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_第1页
南工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_第2页
南工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_第3页
南工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_第4页
南工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1 级课程设计 题 目: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A类梁设计 学 院: 交通学院 专 业: 轨道交通方向班 级: 轨道班 姓 名: 薛学长 学 号: 指导教师: 罗老板 薛学长寄语:希望南工大学弟学妹能够按照模板自己算一遍,真心会有很多收获,尤其以后想从事结构建筑的,混凝土设计至关重要。其中,在后期预应力混凝土计算数据上我做的不是很到位,希望参考这份课设做的同学可以自己深入了解下。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梁设计(一)预应力钢筋及普通钢筋数量的确定及布置(1).预应力钢筋数量的确定及布置首先,根据跨中截面正截面抗裂要求,确定预应力钢筋数量。为满足抗裂要求,所需的有效预加力为 内力组合基本组合(用于承

2、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短期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长期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永久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表1)截面位置距支点截面的距离x(mm)预制梁自重现浇段自重二期恒载 弯矩 剪力弯矩 剪力 弯矩 剪力支点00476.97080.730159.12变截面 2000905.02428.05153.1872.45301.92142.8L/4 97503487.84238.49590.3440.371163.5779.56跨中 195004650.460787.1201551.4203#梁可变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表2)截面位置距支点截面的距离x(mm)车道荷载人群荷载最大弯矩最大剪

3、力最大弯矩最大剪力对应剪力 对应弯矩对应剪力 对应弯矩支点00251.93251.930032.6932.690变截面2000576.38287.67263.171629.559.8632.5637.13135.65L/497501269124.73126.231206.18230.6732.4617.74183.68跨中195001747.9215.6165.111241.82307.5714.267.89155.26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表3)截面位置项目基本组合短期组合长期组合 支点最大弯矩01249.50885.160807.41最大剪力01249.50885.160807.41变截面最大

4、弯矩2506.121211.171730.34830.761561.41744.84最大剪力4065.371181.982373.19822.141915.76739.13L/4最大弯矩8325.05641.086155.73458.045724.48409.78最大剪力8184.47 626.696074.91444.135686.35404.36跨中最大弯矩11178.3737.838237.7622.677649.8510.51最大剪力10299.2499.997812.9342.957433.223.19 为荷载短期效应弯矩组合设计值,由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表3查得= 8237.76; 为

5、加上现浇段的截面面积: 为截面行心到底边的距离: 为截面行心到上底面的距离: 为截面惯性矩,通过移轴定理以可求得 为截面模量: A、W为估算钢筋数量时近似采用毛截面几何性质。按跨中截面尺寸图给定的截面尺寸计算:, , , =; 为预应力钢筋重心至毛截面重心的距离:,假设= 150mm , 则=1467.12-150=1317.12mm。 则 =.07N 拟采用钢绞线,单根钢绞线的公称截面面积,抗拉强度标准值,张拉控制应力取 , 预应力损失按张拉控制应力的20%估算。所需预应力钢绞线的面积为: 3717.74用4束预应力钢筋预应力筋束的布置如下图中跨中截面 供给的预应力筋截面面积为 =3892采

6、用OVM15-7型锚具,锚垫板,金属波纹管成孔,预留孔道直径为75mm。预应力筋束的布置如下图,根据构造要求可求出=175mm。 预应力筋束的曲线要素及有关计算参数如下表4,表5.预留筋数的曲线要素表(表4)钢束编号起弯点距跨中曲线水平长度曲线方程 101998022500174803、4900010980各计算截面预应力筋束的位置和倾角(表5)计算截面截面锚固截面支点截面变截面点L/4截面跨中截面距离跨中(mm)19980195001750097500钢束到梁底距离(mm)1号束20691983.61646.23683.42502号束1700.001616.041291.38416.6315

