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_第1页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_第2页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_第3页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来源:健康时报)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

2、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

3、重要得多。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郝万山说。紧接着,大学同窗的遭遇更是让年轻的郝万山对医生作用的局限,产生了清楚的认识。某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毕业后,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又

4、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郝万山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郝万山告诉记者。于是重预防,逐渐成了郝万山健康宣传的基本理念。思考,灵感来自奇怪

5、的长寿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万山来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郝万山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听到这里,郝万山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

6、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郝万山的方法是: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身要动的要求自种自食,无论魏晋。破,法国婆媳的启示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

7、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身体归身体,可有些病人心理上如果拴上了死结,要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大约二十多年前,郝万山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郝万山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见到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8、“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郝万山说。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郝万山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去找他。她告诉郝万山,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原来当年,这位妇女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着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

9、,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自此,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打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妇女说。所以郝万山在治疗心身性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外,也注重病人的心理调节。在他的多场健康讲座里,常常提醒人们,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自律,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谁都不能否认,医学是进步了,医生的分科分工也更细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郝万山讲起了自己接诊过的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这位病人在日本的时候,曾因心慌心跳,多次到心内科找医生,说自己最近总是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可是经检查,做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正常、

10、冠脉造影也正常。心内科医生就给病人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病人急了:“可我还心慌怎么办?”“那就不是我的事了。”医生说。“医生是要看病的!”郝万山感叹道,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了,可另一方面,各人只扫门前雪,把病人在科室间踢来踢去,离医生“看病”的本职却越来越远。给病人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是郝万山认为医生“看病”需要遵守的准则之一。“病人都有太多的痛苦想从周围得到慰藉,可家人、朋友已经听得太多了,不愿再听。如果医生再不愿意听,找各种理由随意打发病人,那他们还能找谁啊?”可是,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郝万山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涌入各种病人,一开口就说个没完,不少人还会带上一堆之前的检验报告和处方单,一股脑全倒在郝万山的桌上。郝万山也不急,病人说什么就从容地听着,病人给什么单子,都接过来仔细地看一番“换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肯定会说,你是来看中医还是西医?看中医,还给我一堆西医的单子干嘛?”郝万山身边的一位助理感叹。正因为如此,他的门诊工作量就特别大,但郝万山依然从容不迫地接待一个个病人。病人的发泄照单全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