音节方位词和名词组

19、成的复合词。在汉语里, 不包含 动词素的偏正复合词基本是后核心结构, 所以整个复合词的词性由? 边 决定, 是名词性的, 在 句法中自然要用 ?的 。另一方面, 如果把 ?边 当成无词性语素, 则 ?下边 的词性只能来自带 词性的 ?下 。整个词是方位词, 在句法里不能用?的 。 五? 关于附着语素( clitic) 以上的讨论把单音节方位词 (简称方位词 )看作从名词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变异形式, 依照 降低运算费用的原则对名词的诸特征加以取舍。这个分析解释了方位词和名词的关系, 也排 除了方位词等于后置介词的可能。这一节讨论把方位词看作附着语素的利弊。 附着语素这个概念涵盖所有在语音层面依附于

20、某个句法成分的语素, 应用到汉语方位词 上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语音上的非独立性来解释方位词和? 的 的不匹配, 以具体的技术操作不 同可分为两类。一类见于 l iu( 1998), 认为方位词是没有自身词性的附着语素, 在语音上不能 独立, 并且可以不带本调; 在语义上仅仅为前面的名词组提供地点特征 + loc。依照这个理 论, (一 ) 方位词本身无词性, 所以名词组加方位词仍旧是名词组; (二 ) 方位词只是附加的地 点特征的载体, 不是独立的词, 因此根本不涉及在名词组和方位词之间加 ? 的 的问题; (三 ) 根据现有文献, 汉语里的其他附着语素 (吗、 吧、 呢、 的 )都是?后缀 ,

21、和方位词的用法一致。 我们已经看到, 针对 (一 )和 (二 ), 本文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以解释同样的现象。而对于 (三 ), 我们认为至少在北方方言里, 方位词和 liu文列举的其他附着语素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 除了? 上 和部分情况下的 ?里 跟?下 以外, 所有的方位词不仅必须保持本调, 而且要重 读。即使是通常轻读无调的?上 , 在对比的语境里也要用本调重读, 这里用黑体表示: ( 22) 一个人站在墙上, 一个人站在墙下。 可见方位词作为一类, 绝大部分成员在韵律特征上完全不同于 ?吗、 吧、 呢、 的 , 却和名词短语 中的核心名词一致: ( 23) 一个人扶着窗户的框, 一

22、个人握着锤子的把儿。 就句法而言, 方位词也并非真正 ? 附着 ,。在现代汉语里, 方位词脱离名词短语单用的情况 比比皆是: ( 24) 靠左站、 向下看、 从里到外、 由前往后、 大家面朝右、 对内也需要保密 这些例子里的方位词用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可以用下面的结构来分析: ( 25)vp/ppv /p lpl #103#?2009年第 2期 其中? 的位置可能是由上下文决定所指的没有语音内容的空语类, 也可能没有任何成分。 无论是哪种情况, 方位词都不需要在语音上依附名词短语。方位词的这个特征和其他附着语 素形成鲜明的对照。比如? 的 必须依附于前面的短语, 绝对不可能单用 (有个表面的

23、例外; 详 见下文 )。需要指出, 方位词单用在一些情况下对韵律有所限制, 比如 ? 上有北斗卫星 一般要 和 ?下设通信网络 之类的句子对仗才自然。不过我们看不出方位词的这个特点和附着语素 有什么必然联系, 因为 ?吗、 吧、 呢、 的 都没有类似的要求。 另一种时常遇到的分析认为, 方位词和?的 都是附着语素, 而两个附着语素不能共存, 因 此在有方位词的情况下就不能再使用 ?的 。这种说法同样不能成立, 理由如下。 第一, 很多语言, 包括汉语, 都允许连续使用附着语素: ( 26) a . 法语 je 我 le 它 lui 他 donne . 给? 我把它给他。 b. 英语 i d v