7、03,4号束600.00561.52419.68152.10150合力点1456.331387.051119.10417.38183.33钢束与水平线夹角(度)1号束10.32510.08219.06625.080402号束10.05669.78588.65314.206903,4号束4.68594.48193.63080.32080平均值7.438357.6.2.0累计角度(度)1号束00.24291.25885.244610.3252号束00.27081.40355.849710.05663,4号束00.2041.05514.36514.6859(2)普通钢筋数量的确定及布置 设预应力筋数

8、和普通钢筋的合力点到截面底边的距离为,则 上翼缘有效宽度取下列数值中较小者:(1) (2) (3),因为承托坡度=0.2计算结果表明,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选取距支点h/2的变截面点处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复核。截面尺寸见指导书,预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应力筋束的位置及弯起角度按表采用。箍筋采用HRB335钢筋,直径为8mm,双肢箍,间距sv=200 mm;距支点相当于一倍梁高范围内,箍筋间距sv=100 mm。 (1)距支点h/2截面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首先,进行截面抗剪强度上、下限复核:为截面处剪力组合设计值,按内插法得距处的为= 预应力提高系数取1.

9、25; 验算截面(距支点)处的截面腹板宽度: ;为计算截面处纵向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截面上边缘的距离。 在本例中,所有预应力钢筋均弯曲,只有纵向构造钢筋沿全梁通过,此处的近 似按跨中截面的有效梁高取值(),取。 计算结果表明,截面尺寸满足要求,但需配置抗剪钢筋。斜截面抗剪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为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的设计剪力,比值应按(其中m为剪跨比,混凝土规范规定当时,取,此设计m小于)。重新进行补插,得: 为混凝土和箍筋共同的抗剪承载力 式中, 异号变距影响系数,对剪支梁,; 预应力提高系数,;受压翼缘影响系数,取; b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处截面腹板宽度,距支点的距离为 ,大于,超过了变截面,所以;

10、p斜截面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百分率,,(其中为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为与斜截面相交的同一弯起平面内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此计算中取0),时,取, 箍筋配筋率,将以上数据代入上式: 为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抗剪承载力 式中,在斜截面受压区端正截面处的预应力弯起钢筋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其数值可由表给的曲线方程计算, , , 距支点(1150mm)处的截面4束钢筋均已弯起 ,而且由设计可知,4束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相同,均为, 该截面的剪承载力为 说明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是足够的,并且有较大的富余。 (2)变截面点处抗剪承载能力计算首先进行抗剪强度上下限复核: 其中, , , 仍取

11、。= 计算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上、下限复合结果满足尺寸要求。 计算时 , , 所以。 =bh0 = 式中:在变截面处预应力钢筋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其数值由表查得, , ,= ,在变截面处距支点, 此处4束预应力钢筋均已弯起,每束钢筋截面面积为 =说明截面抗剪承载力是满足要求的。 (四)预应力损失计算1. 摩阻损失式中,张拉控制应力,; 摩擦系数,取= 0.25 ; 局部偏差影响系数,取=0.0015。 各截面摩阻损失的计算见表7。摩擦损失计算(表7)钢束号截面 1234支点0.480.480.480.480.004240.004730.003560.003562.482.652.242.249

12、.61变截面2.482.482.482.480.0220.02450.018410.0184112.813.6711.5611.5649.59L/4截面10.2310.2310.2310.230.091540.10210.076190.0761952.3255.8647.1647.16202.5跨中19.9819.9819.9819.980.180210.175520.081780.08178100.8399.3168.5968.59337.322.锚具变形损失反摩擦影响长度=,=式中:张拉端锚下控制张拉应力; 锚具变形值,OVM夹片锚有顶压时取4; 扣除沿途管道摩擦损失后锚固端预拉应力; 张

13、拉端到锚固端之间的距离,本例中。 当时,离张拉端x处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考虑反摩擦后的预应力损失为 , 当时,表示该截面不受反摩擦的影响。锚具变形损失的计算见表8,表9。反摩擦影响长度计算(表8)钢束号123413951395139513951294.171295.691326.411326.410.005050.004970.003430.003431242812527.61508015080锚具变形损失计算(表9)截面 1234总计支 点480480480480125.48124.53103.49103.49120.63 119.76 100.20 100.20 440.

