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_第1页
2016年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_第2页
2016年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_第3页
2016年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_第4页
2016年推荐北京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年度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简介1、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及应用(I10-2016-001)研究目的意义: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2011年已跃居丙类传染病发病之首,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本项目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是有效的,发展了“湿热痉”理论,制定了国家诊疗指南,达到了规范本病中医治疗、受益患儿的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1.揭示了手足口病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演变规律本项目基于文献研究和多中心、具有广泛的地区代表性的大样本临床流行性学调查研究,提出手足口病“皮肤-经脉-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假说,创新了“湿热痉”的理论。2

2、. 证实了“单独使用中医药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并筛选出有效中药和方法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中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能够缩短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皮疹消失时间、降低重症转化率等。筛选出治疗有效的中成药4种和中药方剂1个,并纳入国家诊疗指南。针对本病引起儿童口腔溃疡以及儿童服药困难等特点,本项目开创性地将中药口腔喷雾、灌肠联合应用于普通型的治疗,创立了中药喷灌疗法,可显著改善局部疼痛,缩短病程,极大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用药安全性。3. 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治疗重症手

3、足口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能够缓解患儿易惊、惊跳、呕吐等症状,缩短退热起效时间和皮疹消失时间,缩短了镇静类药物的使用时间。筛选出治疗有效的中成药2种和中药方剂1种,并纳入国家诊疗指南。4. 提出中药治疗手足口病作用机制喜炎平注射液的体内体外研究揭示了细胞因子在手足口病发病机制和中药干预机制中的作用,喜炎平通过抑制细胞外组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发挥治疗作用。热毒宁注射液体内实验则显示其具有抑制EV71病毒的作用。成果产生的价值:本项目的多项RCT临床研究结果和 “湿热痉”理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手足口病中医药临床指南”提供了有利的循证

4、证据;指导了全国中医药手足口病的规范治疗;在全国27家医疗中心开展队列研究进行推广验证,对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合并用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本项目获得的证据,国家药监局确定了“喜炎平注射液”儿童使用剂量,确保了儿童的用药安全。共获得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6篇,扩展相关课题4项,培训医师200余人。2、中国HIV感染者免疫特征研究(I10-2016-010)该成果属于感染免疫领域。成果针对宿主免疫反应在控制HIV感染疾病进展中缺乏科学系统评价的领域问题,及我国HIV感染快速进展但中国人群HIV感染免疫特征不详的实际问题,2004年起致力于中国人群HIV感染免疫特征研

5、究,从HLA分型、KIR分型到HIV快速进展易感基因;从CD8+T细胞的数量到功能;从免疫压力下病毒变异到病毒变异后宿主免疫调整,全面系统阐述中国HIV感染者免疫特征,主要发现点:(1)系列报道中国人群特征HIV感染疾病进展相关易感基因:HLA-B51型患者HIV感染疾病进展缓慢;系列报道具有中国人群特征的12条新KIR3DL1等位基因和8条新KIR3DS1等位基因及KIR与HLA相互作用位点,并首次发现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rs12252-C基因是我国人群急性HIV感染疾病快速进展易感基因。(2)发现在控制HIV疾病进展中CD8+T细胞的功能比数量更重要:CD8+T细胞的T细胞受体、抗原-抗

6、体亲和力、抗原呈递、CD8+T细胞的耗竭表型、凋亡情况均可影响CD8+T细胞的功能而影响HIV疾病进展。(3)提出并验证“有效T细胞”概念和“多重免疫屏障”理论:全面、系统描述中国人群免疫优势抗原表位分布;整体描述T细胞免疫压力下,HIV病毒变异的位点和比例;科学定量评价特异性T细胞免疫对HIV病毒变异和疾病进展的影响,提出“有效T细胞”概念和“多重免疫保护屏障”理论,并国内首次将该概念和理论应用于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初步临床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成果发表论文64篇(SCI 40篇,IF=209.208,总他引487次),申报专利3项,建立感染免疫研究团队,获批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