24、e 我.情态 助动 watched 看过 the 定冠词 movie . 电影 c . 汉语 做完了题了的就可以离开了。 他正午睡呢吧? 既然附着语素在汉语里都可以叠用, 把方位词前面无? 的 的原因归于方位词是附着语素显然 说不通。不仅如此, ? 的 在合适的语境里甚至可以跟自己重叠: ( 27) 她的妹妹的越野车是刚买的,?我的的都开了五、 六年了。 ? 的 叠用并不违反上面提到的附着语素不能单用的规律。 ( 27)中相关部分的句法结构如下: ( 28) np1np2我的 的 第二个 ?的 前面虽然有省略, 但是它所依附的 np2 仍旧有语音形式。所以? 的 和其他货真 价实的附着语素一样

25、, 不能单用。这和 ( 25)中的单音节方位词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 个别方位词的前面允许有 ? 的 。由于相关词素的轻读是这类例子的关键, 我们用 小号字体表示轻读: ( 29) a . 桌子的腿上有个字儿, 椅子的上没有。 b. ?西厢房的屋檐下堆了些柴火, 正房的下还空着呢。 c . * 仓库的门前是操场, 主楼的前是花园。 暂时抛开句法环境不论, ( 29)所表现出的规律是方位词虚化程度和句子的可接受性成正比。 用做方位词的?上 一般情况下已经是轻读无调, 语义范围也已经超出狭义的? 上部、 上方 , 所 以 ( 29a)最好。 ?下 在某些环境里可以轻读, 在 ( 29b)里必须轻读

26、, 其中的低元音/a/ 必须读 成中元音 ?。总体上说, ?下 比?上的 虚化程度略低, 而 ( 29b)在可接受度上也低于 ( 29a)。 ? 前 和大多数方位词一样, 仍旧保持了本义和本调, 不能轻读, ( 29c)完全不可接受。由此可 见, 一个方位词越像真正的附着语素, 反倒越能够和另一个附着语素叠用。这个结论不但和 ( 26)27)各例一致, 而且进一步证明大多数方位词不是附着语素, 因此不能用附着语素的说法 来解释对?的 的排斥。 第三, ( 29)的例子需要严格的句法条件, 即方位词前面的名词必须省略: ( 30) lpnp1np2 的 上 /?下 #104#中? 国? 语? 文

27、? 即使是 ?上 和?下 这类可以构成 ( 29)的方位词, 也不允许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名词短语带有 ? 的 : ( 31) * lpnp桌子 的上 /下 这个差别显然不是方位词在语音上是否能和? 的 叠用的问题, 而是以句法结构为依据的。 从 ( 26)到 ( 31)的所有语料都可以在本文提出的理论范围内得到解释。方位词作为从名 词中分离出来的一类, 保留着名词的基本句法特征。对 ?的 的排斥是出于运算费用的考虑, 本身和附着语素无关。但是没有?的 的介入, 方位词和前面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距离为零。如 果某个方位词的语义发生虚化, 就为该词朝依附于名词短语的方向演化提供了环境。换句话 说, 不是

28、方位词成为附着语素因而排斥? 的 , 而是方位词不再使用 ? 的 从而为个别成员向附 着语素演化提供了条件。从具体的例子来看, ? 上 作为最具有附着语素特征的方位词, 和例 ( 26)中的典型附着语素一样, 并不排斥另一个附着语素 ? 的 , 所以 ( 29a)可以接受。在 ( 31) 中不能和?的 共用, 与 ? 上 是不是附着语素无关, 而是所有方位词的一般性特征。或者说, ? 上 作为方位词不容许方位词短语内部的直接成分 (即 ( 31)的 np)带? 的 , 但自然无法控制 非直接成分 (即 ( 30)的 np1)是否带 ?的 。 六? 方位词和介词的关系 同是表达空间概念, 很多语

