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作用和特点_第1页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_第2页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_第3页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_第4页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的作用和特点一、诗歌的作用诗歌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文字的出现便有了诗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以后到现代的新诗这样一段几千年的多元化发展历史,其思想表现形式和语言展现艺术始终没有背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轨迹,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诗歌学习和运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知祖国语文,传承中华文化。诗歌是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植根于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参入、社会文人所推动,自始至终传

2、承了着中华文化传统,是祖国语言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运用能够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祖国语言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认知传统古老的祖国语言文化的璀璨辉煌、博大精深;认识中国诗歌文化深厚雄浑的人文根基,广博深邃的思想底蕴,形式多样的类型体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是西方诗歌文化无法比拟的;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弘扬祖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2、认识社会生活,提高人格品质。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不同的诗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出多样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直接而又形象地

3、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通过诗歌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时代的变迁,知晓社会历史,认识社会环境,增长社会知识,进而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优美和伟大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3、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思维创造力。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诗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诗歌作品正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形象的思维,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事、

4、物的形象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想认知态度为社会所传承,为人民所热爱。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受文字语言的震撼、文学作品的形象,唤起联想和想象,开发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通过人们创新想象力的拓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高。4、开发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溶合,思想的共鸣。从语言的度角说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

5、品,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有的简炼直白,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放纵恣肆,有的雍容典雅;有的优美浪漫,有的朴素自然。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欣赏、领悟精彩、规范的语言文字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语言表现的风格、特点和技巧进行语言练习,锤炼语言艺术,开发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审美的角度看不同的诗歌作品,通过不同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形式,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阅读、欣赏诗文的过程中结合诗文的声调、节凑、韵律,把握诗文诗意,想象描绘情景,体会诗人情感,展开美的想象,体会美的感受,从而在优美

6、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二、诗歌的特点从原始劳动号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起源初期的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和社会劳动生活;结合诗歌自劳动号子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感悟到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思想情感是诗歌的内在特点,是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质所在;语言艺术侧是诗歌的外在特点,是诗歌的具体表现形态。1、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也称“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等都属于思想的范畴,而所反应出的言词论调、笔墨文字都是其思想的情感表现形式。诗歌的内

7、在特点是抒发人的这种思想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上弄清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歌咏的是什么样的物,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事,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感知诗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进而悟赏诗人以此抒发的思想情感;诗歌习作时应该对客观存在的事和物有一个全面的思维认识,在明确的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着手创作,才能明确、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劳动是人们最基

8、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来源。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字,改变了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产生创造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字则在丰富和发展人类语言的同时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境况及发展轨迹,丰富了人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内容。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早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从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看来,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起源于获取劳动丰收的愿望,而且,劳动生活直接构成了原始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内容。因此,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诗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依靠什么

9、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据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所描述的“操牛尾,投足以歌”是一种歌舞的形式;而“歌八阕”则是歌舞的内容,表现出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对“遂草木”、“奋五谷”的生活愿望以及“建帝功”、“依地德”的社会状况。这里歌舞形式所反映的歌舞内容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诗歌既然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就会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制约。凡是社会制度和人事有重大变迁的时代,凡是新旧变革或社会动荡、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可以通过诗歌的声音,了解当代真实

10、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好恶爱憎,从而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人生。就其时代性来说,各个时代不同的诗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这样或那样地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从不同侧面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诗经中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有些诗写的是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有些诗则表现了

11、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有些诗完整地记述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具体劳动生活及劳动过程,如豳风七月、小雅无羊、周南苤苢等。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凤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完整地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是周部族起源

12、、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境界。我国诗歌自诗经、楚辞后,经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到现代新诗的历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无论其社会发展如何的变化,无论社会斗争和民族矛盾怎样的激烈,无论是怎样的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诗歌或诗句在思想内容上都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只有能够在思想内容上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本质的诗歌作品和真实反映思想情感、境界的诗人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存载并流传后世,为后人所研学和赏用。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便是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当代封建社会到处存在着的富人纸醉

