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_第1页
湘桂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_第2页
湘桂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_第3页
湘桂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_第4页
湘桂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检测中心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目 录一、 编制依据1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2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83.1 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83.2 主要设备配备8四、沉降观测技术要求84.1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及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84.2基沉降观测的频次9五、技术方案的实施95.1 沉降监测网布设95.2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11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12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2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23八、观测项目报价24一、 编制依据1)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

2、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3)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4)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5)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7) 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版)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地段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见表1。表1 填方地段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表序号范围最大填土高度(m)本段长

3、度(m)设置观测断面数备注1D1K8+300D1K8+5007 2004挖除换填2D1K9+250D1K9+7907.3,7.05406挖除换填3DK3+684DK4+0504,8.43664挖除换填4DK13+262.97DK13+5008 237.034262.97 325段采用水泥搅拌桩5LXDK6+826.8757+720.5514.44 893.67518清淤换填AB料6LXDK8+114.75+775.0810.00 660.337清淤回填渗水土7LSDK6+715.43LSDK7+00011.70 284.575-8DK13+545DK14+10011.67 555.00 11鱼

4、塘清淤,搅拌桩加固9DK14+100DK15+1656.20 1065.00 11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10DK15+165DK15+5206.20 355.00 4挖除换填改良土0.5m11DK15+520DK15+5726.20 52.00 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12DK15+572DK15+6156.20 43.00 1挖除换填改良土1.0m13DK15+615DK16+4006.20 785.00 8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14DK16+400DK17+13210.90 732.00 16鱼塘清淤换填15DK17+132DK17+2506.50 118.00 1挖除换填改良土1.0m16D

5、K17+250DK17+4806.50 230.00 2挖除换填改良土1.0m17DK17+480DK17+6406.50 160.00 2挖除换填改良土1.0m18DK17+640DK17+8666.50 226.00 2挖除换填渗水土1.22.0m19DK17+866DK18+2526.50 3864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20DK18+877.22DK19+1006.60 222.782挖除换填改良土1.0m21DK19+100DK19+1806.60 801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22DK19+180DK19+274.476.60 94.471挖除换填改良土1.0m23DK20

6、+384.3DK20+5665.10 181.72挖除换填改良土1.001.55m24DK13+545DK14+10011.67 555.00 11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25DK14+100DK15+1656.20 1065.00 11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26DK15+165DK15+5206.20 355.00 4挖除换填改良土0.5m27DK15+520DK15+5726.20 52.00 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28DK20+566DK20+7005.10 1341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29DK21+230.38DK21+3909.65 159.622软基挖除换填渗水土1.004.3

7、4m30DK21+390DK21+4409.65 50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31DK21+440DK21+5769.65 1361鱼塘清淤换填32DK21+576DK21+6959.65 1191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33DK21+695DK21+928.29.65 233.22鱼塘清淤换填34DK22+650DK22+9805.60 3303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35DK22+980DK23+2905.60 3103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36DK23+290DK23+3205.60 300挖除换填改良土0.711.23m37DK23+320DK23+5105.60 1902鱼塘清

8、淤,搅拌桩加固38DK23+510DK23+6005.60 901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39DK23+600DK23+7205.60 1201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40DK23+720DK23+8135.60 931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41DK23+813DK24+25012.80 4378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42DK24+250DK24+38012.80 1302换填改良土0.722.52m43DK24+380DK24+82512.80 4459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44DK24+825DK24+92012.80 952挖除换填改良土0.5m45DK24+920DK25+2254.

9、10 3053鱼塘清淤换填46DK25+225DK25+3504.10 125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47DK25+350DK25+5754.10 2252清淤,搅拌桩加固48DK25+575DK25+7304.10 1551软基换填渗水土49DK25+730DK26+0504.30 3203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50DK26+050DK26+3804.30 3303鱼塘清淤换填51DK26+380DK26+6304.30 2502鱼塘清淤0.59m,填筑渗水土0.59m52DK26+630DK27+117.654.30 487.654软基换填53DK27+339.73DK27+5257