29、言使用介词, 汉语却要借助方位词, 而且方位词短语常常和介 词连用。显然, 方位词和介词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类, 却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认为, 连接 l 和 p的纽带是轻介词。 形式语法近年来常常用到轻成分, 其基本内涵是表达某个和句法相关而且具有一定概括 性的语义因子。比如文献中常见的轻动词 cause 和 become , 是很多动词语义中的组成部 分并且影响动词的句法行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英语和汉语的介词系统, 就会发现后者的 ?在 其实是一个 ?轻 介词, 表示抽象的空间关系, 而方位词为这种关系提供具体的区间信息。 与汉语不同, 英语的方位介词是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in

30、在语义上分解为 ? 在 和 ?里 。这也是为什么英语中有十几个表达静态空间关系的介词, 而汉语中只有一个 ?在 但 却有相应数量的方位词的缘故。 抛开技术细节不论, 这个分析和刘丹青 ( 2003)提出的框式介词是一致的, 都把印欧语中 的单一介词和汉语中的介词 - 方位词组合看作表达同样空间关系的不同形式, 其中轻介词对 应于刘的前置词, 方位词对应于刘的后置词。把方位词看作后置词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解释对 ? 的 的排斥? ? ? : 后置词也是介词, 而同属介词的前置词在汉语中也不和? 的 共用。但是我们 在第一节中看到, 方位词组对于格的需求不是介词短语的特征, 却和名词短语一致。这个事实

31、 在形式语法的框架内只能通过方位词的名词性来解释。另一方面, 排斥 ?的 的现象却可以被 看作是低费用原则的产物。 具体地说, ? 在屋里 的结构是 ( 32), 其中的 ? 部分代表与本文无关的细节: ? ?( 32)? ? ? ? ? ?pp p p 在 lp np 屋 l 里 #105#?2009年第 2期 因为英语介词 in相当于?在 里 , 所以假定 in包含轻介词 p和方位词根 l 。一种可能是把 l和 p直接套入 ( 32), l上移到 p之后二者融合成 in的形态, 姑且称为多短语理论。另一种可 能是把 in当作在句法中不可分解的词, in直接带名词性宾语, 即单短语理论: ?

32、 ?( 33)? ? ? ? ? ?pp p p in np the room 尽管 ( 32)看起来可以在结构上统一汉语和英语的方位介词, 但是从普遍语法的角度, 更传统 的 ( 33)才是正确的分析。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使动结构表明, 当一个词包含两个词性不同 的成分时, 在句法中只能表现为不可分解的单一成分, 即使在深层也不可能拥有多短语结构。 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班图语、 北美印第安语和印欧语中的其他涉及词内结构的现象 (参看 l , i 2005 ; 李亚非, 2006)。 in里包含的 p 和 l属于不同的词类, 所以不应该在句法中分解成 ( 32), 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 以简单的

33、介词形式进入句法, 即 ( 33)。 西日耳曼语中有地点代词加介词的复合形式 ( bech , 1952 ; riemsdijk , 1978)。以英语为 例: ( 34) a .therein,hereafter ,whereto b. * thatin, * thisafter , * whichto 例 ( 34a)中的地点代词在语义上等于指示代词做介词宾语 (比如 hereafter= after this), 而真正 的指示代词却不能出现在同一位置 (见 ( 34b) )。初看起来, 这个现象似乎支持英语介词的多 短语理论: 如果英语里的方位介词和汉语一样, 在句法结构中也和 l共用

34、, 那么地点代词就可 以看作是相应的指示代词宾语 + l的表现形式; 如果某种语法因素使代词的前移必须和 l结 合, 则结果只能是 ( 34a)而不可能是 ( 34b)。 我们认为 ( 34)偏向多短语理论只是假象。首先, ( 34a)仅仅是这类复合形式的一部分例 子, 还有很多例子中的介词并不表达空间关系: ( 35)therewith ,whereas ,thereby ,hereof 不表达空间关系就不应该有 l, 因此也没有 lp; 而没有 lp的 ( 32)等于单短语的 ( 33)。其次, l 的存在并非解释 ( 34)的唯一途径。即使英语介词不能在句法中分解成多短语结构, 现有的普