13、金迷、挥霍无度,穷人挨饿、受冻、受压迫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生活事实;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象。再如: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殷夫的诗篇血字。血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色的著名诗篇,是殷夫于1929年11月为纪念“五卅”惨案四周年而作。它以一九二五年在上海产生的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题材,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示了一个革命者誓与旧世界决战,为新时代催生的豪放气势。从思想内容上看,诗的前三节表白了对“五卅”运动深切的追思。诗人以“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记录着冲突的通过”等诗化的语言,以不同的壮烈场境描写和刻画了“五

14、卅”运动的悲壮画面,再现了“五卅”运动波涛壮阔、声势浩大的斗争情景,用重复的“血液写成的大字”诗句唤起人们要牢记“这个难忘的日子”,记住敌人残酷的罪恶,记住无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在借以寄托诗人的哀思的同时,用来唤起和鼓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诗人在诗的四、五、六节,以“立起来,在南京路走!”“今日他们的天堂”、“他日他们的地狱”等澎湃的气概和洪亮有力的语句称颂了“五卅”运动,抒发了个人激情壮志,表达了自己为时代革命献身的崇高思想。最后几节诗人在“五卅”运动的归意之下,将“五”和“卅”化为二个血字,通过“二个血字不该再放辉煌”“千万的心音够坚定了”“这个日子应当即刻消毁!

15、”等诗句信念坚定地相信工农民众革命的血不会白流,坚信无产者尽责任、抖精神,在挣脱剥削压迫镣铐的斗争中,向旧世界发出冲锋的号角,用自己必需、切实的战役行动,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终将赢得革命的胜利。短短一篇不足500字符的血字,划分了三个层次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既描写和刻画了“五卅”运动的真实壮烈的场境和波涛壮阔的浩大斗争声势,又用澎湃的气概和洪亮有力的语句抒发了个人激情壮志,表达了自己为时代革命献身的崇高思想,坚信无产者尽责任、抖精神,挣脱剥削压迫的镣铐,终将赢得革命的胜利。不可谓不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诗歌发展到现代,无论是“九叶派”、“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还是目前

16、正在兴起的新的诗歌流派或新的诗人,所有的诗作都同样是无不体现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表现特点。诗歌相比其他文学作品,由于结构篇幅、节奏韵律的具体要求不同,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更为集中,也更精炼。它往往是抓住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深入发掘,用高度集中、精练,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语句予以表现。伟大的导师、诗人毛泽东同志对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着精辟的总结和论述,明确地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

17、歌是通过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来揭示和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撷取社会生活中的感情浪花来表现社会现实,展现作者的志向和抱负。人的这种思想情感既包括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抱负,也包括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潮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态度,而诗歌作者思想情感和志向抱负都是通过其诗歌中所述写的生活情感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的这种态

18、度体验决定了有情感就会有表现。神态、举动、语言、文字都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诗歌中的抒情则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情感无遗地展现出来,以为社会所甄别或接受。在中外诗歌发展历史上,凡是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诗歌,无不饱含着真挚而浓烈的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普遍喜爱。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发于诗人的内心深处,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态度体验。只有具体的、独特的、富有诗人个性,并发自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态度体验才能进入读者的内心,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诗人与读者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进而影响、激励读者,发挥社会作用。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诗歌的社会作用与小说、报告文学、议论文不同,不是靠小说的尖锐矛

19、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不是靠报告文学确凿的事实、议论文周密的论证去影响、激励读者,发挥社会作用;诗歌是凭借其真挚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艺术形象,美妙的情景交融,和谐的诗句韵律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产生思想和艺术共鸣的基础上和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岳飞的满江红,全文如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者上阕开篇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

