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_第1页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_第2页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_第3页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_第4页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第三代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外延。有人认为“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Rickson,1976),但较为公认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L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1 柯平. 知识管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3。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并阐明知识管理,最早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探

2、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的2 和金生,熊德勇. 知识管理应当研究什么. 科学学研究,2004(1):70-75。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大型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实践。1975年,Chaparral Steel公司开始关注知识的管理并以此来确保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1980年,DEC公司采用大型知识库支持其结构化工程和销售活动;随后,Arthur D. Little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商业和政府客户开发了面向知识的系统(KBS),USAA用KBS将专家的知识传递给使用者。1985年,保尔斯特拉斯曼的信息盈利一书,使人明白了

3、知识是可以鉴别和度量的,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3 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80-8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许多知名的公司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系统方法;日本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等。同时,IBM、惠普、施乐等国际知名公司也开始实施其知识管理计划。但是,前期对知识管

4、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过多地强调“以信息为中心”、以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等理论为依据,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战略竞争优势。大部分知识管理实践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隐性知识的创造、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实施模式、人员激励、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缺乏。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产生和发展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Second 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SGKM)的概念。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是Mark W. McElroy在他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他认为,不像第一代知识

5、管理好像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第二代知识管理更考虑了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第二代知识管理更多地考虑了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过程、知识规律、知识结构、嵌套的知识域,组织学习和复杂性理论等几个方面1 奉继承. 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9-106。Ilkka Tuomi提出知识管理将从第二代进入第三代。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是以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获取为核心的;现阶段的第二代知识管理提出了隐性知识、组织学习、情景嵌套式知识和实践社区的概念,并且从实践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改变过程,其中管理措施、评价系统内容管理等是共同发

6、展的;而第三代知识管理则强调“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表示不再是静态的数据库,而是动态的、支持灵活有效思考的,强调把边界知识作为处理的重点,注重跨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过程2 Tuomi I. The Fu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7-5-5http:/ec.europa.eu/employment_social/knowledge_society/docs/tuomifkm.pdf。此外,Kostas Metaxiotis等也提出知识管理的三代划分:20世纪70-80年代是关注个人知识的第一代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关注群体知识的第

7、二代知识管理,而未来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将更加紧密地与企业战略、流程结合,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和动力3 Kostas Metaxiotis, Kostas Ergazakis, John Psarras. Exploring the Wor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greements and Disagreements in The Academic/ Practitioner Community.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5, 9(2): 6-18。并提出第三代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框架、方法、知识

8、评估系统和智力资本的标准;分析知识管理系统的投资和成本;利用新技术促进显性知识共享;在其它社会组织中应用知识管理。可以看出,上述几位学者关于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把不同组织、主体间的知识协同作为知识管理的最新发展阶段。一、 协同化是组织进化的重要趋势第一次协同化浪潮:20世纪60-70年代,以哈肯创立协同学为里程碑;第二次协同化浪潮:20世纪80-90年代,以战略协同为目标;第三次协同化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环境下的全方位协同,既包括传统资源的协同,也包括业务流程的协同、信息和知识协同等。二、 知识协同是组织实现竞争优势的必然途径1、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2

9、、知识协同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3、知识协同是激活知识资源的重要手段三、 协同知识管理的内涵罗炜等提出了协同知识管理(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CKM)的概念,即在广义企业范围内,通过将知识共享嵌入到业务过程中去管理市场环境,以及产品、过程和资源等业务发生的变化,以增强广义企业的柔性,并提高决策质量。这里与知识管理的概念相一致1 罗炜,童秉枢,田凌. 协同知识管理中利用共享本体建立产品状态模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2):191-196。2005年度蓝泰管理报告中,认为协同知识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由目标链、结

10、构链、过程链、平台链有机构成,从理念与文化、组织扁平化、执行、过程控制及方法体系、知识门户四个方面为客户提供管理思想、咨询服务(培训)、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协同知识管理以组织成长观、人本发展观、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观为基石,以实现知识型组织为最终目标。这种知识型组织将以知识为基础,以智慧为核心,以人为目的,通过团队协作实现组织的持续创新和健康成长2 蓝泰年度管理报告(2005)之二:协同知识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 2007-5-30 /。侯巍巍提出,协同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把企业成员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和企

11、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方法。它以知识和流程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分享融合到企业的日常流程运转中,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的能力提升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3 侯巍巍. 利用协同知识管理提升团队能力. 人才资源开发,2007(2):85。胡昌平、晏浩认为,协同知识管理就是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使其保持长期合作性,促进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知识管理各个环节都能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去运作。其具体内容应包括:目标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4 胡昌平,晏浩. 知识管理活动创新性研究之协同知识管理.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9