7、点实验室。本成果全面系统阐述中国人群HIV感染者免疫特征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不仅增补我国基于中国人群的HIV感染免疫特征研究数据,为我国HIV感染防控和疾病预警提供新指标;而且通过科学定量评价特异性T细胞免疫对HIV病毒变异和疾病进展的影响,提出“有效T细胞”概念和“多重免疫保护屏障”理论,夯实了T细胞免疫在HIV感染疾病控制中的作用,丰富了HIV感染免疫研究理论,为细胞治疗和疫苗研制提供理论依据。3、我国儿童肺炎链球菌疾病和分离菌株特性的研究(I10-2016-015)本项目属社会公益类。直至今日,肺炎链球菌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因感染死亡的首要原因。将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纳入儿童计划

8、免疫可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耐药率也明显下降。本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国内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基于社区研究证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为1.5%;在国内最早采用抗原检测方法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在儿科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占10左右。采用血清学、抗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证明肺炎链球菌为儿童肺炎的前两位细菌病原之一;并创新性采用基因检测方法证明儿童肺炎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中,超过一半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且这一比率在上世纪50-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死亡病例之间没有差别,提示抗生素使用并没有改变肺炎链球菌在致命性肺炎中地位。171株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分离株的特性研究也是

9、迄今为止国内样本量最大的多中心研究,是PCV进入国内市场前可参考的最具代表性的儿科参考资料;包括抗生素耐药性、血清型分布、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蛋白毒力因子等。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儿科肺炎链球菌耐药监测网,并率先加入了亚洲耐药性病原监测网(ANSORP)和全球儿科细菌耐药监测网(GARPEC)等地区性和全球性监测网络。本研究在国内领先,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研究结果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肺炎链球菌疾病和该病原菌血清型、耐药性等特征的认识。课题组领衔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个肺炎链球菌疾病预防等指南性文件,促进并参与了中华医学会肺炎链球菌疾病临床管理指南和中华预防医学会肺炎链球菌疾病预防指南的制定,提高了

10、临床医生对肺炎链球菌疾病及其流行病学、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预防的认识。课题组领衔编写的肺炎链球菌临床检测规范促进了国内临床检验标准化,提高了临床检测水平。这些工作对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临床检验人员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获取可靠资料,对将来卫生部门决策和维护儿童健康有重要意义,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负责人杨永弘因在肺炎链球菌方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链球菌专家委员聘请为委员之一(共18人)。项目已培养20多名博硕士。发表SCI论文共计52篇,代表性论文10篇的总影响因子37.555,共被引153次,他引114次;最高单篇他引20次。4、硬脑膜动静脉瘘与静脉窦血栓发病机制及血管内治疗的临

11、床研究(I10-2016-018)1.主要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与静脉窦血栓发病机制及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操作规程和临床效果,研究静脉入路相关应用解剖和硬脑膜动静脉瘘与静脉窦血栓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加快国产液体栓塞剂的研发。2.主要技术创新点:(1)发病机制研究:建立了重症脑静脉窦血栓的动物模型;明确了脑静脉窦血栓病理演变规律与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变化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以病理分期与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为基础的多模态重症脑静脉窦血栓个体化救治方法。(2)临床血管内治疗研究:应用面静脉眼静脉、岩下窦、岩上窦等多种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DAVF,取得良好效果;经眶直接穿刺液体栓塞剂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

12、静脉瘘使静脉、动脉入路失败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应用液体栓塞剂经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能提高栓塞效果并显著降低手术费用;在动脉入路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中将球囊再塑形技术与液体栓塞剂相结合,以提高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制订液体栓塞剂经动脉入路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操作规程;进一步强化对静脉入路相关应用解剖研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进行国产相关栓塞材料EVAL液体栓塞剂的研发。3.成果产生的价值:发现了脑静脉窦血栓的病理演变规律与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动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为选择个体化治疗模式提供了依据,并依此建立了以病理分期和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多模态脑静脉窦血栓的血流重建和脑保护救治方