35、 遍语法理论仍旧可以通过构词法, 为 ( 34)提供合理的解释。 解释的依据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事实。第一, there/here 和 that/this有不同的句法行为: ( 36) a .they 他们 met 见到 the 限定词 astronauts 宇航员 ( in) 在 there/here . 那里 /这里 b.they 他们 met 见到 the 限定词 astronauts 宇航员 * ( in) 在 that place/this place /it . 那个地方 /这个地方 /它 先看 ( 36b)。 that place/ this place/ it的名词性无可争议; 所

36、以做状语时必须靠介词 in提供格, 否则不合语法。 there/here对 in的需求是可选的, 最简单的解释是这些地点代词其实不是名 词性的? ? , 所以不用赋格。用不用 in和格无关, 而是和介词短语用做另一介词的宾语 (参看例 ( 4)的 from behind the door)属于同类现象: in只起到增加语义内容的功用? ? !。第二个事实是 英语的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不能和其他词素组成复合词: ( 37) book?reading , * that?reading ; student?adm ission, * the m?adm ission #106#中? 国? 语? 文?

37、这个现象从格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已知这类代词的名词性决定它们需要格。而格的分配是句 法现象, 在词法中没有相应的机制, 所以需要格的指示代词不能成为复合词中的成分? ? 。 上述两个事实的直接后果, 就是在形式机制上决定了只有 therein这样的复合词而没有 thatin 。构词环境无格, 只有不需要格的地点代词才能不违反语法要求。至于 there为什么能 够表达 that的意义, 我们猜想有两个因素起作用。因素一是一些方位介词本来就有带地点代 词宾语的能力 (见 ( 36a) ), 而且至少在某些语境里和带指示代词宾语是同义的。比如说话者 用手指着远处的一个箱子说 in there 或者 i

38、n tha, t 都可以表示箱子内部的概念。这种同义性 为在复合词中用地点代词代替指示代词提供了原始基础。因素二是个别语法形式的普遍化, 也即从 therein推广到 hereon(因为很多讲英语的人接受 on there但是不接受 on here)和完全 不含方位介词的 therew ith 。要指出的是, 对于 ( 35)中的例子来说, 无论什么理论都不能避免因 素二。比如, 即使采用包含 lp的 ( 32)来分析英语介词, 我们仍旧要假设 l的使用从表达方位 关系的 in推广到了不表达方位关系的 w ith。所以要分析 ( 34)35), 个别语法形式的普遍化是 必须的, 不同之处仅在于

39、被普遍化的内容因理论前提不同而不同罢了, 在实质上没有优劣之 分。 ?在 表达抽象的空间关系, 符合轻成分的根本特征。表达路径 ( path)的介词, 比如? 从 , 情况要复杂一些。先看下面的例子: ( 38) sa m took some books fro m the shelf/box . ( 39) a . 他从那个书架 (上 )拿了几本书。 b. 他从这个箱子 (里 )拿了几本书。 c . 他在那个书架 * (上 )放了几本书。 d. 他在这个箱子*(里 )放了几本书。 from和其他英语介词一样, 直接带名词性宾语。 ?从 在 ( 39a)b)中可以不和方位词连用, 跟 ( 39

40、c)d)里的?在 形成对照。对于这组语料, 我们的分析如下。 ?从 的意义是路径起始点。什么是起始点取决于说话者的观点、 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各种 语用因素。如果把?书架 和?箱子 看作起始点则不用方位词, 更明显的例子是 ( 40): ( 40) 从那个书架到这个箱子有两丈的距离。 ?书架 和?箱子 也可以用来定义包含起始点的区间, 因而需要方位词。另外也不排除方位词 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 ?用起来顺手 , 所以在不改变语义的前提下以方位词短语取代名词短 语。比如很难说清?从那个书架 和 ?从那个书架上 的语义差别。? 从 和 ?在 的区别, 在于 前者的语义和方位词所表达的区间概念没有必然联系,

