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精练_第1页
安徽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精练_第2页
安徽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精练_第3页
安徽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精练_第4页
安徽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中考必考安徽中考必考 1616 篇文言文复习精练(一)篇文言文复习精练(一) 灵璧一中 时侠峰整理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 一、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 1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一。 2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1、时习:、时习: 2 2、说:、说: 3 3

2、、愠:、愠: 4 4、君子:、君子: 5 5、三省、三省 6 6、信:、信: 7 7、传:、传: 8 8、罔:、罔: 7 7、殆:、殆: 9 9、女:、女: 10 10、是知也:、是知也: 11 11、弘毅:、弘毅: 1212、凋:、凋: 13 13、其恕乎:、其恕乎: 三、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三、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2、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3 3、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 4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5、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 6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

3、,勿施于人。 7 7、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 四、阅读理解。四、阅读理解。 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_。 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 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五、理解背诵五、理解背诵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 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4、 。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来表示;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是:是: AAPP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

5、一句话可 以表达这种喜悦:以表达这种喜悦: 六、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六、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成语: 造句或写话:造句或写话:_ 七、开放思考题七、开放思考题 1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 一谈。一谈。 2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 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

6、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 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 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

7、真小人。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4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 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解释一、重点词语解释 念:念: 寝: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与步中庭相与步中庭 空明:空明: 月色入户月色入户 欣然:欣然: 解衣欲睡解衣欲睡 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 1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8、 2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 3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 幻的美妙境界。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语句翻译三、重点语句翻译 1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9、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四、课文内容理解四、课文内容理解 1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 1)旷达胸怀()旷达胸怀(2 2)贬谪悲凉。()贬谪悲凉。(3 3)人生感慨。()人生感慨。(4 4)赏月喜悦;()赏月喜悦;(5 5) 漫步悠闲。漫步悠闲。 3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

10、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 大意。大意。 - 记叙记叙 描写描写 议论。议论。 第一层:(第一层:(1-3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 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第二层:(4 4 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第三层:(最后 3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句)月夜问天,自喻

11、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 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 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 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现作者

12、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 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

13、轼与、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 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

14、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 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 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 游即写于此时。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15、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自我 排遣的旷达排遣的旷达 9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

16、章、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 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 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五、精选练习五、精选练习 (一)(一) 1 1解释加点的词。解释加点的词。 念无与为乐者(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怀民亦未寝怀民亦未寝 ( ) 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藻荇交横 ( ) 2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

17、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人物:人物: 起因:起因: 经过:经过: 结果:结果: 3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4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全承寺寻张怀民。怀

18、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竹柏影也。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和和_。 2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藻、荇”、是指,“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的修辞 手法。手法。 3 3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

19、是“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意思是,意思是_,成语,成语 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 (三)(三) 1 1解释下列词语。解释下列词语。 念:念: 遂:遂: 盖:盖: 但:但: 2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 3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第二层,写景,;第二层,写景, 写了写了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20、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 4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 1 1、阡陌交通、阡陌交通 2 2、无论魏晋、无论魏晋 3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 4、芳草鲜美、芳草鲜美 二、重点词语解释二、重点词语解释 1 1、欲穷其林、欲穷其林 2 2、具答之、具答之 3 3、悉如外人、悉如外人 4 4、咸来问讯、咸来问讯 5 5、黄发垂髫、黄发垂髫 6 6、并怡然自乐、并怡然自乐 7 7、便要还家、便要还家 8 8、处之志之、处之志

21、之 9 9、 寻向所志寻向所志 10 10、叹惋:、叹惋: 11 11、便扶向路:、便扶向路: 12 12、及郡下:、及郡下: 1313、诣、诣 14 14、遂:、遂: 15 15、规:、规: 1616 未果:未果: 17 17、寻:、寻: 18 18、问津:、问津: 三、理解性默写三、理解性默写 1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欲穷其林 的?的? 3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4 4、

2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5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 神情)的句子神情)的句子 。 6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a. b.b. 。 7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并解释四、写出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并解释 (1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世外桃源:与

23、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 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 冷遇。冷遇。 (4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

24、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 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五、重点语句翻译五、重点语句翻译 1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

25、 9、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 10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1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1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六、课文内容理解六、课文内容理解 1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 再寻,贯穿起来。再寻,贯穿起来。 2 2、顺序:时间先后、顺序:时间先后 3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生活幸福

26、; 民风淳朴。民风淳朴。 4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未果,寻病终。路;未果,寻病终。 5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 而后“无人问津”可知。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 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 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

27、劳动人民对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 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 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七、拓展练习七、拓展练习 1.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 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

28、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这在当时的阶级社 会中只是一种幻想,会中只是一种幻想, 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 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 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9、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 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 说都是何人所居。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 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 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4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0、?、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设下悬念, ,使故事更加离奇使故事更加离奇 5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呢?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 求自由生活求自由生活 6 6、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