10、.13 185.272挖除换填改良土0.5m54DK27+525DK27+7007.13 1752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55DK27+700DK27+8007.13 1001鱼塘清淤,搅拌桩加固56DK27+800DK28+0807.13 2803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57DK28+080DK28+2757.13 1952/58DK28+275DK28+4857.13 2102挖除换填改良土0.5m59DK28+485DK28+6007.13 1151/60DK28+600DK28+7007.13 100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61DK28+700DK28+8904.00 1902

11、/62DK28+890DK29+0257.00 1351鱼塘清淤换填63DK29+025DK29+4107.00 2853挖除换填改良土0.51.0m64DK29+310DK29+4107.00 1001鱼塘清淤换填65DK29+410DK29+5107.00 1001挖除换填改良土0.5m66DK29+510DK29+6157.50 1051挖除换填改良土1.0m67DK29+615DK29+7007.50 851搅拌桩加固68DK29+890DK30+0108.8 1201原地面碾压69DK31+550DK31+7505.3 2002换填70DK32+700DK32+8104.9 1101

12、换填71DK32+960DK33+4206.4 4605换填72DK32+960DK33+4205.8 4604换填73DK35+000DK35+1309.8 1301换填74DK35+240DK35+4304.7 1902原地面碾压75DK35+500DK35+6358.5 1351原地面碾压76DK36+770DK36+9359.80 165 2原地面碾压77DK37+230DK37+4259.20 195 2换填78DK38+325DK38+5056.70 180 2原地面碾压79DK38+505DK38+71013.10 185 3搅拌桩80DK38+765DK38+8408.00 7

13、5 1原地面碾压81DK39+245DK39+4009.80 155 1原地面碾压82DK39+990DK40+20010.50 210 2换填83DK40+830DK41+0307.10 200 2左侧换填84DK41+030DK41+23010.20 200 2左侧换填85DK41+415DK41+5154.70 100 1原地面碾压86DK43+165DK43+35012.50 185 3原地面碾压87DK44+480DK44+6459.77 1652原地面碾压88DK44+770DK44+8855.00 1101换填渗水土89DK45+420DK45+5809.00 1602换填渗水土

14、90DK46+010DK46+23012.00 2204换填渗水土91DK46+520DK46+6205.25 1001原地面碾压92DK47+200DK47+42012.38 2004换填渗水土93DK47+490DK47+65011.50 1603原地面碾压94DK47+800DK47+9709.72 1702换填渗水土95DK48+710DK48+9105.52 2002换填渗水土96DK49+110DK49+4508.52 3403换填渗水土97DK49+710DK49+9356.69 2352原地面碾压98DK49+985DK50+21015.38 2254原地面碾压99DK53+2

15、30DK53+6656.79 3353搅拌桩100DK56+722.DK56+795.8.47 731搅拌桩101DK56+833.87DK56+959.58.82 125.631搅拌桩102DK56+959.5DK57+080.9.45 120.51搅拌桩103DK57+224.1DK57+4658.03 240.90 2搅拌桩104DK58+145.6DK58+270.6.27 124.40 1原地面碾压105DK58+350.DK58+434.74.09 84.71换填改良土106DK58+660.5DK58+78010.99 119.51换填改良土107DK58+984.2DK59+1

16、33.97.79 149.71换填渗水土108DK59+526DK59+7107.50 1842原地面碾压109DK60+118.65DK60+331.53.43 212.852换填渗水土110DK60+331.5DK60+46311.10 131.52搅拌桩、换填改良土111DK60+463DK60+631.364.54 101.361搅拌桩、换填改良土112DK60+631.36DK60+771.353.24 139.991换填改良土113DK60+771.35DK60+898.835.88 127.481换填改良土114DK62+415DK62+501.087.62 86.081原地面碾

17、压115DK62+501.08DK62+701.5.59 199.922原地面碾压116DK64+105DK64+2056.29 1001清淤117DK64+570DK64+72510.21 1552挖除换填渗水土118DK67+970DK68+1105.87 1401985- 055挖除换填渗水土119DK68+711.28DK68+7804.50 68.721原地面碾压120DK69+520DK69+63611.82 1162原地面碾压121DK72+438.78DK72+6355.66 96.221D530- 630挖除换填渗水土122DK74+850DK75+148.273.20 29

18、8.273原地面碾压123DK77+233.73DK77+7855.21 551.276挖除塘坝、片石碾压124DK78+360DK78+7707.14 4104390- 750搅拌桩加固区125DK79+580DK80+031.258.58 451.255636- 863搅拌桩加固区126DK81+670DK82+0908.36 4204852- 921搅拌桩加固区127DK82+860DK83+37010.80 5105010- 350搅拌桩加固区128DK83+620DK84+154.258.52 534.255736- 987搅拌桩加固区129DK92+574.48DK93+2204.