20、烈。”意思说: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抬头远望,心怀报国之志涌动,于是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向。这里诗人通过刻划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满腔热血的思想感慨和汹涌激荡的心潮大志,给读者的思想和情绪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上阕后篇两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前句意是说: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不是我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不停的战斗,八千里路比喻的是征程,云和月形容的是艰辛,即是说在长

21、久的征途中我要以白云和明月作伴,披星戴月,不停的战斗。后句意是说:不能等了,如果就此等下去,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就只会空有悲愤。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在漫长征程中转战南北的报国信念,下句则展现了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情怀。作者下阕开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四小句,意是说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句式短促,音韵着力,简炼铿锵;特别是“何时灭?”反诘句吐露并强调了满腔的民族义愤,情感强烈,力超字意,志冲云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表达了要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雄心壮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二句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对敌愤慨

22、之语,意是我要吃敌人的肉,我要喝敌人的血,足见诗人抒发的是一种对敌寇那种不共戴天的切齿痛恨;结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意是等待收复失地,山河一统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里“待从头”三字再抒情怀,慷慨明誓,充满决心和自信。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满江红之所以能够以“气壮山河”“光照日月”影响社会、影响诗坛以至于影响历代炎黄子孙,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凭借其真挚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艺术形象,美妙的情景交融,和谐的诗句韵律以及由真挚情感所迸发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进入到了读者的心灵,千余年来为后人所共鸣,使读者在获得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的同时,获得了诗句语言、抱负志

23、向、人物形象等诸方面审美享受,为历代传颂。岳飞在这篇诗词中揭示了当代遭敌侵辱的时代背景,以真实的、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抒发了自已“精忠报国”的耿耿之心,拳拳之意。通过对岳飞满江红的诵读、欣赏、分析,可以感受得到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的思想表现特点。古今中外,一切为人们所普遍喜爱、长久流传的诗歌,莫不饱含着真挚、浓烈,而又独特的情感。没有真实、独特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没有情感,就如同书本没有文字、文章没有内容、花园没有花草、鱼缸没有游鱼般有其名,无其实,就显得空洞、僵化、枯燥无味,就无所谓诗歌了。诗歌所写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感情化。真情可以使人变得高尚,使人变得无私。诗歌因为饱含了真情而打

24、动人心,净化着人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学习、鉴赏诗歌,还是写作诗歌都要从“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入手,展开学习思考和创作实践。(3)意象思维,丰富、大胆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工具。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而想象、联想和幻想则是意象思维活动的物化表现形态。在意象思维的过程中,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等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储存在人体大脑中所构成的思想和精神材料,它们经过思维过程中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心理活动,以一定

25、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因此,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思维过程。文学艺术中,意象是思想表现得以实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 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思维包括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多种思维形式。诗歌作者在行文作诗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形象化思维的基础上,运用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

26、以词语构成的文字语句描写物象的细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志向抱负表现出来。作者的这种形象化思维就是意象思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内含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等。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的意象思维活动的结果。想象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想象(即设想或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的事、物景况。这些事、物景况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且这种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起的其他相关的人、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的其他相关的概念;是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的心理过程,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

27、,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由于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一概念而引起的其他相关的概念,内容相对比较单薄,因而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联想包括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等。幻想是指个人对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现实中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抛开违背客观规律这一实质,幻想却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指向未来的想像。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能够反映出人们美好、理想的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文学艺术中幻想则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

28、而按自己的需要和期望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在想象、联想和幻想中想象是意象思维过程的主体。诗歌意象思维中的想象力是最自由、丰富的创造性想象。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想象是诗歌意象思维的主要动力,是创造诗歌的主要手段。作者只有通过自由、丰富的想象才能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才能把社会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平凡与神奇、天上与人间等有机地联

29、系起来,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者只有凭着大胆、丰富的想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武),才能打破上下古今的限制,把自己最感动、最钟情的生活素材熔炼为诗歌的意象,创造出动人的意境,既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如果没有想象,作者再怎么“情动于中”,也无法在有限的诗句里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想象是诗人必须拥有本领。这种本领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扎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才能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景通过影象、文字、声音等形式以信息储存方式储存在诗人的大脑中,形成的意象的基本素材,经过思维过程中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深入社会

