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3硫的转化,最新考纲 1了解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硫元素的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考点一硫的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2硫单质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有毒,大,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3)SO2对大气的污染与防治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含硫矿石的冶炼。 危害: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形成酸雨。 形成酸雨的反应过程 防治:开发新能源、燃煤除硫、处理工业废气。,液态,固态,2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为SO2的是_。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2、变红 使品红溶液退色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退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3将SO2分别通入下表所列的溶液中,填写有关问题。,答案退色退色有淡黄色沉淀生成退色变红退色还原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酸性漂白性,答案D,【示例2】 (2010课标全国卷,2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 _、_,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_和_;装
3、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溶液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 (4)尾气可采用_溶液吸收。,科学审题,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 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退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l2等气体,解析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硫;排放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但不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退色,体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SO2、CO、Cl2等气体。 答案D,2(201
4、4烟台一模)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解析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为中强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 答案A,32010山东理综,30(2)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的SO2,所需仪器如下。装置A产生SO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_f。 装置D的作用是_,装置E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解析装置B为收集装置,C为干燥装置,D为防倒吸装置,E为尾气吸收装置。 答案decb防止倒吸吸收多余的SO2,常见的漂白性物质,考点二浓硫酸的性质及实验探究
5、1硫酸的物理性质 H2SO4是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可放 出 ,浓H2SO4稀释的方法是将 沿 缓缓倒入 并 。,大量的热,浓H2SO4,烧杯内壁,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3浓H2SO4的特性 (1)填写下表,蓝色固体变白,吸水性,沾有浓H2SO4的滤纸变黑,脱水性,铜片逐渐溶解,产生无 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酸性和强 氧化性,探究思考 1硫酸是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常见药品,其性质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催化作用,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锌和稀H2SO4制H2_; (2)浓硫酸作干燥剂_; (3)浓硫酸与蔗糖的炭化实验(黑面包实验)_; (4)实验室用乙醇和冰醋酸制取乙酸乙
6、酯_;,答案(1)(2)(3)(4)(5)(6)(7) (8),2将64 g铜箔加入到盛有含2 mol H2SO4的浓H2SO4的试管中加热。 (1)铜箔能否完全溶解?请解释原因。 (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钠晶体,铜箔表面又有气泡冒出,其原因为_ _。,【示例3】 (2010北京理综,9)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加水,观察颜色 思维启迪 掌握浓H2SO4的稀释操作。,解析移动铜丝,可控
7、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退色,故B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故C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溶液瀑沸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不合理。 答案D,【示例4】 (2010福建理综,25节选)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_。 (2)另称取铁钉6.0 g放入15.0 mL浓硫酸
8、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解析(1)铁钉在冷的浓硫酸中钝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与硫酸铜的反应。(2)检验Fe3溶液中含有Fe2,可根据Fe2具有还原性这一特点选择氧化剂,四个选项中a项中有KSCN,因原溶液中存在Fe3,无法检验是否存在Fe2,只有d项酸性KMnO4溶液,可将Fe2氧化,同时自身被还原为Mn2,可通过溶液紫红色是否褪去判断Fe2是否存在。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336 L/(22.4 Lmol1)0.015 mol。由硫原子守恒,可得n(SO2)n(BaSO4)2.33 g/(233 gmol1)0.01 mol,则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0.
9、01 mol/0.015 mol100%66.7%。 答案(1)铁钉表面被钝化 (2)d66.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可看到白色的酸雾,这说明HCl不稳定 B蔗糖中滴入浓硫酸,蔗糖变黑,这说明浓硫酸是氧化性酸 C胆矾晶体中滴入浓硫酸,胆矾由蓝色变为白色,这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 D碳酸、亚硫酸和次氯酸都是不稳定性酸,解析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可看到白色的酸雾,这说明浓盐酸易挥发,这是盐酸的一种物理性质,与HCl的稳定性无关,故A错;浓硫酸使蔗糖变黑说明其有脱水性,B错;浓硫酸使胆矾变白说明其有吸水性,C错;碳酸、亚硫酸和次氯酸常温下易分解,都是不稳定性酸,D正确。 答
10、案D,A途径的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 B途径、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降低成本 C由途径、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 e D途径、比途径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解析途径属于浓硝酸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表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A项正确;途径、的第二步反应为可逆反应,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降低成本,B项正确;由途径、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 e,而途径转移7 mol e,C项错误。 答案C,3(2011上海,6)浓硫
11、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 A酸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D吸水性,解析浓硫酸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先吸水,使蔗糖干燥;再脱水,脱去蔗糖分子中的氢、氧元素;最后氧化碳单质显示强氧化性。以上过程中无硫酸盐生成,故不显示酸性。 答案A,4(2014济南名校高三诊断测试)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一定量的浓硫酸与足量锌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产物,进行如下实验: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A中加入5 mL 98%的浓硫酸和足量的锌粒,微热试管A,观察到C、D、E中均有气泡产生;随后气泡量减少,品红溶液退色,D中先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反应较长时间后,C、D、E中的气泡量又会明显增加。,试回答: (1)写出A中从反应开始到停止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从甲、乙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填入B、C中,并进行正确连接,a接_、_接b,c接_、_接d;D、E两支试管中CCl4的作用是_。 (3)能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 _; 反应较长时间后气泡量又会明显增加的原因是_ _。 (4)D中浑浊消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 _。,1浓硫酸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1)钝化:常温下浓硫酸使Fe、Al快速生成致密氧化膜隔离反应物而钝化。 (2)与活泼金属(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科子宫肌瘤护理查房
- DB36∕T 2118-2024 鱼类资源监测技术规范
- DB14∕T 2813-2023 井工煤矿智能提升系统技术规范
- 心理健康培训核心内容
- 开学第一课常规教育幼儿园
- 如何设计文字导入
- 拼音教学设计实施路径
- 【某著名企业图表总汇】
- 护理工作的应激源
- 文明服务提升培训课件
- 贵州省2025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水厂易制毒管理制度
- 2025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课程标准
- 2025郑州市中牟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商场日常保洁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医院防汛救灾管理制度
- 锅炉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美术学科专业知识汇编(160题)
- 《体重管理年行动》科普指南课件
- uom无人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误差检测优化策略-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