13、法,为解决重症难治性脑静脉窦血栓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本组456例,总治愈率为87.6,其中静脉入路治愈率为85.0;Onyx动脉入路一次治愈率为80.6,结合静脉入路治愈率达91.1;经眶直接穿刺液体栓塞剂栓塞治愈率达100%。静脉入路和液体栓塞剂技术在具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并已开展神经介入工作的医疗单位推广,势必提高专业人员对硬脑膜动静脉瘘与静脉窦血栓这一较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造福患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医疗领域所用的导管系统和栓塞材料均为国外进口,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普及势必刺激我国材料工程学的发展,有力推动栓塞材料国产化的进程。本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

14、文37篇,举办神经介入高级培训班12次。5、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应用(I10-2016-019)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随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所致回流障碍所致溃疡、外伤感染、压迫性溃疡的人群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本病,集中于抗感染、改善循环、清创、植皮等方面,治疗费用昂贵,且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外治技术及外用药物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具有独特优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在著名外科

15、专家赵炳南、房芝萱等名老中医指导下,对本病进行了几十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经验制剂朱红膏。朱红膏由朱砂和红粉等组成,具有提脓祛腐、生肌敛疮的功效,经60年临床实践,近10万人次的应用,证明其效果肯定,受患者好评,一直以来作为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一线用药。在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朱红膏在创伤性溃疡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红膏为含汞中药外用制剂,以滴定法测定其汞含量平均值为16.72%。基础研究表明,肾脏是朱红膏的毒性靶器官。长期反复大量使用朱红膏会导致汞在体内蓄积,存在毒效剂量关系;停药后,汞能够被代谢,但血汞及肾汞清除时间相对较长。汞蓄积可以导致肾组织的脂质过氧化

16、,影响能量代谢。然而,一定剂量的朱红膏外用,可以调动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抗氧化能力,随着剂量增加,则对某些抗氧化物质活性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适量合理使用朱红膏不会引起毒性损害。朱红膏应用存在安全用药范围及安全用药周期,研究显示,朱红膏的安全用药剂量为1.08g/d,安全用药周期为6周。若临床需要应用超过6周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尿汞含量等相关指标。临床研究表明朱红膏具有解除微循环瘀滞状态、促进角朊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杀菌的作用,药物基质发挥缓释、减毒之功效。同时,朱红膏通过影响相关促愈因子的表达水平而促进皮肤溃疡的愈合,但是其疗效并未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剂量与疗效未见正

17、相关。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确定用法用量、量效及时效关系,获取朱红膏临床适应症,揭示其作用机制;评估临床应用安全性,初步探索其安全用药范围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解决含汞制剂安全性质疑问题,有利于有毒外用“祛腐生肌”类中药的合理应用,加速疮疡愈合周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胶质瘤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I10-2016-021)本项目属于神经外科学领域。胶质瘤居颅脑肿瘤的第一位,因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及花费高,成为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给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项目组围绕胶质瘤客观诊断指标缺乏、总体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筛

18、选诊疗相关分子标记物、基于分子标记物进行分子病理分型,评估肿瘤复发风险并给予差异化的治疗策略,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将医疗成果推广应用,旨在实现胶质瘤的精准诊疗,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项目组提出并着力解决了下列关键技术问题:1.发现了新型的胶质瘤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物,首次提出了染色体1q/19p多体、IL-17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1p/19缺失作为预后分子标记物的应用价值。2.明确了分子标记物在不同脑区的差异化分布特点和不同脑区预后的差异,取得重要发现并将肿瘤部位纳入预后分层体系。3.筛选出诊疗相关分子标记物(1p/19q缺失、1q/19p多体、IDH1/2突变、MGMT表达等)并进行分子

19、病理分型,解决了混合胶质瘤病理诊断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精准诊疗体系,区分高危患者和低危患者4.基于上述胶质瘤精准诊疗体系,术后评估肿瘤复发风险并给予差异化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低级别胶质瘤(WHOII级)3年生存率由87.3%提高到99.1%,间变胶质瘤(WHOIII级)3年生存率由55.1%提高到84.1%;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3年生存率由17.0%提高到41.5%,中位生存时间由20个月提高到28个月,远高于国际水平14.5个月。向全国3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该诊疗体系,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认可和好评。研究期间发表SCI文章25篇,累计影响因子65分,其中2