30、生活,有了丰富的想象,诗人在创作时,就会贴合社会生活实际,意象相合,浮想联翩,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如果诗人不深入生活,不了解社会,不储存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闭门造车,就不会有丰富、真实的想象,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只能是盆中之景,必然缺乏大气势,缺少民众所喜爱的生活气息。古往今来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抒发情怀的名人、名诗、名句无数,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就是卓有成就的名人、名诗、名句的杰出代表。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以山川之险为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着力描写秦蜀道路上的险峻和人性的险恶,流露出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以达言蜀道之难而喻时事艰险之目的。在这首诗中李白以惊人

31、的想象力描写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荡气回肠。他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他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凭借神奇而又丰富的想象,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无论是山高水急、林木荒寂,还是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势宏伟,境界阔大,使人耳闻目睹,如身临其境。再如

32、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意为: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绢挂你的前面。瀑布从高崖上飞一样地腾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长,让人恍惚以为那是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是那样的形象、逼真,使读者当真以为瀑布从高崖上飞一样地腾空直落,就是银河之水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给读者以无限的美感享受。李白的古朗月行也是丰富想象的典型诗篇:“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33、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在古朗月行中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及强烈的抒情、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的心中忧愤。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便是对这一昏暗局面的讽刺;“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便是诗人忧伤的表达。古代诗人杜甫(唐)的望岳、谢灵运(南朝)的泰山吟、曹植(三国)的泰山梁父行、谢道韫(晋)的泰山吟、张衡(汉)的四愁诗等都是富有丰富、浪漫,自由、奔放想象的作品,值得我们在诗歌学习中鉴赏和运用。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人类生命最高

34、的艺术。诗歌意象思维中除想象外,联想、幻想的诗句作品古往今来不乏其人,我们亦需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诗歌意象思维具有创造性与生命性的特征,是作者在认知社会生活基础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由重构。由于诗人意象思维中重复不断的思维创新,使这种独特的、自由大胆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幻想,赋予了事、物生命的形象和活力,给了人们认知和审美的启迪,使人们从习以为常的社会历史、生活、人性和大自然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唤起了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激情。诗歌的意象思维能够有效地确立篇意,使诗人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表现出来的作品能给读者明确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感觉到情感真实、身临其境;能够使诗人所要表

35、达的情感得到物化,加强了语句的快感和审美的愉悦;能够使想象、联想和幻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刻画人物、景物形象。因此,在诗歌的学习鉴赏中,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从方法上注重意象思维,学习和运用丰富、大胆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是诗歌学习实践者的一大要决。 2、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为诗歌的思想表现服务的,其艺术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体裁格式、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等外在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篇幅上的短小精悍,语言上的高度凝炼,结构上的分行排列,节奏上的音韵谐美,情感上的意境优美等外在形态则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特别是古典诗歌讲求的合辙押韵、对仗,现代诗歌追求的自由、开放

36、以及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和形式上分行排列,更是将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1)语言高度凝炼,篇幅短小精悍。诗歌的体裁格式决定了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由于诗歌是着重于抒情的文学体裁,体裁格式所决定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使其主题表现既不能如散文般用大篇幅的语言文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也不能像小说样用更大的篇幅的语言文字进行细致的形象塑造、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以实现作品的思想主题;诗歌必须采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诗歌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必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诗歌语言高度凝炼的根

37、本要求是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是诗歌强化情感及韵律、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则是诗歌凝练简约、诗句硬朗坚实、词句表情达意的需要。只有尽可能地提高字词中含情的浓度,凝炼诗歌语言语序及字词字句,将所抒之情尽可能地浓缩在最少的字句中,才能够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高度凝练,短小精悍,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如杜甫凭吊武候祠的诗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仅仅十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三顾频频天下计”是写诸葛亮隆中献策、出山辅刘,