19、32 674.27清淤换填渗水土130DK93+463.13DK93+550.786.25 87.651原地面碾压131DK95+160DK96+263.774.64 1103.7710清淤换填渗水土132DK98+635.45DK99+00013.00 374.557原地面碾压133DK99+209DK99+4404.61 2312清淤换填渗水土134DK100+200DK100+457.783.10 257.782碾压片石135DK100+799DK100+9997.49 200.622换填改良土136DK103+750DK103+97012.50 2204换填渗水土137DK105+34

20、5DK105+896.264.20 551.265原地面碾压138DK106+986.63DK107+3405.94 353.374原地面碾压139DK108+595DK108+6954.54 1001原地面碾压140DK108+965DK109+0355.47 701清淤换填渗水土141DK109+477DK109+630.7815.06 153.783换填渗水土142DK110+130DK110+5157.9933854换填143DK112+595DK112+8108.586 2152换填144DK113+262.5DK113+56013.003 297.56换填145DK113+318D

21、K113+37513.003 571换填146DK115+623DK115+67312.490 501换填 原设计为搅拌桩147DK115+920DK116+028.517.316 108.52换填148DK116+815DK116+90512.466 902换填149DK117+797DK117+88510.034 881换填150DK119+994-DK120+09018.75962换填(右侧坡脚起约40m宽)151DK128+518-58313.94651换填152DK128+716-83013.171142换填(153DK128+830-94915.251192换填(中部1020m宽)

22、154DK151+190-DK151+2903.4551001换填155DK152+410-DK152+5103.41001换填156D 59012.25801搅拌桩157IDK326+312.5+512.58.372002搅拌桩、换填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 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成员人数由具体工作情况定。3.2 主要设备配备DSZ2级高精度数字水准仪:3台;四、沉降观测技术要求4.1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及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本测区的沉降变形观测等级为三等,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水准测量的有关要求来执行。 表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

23、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三等1.00.50.6注:n-测站数。路基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图1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图4.2基沉降观测的频次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3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3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 测 频 次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

24、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五、技术方案的实施5.1 沉降监测网布设垂直变形监测网控制点分为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其布设情况分别如下: (1)垂直位移监测网根据需要独立建网,精度控制充分考虑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适 宜的精度标准;垂直变形基准网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2)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3) 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一般 200m 设一个。 (4)基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 1、基准点基准点应直接采用施工控制测量中的首级高程网,增设基准点时应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

25、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中,保证其在较长时间内稳定。 2、工作基点本测区的工作基点均埋设在较稳定的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为了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两相邻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间距不大于200m,各水准基点距线路中心距离要小于100m。而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等水准点的密度都比较小且离桥梁中心的距离也比较远,因此工作基点除使用了普通水准点外,还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术要求加密了工作基点以满足垂直位移监测工作的需要。3、沉降变形点沉降变形点按照铁路无渣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对路基的要求埋设,各个测点均设置牢固,便

26、于观测,不但外形美观而且结构合理,并且不破坏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基准点、工作基点距路肩距离见图2,埋设规格见图3:图2基准点、工作基点距路肩距设置图图3基准点、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埋设规格图注:钢筋头部磨圆5.2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方法(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对变形点的观测使用附合水准路线往返观测,每条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均不少于2个。(2)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施测严格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首次(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取其观测结果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非首次观测的沉降变形观测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3

27、)外业测量一条线路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一般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本测区的沉降观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4)路基测量过程中 ,水准线路的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形成符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沉降变形观

28、测时符合: (1)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2)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固定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 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2)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2、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1)

29、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3)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问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3、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4、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