20、篇论著发表于脑肿瘤领域国际顶尖杂志Neuro-oncology上,累计他引次数15次,项目组在研究期间培养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1名,研究生30名,主办国内会议10余场。7、脑浅表皮层电凝热灼术治疗功能区癫痫的规范化应用研究(I10-2016-022)研究目的:手术切除癫痫患者的致痫灶多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若致痫灶与功能区重合,手术切除致痫灶会造成患者难以接受的功能障碍,因此功能区癫痫的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本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明并应用“脑功能区皮层双极电凝热灼术”(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on functional cortex,BCFC)治

21、疗功能区癫痫,在明显降低功能损伤的同时,有效的治疗了功能区癫痫。主要创新点:1. 应用动物模型,明确了“脑功能区皮层双极电凝热灼术”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原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在国内外运用双极电凝镊子热灼癫痫动物模型(猫、猴)脑浅表皮层,病理证实:合适功率下电凝热灼可以选择性的使浅层(- 层)的水平纤维变性,能阻断癫痫放电的同步化传播路径,抑制了放电的传导;而该区域深层(-层)起到主要功能作用的神经元组织结构未受损伤,保证了正常功能的发挥。2. 首次提出应用“脑功能区皮层双极电凝热灼术”治疗功能区癫痫,创建了脑皮层电凝热灼术治疗功能区癫痫技术。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此方法原理与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

22、(MST)相似(BCFC之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治疗功能区癫痫的方法),栾国明教授于2002年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大会首次提出运用BCFC治疗功能区癫痫,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3. BCFC治疗功能区癫痫与MST比较的优势:1)手术在显微镜直视下软脑膜外进行,手术瘢痕形成小;2)热灼时候镊子尖端横行垂直于脑回长轴,每隔5mm热灼一道,操作更简单;3)对脑组织牵拉少,热灼后术区干净,几乎无出血;4)根据不同脑皮层厚度,可以调整输出功率,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5)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手术感染机会;6)术后术区覆盖人工硬膜,减少了粘连及其引起的癫痫;7)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术后功能缺失少。4. 国内超过

23、50家三甲医院应用BCFC治疗功能区癫痫,证明其疗效与MST相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并发症更少,操作更简单,费用更低,非常适合在国内开展应用。5. 专用于癫痫治疗的电凝热灼仪器及镊子研发成功。成果价值:逾50家三甲医院应用BCFC治疗功能区癫痫患者,受益者过万。研究发明的“专用于癫痫治疗的电凝热灼仪器及镊子”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其在临床的应用推广,将为BCFC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更多患者受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举办技术学习班10次,培养研究生6名,进修医师100余名,该项技术编入癫痫外科学(第二版)。8、基于提高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对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机制研究(I10-20

24、16-024)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每年有35-4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CA)。我国虽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根据人口基数估计,每年至少约有60-100万人死于CA。心肺复苏术(CPR)是唯一针对CA的急救措施,但成功率很低。其原因是由于CPR主要基于经验,而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围绕CPR的关键技术问题,本项目组在CA模型、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旨在为其提供理论证据并阐明机制。目前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 创建了不同病因导致CA的大型动物模型,包括程控电刺激猪室颤模型及机械性窒息猪CA模型,已被国际复苏界认可。同时证明窒息致CA较室颤致CA器官损伤更严重,复苏更困难。2 基础

25、生命支持方面:阐明高质量胸外按压可通过改善心脑灌注提高复苏后24小时成活率和神经系统预后;首次阐明连续胸外按压较传统30:2 CPR可维持较好的冠脉灌注压及通气/血流比值,而30:2CPR对复苏后肺功能有保护作用,提出了在CPR12分钟内不需要人工通气的新理论;阐明了先除颤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优化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但对ROSC或24小时生存率无影响;证明了机械按压不能取代传统人工按压,人工按压有利于改善复苏时的血流动力、氧动力学、胸内压及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复苏后脑功能评分。3 高级生命支持方面:阐明以室颤为首发的CA,早期应用尼非卡兰有利于成功除颤,缩短复苏时间,减少除颤能量和