14、78 变截面2480248024802480125.48124.53103.49103.49100.44 99.88 86.47 86.47 373.26 L/4截面10230102301023010230125.48124.53103.49103.4922.19 22.84 33.28 33.28 111.60 跨中19980199801998019980125.48124.53103.49103.490.00 0.00 0.00 0.00 0.00 3.分批张拉损失=式中,在计算截面先张拉的钢筋重心处,由后张拉的各批钢筋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预应力钢筋预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 本例中预应力

15、筋束的张拉顺序为:4-3-2-1。为张拉控制力减去了摩阻损失和锚具变形损失后的张拉力。预应力分批张拉损失的计算见表10。分批张拉损失计算(表10)截面张拉束号有效张拉力张拉钢束偏心矩 (mm)计算钢束偏心矩各钢束应力损失 (MPa)234234234支点31257.6600708.4800708.480.00 0.00 9.93 21238.230-346.04-346.040708.48708.480.00 2.45 2.45 11236.99-713.6-713.6-713.6-346.04708.48708.487.27 -0.10 -0.10 总 计7.27 2.35 12.28 变截

16、面31261.9500908.7200908.720.00 0.00 18.33 21246.85037.0237.020908.72908.720.00 8.87 8.87 11247.15-317.83-317.83-317.8337.02908.72908.728.34 5.11 5.11 总 计8.34 13.98 32.30 L/431279.07001188.9001188.90.00 0.00 25.74 21280.760924.37924.3701188.91188.90.00 21.98 21.98 11284.84657.6657.6657.6924.371188.911

17、88.916.10 18.20 18.20 总 计16.10 40.18 65.92 跨中31290.6001162.57001162.570.00 0.00 36.34 21260.7101195.91195.901162.571162.570.00 35.21 36.21 11259.231195.91195.91195.91195.91162.571162.5725.66 35.18 36.18 总 计25.66 70.40 108.73 4.钢筋应力松弛损失=式中, 超张拉系数,本例中 ; 钢筋松弛系数,本例采用低松弛钢绞线,取; 传力锚固时的钢筋应。 钢筋松弛应力的计算见表11。钢筋

18、应力松弛损失计算(表11)截面12341234支点1271.891265.321290.211280.2836.47 35.59 38.98 37.61 变截面1281.761273.111282.991264.6737.82 36.64 37.98 35.50 L/41320.491300.21274.381248.6443.25 40.37 36.81 33.37 跨中1294.171270.031276.011250.6839.53 36.22 37.03 33.64 5.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 , 式中:构件受拉区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重心处,由预加力(扣除相应阶段的应力损失)和结构自重产生的

19、混凝土法向应力。 预应力筋传力锚固龄期为t0 ,计算龄期为t时的混凝土收缩应变; 加载龄期为t0,计算龄期为t时的混凝土徐变系数; 构件受拉区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 设混凝土传力锚固龄期及加载龄期均为28天,计算时间t=,桥梁所处环境的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以跨中截面计算其理论厚度h: = 综述:,传力锚固龄期, 计算考虑龄期,查结构设计原理第236页表11-4-4可得: , 。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的计算见表12。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计算(表12)截面 支点672.35 0.00436 1.85 4969.79 0.00 2.62 0.00 2.62 76.54 变截面873.12 0.00

20、700 2.07 4964.76 1360.12 5.27 -1.65 3.62 97.62L/41204.61 0.00700 3.03 5004.83 5241.75 10.11 -8.78 1.32 74.83 跨中1437.60 0.00700 3.89 4953.44 6989.00 14.25 -13.98 0.27 66.37 6.预应力损失组合上述各项预应力损失组合情况列于表13.应力损失组合(表13)截面1234平均1234平均支点123.11129.68104.79114.72118.08113.01112.13115.52114.15113.70 变截面113.24121