38、“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在辅蜀两朝的一生事业中功勋卓著,鞠躬尽瘁。这里虽然没有具体描写诸葛亮的一言一行,却热情地颂赞了他自隆中献策起,至六出祁山、军中病死的毕生功勋事业,含介了他与刘备父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在蜀国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蜀国、刘备的赤胆忠心。又如鲁迅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挚友许寿裳的诗篇。诗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诉说了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和自己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感受,“寄

39、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是寄语寒星转达自己对祖国和同胞的敬意,是同胞感觉不到的,而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以示对同胞和祖国的敬意。轩辕即黄帝,这里表示祖国和人民。鲁迅自题小像短短二句话,二十八个字,既交待了自己远离祖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和自己思念、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又表达了自己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其语言字句上的高度凝炼“画龙点睛”般地将诗文自题小像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主题表现淋漓尽致,使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体现了青年鲁迅的鸿鹊之志和毕生矢志不渝奋斗的人生格言。在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凝炼、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动着

40、一个民族志士澎湃的心,激荡着一个伟大国家的民族魂,激励着当代以至历代的华厦人民特别是亿万青年为祖国献身。再如赵朴初先生悼念周恩来同志的诗句“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诗人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功劳作具体地描写,仅用“无私”二字,就高度地概括了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以及生涯中的巨大功绩和蕴含着的许多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件;诗人也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威望作具体地描写,仅用“不矜”二字,就清楚地揭示了周恩来同志在党和人民中的崇高威望。赵朴初先生“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仅仅十个字,不但赞颂了周恩来同志高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格,而且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真正的威望是在“无私”、“不矜”中建立起来的。以上诗例

41、说明尽管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并不影响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影响诗人的喻景抒情和述事言志。高度凝炼的诗歌语言,短小精悍的诗歌篇幅可以极少的笔墨、精炼的语句描写社会生活,刻画艺术形象,抒发真情实感。(2)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礼乐记)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外在节奏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内在节奏则是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只有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协调一致了,诗歌才会朗朗上口,节奏明快

42、,情感真挚,具有音乐美的感受。诗歌的节奏源于人类的劳动节奏。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常常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声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这便是最早音乐节奏的来源。当文字产生,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我国汉代辑成的淮南子道应训里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历史的事实说明诗歌的节奏,决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节奏,它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节奏和音响而产生的,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用以组织生产和相互表

43、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情感、想象意念以及诗歌结构形成、组分,各种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强烈鲜明,要求更加细腻有序。音韵是指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汉语语言文学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韵学等学科。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和历史,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要求和术语、定式,继承这份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是华厦学子的共同责任和任务。音韵学是专业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诗歌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论是读诗或是写诗,知道一点基本的韵撤知识,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要求,能够对着词牌把握住律诗和词的节奏,就能够基本满足诗歌的

44、鉴赏和习作需要了。诗歌作品中音韵具体地说是指诗歌作品的音节韵律。诗歌的韵律主要包括节奏、音律、韵脚、双声、叠韵、四声等内容要素。诗歌节奏、音律、韵脚是古诗歌韵律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自由奔放为主流的现代新诗中音律、韵脚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诗人的情感抒发,“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并取得了根本性突破,但诗歌的节奏却始终是新诗音乐感中最为重要的要求;由诗歌节奏要求产生的诗句起伏变化、语调升降回落、字词读音轻

45、重等诗歌外在表现形式则体现着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及诗歌内容的展现延伸。因此,就现代新诗来说没有押韵,可以成就为诗;但没有节奏,就无所谓诗歌,更谈不上诗歌的音韵美。优秀的现代诗歌有着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鲜明节奏和音谐韵美的音乐感。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自诗经以来,无论是楚辞、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都有谱唱,且楚辞更是诗句、音乐、舞蹈三重结合之音韵美,宋词也有很多都是配舞伴乐以展示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得益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语言。汉语不仅是象形文字,为世界各民族所仰慕,其语言的音律优美,韵律和谐,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单音节发音,与世界上任何一种