26、次数,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复苏后心功能障碍;阐明在复苏后即刻输入4盐水,在1小时内可使体温下降1,对心、脑、肾等诸多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为院外CPR后即刻低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阐明血管内低温(33)治疗具有心、脑保护作用,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复苏后脑功能,揭示低温治疗的器官保护作用与改善线粒体氧化呼吸链酶活性与降低线粒体膜通透性有关。4 集一系列动物研究基础,课题组与北京麦邦公司合作申请了“胸外按压强度判断的方法及具有按压能量计算和快速充电的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发明专利,实现基础到临床的转化。本项目发表论文79篇,SCI收录34篇,2篇发表在Crit Care Med (IF6.312),2篇

27、发表在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IF5.407),6篇发表在Resuscitation (IF4.167),总影响因子80.776,他引97次,多次被Circulation (IF 14.43) 等SCI杂志引用,研究成果被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引用。同时有发明专利1项。 9、近视眼影响因素、干预与诊疗模式系列研究(I10-2016-028)1.研究目的近视防治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1)近视眼属慢性病,严重性易被忽视; 2)导致近视危险因素复杂、干预方法不聚焦。为此我们开展了影响因素、个体与群体干预、遗传及预防模式的系列研究。2.主要科学发现点

28、(1)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单位,参与了国际近视眼的全基因相关性meta分析,发现了24个高危SNP。国内学生近视一级亲属的遗传度已由1994年的43.3%下降为28.9%,而环境因素的贡献逐渐增大;(2) 首先提出近视二级防治模式,近视前的一级预防监测屈光度改变,近视后的二级预防监测视盘旁萎缩弧改变。提出学校筛查、远程会诊、物联监测,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3) 在国内首先证实户外活动可降低近视患病率;同时发现近距离用眼(时间、距离和强度)、照明为近视可控的危险因素;(4) 个体与群体干预试验显示,每天户外活动3.5小时,控制电子设备1小时,写作业时佩戴低度凸透镜1-2小时,可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发

29、展。3.成果产生的价值对近视防治观念的转变:从近视只是屈光问题到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从只是屈光度评价到监测近视弧警示;从矫正近视为主到控制近视为主。北京市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出现平台期并出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62.96%下降到2015年的59.22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创新远程会诊、移动医疗,医疗信息共享,结合遗传因素、萎缩弧、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指标,对近视进展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建立近视分级防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被全球发行量第一的华尔街日报卫生医疗版、悉尼晨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着重报道;获得全国12届学生会科技论文报告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研究著有科普丛书2部

30、,研究报告12部,论文76篇(SCI论文34篇),其中50篇主要论文的引用次数939次,他引782次,24篇主要SCI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达122.721,详见查引报告。10、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药物合理使用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I10-2016-029) 医改推动分级诊疗,患者人群逐渐向基层医院转移,据统计,2015年第四季度北京市社区医院就诊人次超过1500万,其中95%需要药物治疗。我国不合理用药比例占12%-32%,药师进行有效的处方审核和用药干预可以避免70%以上的错误发生,但在基层,药师普遍存在用药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信息获取难等问题,为此,课题组联合60余家基层医院共

31、同构建合理用药体系,以期提高社区合理用药水平,宣传和普及安全用药知识,降低社区患者用药风险。1. 建立北京市基层医院用药监测数据库,对60余家医院用药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价,了解基层用药结构及变化趋势。完成分析报告57份,发布基层医疗机构信息通讯28期,发表论文27篇。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体系。(1)线上知识平台:建立药学工具网,分享药学信息,构建学习和互动的网络平台,方便快速获取药学信息。药学知识库:药品说明书(19000个)、指南和共识(5,300个)以及常用药学工具书等。编写并共享“老百姓看得懂的药品说明书-消费者用药信息(CMI)”约8000个,语言简洁通

