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_第1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_第2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_第3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_第4页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各种工艺设计参数 一、接触氧化池 1、容积负荷 表 1 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处理方法 项目 BOD容积负荷 (kg/m3 d) 池自身占地面积 MLSS量(mg/l) 污泥量 停运后的问题 生物接触氧化法 1.5 生物转盘 510g/m2 d 标准活性污泥法 0.6 中大大 600010000515g/m220003000 最少少大 长期停运,污泥剥长期停运,污泥剥若停运三天以上, 离量大离量大则恢复困难 2、生物膜重量 氧化池中生物膜重量一般为 620014000 mg/l ,呈悬浮状微生物 的(活性污泥)一般只有 200300 mg/l,因此可以粗略的以生物膜 重量表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

2、物数量。城市污水中生物膜重量为 1200014000 mg/l 。 3、填料 (1)填料特性比较 表 2 填料特性比较 指标 种类 碎石 (D=6cm ) 19蜂窝 15蜂窝 仿英 Floccor (波纹板) 立体波纹 日本微研式 (立体波纹) 纤维 重量 (kg/ m 3) 1300 42 31 39 45 30 3 左右 比表面积 (m2/ m 3) 110 210 170 83 100 310 5002000 空隙率 (%) 45 98 98 98 97 98.5 995080 价格 (元/ m3) 1015 300400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填料容积 V 有效 V 有

3、效=Q(C0-C1) /I 1000 式中 Q 处理水量(m 3/d ) C 0进水 BOD 浓度(mg/L) C 1出水 BOD 浓度(mg/L) IBOD容积负荷(m 3) 4、停留时间 (1)弗鲁因德利希吸附式 Q(C 0-C1)/V=2.44C1 1.98 式中 Q 处理水量(m 3/d ) C 0进水 BOD 浓度(mg/L) C 1出水 BOD 浓度(mg/L) V 填料容积(m 3) (2)停留时间 T=24V/Q=24 (C 0-C1)/ 2.44C1 1.98 5、池体高度 一般的氧化池填料高度为 3m ,底部的布水布气层高度为 0.6 0.7m,顶部的稳定水层高度为 0.5

4、 0.6m,所以总池高度一般为 4.5 5.0m。 6、供气量 (1)需氧量(R) :生物膜的需氧量(R)包括合成用氧量和内 源呼吸用氧量两部分。即: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R=a BOD+ b P 式中 R生物膜的需氧量(kg/h ) BOD 单位时间内去除的 BOD量(kg/h ) P活性生物膜数量(kg) a 、b系数 从等当量的化学反应来看,每去除 1kg BOD 需要 1kg O 2。但实 际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普通生物滤池法中,污泥负 荷低,泥龄长,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彻底,去除 1kg BOD的需氧量 可大于 1kg,系数 a通常为 1.46左右;在生物接触

5、氧化法中,污泥 负荷高,生物膜更新快,泥龄较短,有一部分 BOD物质未被氧化就 排出系统,因此去除1kg BOD 的需氧量往往低于 1kg,系数a通常 小于 1。根据实验测定,用于生物膜内源呼吸的氧量为 0.3mg/m2 h 左 右,按照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干重(kg/ m 3)可推算系数 b , 在普通生物滤池中 b=0.18。 (2)供氧量(Q s) :供氧量Qs取决于需氧量(R)和曝气装置氧 的总转移系数 K L0,当缺乏 KL0 资料时,建议按下式计算 Q s: Q s=R K/ 式中 K 为需氧量不均匀系数。在实际运转系统中水量与水质是 变化的,这样也就形成了需氧量的不均匀性,

6、水量与水质高负荷时的 需氧量往往比平均负荷时要高出很多。 在确定供气系统时必须按最大 需氧量考虑才能取得预期效果。K 值按排水制度、工艺生产等实测确 定。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为氧的水质转移系数; 为饱和溶解氧修正系数。 、 值视处 理水水质而异。 经实验测定, 生活污水的 值为 0.8 , 值为 0.9 0.95 ; 工业废水,如印染废水的 值只有 0.35 0.5 , 值为 0.78 。 为不同温度时的充氧系数,其值可由表3 查得。 表 3 不同温度及溶解氧时的充氧系数 值 溶解氧 (mg/L) 0 1 2 3 4 5 5 1.04 0.96 0.88 0.80 0.72 0.

