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申报_第1页
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申报_第2页
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申报_第3页
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申报_第4页
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申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件2:课题编号广 东 省 教 育 研 究 院 教 育 研 究 课 题 申 报 书项目类别: 重点课题 研究领域: 职业教育类 课题名称: 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研究 申请人: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制申请者的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申请者(签章): 年 月 日填 写 说 明1. 封面上方课题编号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2项目类别按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填报。研究领域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教育评估、教育教学

2、信息化与教育宣传出版等填报。3本表用计算机输入打印或钢笔认真如实填写。4. 本表按规定时间一式1份(原件)报送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路14号,邮编:510035,联系电话:020- 83525410。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类主持人姓名行政职务最后学历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身份证号码主要参加者姓名预期最终成果a.专著b.译著c.论文d.研究报告e.工具书f.电脑软件.g.教材.h.文件申请经费(万元)300预计完成时间2017年5 月30 日经费类别自筹二、推荐人意见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基础教育可以

3、是中学高级职称)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工作单位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工作单位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三、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指待研究主要问题的具体化)。3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课题设计论证限3000字以内。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职业教育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划上已经达至历史的新高,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也

4、更加清晰,即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抽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的教育要彰显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中、高职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能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满足学生对深造的需求,其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主题。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

5、关键点。2.国外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当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访问制”、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瑞士的“学徒制”等,下面就这几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综述。(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双元制”也可称为“双轨制”,是基于学徒培训制度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是随着德国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基于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受教育者在接受职业教育,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定期获得参加企业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通过“双元结合”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任务。这种职业教育

6、模式,企业与学校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责权清晰。同时,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还在于“德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即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实践技能训练,以及坚持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2) 日本的“企业访问制”:日本的职业教育发展尽管晚于欧洲国家,但成效显著。与日本的职业学校发展与企业密切结合有关系,众多的职业学校开展了学生深入企业的活动,促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主要业务,并最终确定末来的从业机构和就业岗位。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后就被派往企业“走访”,通过访问、洽谈等方式,使学生能认定将来的从业构想,如果学生确定了从来构想,就要求

7、学生进一步走访企业,甚至到企业挂职锻炼,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从业机构中。通过学生对企业的访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责任感,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找到实习工作,达到学习与就业的“双赢”。(3) 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广泛应用与实践。该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和工商协会等组织和学校协商签订契约,约定企业与学校间各自的责权,实现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二是该模式有3种学习活动:工作本位的学习、学校本位的学习和联合活动。在美国,这模式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4) 瑞士的“学徒制”:学徒制的特色和成效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dr.ursufa renold在th

8、e dual system of business education in switzerland:it scurrentre form一文中对瑞士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变化作了研究。sandra bossio siegfried hanhart在eost sandbene fit sordual apprenticeship: lessons from the swiss system一文中以瑞士为范本分析了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成本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从各类文献了解,瑞士的学徒制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它有一个完整且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对管理、经费来源、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目

9、标、考核、师资要求及培养、学徒待遇、继续学习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保障瑞士职业教育的高效优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责任分明的管理决策机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及有效的职业指导、高效的校企沟通机制是学徒制模式必要保证。 3.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初始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也非常迷茫和艰难,但我国职业教育办众多的专家一直以来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从80年代未期开始的这近30年的时间里,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加,并且所提出的教育模式也更逐渐适合我国国情,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过检索发现,这一段时间学者

10、们的研究成果丰富。 在对“职业教育模式”内涵及其运用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认识较为丰富,基本上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多种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期中“订单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台湾的职教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当前普遍分分两种,即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常学制衔接模式。学制模式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一贯制,即“五年一贯制”;二是段式,即对口招生模式,即当前采用的“3+2”或“3+3”分段模式。 4.研究综述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整体而言,己有研

11、究对“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协同”方面分别作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和分析,呈现出视角不一、重点不同、结论各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已有研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局限,如已有研究对“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协同”的单独研究较多,而交义综合研究较少,其至存在研究空白。对“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中观层面关注中高职教育体制的衔接,对于微观教育领域,如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等也有一定涉及,但是对于宏观层面,如中高职教育模式衔接等内奔的关注十分缺乏。对“职业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国内外都基于自己的国情,提