32、俗,含特别警示、使用方法、生活注意事项、保存方法及漏服药处理等信息。药师和百姓问药专栏,回答问题2500例次。收集和分享线下培训课件590多个。建设“合理用药百科”和“社区处方点评”公众号,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和能力培训。(2)线下合理用药体系:组织基层药师共同提高,培训药学服务能力,减少用药错误,科普用药常识。制定北京市社区处方点评实施方案,在基层医院全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不合理处方由15.2%下降到4.4%,2014年底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文在全市16区县3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针对基层药师需求,编写社区安全用药指导丛书(10本)和临床药师案头参考丛书(12本)。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累

33、积53场,6800余人次,提高药师用药水平。开展安全用药社区宣教,累计127场,4100余人次,提高百姓安全用药意识。开发 “安全用药要点提示自助查询机”,百姓可通过简单的扫描条码操作快速获取用药教育和指导,在130余家单位应用,获北京市卫生局2013年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支持。3. 成果价值:减少用药差错,降低医疗纠纷,保障群众健康。经测算,不合理处方由15.2%下降到4.4%,每家参与单位每年用药差错减少0.7-4万例。节约医疗成本。有研究显示,一个用药差错的平均预期成本为88.57美元,用药差错的减少降低了医疗成本的支出。11、喉癌的诊治研究(I10-2016-035) 1.研究目

34、的 喉癌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仍停留在50%-60%,尤其是晚期患者仅为30%左右。本项目历时20年,从个体化诊疗入手,建立了一系列诊断技术和治疗规范,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喉癌的早期诊断,改变了晚期喉癌的整体治疗模式。2.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1)建立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外科手术、术前诱导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完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估和康复训练。(2)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构建分子诊断学平台 a. 分子病理诊断平台:基底膜病理浸润深度。 b. 建立喉癌差异表达基因平台。 c. 建立了外周血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检测实验平台。 (3)构建影

35、像学平台 a. 适合国人的眼耳鼻咽喉CT和MR检查体系。 b. 建立迄今国内最大的喉癌CT和MR数据库。 c. 构筑喉癌影像学诊断和研究平台。 3.成果产生的价值(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咽喉CT 和MR 检查体系,将诊断准确率由52%提高到85.6%,并受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委托,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具有行业指南性的头颈部CT、MR 扫描规范指南。(2)通过对 2000 例病例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在除外急性感染、近期手术及放疗病史后,淋巴结无论大小,表现为边缘强化伴中心坏死即为转移;采用此标准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36、3)国内外率先将微波辐射应用于PAS染色显示喉鳞状上皮基底膜,提高传统PAS染色显示基底膜的效果,为正确判断瘤细胞有无突破基底膜提供了依据。(4)在国内率先将喉癌激光微创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已应用该技术完成1000余例喉癌治疗,疗效可靠。(5)我科牵头于1995年7月20日成立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无喉者再生会,并于当年加入了亚洲无喉者联合会。(6)每年主持全国性继续教育学习班,其中头颈解剖及功能手术学习班举办21届,喉下咽癌激光学习班举办18届,通过上述学习班及国内外学术会议指导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此项工作。12、过敏性鼻炎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I10-2016

37、-036)研究目的: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缺乏根治性治疗方法。项目组在免疫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领域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主要技术创新点:1.完成我国第一个全国多中心成人AR流行病学调查,国际首报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为11.1%,地区差异显著,尘螨为我国最主要过敏原。研究入选2010年国内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2.国内创用国际标准化螨过敏原快速集群免疫治疗技术。传统免疫治疗方案中,需每周就诊一次,每次注射一针,治疗14周达到维持剂量。项目组提出的快速治疗方案,患者每周就诊1-2次,每次注射2-3针, 治疗6周即可

