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_第1页
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_第2页
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_第3页
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_第4页
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公告,我院13个品种通过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约占本次通过审定品种的30%。通过审定的品种分别是:水稻:丰秀丝苗、黄广占、天优199、天优4133、玉两优28、金稻优998蔬菜:黑优2号冬瓜、油绿粗苔菜心果树:粤引澳卡菠萝、早丰黄皮、粤引尤力克柠檬、早香2号板栗、三华蜜桃(合作)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公告作者:来源: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时间:2010-01-28公告(第1号)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0年1月15日召开了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41个品种,登记2个品种

2、,准予引种1个品种,现予以公告。附件:1.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含引种品种)目录2.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登记品种目录3.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含引种品种)简介4.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登记品种简介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含引种品种)目录作物种类品种名称试验用名品种来源审定编号选育单位(个人)水稻丰秀丝苗五山丝苗/丰秀占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黄广占黄莉占/粤广丝苗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七番占三七早/922/澳雪占/番粳籼粤审稻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野丰占丰丝占

3、/野丝占粤审稻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籼粘3号中0203/九七香/五山油粘粤审稻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宏优387宏A/恢387粤审稻湛江神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优625Y华农A/华恢625粤审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内香优3618内香3A/R3618粤审稻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天优199天丰A/广恢199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天优4133天丰A/R4133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玉两优28玉S/N28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丰优88丰7A/R88粤审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优008Y华农A/佛恢008粤审稻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特优808龙特浦A/茂恢808

4、粤审稻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建优115建A/R115粤审稻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两优3309培杂3309培矮64S/恢复系3309粤审稻清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金稻优998金稻13A/广恢998粤审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Q优6号(引种)Q2A/R1005粤种引稻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玉米广糯3号YZ81-6/YZ94-1粤审玉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金莲花糯金068/莲135粤审玉广州农宝种子有限公司万糯6号W46/W47粤审玉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金玉98号金-29-591/玉-325-11粤审玉昆明耕源玉米育种有限责任公司花生汕油48粤油13/湛油30/汕油217/粤油

5、14粤审油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汕油65粤油13/粤油193/汕油413/汕油21粤审油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碧丰苦瓜M-2-9-1-1-1/F-1-4-2-3-1粤审菜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黑优2号冬瓜三水B94/台山B184粤审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优丰8号辣椒长沙牛角椒E-403/南昌羊角椒62-18-02粤审菜广州市旺优种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油绿粗苔菜心油绿粗苔四九菜心博罗县杨村镇龙兴菜场油绿菜心变异株粤审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顺宝芥兰日引-JYM019/天绿-GZF170粤审菜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果树荷花大红荔高州市荷花镇周冲村荔枝实生变异株系粤审果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东

6、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州市水果局、高州市荷花镇人民政府岭丰糯荔枝东莞市大岭山镇计岭村荔枝实生变异株系粤审果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东莞市逸品食品有限公司粤引澳卡菠萝1979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粤审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徐闻县水果蔬菜研究所早丰黄皮冰糖黄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黄皮实生苗粤审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粤引尤力克柠檬2005年从四川省安岳县引进(嫁接苗)粤审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省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研究所果树粤引双季龙眼粤引四季龙眼1992年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引进(嫁接苗)粤审果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省揭西龙源农业

7、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华蜜桃翁源县三华乡(现龙仙镇三华村)鹰嘴桃群体粤审果翁源县农业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雄1号(中华猕猴桃授粉品种)引自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果苗场的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实生苗群体粤审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早香2号板栗封果-2-1封开县长岗镇的实生“封开油栗”老树群体粤审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封开县果树研究所花卉贵妃红掌粉冠军(四倍体)/热情粤审花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朝霞红掌粉冠军/科罗拉多粤审花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航选1号醉蝶花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发育研究所引进经太空诱变的皇后醉蝶花SP4种子繁殖后代群体中

8、选育粤审花深圳市农科植物克隆种苗有限公司航选2号醉蝶花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发育研究所引进经太空诱变的皇后醉蝶花SP4种子繁殖后代群体中选育粤审花深圳市农科植物克隆种苗有限公司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登记品种目录作物种类品种名称试验用名品种来源审定编号选育单位(个人)果树南亚1号澳洲坚果澳洲坚果实生后代群体粤登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南亚2号澳洲坚果澳洲坚果实生后代群体粤登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附件3:广东省第三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含引种品种)简介1. 丰秀丝苗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五山丝苗/丰秀