12、出了各种各样经过实践检验、相对成熟的模式。但是这些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普遍针对某一特定的学段,或者是一种普适性即模糊了学段特点来提炼总结的,而对于中高职衔接阶段这一过渡时期没有明确地提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 5 .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虽然也像普通教育一样存在层级之分,尽管政府也在积极倡导中高职相互衔接,但它们之间长期以业存在严重割裂与脱节。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是下一级中高学生,而是大部分为下一级普通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中职生涯能上高职院校的比例很小。因此中职学校为了应对学生升学的劣势,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不惜降低技能训练成分而强化文化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也因为招生缺少技能训练的普通中

13、学学生而降低技能训练的标准以适合专业知识缺少的普通高中学生,专业教学就必然从零开始,严重扭曲了职业教育特色所在,使其总体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由于中高职教育之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等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两层级学校缺少必要的协作和充分的交流,政府也缺少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了“教”、“考”差距过大等现象,使得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中高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缺乏有效衔接。这成为了中高职衔接的障碍,直接影响到中、高职协调发展,甚至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为有效借鉴他山之石,学习国外中高职衔接的先过做法和经验,开展我国中高职衔

14、接体制机制及保障机制研究,指导开展中高职衔接招生、教学实施的工作。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三元融合、五年贯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研究 从协同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校校企协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机制,通过合理进行责任分担,展开“多方联动”,促进教学、产业、利益的统一。 (2)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实施体系保障研究 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实现校校联合办学,主要目的是要实现校、校、企协同办学的特色模式,同时要探讨并创新这种模式的保障机制。 2.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对象为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基本思路为:解读现在中高职教育的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

15、构建解决策略、以我院现行实行中高职32分段招生、现代学徒制、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中高职衔接为范例探索实施应用。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具体应用概述如下: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在本研究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本研究对国同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作为本研究的起点与研究基础。二是将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情况和实施情况作为比较研究的成果,作为本研究的一部分。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包括问卷与访谈法。本研究将针对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职业教育研究者、职业教育实践者和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进行问卷或访谈,了解和倾听他们

16、的心声,从而了解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实践实习等方面的情况,为重构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3)比较研究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探索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实施的情况,探索我国现阶段各种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情况,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合理性、先进性及科学性构建典型范例及依据。 三、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1.本课题理论价值(1)该项目研究实施可以系统地对我国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及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并为指导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中高职衔

17、接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模式的衔接、招生体制、实施运行、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问题都已经处在亟待解决的境况。国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有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3)我国对职业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研究的状况,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除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外,也开始了中高职衔接存在的脱节和割裂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实践应用也需要探讨相关具体措施。 2.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为一项应用性研究,其成果如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解决目前中高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

18、体系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强大的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机制的创新应用到我校与顺德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企业的三元协同的人才培养中,并进一步指导其他专业、院校进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实践起指导、示范作用。 3.本项目拟创新点1.系统地研究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力求突破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的缺乏系统研究的现实。2.采用个案研究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访求,应用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结合原则,依据我校与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电商企业正实施的“三元融合、五年贯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样本案例,力求突破原有中高职衔接现在理论研究和实施机制,突破重理论不重视实践应用单一研究手段

19、现状。四、完成项目的可行性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已发表哪些相关成果,相关成果的评价情况(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已收集哪些相关资料;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一、负责人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已经发表的相关成果等情况 1.项目负责人曾完成的研究课题 (1)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省级精品课程,主持,2014;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主持,2014; (3)“工业品研发与生产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重点课题,主持,2014; (4)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广东岭南模具数控实

20、训基地建设,第二参与人; (5)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仿真模拟训练方案的研究,主持 (6)压铸cad/cae技术应用及认证项目开发,校级重点课题,主持; (7)注塑模具cad/cam综合实训,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持,2010。 2.项目负责人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 (1)可拨动出名片名片盒设计开发项目,获外观专利, 主持人; (2)四足步行器教学产品开发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 主持人; (3)az31镁合金塑性成形性能及数值模拟研究,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金属新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10年度,省级); (4)“板料成形数值模拟实训室”建设及冲压成形分析认证课程体系开发

21、,与广州希鹏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项目,主持人(2012-2013); (5)真空压铸工艺研发,与香港运豪集团合作项目,主持人(2012-2013)。 3.项目负责人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情况 (1)压边力对az31镁合金热拉深成形性能的影响,轻金属(核心期刊),2009,3第一作者 (2)cae技术在电源盖模具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模具工业(核心期刊),2009,11第一作者 (3)az31镁合金轧制工艺及数值模拟研究,现代制造工程(核心期刊),2009,12第一作者 (4)浅谈注射模抽芯机构的设计,模具制造,2010,2第一作者 (5)镁合金板料温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技术,材料导报(中文核心),