38、达到维持剂量,疗程缩短60%,减少就诊次数8次,且免疫治疗后Tr1升高与症状改善正相关,提出根据Tr1指标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研究连续4个月入选伀刀L月度十佳文章。3.建立药物治疗及辅助治疗体系。在主持三项药物治疗AR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基础上,明确了AR的药物治疗体系(即鼻喷激素+鼻用抗组胺药的联合用药),可分别针对AR的速发症状和持续症状进行快速和稳定的控制。开展气象要素导向的AR发病的预报及预防性治疗,通过花粉气象播报为花粉过敏的AR患者提供用药依据和预防性治疗。4.项目组在5项国家级和2项省部级课题支持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发表文章141 篇,其中,英文文章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

39、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4项。主编专著4 部。主编教材1部。快速集群免疫治疗研究入选最新美国和英国免疫治疗指南,是中国大陆唯一同时入选两大国际指南的文章,张罗教授成为两个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唯一大陆委员,受邀编写图解全球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18次受邀在世界和欧洲鼻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言,受邀主持会议14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13次。成果产生的价值:快速集群免疫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体系向全国31家医院推广应用,举办全国性过敏性鼻炎继续教育学习班、国际和国内研讨会17次,培训学员3967名。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鼻病相关继续教育讲座412讲,直接培训医生超过20000人次。同时设计生产鼻

40、腔冲洗给药装置,采用鼻腔冲洗进行辅助治疗。技术推广共治疗患者18万例。可调式鼻腔冲洗装置在8个省份使用,销售50余万套,产值达5千万。经教育部组织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在集群免疫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体系集成上有重要创新,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3、儿童抽动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I10-2016-037)本团队20余年坚持做一个项目。在国家级和省市级20余项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抽动障碍(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模式这一临床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同时结合对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探讨,提出了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 TS)的诊断标准。从基础

41、研究到临床验证,从发病机制到早期干预与康复模式,不断地将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拓展了抽动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抽动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模式,有效带领和推动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多次参加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项目组负责人被国际最权威的抽动障碍研究专家,耶鲁大学知名教授James Leckman招收为耶鲁大学博士后研修生,进而被推选为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执委和亚洲主席、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本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及经济社会效益如下:1. 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抽动障碍遗传学和功能影像学的研究,为本病

42、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内外首次在汉族TS人群中发现DRD4*7R等位基因,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强迫障碍(OCD)的遗传危险因素,首次报道抽动障碍的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和遗传印记机制。国内首次从功能影像学的角度阐释了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基底核。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实现本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以及疗效预测。2. 国内最早提出了“难治性TS”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赢得了本领域国际权威学者的认同,得到同行的公认并推广应用。3. 国内率先掌握了抽动障碍流行病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带动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开展(“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43、4. 在治疗学方面,我们率先探索并全国推广了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难治性TS和成人TS的综合治疗方案,使抽动障碍的治疗效果提高了30%,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其中TS的综合治疗方案已经纳入首都特色医疗项目,使复发的风险降低了20%。5.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在SCI收录杂志发表。主编专著8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8人,并通过学术会议、专题培训和宣传媒介,科学普及抽动障碍的诊疗知识,受众10万余人次,规范了抽动障碍的治疗技术和优化方案,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14、解毒凉血健脾法提高慢性急性肝衰竭疗效的创新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I10-2016-039)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4、者约9300万人,其中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发病急、进展迅速,短期病死率高达40%-70%。本项目在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医理论、治疗方法、预警和预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以下重要原创性成果。一、创新性提出解毒凉血健脾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针对HBV-ACLF“湿热交蒸,瘀热相搏,毒邪内蕴,弥漫三焦”的核心病机,提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三焦”的学术观点,创立了基于解毒凉血健脾法的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案。与西医治疗组相比,该方案能够使HBV-ACLF患者48周病死率下降17.1%(21.9% vs.39.0%)。其中,中期患者是该方案治疗的优势人群,其病

45、死率下降了39.7%(25.0% vs.64.7%)。二、首次发现评价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新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通过大样本队列(289例)研究发现:HBV-ACLF患者基线NLR与预后相关,NLR2.36的患者生存率高(86.0%),NLR6.12的患者生存率低(19.7%)。应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案能够降低NLR,提高生存率。三、率先建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风险预警评分系统,为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率奠定了基础。通过对1457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观察,明确了HBV-ACLF发生的高危人群,筛选出了影响HBV-ACLF发生的独立危