9、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3天,与优优128相当。分蘖力中弱,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着粒较密,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04.6105.2厘米,穗长19.822厘米,亩有效穗17.518.5万,每穗总粒数139143粒,结实率79.2%79.9%,千粒重21.323.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7.9%,垩白粒率20%,垩白度5.0%,直链淀粉15.1%,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74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100%、100%、100%,病圃鉴定穗瘟1.72级,叶瘟12.8级;中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

10、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04.96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3.2%,减产不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8.08公斤,比优优128减产10.72%,减产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30公斤,比优优128减产2.36%。日产量3.153.2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插(抛)足基本苗,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秀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优优128相当。产量偏低,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2. 黄广占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

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黄莉占/粤广丝苗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6天,比优优128长13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姿直,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03.7105.1厘米,穗长19.321.5厘米,亩有效穗19.119.7万,每穗总粒数122145粒,结实率81.8%87.4%,千粒重21.922.8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2.4%,垩白粒率58%,垩白度19.8%,直链淀粉15.9%,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75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4.12%100%、87.50%100%、88.89%100%,病圃

12、鉴定穗瘟1.51.7级,叶瘟12级;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7.67公斤和487.0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分别增产2.23%和1.58%,增产均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30公斤,比优优128增产10.96%。日产量3.303.58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插(抛)足基本苗,早施重施分蘖肥,增加有效分蘖数。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广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8长1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3、审定通过。3. 七番占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三七早/922/澳雪占/番粳籼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7天,2008年比粤香占长3天,2009年比优优128长4天。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结实率较高,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中。科高95.398厘米,穗长20.621.3厘米,亩有效穗17.620.2万,每穗总粒数125142粒,结实率84.4%93.5%,千粒重18.520.1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3.4%,垩白粒率13%,垩白度6.0%,直链淀粉16.4%,胶稠度80毫米,食味品质分78分。高抗稻瘟病,中B、

14、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4.12%100%、93.75%100%、94.44%100%,病圃鉴定穗瘟1.72级,叶瘟1.72.3级;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85.6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2.24%,减产不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41.31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7.97%,减产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78公斤,比优优128增产1.70%。日产量2.983.2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七番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8长4天。产量偏低,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15、,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4. 野丰占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丰丝占/野丝占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33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98.5100.5厘米,穗长20.021.2厘米,亩有效穗20.721.9万,每穗总粒数109126粒,结实率84.8%94.6%,千粒重18.419.5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7.6%,垩白粒率36%,垩白度16.5%,直链淀粉14.6%,胶稠度82毫米

16、,食味品质分82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2.35%85%、90%93.75%、87.9%88.89%,病圃鉴定穗瘟1.52.3级,叶瘟1.72级,中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94.01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0.11%,减产不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26.8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42%,增产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4.1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99%。日产量3.123.21公斤。栽培技术要点:及时露晒田,适施中期肥以增加每穗粒数。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野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香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

17、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5. 广籼粘3号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中0203/九七香/五山油粘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5天,比优优128长12天。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中。科高99.6106.3厘米,穗长19.221厘米,亩有效穗20.021.1万,每穗总粒数119136粒,结实率77.6%89.8%,千粒重19.520.4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3.6%,垩白粒率46%,垩白度19.0%,

18、直链淀粉16.1%,胶稠度70毫米,食味品质分75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4.12%100%、100%、97.22%100%,病圃鉴定穗瘟1.52.3级,叶瘟12.5级;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8.82公斤和470.05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分别减产4.66%和1.97%,减产均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60公斤,比优优128减产0.84%。日产量3.063.48公斤。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增施花肥和穗肥,促大穗和提高结实率。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籼粘3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8长12天。产

19、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6. 宏优387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湛江神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宏A/恢387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32天,比中9优207长35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叶色绿,叶姿直,穗大粒多,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08.2110.7厘米,穗长21.722.5厘米,亩有效穗18.822.4万,每穗总粒数148153粒,结实率73.3%82.3%,千粒重20.623.6克。米质未达优质等

20、级,整精米率50.4%,垩白粒率46%,垩白度21.1%,直链淀粉26.8%,胶稠度49毫米,食味品质分69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7.5%、90%、83.3%,病圃鉴定穗瘟6.5级,叶瘟3.5级;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年早造初试,平均亩产455.3公斤,比对照种中9优207增产5.52%,增产不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49.02公斤,比中9优207减产2.11%,减产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71公斤,比中9优207增产19.49%。日产量3.403.59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和乐东冬春制种,母本与第一期

