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贵州风物志》感言_第1页
读《贵州风物志》感言_第2页
读《贵州风物志》感言_第3页
读《贵州风物志》感言_第4页
读《贵州风物志》感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贵州风物志感言杨 映 军 贵州风物志,属中国风物志丛书之一,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全书着重介绍了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土特名产、多采的民族风情,以及日益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新貌。该书不同于过去的志书,是新型的地方志。其书富于时代感,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全书分为几个专题各自独立叙述。内容涉及贵州历代社会变迁、自然社会概貌、民族民间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对全书作一概览。 在第一专题里,志书从贵州古人类的足迹观音洞文化写起,着重记述了夜郎国之迷,蜀汉对贵州的经营,在羁縻政策之下的贵州,土司领地上的变迁,永历王朝在贵州以及光荣的

2、革命传统。 通览这一专题,让人对古老的贵州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贵州,了解和熟悉它的人并不多。解放以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使这片土地蒙上了“人无三分银”的羞辱。交通闭塞造成的与世隔绝的壮态,又使“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广为流传。致使许多人一提起贵州的过去,除去一个神秘的古夜郎国的模糊印象外,余下的便是想象中的一片荒凉。看了志书的这一部分之后,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其实如同伟大祖国的许多省区一样,贵州也有着她悠远而光辉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样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志书的“夜郎故地话沧桑”通过言简意赅、简洁明朗、平实的语言把贵州古代社会的面

3、貌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在第二部分中,志书着重记述了贵州“秀丽雄奇的风光”,呈现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贵州高原。这一专题首先介绍了贵州的基本省情,然后一展“地无三尺平”的大山之国,包揽了滚滚乌江、激流飞瀑、多彩溶洞、天然石林等内容。这一部分将贵州的地型特点、地貌特点、气候特点等内容介绍得淋漓尽致,让“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山国一展风姿。 志书中的第三专题名为“民族习俗、节日风情”,在这一专题中,着重著述了贵州的民族风情,将贵州这一多民族省份的民族文化一一展现,凸显了“十里不同风”的贵州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展示了贵州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以及贵州高原上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该专题集中体现了古朴独特的苗族

4、文化、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鼓楼下的璀璨文明以及文化底蕴丰厚的高原彝家。初读者,读它是一种认知;学者面前,它是翔实的资料;对旅游工作者而言,其又是一必备的案头文件。 在“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在文化艺术方面贵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一部分始于记述贵州文坛之祖盛览、尹珍,历记太白长流、阳明西谪、群星璀灿的明代贵州诗坛、“西南硕儒”郑珍、莫友芝、贵州乡土文学直至黔剧、花灯、侗戏、地戏和布依戏等内容。通览全篇,我们可以知道,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今天,贵州各族人民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了这一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

5、上,走出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可以听到清水江、都柳江边曲调多样的苗族歌声,可以看到布依板凳戏、土家傩堂戏。 志书的第五专题为“黔中古迹”。内容详述了黔灵山、甲秀楼、阳明洞、青龙洞、飞云崖、杨粲墓、红岩碑、安顺文庙、招堤、十八先生墓、地坪风雨桥、侗寨鼓楼以及抗战时期贵州的长征文化古迹等名胜。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贵州古建筑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见识到石头建筑这一贵州高原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领略到石刻艺术这一稀世之宝的瑰丽,可以感受到贵州高原上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色彩斑斓的画卷。同时,厚重的长征文化、灿烂辉煌的地域文化也向我们一展雄姿。 贵州的“珍稀宝树、奇异动物”也被贵

6、州风物志列入一个专题来述。该篇介绍了贵州古老的、珍稀的植物和动物。它让世人知道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在密林深处,在河川湍急的水底和岸边,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志书的第七专题详细介绍了贵州“蜚声中外的特产”,其中讲到名酒之乡、道地药材、清香溢远的茶叶等土特名产以及玉屏箫、笛、安顺蜡染、思州石砚等精巧的手工艺品、纺织品。另外,还谈到贵州驰名中外的佳味食品。 志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名曰“贵州在前进”,详细介绍了解放以来贵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迈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步伐。主要内容包括贵州的工业布局、发展中的水陆交通、科学事业在前进以及主要城市简介等内容,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7、导下,在贵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下,贵州终于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贵州风物志,给我的第一感觉:贵州是一块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独特,国土资源得天独厚。它让我感受到了贵州几乎天天有新发现和新变化,处处都显示出向现代化迈进的巨大潜力。 该志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它是广大读者的知识之友,是旅游工作人员的案头必备,又是中、小学学生的课外读物,各级学校的老师还可以从它里面摘取材料,挥洒自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书中附载了大量的图片,其中仅彩插图就达16页之多。此书极富魅力、极具真实性和可靠性。 如果一册贵州