41、 而后者作为表达抽象空间关系的轻介 词, 不能脱离具体的区间信息而独立存在。 和汉语的?从 相比, 英语的 from可以说有轻微的歧义, 既可以像 ?从 一样表达单纯的路 径起点, 也可以表达包含起点的区间; 亦即 from 可以等于 p或 p+ l。后一种情况在语义构成 上和英语方位介词相对应, 其中 l的语义内容是英语中约定俗成的, 对箱子来说相当于 in里 的方位成分, 对书架来说相当于 on里的方位成分。非约定俗成的区间信息必须通过额外的词 项来提供, 比如 from the top of the table 或 from behind the door 。 ?从 的单纯义和 from

42、 的歧义很可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英语的动词 kill 中既包含杀的 动作也包含杀的结果, 即被杀者的死亡。而下面的例子说明汉语的? 杀 本身和死亡没有必然 联系: #107#?2009年第 2期 ( 41) 战士们杀退了敌人。 即使没有任何敌人丢掉性命, ( 41)仍旧能够成立。可见?杀 只是表达导致死亡的动作。在没 有其他信息的语境里, 这个动作的完成被理解成其自然结局的出现, 所以 ?杀了敌人 表明敌 人死了。在 ( 41)中, ?杀 的结果由 ?退 明确表述, ?杀 得以维持本意。总的说, 如果某个概 念 (事件、 关系等等 )可以分解成一个以上的组成部分, 汉语倾向于用一个词项对应一个

43、组成 部分; 动词? 杀 、 介词 ?从 、 轻介词?在 以及方位词都是这个倾向的体现。我们相信在其他词 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英语则更喜欢用单一词项表达组合概念, 因此有 kill( = 杀 + 死 )、 from( =从或者从 + 上 /里 )和众多的静态方位介词 ( = 在 + 方位词 )。 七? 总结 汉语中的方位词在本质上是依照低费用原则从名词分离出来的一类词, 除了不和汉语特 有的?的 合用以外, 在句法行为上跟名词一致。把方位词看作附着语素并不能解释前者的整 体特征, 因为在满足语法要求的前提下附着语素是可以叠用的。个别单音节方位词可能已经 或正在变成附着语素。是方位词的句法特

44、点为这种演变提供了条件, 而非演变造成了方位词 不同于名词。在语义上, 汉语中的轻介词 ?在 加上方位词等于英语中的地点介词, 但是后者 并没有在句法中表达成 pp加 lp。汉语中的 p和 l是两个不同的词, 所以各自有自己的短语; 英语中的轻介词和表方位的成分融合成一个方位介词, 在句法里只有一个介词短语, 在词法里 也以单一词素的形式参与构词。 附? 注 !有关汉语方位词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 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有历史、 方言、 语义、 认知、 比较、 教学 等等。就方位词的词性来说, 这些著作要么因为着重点不同而没有涉及, 要么可以归类于本文第一段中所罗 列的观点之一。本文仅从形式句

45、法的角度探讨方位词的归属, 不考虑其认知层面的意义。 一位审稿人指出, 个别的单音节方位词在现代汉语里不能和名词结合, 比如? * 屋左、 * 树右 。我们 认为, 这个事实不应该影响对方位词词类的探讨。首先, 由?左 和 ?右 构成的双音节方位词 (左边、 右面 )和 其他双音节方位词在句法行为上没有区别。详见第四节。其次, 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有完全相同的句法或词 法行为。比如? 使 和?让 是动词, 却不能带? 了、 着、 过 , 和大部分动词不一样。毕竟任何词类都有核心成员 和边缘成员。 %?的 的词性和句法位置与讨论无关。 ( b)treating localizers as clit

46、ics,though correct for certain members of the class ,fails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t syntactic behaviors betweenlocalizers and nouns ;( c)the locative preposition zai (在 )is best analyzed as a light p that takes a localizer phrase as comple men. t key words:localizer ,noun ,pre/postposition ,clitic ,case,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categorical deviation ,light p liu tanzhou,the pheno m enon of unergative intransitive verbs taking objec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ese unergative intransitive verbs can take objects in the constru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