12、5-97。面向协同知识管理的内容与目标要求,按照企业知识流动的特点,构建了协同知识管理模型。沈丽宁认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组织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把企业内部各部门或人员连接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把企业成员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协同在一起,并实现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方法。它以知识和流程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共享融合到企业的日常流程运转中。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的目标。协同要素是企业内部开展知识交流和共享的保证,是协同的支撑。主要有人力协同

13、、技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四个要素,围绕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构建战略四边形,推动知识管理的良性循环。其中人员、技术、资源和流程分别是协同知识管理的主体、手段、对象和过程1 沈丽宁.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与策略研究.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1(6): 833-836。四、知识协同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与传统的协同过程不同,面向知识的协同过程以知识为核心,目的是最优地利用知识资源。Karlenzig 将知识协同定义为:它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以最大化商业绩效。Karl

14、enzig 指出:知识协同不应被限制在单一公司的围墙里2 Karlenzig W.Tap into the Power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Dimension Data. 2007-10-6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知识协同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认识知识协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著名的复杂科学研究基地圣菲研究所(SFI)的科学家霍兰开始建立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其基本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在这种理论中,系统的成员成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简称为主体。主体与环境的反复交互

15、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使系统演变和进化。凯瑟琳M埃森哈特和D查尔斯盖鲁尼克认为知识协同(Knowledge Synergy)系统是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是暂时而且变动的,他们称之为“维可牢组织(Velcro Organization),各业务单元之间的知识协同效应是在企业管理者规定的背景和环境下自然涌现的3 Kathleen M E, et.al. Eoevoling: the Only Road to Achieving Collab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2(1): 50-59。(

16、2)从协同工作角度认识知识协同。Robin 等对协同设计过程的协同知识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重点研究了协同过程中的知识交换与共享1 Samaddar S,Kadiyala S S.An Analysi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Decisions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0: 192-210。Samaddar 指出知识创新是一项高成本活动,通过协同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创新,并对主从关系知识协同进

17、行了数量建模和分析2 Robin V,Rose B,Girard P,Modelling Collabolative Knowledge Support Engineering Design Project Manager. Computers in Industry,2007, 58: 188-198 。Lin 提出了一个面向标准语义网语言的MSE 本体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和多学科设计团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与交换3 Lin H K,Harding J A. A Manufacturing System Engineering Ontology Model on the Semantic Web

18、for Inter-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uters in Industry,2007, 58: 428-437。McKelvey和 Almb 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一种“活动”4 McKelvey M,Almb H,Riccaboni M. Does Colocation Matter for Formal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the Swedish Bio-Technology-Pharmaceutical Sector. Research Policy,2003, 32: 483-501,如协作开发、协同著作和协同研发等

19、,在活动中参与各方都积极投入知识创新中,在合作协议或合作结果中,这些活动的成果是“可见的”,如专利或科学论文等。倪颖杰、许建新、恒永兴认为,知识协同就是用团队和企业的知识来协同企业的工艺设计过程,它强调“知识”反映了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的焦点,而“协同”则代表了企业的工作模式5 倪颖杰,许建新,恒永兴. 敏捷制造企业工艺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协同. 企业信息化,2003(1):56-58。知识协同就是通过对团队和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的运用,促进协同企业间以及协同企业内部的工作,提高企业自身以及协同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强调优化动态联盟内协同的企业间以及协同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上述知识协同概念主要强调利用多方

20、面的知识来支持某一方面的工作和决策。(3)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识知识协同。Anklam 指出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将以知识协同为标志的知识管理新的发展阶段称为第三代知识管理6 Anklam P.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aboration Thread.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28(6): 8-11。Leijen 和 Baets 在研究知识密集型流程再造问题时,进一步研究了多代理间知识协同问题7 Leijen H,Baet

21、s W.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Reengineering Knowledge-Intensive Processes.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3), Hawaii, USA, 2002,认为知识协同是一个知识请求者首先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某个问题,而另一个知识提供者恰好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则可以整合双方的知识,以弥补知识请求者的知识需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陈昆玉和陈昆琼认为知识协同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思想

22、之一,其目的在于获得“1+12”的知识协同效应,并对企业知识协同的分类组合及运作机理进行了分析1 陈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情报科学,2002,20(9):986-989。指出企业知识协同就是指企业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车阿大、林志航和高国军认为,知识协同处理就是权衡、综合各个知识源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最终产生一种能代表全体知识源的统一看法2 车阿大,林志航,高国军并行工程中基于信任度的知识(信息)协同问题研究机械工业自动化,1998,20(2):8-10。张中会、屈慧琼和万建军认为,知识协同指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