22、2006,4第一作者 (6)镁合金板料的塑性成形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材料科学与工艺(ei核心版),第一作者 4.项目负责人获得的表彰奖励 (1)2010年广州市萝岗开发区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2)论文“注塑模具cad/cam实训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职教文章”优秀论文三等奖; (3)2010年,全国3d大赛,模具组广东省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 二、项目团队成员主要承担课题及相关研究成果 1.团队成员所承担的重要课题 2.团队成员成果情况 ( 三、已经收集相关资料 1.书籍类 (1)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

23、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10月1日); (2)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5月1日);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合作项目的探索,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3月1日); (4)覃岭,范爱民,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基于职业能力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8月1日); (5)美克拉克?克尔,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冋避历史一21世纪的问题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

24、社,2003. (6)美克拉克.克尔,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冋避历史一21世纪的问题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方展画,刘辉,傅雪玲.知识与技能中国职业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李梦卿.管视1谋思: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1)石伟平,匡琪.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5、 (1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5)李宗亮,聂嘉恩.20年冋眸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王键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论文期刊文献类(1)德国“双无制”职教模式研究,李红琼,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2)武汉城市圈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研究,金珊,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6、6月;(3)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鲍伟、韩彦芳、欧阳志红,职教论坛,201年2月;(4)张东放,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广东教育,2010(5); (5)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6)deissinger,thomas;hellwig,silke.apprenticeships in germany: modernising the dual60systemj. education +training, 2005(4):312-324.(7)hubert ertlthe concept of modularisation in vo

27、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debate in germany and its implications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1):53-73(8)nick boreham work process knowledge, curriculum control and the work-based route to vovational qualification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2(2):225-237 (9)cynthia ,

28、miller, idris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german vocational system since 1990”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4):28-35 (10)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34-35 (11)杨勇,贾云楼.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65-66. (12)滕勇.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特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6-17. (13)夏成满德

29、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 2005 (1) :24-27(14)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在教育部 2009 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6.(15)教育部 2009 年工作要点n. 中国教育报,2009-1-2.(16)邢晖.2008:非凡时空下职业教育六大乐章改革开放 30 年大庆中的职教发展回顾n.中国教育报,2009-1-16.(17)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勾实证研究d.武汉理丄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8)臧亮.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演变研究(1978-2008)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9

30、)李春明.中高职衔接贯通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20)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雀为例m.职业技术教育,2010(6).(21)吕江毅,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22)苏琬筹,刘爽.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12).(23)张守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m.教育研究,2012(7).(24)tieben,nicole; wolbers,maarten h. j. transitions to post-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31、 in the netherlands; a trend analysis of unconditional and conditional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effects.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jul 2010.(25)powell,justin j. w. ; solga,heike. analyzing the nexu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

32、raining in europe: a comparative-institutional framework.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sep 2010.(26)angei gutierrez & paolo boero.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mathematics educationm. sense publishers,2006. (27)angei gutierrez & paolo boero.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mathem

33、atics educationm. sense publishers,2006.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1.课题研究时间保证 本课题成员主要为我院负责人、有中高职32分段、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及实施三元融合五年贯通相关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王锦红主要主持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全面工作,日常教学工作量只要求学期总计32学时;课题成员 同志分别负责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学校要求每学期承担72学时教学任务;课程成员 分别为教研室主任,规定只需要每星期承担8学时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我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践实施任务,有较丰富的时间从化课题

34、研究、调查分析等工作。2.课题研究需要相关资料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相关电子期刊和图书供查阅,现有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汉斯出版社中文学术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看网社科期刊数据库、台湾科学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智立方系统、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博看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优阅外文数字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可供进行文献查阅、比较研究。 3.其他研究条件(1) 学院现数控技术专业现正与顺德容桂职业技术学校、肇庆高级技工学校等3家中职学校试点中高职32分段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中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运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制定“现代学徒制”联合办学协议,拟定“现代学徒制”招生改革方案,组建招生改革工作小组,并拟定工作方案,根据省厅招生考试工作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在2015年顺利完成“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