21、父本的时差为32天左右,叶龄差为7叶,以叶龄差为主;在广东、广西南部秋制,母本与第一期父本时差为5天,叶差为5.8叶,以时差为主。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宏优38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中9优207长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7. 华优625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Y华农A/华恢625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2135天,比优优128长25天。植株较高,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

22、强,耐寒性中弱,后期熟色好。科高115.1115.4厘米,穗长21.221.6厘米,亩有效穗16.118.8万,每穗总粒数139148粒,结实率81.0%86.5%,千粒重22.623.4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6.5%,垩白粒率58%,垩白度23.9%,直链淀粉28.8%,胶稠度40毫米,食味品质分7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7.5%、80%、74.2%,病圃鉴定穗瘟5.5级,叶瘟2.8级;中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7.0公斤和469.47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分别增产3.73%和0.38%,增产均不显著。

23、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30公斤,比优优128增产5.70%。日产量3.283.48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早造种植要适当提早播种,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把抽穗扬花期安排在日平均温度26以上、昼夜温差较小的季节,以提高异交结实率。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62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8长2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8. 内香优3618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内香3A/R

24、361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比粤香占长13天。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中集,着粒稍疏,抗倒力弱,耐寒性中强。科高110.6113.6厘米,穗长23.2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21125粒,结实率74.2%80.8%,千粒重28.428.7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5.6%57.3%,垩白粒率53%62%,垩白度21.8%29.6%,直链淀粉16.0%16.6%,胶稠度6472毫米,长宽比2.62.8,食味品质分7075。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0.0%、88.0%和78.6%,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中抗穗瘟;感白叶枯病,对

25、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7公斤和453.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增产14.55%和12.0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均列同组第一。2009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5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6.06%。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制种技术要点:在父本7期末、8期初,亩用“九二”1克喷施父本,以提高父本高度。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内香优36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香占长1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

26、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9. 天优199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199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114天,比优优122长4天。株型适中,分蘖力、抗倒力均为中强,剑叶较长,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中。科高97.8108.5厘米,穗长20.9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45粒,结实率78.2%81.8%,千粒重28.128.2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2.5%65.5%,垩白粒率40%70%,垩白度13.4%37.0%,直链淀粉20.0

27、%,胶稠度6278毫米,长宽比3.4,食味品质分7981。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0.5%、91.4%和92.2%,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7.5公斤和507.0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9.53%和4.24%,2007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名列同组第二,2008年增产不显著,名列同组第一。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9公斤,比优优122增产7.02%。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一、第二期父本分别比母本早播25天和

28、18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19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2长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0. 天优4133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天丰A/R4133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6天,与中9优207相当。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89.4105.5厘米,穗长23.324.5厘米,亩有效穗17.219.7万,每

29、穗总粒数119163粒,结实率75.2%89.5%,千粒重21.422.9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9.1%,垩白粒率45%,垩白度16.2%,直链淀粉24.4%,胶稠度30毫米,食味品质分7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5%、100%、95.5%,病圃鉴定穗瘟4级,叶瘟3.5级;高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8公斤和443.10公斤,比对照种中9优207分别减产0.39%和3.40%,减产均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99公斤,比对照种中9优207减产3.70%。日产量3.493.52公斤。栽培技术要点:特

30、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在省内秋制,母本比父本早播32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413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中9优207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1. 玉两优28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玉S/N28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2天,与优优128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有效穗多,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08.5108

31、.6厘米,穗长19.921.1厘米,亩有效穗18.119.7万,每穗总粒数115138粒,结实率83.1%88.1%,千粒重22.324.2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6.5%,垩白粒率68%,垩白度31.6%,直链淀粉25.9%,胶稠度36毫米,食味品质分66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5%、90%、92.4%,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3.3级;中抗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8.4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4.38%,增产不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68.42公斤,比优优128减产2.58%,减产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

32、91.93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1.50%。日产量3.393.55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父本分两期播种,第一期比母本早1天,两期父本间隔以45天为宜。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玉两优2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2. 丰优88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丰7A/R8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与优优128相当。植株较高,株

33、型中集,分蘖力中弱,穗大粒多,谷粒有芒,抗倒力中,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10.8114.9厘米,穗长21.6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35141粒,结实率79.9%82.1%,千粒重26.328.5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9.5%50.6%,垩白粒率18%28%,垩白度4.6%15.9%,直链淀粉15.9%16.4%,胶稠度7175毫米,长宽比2.83.0,食味品质分7172。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18.4%、50.0%和49.6%,但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

