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_第1页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_第2页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_第3页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_第4页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巡传(2)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

2、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

3、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u,由,从癯(q):瘦。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逆遁:预先逃跑。习题检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交必大人长者 B.乃杀以大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且上存亡莫知 D.不与庸俗合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3.

4、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D.张

5、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

6、法”的评价。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译文:.(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译文: 参考答案:11.D(遗憾)12.A(都是代词,的人。B项于是 竟然;C项况且、何况,连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多用于进一步申述补充理由。意思相当于“并且”或口语里的“再说、再加上”表递进,而且;D项同、跟、介词 结交)13.B(A.小节;C.平常的人;D.改变行为,指恶行)14.A(“一下车”应是“一到任”:“守睢阳”时空不对15.C(“以少胜多”“力保不失”不准确)16.(1)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2)

7、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余的受伤而残废、饥饿的以及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指撤巡)也一定不可能(实现或达到)了。注(1)句翻译时注意“白”、“以势不敌”介词结构,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2)句注意“及”、“穷”、“将”、“创”这几个词。句子不通顺酌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8、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

9、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

10、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

11、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6、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

12、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7、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答案:(3分)B(其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8、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13、) 9、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答案:(9分,每题3分)(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

14、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

15、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

16、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注“王”为秦庄襄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C.使使者谢安陵君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D

17、.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虽死,终不敢行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

18、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3分)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3分) 文

19、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3.A(A项“伐”都是“讨伐、攻打”的意思,B项“致”的意思分别是“传达”、“招致”,C项“谢”的意思分别是“道歉”、“辞别”,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离间”、“从小路”) 14.A(A项是“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B项“徒”都是副词,分别解释为“仅仅、只”、“白白地”,C项“其”分别是连词“如果”和代词“他”,D项“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被”、“在”) 15.C.缩高是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的,在客观上体现了缩高的品德高尚;但不能说缩高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 16.(1)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臣”1分)就放弃(“下”1分)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倍”

20、1分)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 (2)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绑起来(1分)送(1分)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1分)安陵城下。 (3)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1分),也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1分),那么我又怎么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1分)!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

21、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

22、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6.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 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B.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C.敬待师友之礼 既之武威 D.延乃令铸作田器绀少子尚乃

23、聚会轻薄百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

24、,就餐饭之。 (2)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6.C(籴,买进粮食。) 7.D(“于是”“就”。 A代词“他”/助词,不译。 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8.B(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9.(9分) (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2)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 (3)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

25、畏其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

26、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呕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

27、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注 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 子胥复仇,鞭平王之尸。 刍廥,堆柴草的房子。毒,苦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B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C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值:逢 D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暠又因刑其尸相如因持璧却立 C、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乃日夜飞驰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

28、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组是( ) A、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会暠迁大司农 B、夜则凿地,昼则逃伏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C、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D、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B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

29、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C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D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令人惋惜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9D(克:能) 10 D(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来/以致。D副词,于是、就。) 11B(A写李暠升迁。C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写苏不韦运父亲的尸体回家掩埋。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12A(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

30、上的。C士大夫后来都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

31、:“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4分)(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3分)(3)今以是何之?(3分) 13参考答案: (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 (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3)现在把这些东

32、西运到哪里去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

33、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