46、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该模型的累计评分为0-7分,其中0-3分为低风险组,HBV-ACLF的发生风险0%-4.7%,4-7分为高风险组,发生风险为26.0%-68.8%。解毒凉血健脾方案能够使HBV-ACLF发生率降低10.7%(15.4% vs. 26.1%)。四、首次阐明了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肝衰竭的主要作用机制。1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肝衰竭模型小鼠的死亡率,筛选出该方主要药物生地的有效单体是半乳糖。2半乳糖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TNF-下游细胞NF-B通路的活化,抑制caspase级联反应,抗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3解毒凉血健脾方通过阻断Notch信号通路诱导肝干细胞向成

47、熟肝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肝细胞再生。本项目承担国家级等各级课题18项,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21.21,SCI他引9次;核心期刊论文57篇,他引455次,总他引464次。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73名。牵头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等4项。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学习班11次,参加人数超过2500人次。在全国15个省市,共计23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该方案,共治疗HBV-ACLF患者3000余例。15、优先修饰内源性化合物发现口服候选药物的科学和应用价值(I10-2016-040)立项背景 化药在肿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因毒副作用和多要耐药,化疗急需高效低毒新药。与注射给药的新药

48、相比,临床最欢迎口服新药。在新药发现的多步骤中,确定候选药物是瓶颈。在分子量大于500、预测的分配系数大于5、氢键供体数大于5和氮氧原子总数大于10等决定口服候选药物命运的参数中,其余参数是分子量500的派生参数。由是,发现分子量小于500的口服化疗候选药物是本项目的深层背景。研究目标 在分子量小于500的口服化疗候选药物发现中,先导化合物选择是关键。与外源性先导化合物相比,内源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更优越。与大分子相比,内源性有机小分子寥寥无几。-咔啉、异喹啉和1,3-丙二醛是熟知的内源性神经毒性小分子,传统中从未用作先导化合物。本项目的目标是,合理修饰它们的结构,发现无神经毒性的口服化疗候选药

49、物。核心措施-咔啉和异喹啉脂溶性强,容易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转化为诱发PD的化学物质显示神经毒性。通过结构修饰降低它们的脂溶性,消除神经毒性。1,3-丙二醛的两个醛基会交联蛋白链、DNA链、蛋白质-DNA链及DNA聚合酶-DNA链,最终诱发AD。通过结构修饰封锁它的两个醛基,消除神经毒性。科学发现1)-咔啉修饰为-咔啉-3-羧酸、异喹啉修饰为四氢异喹啉-3-羧酸、1,3-丙二醛修饰为1,3-二氧环化物,可获得口服抗肿瘤剂、抗血栓剂和抗炎剂;2)氨基酸修饰的-咔啉-3-羧酸、四氢异喹啉-3-羧酸和1,3-二氧环化物,可获得口服抗肿瘤、抗血栓、抗炎、抗癌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的候选药物水平。项目成果

50、在代表药化学科的国际杂志发表了22篇研究论文、授权了22项国家发明专利、培养了15名博士和15名硕士。论文累计IF为66.177、他引389次、单篇他引57次、论文至少被读56686次。科学价值 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和炎症、发生转移和耐药。本项目获得的口服抗肿瘤、抗血栓、抗炎、抗癌转移和逆转肿瘤耐药的候选药物为解决这些肿瘤临床科学奠定了基础。16、脑干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I10-2016-045)本项目属神经外科学领域。脑干胶质瘤约占成人脑肿瘤的2-4%,儿童脑肿瘤的10-20%,手术困难,对放化疗普遍抵抗,近30余年国际研究数据显示患者总体预后未获明显改善,85%的儿童患者中位生存期仅9-12月,是国际公认颅内最恶性的肿瘤之一。本项目组依托五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历经20余年,围绕脑干胶质瘤诊疗着力提出并解决了下列关键技术问题:1)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精准手术治疗策略项目组年诊治脑干胶质瘤患者600余例,约覆盖全国年发病人数的2/3,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