7、63 10 1.03 0.94 0.85 0.76 0.68 0.58 温度() 1520 0.971.0 0.880.89 0.780.78 0.680.67 0.590.56 0.490.46 25 1.04 0.92 0.79 0.67 0.54 0.42 32 1.02 0.88 0.75 0.62 0.48 0.35 (3)供气量(W ) :计算出来的供氧量还需换算成空气量(W ) W= Q s/ C (m 3/h ) 式中 氧气的容重,在 20标准状态下,=1.429kg/ m 3; C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标准状态下C=0.2093。 根据上式所计算出的供气量应作压力、 温度

8、和水深的修正,后两 项影响较小,略去不计,则可按下式折算成为所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量(W 标) W 标=(1+P) 1/2 W (m3/h ) 式中 P空气的表压(kg/cm2) ,根据该式计算而得的空气量, 即 为供气系统的供气量。 标准状态下空气中含氧量(O)为 0.27kg/Nm 3,需氧量为R,空气 利用率为 ,则标准状态下供气量 Q s=R/O 。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竖流沉淀池 1、不同 BOD负荷时污泥产生量 表 4 不同 BOD负荷时污泥产生量的实验结果 BOD负荷(kg/m3 d) 1.0以下 1.5 2.0 2.5 3.0 3.6 去除每公斤 BOD产生的污

9、泥量 (kg/kg BOD) 0.18 0.31 0.35 0.42 0.58 0.70 2、竖流沉淀池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斗(下底直径一般为0.3 0.5m,倾角一般为 50 60 ) 、缓冲层(0.3 0.6m) 、沉淀澄清区、 溢流区(0.2 0.4m) 、保护层(超高部分) 。 3、澄清区 计算澄清区面积的公式为: F=Q/ 式中 F澄清区面积(m 2) Q 最大污水流量(m 3/h ) 上升流速(mm/s )或表面负荷(m 3/ m2 h) 上升流速由污水水质、 混合液浓度和污泥沉降性能决定的。 例如, 生活污水有一定的无机物,上升流速可采用稍高值;某些工业废水的 污泥由溶解状化学

10、物质合成的,质轻灰分多,上升流速宜稍低。混合 液浓度高时,上升流速宜稍低,反之亦然。 国外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差别较大,一般在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0.20.8mm/s 之间。国内设计的二次沉淀池上升流速多在0.3 0.5mm/s 之间,沉淀时间常采用1.5 2.0h ,一般为1.5h 。生物接触氧 化法二次沉淀池的工作情况有其特殊性,进水中悬浮物(污泥)浓度 较低,一般为 200300mg/L,质轻呈絮片状,沉降性能不如活性污 泥。但是,目前尚缺乏沉淀试验与实测资料,在设计时,往往仍然参 考上述活性污泥法的数据。 澄清区水深 h2计算如下: h2=Q t / F 式

11、中 Q 处理水量(m 3/h ) t 沉淀时间(h) F澄清区面积(m 2) 澄清区水深 H(m)还可按下式计算: h2=t3.6 式中 上升流速(mm/s ) t 沉淀时间(h) 4、中心管、喇叭口及反射板 设置反射板,中心管流速 V 0 采用 0.03m/s ,则中心管有效截面积 为: f 2=q / V0 中心管直径为: d0=(4 f 2/) 1/2 喇叭口直径为: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d1=1.35 d 0 反射板直径为: d2=1.3 d 1 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为: h3= q / V 1d1 V 1 取 0.02m/s 。 5、沉淀部分 沉淀区高度 h

12、2=t3.6 沉淀区有效断面积 f 1=Q/ 沉淀区总面积 F= f 1+ f2 沉淀池直径 D=(4F/) 1/2 验算:3 h 2D 才符合要求。 6、污泥斗 污泥斗呈圆截锥体形,倾角 采用 50 60 ,下底直径(D1)采用 0.3 0.5m,则污泥斗高度为: h5=(D/2- D 1/2 )tg 污泥斗容积为: W=h 5 (R 2+R r+r2) / 3 7、 沉淀池总高度: 保护层高度(h 0)、溢流区高度(h1)、 沉淀区高度(h2)、 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高度(h 3)、缓冲层高度(h4)、污泥斗高度 (h 5) H= h0+ h 1+ h2+ h3+ h4 + h5 w

13、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三、上向流斜板沉淀池 (1)池表面积(m2):f=L B,L(m)为池长,B(m)为池宽。 (2)表面负荷(m3/ m 2 h):q=q / f ,其中 q(m 3/ h )为流量。 (3) 斜板数目(块): n=(L-bsin30) sin60/ P+1 B/a, 其中 a (m) 为板长,b (m)为板宽,硬聚氯乙烯塑料板每块 a b=1.4 0.8m2;P 为 斜板放置间距,一般为50150mm ,采用100mm 者为多;该公式设 置斜板倾角为 60 ,一般为 50 60 。 (4)水流通过斜板的上升流速(mm/s):V=q/(a P n sin60),国 内运转实际证明,上升流速 V 宜控制在 11.2mm/s。 (5)斜板总面积(m2):A 1=n a b cos60 (6)沉降流速(mm/s):V S=q/ A1 (7)斜板部分停留时间(min) :T 1= b/ V (8)沉淀池直部高度(H ) : 配水区高度 H 1=1.0m(包括斜板支架的有效高度) 斜板高度 H 2=b sin60 =0.8 0.866=0.7m 清水区高度 H 3=0.6m 保护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