30、于15mm。5、沉降预测方法通常利用沉降资料进行预测路基沉降随时间发展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双曲线法 双曲线方程为 (62) (63)式中 时间时的沉降量; 最终沉降量(); 初期沉降量(); ,将荷载不再变以后的实测数据经过回归求得的系数。沉降计算的具体顺序如下: (1)确定起点时间(t=0),可取填方施工结束日为t=0; (2)就各实测值计算t(St一S0),见图4;图4用实测值推算最终沉降的方法 (3)绘制t与t(St一S0)的关系图,并确定系数a和b,见图5; (4)计算St; (5)由双曲线关系推算出沉降S-时间t曲线。图5求a和b的方法 双曲线法是假定下沉平均速率以双曲线形

31、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要求恒载开始后的沉降实测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 (2)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固结度的理论解普遍表达式为 (64)上式不论竖向排水、向外或向内径向排水,或竖向和径向联合排水等情况均可使用,所不同的只是、值。根据固结度定义有 (65)式中 瞬时沉降量; 最终沉降量。由式(公式6-4)和式(公式6-5)联立可得 (66)为求t时刻的沉降,上式右边有四个未知数,即、a和b。在实测初期沉降一时间曲线(S-t)上任意选取三点:(t1,S1),(t2,S2),(t3,S3)并使t3一t2=t2-tl,将上述三点分别代人上式中,联立求解得参数和最终沉降量以及的表达式,其中的表达式中还含

32、有这个变量。一般在求时,可采用理论值或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将所求得的、分别代人式(公式66)中便可得出任意时刻的沉降。 以下是具体求解过程: (67) (68) (69)由此解得: (610) (611) (612) (613)a.连接St曲线时,应对S一t曲线进行光滑处理,即尽量使曲线光滑,使之成为规律性较好的曲线,然后再在曲线上选点;b.为了减少推算误差提高预测精度,要求三点的时间间隔尽可能大,即选取的(t2-tl)尽可能大,因此要求的预压时间长;c.本法要求实测曲线基本处于收敛阶段才可进行。 (3)抛物线法 对于有些情况,沉降曲线在初期并不表现双曲线或指数曲线的形式,而在沉降一时间对数坐标

33、系(St)中,沉降曲线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由抛物线来拟合,第二部分(即次固结部分)可由直线拟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发生的量级和时间取决于土层固结后达到的孔隙比所对应的当量固结应力,只要运营期的有效应力小于预压期末的固结应力,次固结可以忽略不计,否则,就应该考虑次固结的影响。 实践证明,除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土外,一部分,沉降曲线的一般表达式 式中参数a、b、C可用优化方法求得。(4)指数曲线法指数法方程为 式中最终沉降; A, B系数,求法同双曲线法中和。指数曲线法和双曲线法简单实用,但是前提是假定荷载是一次施加或者突然施加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其方法尚待改进,下面的修正指数曲线法将路堤

34、荷载分为若干个加载阶段,将各级荷载增量所引起的沉降叠加。 (5)修正指数曲线法与修正双曲线法图6加荷与沉降发展曲线 对于多级加荷的、路堤沉降曲线“台阶状”发展的情况,可把常规的指数曲线或双曲模型拓展为: 式中 加荷的总级数; 沉降预测时刻到第级荷载施加时刻的时间间隔(图63); 第级荷载增量所引起的最终沉降量,当加荷速率与土层状况不变时,不考虑地基土的非线性特性,与荷载大小成正比,即 第级荷载增量;反映土体固结性质的参数,设其与荷载的施加无关,视为常量。 式(公式616)及式(公式617)变为 (公式618) (公式619)式中 根据沉降实测值,采用试算法确定式(公式618)及式(公式6l9)

35、中的参数A、B,C、;将已确定出的参数带回上述经验公式模型中,分别计算各级荷载在ti时刻所引起的沉降量,将各级荷载在ti时刻所引起沉降量进行叠加,即得ti时刻总沉降量。 修正指数曲线法与修正双曲线法,还可预测后期增加荷载(如对未设预压土地段,对后期增加的轨道及列车荷载)的沉降。设已有m1,级荷载有沉降观测资料,要观测m2,级荷载作用后的ti时刻沉降,则先令m=m1,用实测资料拟合式(公式6-l8)中的参数A、B、C或式(公式6-19)中的参数、C、d。再令m=m2,将拟合的参数代人用上两式中的任何一式,可求得ti时的沉降。参数拟合用0.618优选法,使各观测时刻的计算沉降与实测沉降之差的平方和