8、风物志在手,贵州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景观等尽收眼底。看了它,我想谁都会希望像大旅行家徐霞客那样,亲临苗山侗村、亲睹异域风情,亲饮矿泉酒浆,“醉在贵州”,进而获取美的享受;看了它,谁都会感到不游贵州将是人生一大憾事。 贵州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周恩来总理生前曾高度评价说: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还说大有希望。可是至今,还有许多人不认识她,不了解她。昔日俗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给人们形成的一种人迹罕至的蛮荒可怖的印象,也给贵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或许是为了让人们一识贵山黔水的真面目,了解苗乡侗寨古朴而有趣的生活习俗,知道贵州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

9、文明,贵州风物志应运而生,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吧! 我想它极似一位无声的导游员,引导人们遍游贵州,领略它的旖旎风光:磅礴的大山,清澈的溪流,神奇的高原湖泊,壮观的飞瀑,奇异的岩溶洞穴,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罕见的珍禽异兽。它还向人们讲述贵州的历史,介绍夜郎文化,让人们了解到神秘多彩的民族风情。 贵州风物志,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谈到这一志书的价值,就回到了我所想要讨论的志书的功用这一问题上。贵州大学历史系杨军昌教授在其中国方志学概论一书中说: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社会功能仍可沿用“资治、存史、教化“的概念。书中重新界定了这三大功能,说:提供有科学依据的系统资料,利于领导机关有效决策,这是新方志的“资治”功

10、能;提高各行各业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新方志的“教化”功能;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这是新方志的“存史”功能。 方志,一方之志,具有上述功能毋庸置疑。但其只是针对一方而言所拥有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资治”,也只能“资”一方之“治”,因各地地情不同,一方之“志”肯定不能“资”他方之“治”,顶多也只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方志的“资治”功能带有地域性。在“教化”功能上,方志也只能是“教化”一方之民,对于他方之民自有他方之“志”去“教化”,虽有人口流动出现的一方之志“教化”他方之民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一方之“志”就可以并起着“教化”

11、他方之民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说方志的“教化”功能仍然带有地域性。至于“存史”,一方之“志”存一方之“史”,毫无疑问是一方的资料汇集,具有地域性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可以说,方志的这三大功能只是针对一方而言所具有的功能。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或网络时代的到来,“志书”不可能固守一方之土,用于一方之民。在这种情况下,志书的功能理应扩大。不然,志书在新势下必将落伍。 笔者认为方志加上一些人所说的“服务”功能、加上台湾方志界提出的“观光指导”功能(两者合而为一我认为是宣传功能)无可厚非。因为“资治”、“教化”、“存史”是地域性社会功能,如果加

12、上一个“宣传功能”,这个“宣传功能”无疑具有广泛性中,这个功能不仅仅针对地方而言,更重要的是针对全社会而言是存在的,也是方志在功能上的发展。也就是说,方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而在一定地域范围外具有宣传功能,这个宣传功能同时也兼有地域属性。因为按照三大功能的定义,“资治”是政府官员的事;“教化”所针对的主要是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而较多的人似乎不曾认识方志,当人们想了解家乡、想旅游时,方志方显一定的作用,这个作用无疑是宣传作用,观光指导作用,这部分人首要的显然不是为了受方志“教化”);存史是方志的本质功能。 所以,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是不可能包容

13、或取代方志在现代社会中的宣传功能的。 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许多国人南来北往、东游西逛,游者们是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从而有的放矢地观光旅游。他们把地方志书充其量也只当作一本宣传册(当然,极少数研究学者除外),他们肯定不会用以“资治”和接受“教化”了。所以志书的宣传功能是时代的发展给方志在功能上的定位,不是人为的添加。这种宣传功能理所当然具有服务(经济、社会)作用和观光指导作用,这也正是志书在对内对外宣传功能上的终极目的所在。 我们还可知,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各地方志已逐渐走上互联网,成为电子信息,进而对外开放。方志还被制作成影视等电子作品刻录成电子产品,从而也成为宣传产品鉴于种种信息社会的感染,方志已不在是属于一方之“志”了,它已走出地方,成为全社会的“方志”了。方志走出地方,目的当然是为地方服务,而其只作一服务载体,其充当的是宣传的角色,履行的就是宣传的义务。 就拿贵州风物志来说,对于地方来说,当然起着“资治、教化、存史”的功用,但其对于省外人士乃至国外人士(除了研究贵州人文、自然的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