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717 课教学设计课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分析理解遵义 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 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 积极 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 命感 重点 难点 中国工农

2、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红 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讲授新课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 19281930 年,中国共产党开辟 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 大,全盛时发展到 30 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 通过阅读材 料,培养学生分 析材料、从材料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 歌 曲 导 入,激起学生学 习兴趣。 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历史年级八 学生阅

3、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体现历史的 时序性,了解长 征 前 的 中 国 国 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 “攘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 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 “围 剿” 。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 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 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

4、么会出 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 失败原因有: 主观上, 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 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 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 路线 1934 年 10 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 向贵州 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学生阅读课本 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总结 情。 了解第五次 反“围剿”的概 况,知道长征原 因,有助于理解 长征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结合地图学 习,了解长征初 期

5、受挫情况,认 识改道贵州的必 要性 教师提问: 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 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 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 红 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 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 下怀。 )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 学生阅读课本 标画重要知识 点 学生分组 讨论 知道遵义会 议的相关知识, 突出重点。 培养学生合 作学生的能力, 在讨论中进一步 认识到遵义会议 的重要性。 了解长征后 期路线,掌握长 征胜利结束的标

6、志,培养学生读 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 内容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 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 意义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从而在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是中国共产 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7、。 二、过雪山草地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 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桥 过雪山、草地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出示材料, 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

8、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 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 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 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 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 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学生阅读 课本归纳 图表述能力。 通过总结红 军遇到的困难, 使学生初步感受 长征的艰辛和红 军的英勇无畏的 精神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 254 名将帅中,有 222 人,参加过长 征

9、,占总数的 87%,其中:元帅 9 位,大将 8 位, 上将 48 位,中将 157 位。数字看长征 两则材料说明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 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 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 七律长征 1935 年 10 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 怕牺牲、 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10、神; 艰苦奋斗、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讨论: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 艰苦奋斗精神。 学生集体 朗读 通过对分析 材料培养学生从 材 料 中 提 取 信 息、总结归纳的 能力。 学生们既能 深切感受到革命 先辈们大无畏的 革命英雄主义, 又比较轻松地记 住了红军长征途 中强渡大渡河、 翻越大雪山等知 识点 习题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 进行长征( C) A、三 B、四 C、五 D、六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 ( B)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3、遵义会议后,红军

11、化被动为主动的首次重 大军事行动是(C) 。 A、强渡乌江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飞夺泸定桥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D)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召开 渡过乌江强渡大渡河 A B C D 5、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 事件? 红军长征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 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请说出这次会议 的名称。 遵义会议 (3)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至少写出两个)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等。 长征精神;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努力学习,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课堂小结长征是人类为了传播理想进行的不畏牺牲的 伟大远征,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人穿越中国国土, 他们坚信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 长征是人 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 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 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 红军的长征已经成 为历史, 但是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长征精神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