36、最小者,即为所要求的参数。 对于路堤,填土荷载宽度随路堤的升高而变小,荷载增量在地基中应力扩散影响的深度也变小。考虑这一因素,参照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的原理,认为与沉降直接相关的是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沉降与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图的面积成正比,而不是与作用在地面的荷载强度成正比,因此对不同荷载宽度,按在地基中相应的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图的面积比,将上部填土荷载打折来计算沉降。 (6)沉降速率法 方程为 (公式620) (公式621) (公式622)式中 最终沉降量;固结沉降量;综合性修正系数;时的累计荷载;总的累计荷载;时的固结度;回归计算得到的系数;或根据地基固结排水条件取值。在恒载条件下,可得沉降速

37、率为 (公式623) (公式624)式中第n级的加荷速率;,第n级加荷的终点和始点时间;常数;总的累计荷载。通过St。和t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A、Sc、,根据沉降计算公式和值反算各级荷载的m,取平均值为m的最终值,即可求得任意时间沉降。 此外,也可根据下面两式求竖向与水平固结系数:只有竖向排水时 竖向排水与水平反排水共存时最大排水增量;地下排水体的有效排水直径;井径比,即排水体的有效直径与排水体直径比;水平固结系数;垂直固结系数。沉降速率法要求输入各个观测时刻的沉降速率为分析依据,使用于软土层较厚的填土速率较均匀的情况,同时要求恒载开始后的实测沉降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 (7)星野法

38、 星野根据现场实测值证明了总沉降(包括剪切应变的沉降在内)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沉降计算公式为 (公式625)式中 假定的瞬时沉降; 随时间变化的沉降量; 假定瞬时沉降量的时间;直线截距;直线斜率。将上式改变为直线方程形式即 上式适合于荷载瞬时施加情况下的沉降曲线,但在实际施工中,荷载是逐级增加的,因此必须加以修正。在加载方法规则的情况下,以加载期间的中点作为瞬时起点t0;在加载方法不规则的情况下,应根据实测沉降曲线的趋势在加载的初期适当假定一个瞬时加载的起点t0和相应的沉降S0。 星野法推求最终沉降量的步骤如下: 假定几组t0和S0,根据实测值点绘(t-to)(S-So)-(t-t0)的关系

39、曲线,如图64。图7求A和K的方法 取最符合线性关系的直线,求出相应的系数A和K; 将A和K值代人式(公式626)计算。 本方法要求恒载开始后的沉降实测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 (8)Asaoka法 用以下简化递推关系可近似地反应一维条件下以体积应变表示的固结方程,利用此简化递推关系可用图解法来求解最终沉降值。 (公式627)图解法推算步骤如下: 将时间划分成相等的时间段t,在实测的沉降曲线上读出t1,t2所对应的沉降值S1,S2,并制成表格; 再以Si-l和Si坐标轴的平面上将沉降值S1,S2以点(Si,Si-l)画出,同时作出Si=Si一1的45直线; 过一系列点(Si,Si-1)作拟合直线与

40、45直线相交,交点对应的沉降为最终沉降值; 在Asaoka法推算的过程中,t的取值对最终沉降量的推算结果有直接的影响。t过小会造成拟合点的波动性较大,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较小:t过大,Si点过少,易产生较大的偏差,而且对是否已进入次固结阶段不易作出判断。一般取t在30100d之间。在实际的推算过程中,宜同时多计算几个不同的t得出相应的最终沉降值,而后在其中选取相关系数较好的沉降值作为最终沉降值。 (9)泊松曲线法 有观点认为,全过程的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S-t曲线不通过原点;二是S-t曲线呈“S”形。 不通过原点的机理分析 对于饱和土来说,在荷载作用下会立即发生瞬时沉降(亦称初始沉降或不排水沉降)。其变形是在体积不变情况下由负载区域下的剪应变引起的。当黏土的渗透性很低时,则几乎不发生排水。在荷载中心线下,垂直压缩和侧向膨胀同时发生,Bierrum1972年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