31、世界*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7 7、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 靡王税。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靡王税。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 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 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32、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俎豆:祭器。)(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俎豆:祭器。) 1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3 3、假如在、假如在 2121 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 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 500500 字的作文。

33、字的作文。 爱莲说爱莲说 一、一、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可爱者可爱者 甚藩甚藩 独爱菊独爱菊 李唐李唐 濯濯 莲之出淤泥莲之出淤泥 清涟清涟 妖妖 蔓蔓 枝枝 益清益清 亭亭亭亭 净净 植植 亵玩焉亵玩焉 鲜有闻鲜有闻 同予者同予者 菊之爱菊之爱 宜乎众矣宜乎众矣 二、翻译:二、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34、,花之隐逸者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文意理解:三、文意理解: 1 1、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 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象征君子庄,象征君子庄 重、重、 质朴、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哗众取宠、 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

35、,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 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 _,_。 2 2、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衬托衬托 _,从而表现了作者,从而表现了作者 _ 。 3 3、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答: _ 4 4、“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 好的品质?好的品质? 5 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

36、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6 6、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7 7、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8 8、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

37、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 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 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 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 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

38、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 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 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 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 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 了

39、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9 9、 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 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 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1010、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

40、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 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 向上,顽强拚搏”精神。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附附 1 17 7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1、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 2、菊花、菊花 牡丹牡丹 莲莲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不慕名利、洁身

41、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 恶浊世风的鄙视恶浊世风的鄙视 3 3、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风气、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风气 4 4、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 不炫耀自己,等等不炫耀自己,等等 5 5、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 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

42、,言之有理即可。 6 6、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7 7、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陋室铭陋室铭 一、解释词语一、解释词语 山不在高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有仙则名 斯斯 惟吾惟吾 德馨德馨 鸿儒鸿儒 白丁白丁 素琴:素琴: 金经金经 丝竹丝竹 案牍案牍 劳形劳形 诸葛庐诸葛庐 二、翻译:二、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

43、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三、理解默写:三、理解默写: 1 1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 2 2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3 3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 4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 5、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 _;6 6、引孔子的话回应、引孔子的话回应_含蓄作结含蓄作结 的句子是的句子是_,_。 四、拓展

44、练习四、拓展练习 1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答: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 官府公事厌倦官府公事厌倦 2 2、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和节操?和节操? 答: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答: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 子居之,何陋之

45、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 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 前文“斯是陋室,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达到“不 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 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 3、作者的、作者的

46、“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 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 5、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47、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 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安徽中考必考安徽中考必考 1616 篇文言文复习精练(二)篇文言文复习精练(二) 灵璧一中灵璧一中 时侠峰整理时侠峰整理 三峡三峡 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 。本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 家、 家。他所著 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

48、笔绚烂,语言清 丽。 2三峡包括 、 、 。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指出下列词语的不同意义。二、指出下列词语的不同意义。 绝 沿溯阻绝( ) 哀转久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属 *属引凄异( )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能以径寸之木( ) 阙:*略无阙处(“阙”通“缺” )*不知天上宫阙( ) 或:*或王命急宣(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三、重点词语解释。三、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略无: 。略, 。“阙”通“ ”,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 亭午 夜分 曦(x) 。

49、这里指 。 3重岩叠嶂:嶂(zhng)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ng) 。 5沿溯阻绝:沿 。 溯(s) 。 6或王命急宣:或 。 宣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 御 。 疾 。 8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 。湍: 。回 。 9绝巘多生怪柏:巘(yn) 。 10飞漱其间:漱(sh) 。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 。峻 。良多 。良, 。 12属引凄异:属(zh)引 。属, 。引, 。 13、哀转久绝:哀 。 转(zhun) 。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 。 肃 。 1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沾 。 三 。 四、重点语句翻译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

50、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绝巘多生怪柏绝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 素水绿潭,回清倒影 7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五、理解性默写。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 。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 , ,虽 , 。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 。 , 。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 。 5写山高的句子是: ,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 。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 。 , 。 9 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

51、静景,也描写了“ , ”的动景,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六、课文理解六、课文理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 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 悬泉、瀑布悬泉、瀑布。 4从全文看,第 4 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5三峡一文,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

52、然景物的? 答: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 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最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 而此时的“高猿长啸”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6文章第段和第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析: 第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7归纳本文的中心 我的归纳: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 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 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8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

53、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 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 数字,描绘出了春冬三峡的秀丽景色;写秋季的景色,着 “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哀转凄婉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 来。 十一、拓展练习十一、拓展练习: : 1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 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 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20XX 年 5 月 20 日 14 时,三峡

54、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 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 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 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我的导游词: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 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 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 1: 原句: 理由 2: 原句: 3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我说:三峡的 美,你看 。 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