23、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去挖掘信息之间的一种关联,更好地整合各种信息,把它们变成一种可再利用的知识3 张中会,屈慧琼,万建军论复合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协同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3-118。上述知识协同概念主要强调知识的共享、创造和整合,与知识管理的概念比较接近。目前,有关知识协同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知识协同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解释。由于知识协同的理论基础涉及知识系统工程学和协同学等有关理论,知识协同的过程就是系统实现1+12的效应涌现过程。樊治平等面向知识系统的角度,从知识活动过程来考虑知识协同

24、的定义,认为知识协同是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由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行为主体(组织、团队、个人)协同参与的知识活动过程,是组织优化整合知识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战略手段4 樊治平,冯博,俞竹超. 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85-92。为更形象地说明知识协同概念,进一步描述了知识协同的概念模型,如图1。知识资源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协同网知识创新任务协同效应完成任务知识创新提升绩效提高能力改进关系知识流1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知识流2图1 知识协同的概念模型资料来源: 樊治平,冯博,俞竹超. 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

25、7(11):85-92五、协同知识管理和知识协同的异同从上述文献综述情况看,目前,有关协同知识管理和知识协同的研究文献并不十分丰富,尤其缺乏被普遍认可的观点,而且,这两个概念界定上还存在较大争议。国内外学者使用较多的是“知识协同”这一概念,并且是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的“知识协同”概念;“协同知识管理”主要是国内学术界的提法,国外学者使用较少。可以认为,两者都是在知识管理和协同工程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思想,都应该属于第三代知识管理的范畴,在很多方面两者是类似的。相对而言,知识协同更多表现为一种管理理念,是在概念层面上对新阶段知识管理的抽象,而协同知识管理更多表现为这种理念的一种技术解决方

26、案或者说是一种实现途径和手段。六、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系统当前协作系统对知识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张成洪等提出了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框架,但其知识框架是集中式结构,缺少对协同环境的动态和开放性的有效支持,难以适应大规模的虚拟组织环境下的知识共享1 张成洪,严正,宋亮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框架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755-759。王忠群、谢晓东认为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强大的语义模型作为支撑,同时,其动态和开放性要求提供灵活的系统体系结构和机制以便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共享和知识创新。他们结合语义网技术,对虚拟组织中资源共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

27、的知识共享框架2 王忠群,谢晓东支持虚拟组织的层次式知识共享框架技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20(1):28-31。该框架采用了分层的体系结构,它一方面使得虚拟组织成员能够方便地共享异构知识、产生创新知识、实现互操作,为虚拟组织协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得框架具有可扩展和灵活性,满足虚拟组织的动态变化需求,最终实现虚拟组织成员相互协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以期获得组织联盟的最大利益。为了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在网络协同系统中,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应用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刘海学等按照信息理解与信息服务的层次性,设计了一个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系统理论框架

28、,将知识共享和协同理论中诸要素归纳起来,如图2所示。在图2中不同的协同实体之间通过协同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工作过程和知识共享。由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多层抽象,使得描述不同层次信息的语义形式也形成一种层次化的结构体系,语义信息服务从逻辑上看,分为数据层、协同服务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四个层次,可以分别从这四个层次实现具有一定程度信息理解的知识共享和交换1 刘海学,吕钊,顾君忠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系统框架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技术,2006(4):4-6。用户层协同实体信息集成服务词语、符号协同实体协同服务层数据层应用层知识库知识库 语义信息 服务引擎图2 基于知识共享的协同系统框架资料来源:刘海学等基于知识共享

29、的协同系统框架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技术,2006(1):4-6李丹等认为,企业群的知识协同性是描述在知识的协同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企业群面向知识的战略、资源、过程、制度的内部协同及与群外竞争者、合作者的外部协同的过程。企业群运作过程中,存在三类基本机制促进合作行为的发生,分别为权力机制、市场机制(知识需求导向机制)和信任机制。面向知识合作层面,三类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约束或激励作用2 李丹,钱示清,汤兵勇基于知识的企业群协同系统模型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24(2):228-231,他们构建了基于知识的协同系统模型。七、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知识协同具有丰富的组织形式,其包括协同团队、

30、知识社区、知识联盟、知识创新型网络组织、虚拟团队等多种形式,知识协同是这些组织进行知识耦合与共享,实现有效的知识重用和快速的知识创新的最佳手段。图3描述了知识协同的一般组织模型。知识协同团队是知识协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常常是构成知识社区、知识联盟和知识创新型网络组织的基本单元。1)知识社区是人们进行信息互换、知识共享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2)知识联盟常常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企业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知识共同创造或转移。3)知识型网络组织是一种虚拟的组织形式,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连结多个组织,实现协作的知识创新。图3 知识协同的一般组织模型八、知识协同模型的研究知识协同模型研究,包括概念模型、过程模型和算法模型等,实现了知识协同的部分形式化、系统化描述。九、知识协同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协同工作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于网络化的知识协同实践与发展提供了部分技术支撑。An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