34、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9.9公斤和421.2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2.56%和0.30%,增产均不显著,2007年其产量名列同组第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2.21%。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在合肥地区制种,父、母本时差4042天,叶差8.89.2叶。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优8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3. 华优008审定编号

35、:粤审稻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Y华农A/佛恢00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1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03.5108.0厘米,穗长19.621.7厘米,亩有效穗18.519.6万,每穗总粒数129138粒,结实率83.6%88.2%,千粒重21.222.0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4.4%,垩白粒率36%,垩白度12.2%,直链淀粉23.3%,胶稠度31毫米,食味品质分7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5%、100%

36、、98.5%,病圃鉴定穗瘟1级,叶瘟1.8级;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3.4公斤和492.37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增产13.99%和16.16%,增产均达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94公斤,比粤香占增产22.42%。日产量3.623.76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在广东中部制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8天,第二期父本与母本同时播。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0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香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

37、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4. 特优808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龙特浦A/茂恢808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7天,2008年与优优128相当,2009年比优优128长7天。植株较高,分蘖力中强,叶色绿,叶姿直,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10.2115.0厘米,穗长21.221.5厘米,亩有效穗16.316.8万,每穗总粒数127129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8.128.6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3.4%,垩白粒率98%,垩白度59.3%,直链淀粉25

38、.0%,胶稠度38毫米,食味品质分71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2.5%、80%、65.2%,病圃鉴定穗瘟3级,叶瘟4.5级;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2009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0.9公斤和496.8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8分别增产4.65%和3.33%,增产均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23公斤,比优优128减产0.71%。日产量3.413.63公斤。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在茂名秋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4天;父本行要插足基本苗并及早攻苗。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8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20

39、08年与对照种优优128相当,2009年比优优128长7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5. 建优115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建A/R115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33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弱,叶色绿,叶姿直,穗大粒多,着粒密,谷粒有短芒,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99.5102.2厘米,穗长20.421.1厘米,亩有效穗14.618.1万,每穗总

40、粒数149粒,结实率81.0%81.6%,千粒重23.223.9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7.0%,垩白粒率44%,垩白度21.6%,直链淀粉27.0%,胶稠度46毫米,食味品质分7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7.5%、100%、92.4%,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2.8级;中感白叶枯病。产量表现: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8.3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0.77%,增产显著;2009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41.71公斤,比粤香占增产4.21%,增产不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2.56公斤,比粤香占增产11.90%。日产量3.323.56公斤。栽培技术要点

41、:适当密植,早施、重施分蘖肥,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本省和广西南部秋制,时差1314天,叶差4.84.6叶;海南省三亚市和乐东县冬春制种叶差5.8叶,时差2325天。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建优11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香占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6. 培两优3309审定编号:粤审稻选育单位:清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培矮64S/恢复系3309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

42、,与培杂双七、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强,有效穗多,抗倒力中,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02.0108.3厘米,穗长20.4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36148粒,结实率79.1%79.9%,千粒重20.9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1.0%63.4%,垩白粒率35%37%,垩白度6.3%22.6%,直链淀粉26.4%28.3%,胶稠度4458毫米,长宽比3.03.2,食味品质分7073。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95.6%,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产量表现:2006、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

43、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7.6公斤和426.5公斤,2006年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7.16%,2008年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4.9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3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26%。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制种技术要点: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提前23天播种。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两优3309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培杂双七、粤香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7. 金稻优998审定编号:

44、粤审稻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998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2116天,与博优998相当。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剑叶较长,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倒力中,耐寒性中。科高109.1112.2厘米,穗长22.8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61粒,结实率80.4%84.9%,千粒重23.123.7克。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8.1%72.4%,垩白粒率82%,垩白度38.5%40.2%,直链淀粉22.7%,胶稠度5870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677。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23.0%、51.4%和

45、38.3%,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感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2.3公斤和499.0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7.05%和7.90%,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均名列同组第一。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2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6.93%。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第二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8天,父母本行比2:12或2:14。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稻优99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博优998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未

46、达优质标准,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18. Q优6号(引种)编号:粤种引稻选育单位: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引种单位:清远市农业局品种来源:Q2A/R1005审定情况:2005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梅州市农业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公告准许推广。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全生育期早造124125天,晚造