46、发音长度不一的拼音语言相比,节奏感都要强得多,是世界语言中最优美的诗歌语言。日本学者石川忠久就高度赞扬说:“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文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因其语句上高度凝炼,篇幅上短小精悍,形式上分行排列,而又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浓烈的感情,使读者闻之动心,易唱易记,更是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在这种更为精美的语言艺术中节奏、音韵是诗歌精美语言艺术的内在特点和核心要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一首节奏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著名词作。词句全文为:“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

47、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词中被毛泽东尊称为“君”的李淑一,是“骄杨”(开慧)的“好朋友”、“柳”(直荀)的夫人。1933年,李淑一在丈夫柳直荀牺牲后,结想成梦,和泪填了一首菩萨蛮惊梦词;数十年后,李淑一于1957年1月寄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看完这首词,对亲人的思念、对战友的怀念之情令其 “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于同年5月11日,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词章,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百倍关爱,感天地、泣鬼神。从韵律上看,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下阕的“舞、虎、雨”三字韵脚对照词谱

48、,与上阕韵脚及下阕“袖”字似乎不贞同韵,疑有“破韵”之嫌。但一向重视用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很清楚这一点,他在1958年12月“作者自注”中明确指出:“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不可改”是因为内在节奏(诗歌思想情感的表现)要求而“不可改”,即是为了不因韵害意而“破格”;“只得仍之”是因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协调统一,即意与声谐,浑然天成而“只得仍之”。可见诗为言志,既然格律是为了情感服务的,“情动绳墨外,笔端起波澜”(臧克家语),就没有必要胶柱鼓瑟了。这就是伟大诗人毛泽东的原意。“诗为言志”就是诗意,是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所决定的;节奏、音韵是诗味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不见诗意、没

49、有诗味的诗词句,即便合律,也无所谓诗词。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虽“破韵”,但在遵循诗词格律的前提下,根据表达需要而作点灵活变通,可以看作是其“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诗论的一种艺术尝试,同时该词又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将语言形式上的节奏因素、音谐韵美因素与词作的思想内容节奏、情感抒发节奏诸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鲜明的诗词节奏,增强了包括情感美、音乐美在内的诗词韵律美,使诗词的意美在节奏鲜明、音谐韵美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诗味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不能不称之为节奏鲜明有序,音谐韵美的好词了。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在实际咏颂欣赏中配有多种版本的配曲音乐,无论何种配曲版本或乐器配唱,其优雅之韵

50、律,明畅之节奏,深厚之情感无不得到完满的体现;伴之舞蹈时,在翩翩起舞中的音韵之美更是使人“音语联想”,“乐韵成思”,“触舞生情”,感人肺腑。中国几千年的词歌发展历程中,富于韵律美的诗词歌赋很多,除蝶恋花外,如雨霖铃、临江仙、一剪梅、虞美人、满江红和钗头凤等,都有各种配曲,唱起来都是美感十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赏析和习作诗歌时,一定要把握诗歌的节奏,结合包括矛盾冲突、感情的起伏、人物的言行与关系、自然音响的消长等在内的生活节奏变化发展以及意象思维方法,在鲜明的、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节奏调动下,充分地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进而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3)形态上分行排列,跳

51、跃自如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要求。诗歌的分行排列是由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是诗歌格式布局的要求。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样式,分行排列则是诗歌文学的体裁要求。中国诗词格律中的格,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所应遵守的格式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虽然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式要求,但分行排列却始终是诗歌文字展现的基本形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分行排列从语言文字展现上能给读者造成视觉的观赏效果,给读者明确的心理定势,使读者看到这样的分行排列形式就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其次是诗歌节奏变化的要求。分行排列使诗歌语句中词和词之间的音节停顿,使诗歌的语言表述在停顿中显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