21、.89112.01130.33119.37135.44134.26135.6133.12134.61 L/474.5194.8120.62146.36109.07118.08115.2111.64108.2113.28 跨中100.83138.99177.32144.32139.04105.9102.59103.4100.01102.98 (五)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1.抗裂性验算 (1)正截面抗裂性验算 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的抗裂性 正截面抗裂性验算以跨中截面受拉边的正应力控制。在载荷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应满足: 为在载荷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的应力: 、分别为阶段1、阶段2、阶段

22、3的截面惯性矩和截面重心至受拉边缘的距离: = = = 由弯矩设计值得: ,= ,= , ,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后得: 为截面下边缘的有效预压应力: = 代入得: 计算结果表明,正截面抗裂性满足要求。(2)斜截面抗裂性验算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的斜截面抗裂性验算,以主拉应力控制,一般取变截面点分别计算截面上梗肋、形心轴和下梗肋处在和在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的主拉应力,应满足的要求。 为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的主拉应力=-= 上述公式中车辆荷载和人群荷载产生的内力值,按最大剪力布置荷载,即取 最大剪力对应的弯矩值,其数值得:恒在内力值: 活载内力值: 1+= 变截面点处的主要截面几何性质由表查得

23、 各计算点的位置示意图如下。各计算点的部分断面几何性质按下表,表中,为图中阴影部的面积,为阴影部分对截面形心轴的惯性矩,为阴影部分的形心到截面形心轴的距离,为计算点到截面形心轴的距离。 计算点几何性质(表14)计算点受力阶段上梗肋处阶段10.31871.1721.60.27004 阶段20.31890.7782.70.27612 阶段30.445789.27020.35119 形心位置阶段10.4364644.789.60.28135 阶段20.4364664.3109.20.28990 阶段30.5714614.600.35118 下梗肋处阶段10.191151165.5928.40.222

24、79 阶段20.226931133.5867.30.25723 阶段30.226931249.19480.28346 变截面处的有效预应力 预应力筋弯起角度分别为: ,, 将上述数值代入,分别计算上梗肋、形心轴和下梗肋处的主拉应力。(a)上梗肋处 - (b)形心轴处 = = (c)下梗肋处 = = - =计算结果汇总于下表15计算点位置正应力剪应力主拉应力上梗肋5.8330.788-0.1046形心轴53810.8034-0.117下梗肋4.670.65-0.089计算结果表明, , 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制值= . 2.变形计算(1)使用阶段的挠度计算按短期荷载效应组合计算,并考虑挠度长期影响系数

25、,对C50混凝土, ,刚度。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挠度计算可忽略支点附近截面尺寸及配筋的变化,近似的按等截面梁计算,截面刚度按跨中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确定,即取 荷载在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的挠度值,可简化为按等效均布荷载作用情况计算: 式中: = 。 = 自重产生的挠度值按等效均布荷载作用情况计算: = =46.92mm 消除自重产生的挠度,并考虑挠度长期影响系数后,使用阶段挠度值为 = 计算结果表明,使用阶段的挠度值满足规范要求。 (2)预加应力引起的反拱计算及预拱度的设置 预加应力引起的反拱近似的按等截面梁计算,截面刚度按跨中截面净截面确定,即取 反拱长期增长系数采用 2.0。 预加力引起的跨中挠度为 式中:所求变形点作用竖向单位力P=1引起的弯矩图; 预加力引起的弯矩图。对等截面梁可不必进行上式的积分计算,其变形值由图乘法确定,在预加力下,跨中截面的反拱可按下式计算: -跨中截面单位作用力P=1时,所产生的M1图在半跨范围内的面积: Mp-半跨范围M1图重心(距支点L/3)处所对应的预加力引起的弯矩图纵坐标 Np为有效预加力,-,其中、近似取截面的损失值: -距支点L/3处的预应力束偏心距 式中:L/3截面换算截面重心到下边缘的距离,= 由曲线方程得, Mp=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