47、111112天,中造127129天,与天优998相当。2004、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试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5.6%,垩白粒率22%,垩白度3.6%,直链淀粉15.2%,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3.0。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0.48%、100%和94.44%,田间发病轻;高感白叶枯病。2009年晚造耐寒性模拟鉴定为中强。产量表现:2006年至2009年清远市种子站在该市清新、英德、阳山、连南等县进行多点引种试验,亩产多数在500公斤以上。作早造种植比天优998明显增产;晚造种植产量与天优998相当;中造种植比天优998增产,

48、比冈优22减产。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省品审会审定意见:Q优6号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全生育期与天优998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清远市种植,其中属中北稻作区的作早、晚造种植,属粤北稻作区的作中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19. 广糯3号审定编号:粤审玉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YZ81-6/YZ94-1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183天,比香白糯短1天。植株整齐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9211厘米,穗位高7475厘米,穗长18.819.1厘米,穗粗4.95.1厘米,秃顶长1.

49、71.9厘米。单苞鲜重288克左右,单穗净重214223克,单穗鲜粒重142148克,千粒重277312克,出籽率66.32%66.46%,一级果穗率80%81%。果穗筒型,籽粒白色,糯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1.39%4.49%,果皮厚度测定值62.0484.12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5.6分和85.1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抗倒力中强。产量表现:2007、200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97.4公斤和845.3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分别增产19.39%和17.5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96

50、0.2公斤,比香白糯增产19.12%。栽培技术要点:亩植33003800株为宜,授粉后1822天收获。制种技术要点:父本分二期播,在广州地区春制第一期父本应比母本迟播10天,秋制则迟播7天,隔5天后播第二期父本。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糯3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与对照种香白糯相当。丰产性好,籽粒白色,直链淀粉含量1.39%4.49%,糯性较好。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20. 金莲花糯审定编号:粤审玉选育单位:广州农宝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金068/莲135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4天,比香白糯长12天。植株

51、整齐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17221厘米,穗位高8182厘米,穗长19.520.0厘米,穗粗4.85.0厘米,秃顶长0.81.2厘米。单苞鲜重279323克,单穗净重218239克,单穗鲜粒重148161克,千粒重304319克,出籽率67.36%67.83%,一级果穗率86%92%。果穗锥型,籽粒紫白相间,直链淀粉含量1.13%1.75%,果皮厚度测定值77.3378.18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5.2分和85.5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和茎腐病,高抗大、小斑病;抗倒力中强。产量表现:2008、2009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

52、53.1公斤和988.8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分别增产18.62%和26.9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65.3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32.82%。栽培技术要点:亩植35004000株为宜,授粉后20天收获。制种技术要点:在广州地区秋制父本分二期播,第一期父本比母本迟播5天,隔3天后播第二期父本。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莲花糯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对照种香白糯长12天。丰产性好,籽粒紫白相间,直链淀粉含量1.13%1.75%,糯性较好。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21. 万糯6号审定编号

53、:粤审玉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W46/W47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283天,与香白糯相近。植株整齐紧凑,株叶形态好,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23230厘米,穗位高7280厘米,穗长18.0厘米左右,穗粗4.84.9厘米,秃顶长0.10.4厘米。单苞鲜重283298克,单穗净重210215克,单穗鲜粒重141142克,千粒重279291克,出籽率65.58%67.39%,一级果穗率86%89%。果穗锥型,籽粒白色,直链淀粉含量0.91%1.67%,果皮厚度测定值73.8174.82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4分和87.9分。抗病

54、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抗倒力中强。产量表现:2008、2009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34.6公斤和894.4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分别增产16.04%和14.8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976.7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21.54%。栽培技术要点:亩植35004000株为宜,授粉后24天左右收获。制种技术要点:父本分二期播,在华北春制第一期父本(50%)与母本同时播种,隔5天后播第二期父本(50%)。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万糯6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与对照种香白糯相当。丰产性好,籽粒白色,直链淀粉含

55、量0.91%1.67%,糯性较好。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22. 金玉98号审定编号:粤审玉选育单位:昆明耕源玉米育种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金-29-591/玉-325-11特征特性:普通玉米单交种。春植全生育期103104天,比农大108短12天。植株整齐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熟色好。株高24825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左右。穗长21.121.2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长1.01.3厘米。果穗筒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粒重149166克,千粒重290302克,出籽率80.94%82.44%,容重819.8克/升,粗蛋白8.99%。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抗倒力强。产量表现:2007、200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43.03公斤和525.73公斤,比对照种农大108分别增产16.39%和11.38%,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522.18公斤,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9.85%。栽培技术要点:一般亩植3800株。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1:5,一期母本(70%)与父本同期播种,5天后播二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