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_杨树森_第1页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_杨树森_第2页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_杨树森_第3页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_杨树森_第4页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_杨树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收稿日期2001- 01- 01 作者简介 杨树森 ( 1948- ),男 ,安徽郎溪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孔子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 哲学研究】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 杨树森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键词 儒家 ;孔子;义利观 ;中国哲学史 摘要 学术界用“义利对立”、“重义轻利”来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并不十分妥贴 ,将 它的发明权归于孔子更不符合史实。 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 各有特点: 提出阶段 ,以孔子为代表 ,认为义利并不排斥 ,赞成“义然后取” ,实际上是“重义而 不轻利”;发展阶段 ,以董仲舒为代表

2、,虽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 ,但反对“仁人”、“谋利 计功” ,是“重义而轻利”; 扭曲阶段 ,以朱熹为代表 ,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也;利者 ,人情之所 欲也” ,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复归阶段 ,以颜元为代表 ,认为 “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也” ,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6198(2001) 02- 0018- 06 “义”与“利”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 从本质上说 ,它是一个有关社会财富分配 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 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正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如何评价和对待传 统义利观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近有学者 撰文指出: “由孔子提出的儒家重义轻利的 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是 相悖的。”1 类似的观点还常见于报刊时 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义与利”条 也说“孔孟主张义利对立 ,尚义排利”。 笔者 认为 ,笼统地用“重义轻利”、“义利对立”来 概括儒家的义利观 ,并不十分妥贴 ,将它的 发明权归于孔子则更不符合史实。 本文仅 对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 讨 ,以期对儒家义利观的本来面貌以一个 18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 2期 (总第 133期 ) 客观而完整的认识。 一、儒家义利观的提出 孔子 和孟、荀的义利观

4、义利关系问题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 的 ,如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就有“利者义之和 也”的说法2 ,略早于孔子的齐大夫晏婴 也说过“义 ,利之本也”3 ,但作为一种明 确的道德规范体系的义利观 ,确实是由孔 子提出的。 孔子言论中的“义”,用他自己的话来 解释 ,即“仁者人也义者宜也”4 第二 十章 )。“宜”就是适宜、合乎情理的意思 ,匡 亚明先生将它解作“公平合理”5 ,甚为恰 当。 孔子言论中“利”就是利益、功利的意 思 ,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但与 “义 (公平合理 )”相对应的“利”应理解为私 利 ,从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中可以看出 ,孔子 的义利观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 ,承认追求

5、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 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6 。 论语多处将 “君子”和“小人”对举 ,对此处却笼统地说 富贵是“人之所欲”,可见 ,他认为在追求私 利这方面 ,君子和小人是没有差别的。 第二 ,追求私利应该以合乎“义”为前 提。 虽然人都有富贵的欲望 ,但孔子强调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7。 他还说: “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 义而富且贵 ,於我如浮云。 ”8 当孔子听说 当时的“廉静之士”公叔文子并非如人们所 传的“不取”私利 ,而是“义然后取 ,人不厌 其取”时 , 他深表赞许: “其然!岂其然 乎?”9 第三 ,对合乎

6、义的私利应该去追求。 孔子自己表白: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 之士 ,吾亦为之。 ”10 这是说 ,如果能得到 富贵 (私利 ) ,自己宁愿去做低贱的“执鞭之 士” ,而不以为耻 ,因为当“执鞭之士”没有 什么“不义”之处。 他还说: “邦有道 ,贫且贱 焉 ,耻也;邦无道 ,富而贵焉 ,耻也。 ”11 所 谓“邦有道”者 ,国家管理有序、社会公平 也 ,在这样的条件下 ,富贵是只能靠合乎义 的方式才能得到的 ,如果一个人在有道之 邦仍然贫穷卑贱 ,那就说明他不够勤奋或 者缺少才能 ,因此是可耻的;但是 ,如果国 家管理不善 ,社会不公 ,通过发不义之财来 达到富贵的目的 ,那也同样可耻。 这

7、里孔子 将义利关系放到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去讨 论 ,是相当深刻的。 第四 ,君子要用“义”来约束自己的取 利行为。 过去人们把孔子“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 于利”12 两句作为他“重义轻利”的根据 , 但从上面引用的许多言论看 ,孔子认为利 是人人都追求的东西 ,他并不反对君子取 利。 因此上面这两句话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只有君子才懂得义 ,而小人则只懂得利。 孔 子实际上是说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不在于 是否取利 ,而在于能否明义 ,即能否用“义” 来约束自己的取利行为。 他说 ,“君子义以 为质”13 ,应该“见利思义”14 ,否则“放 於利而行 ,多怨”15 。 这是说 ,君子要将义 作为内在

8、的道德修养 ,在看到有利可得时 应该想一想取之是否合乎义 ,如果不能用 义来约束自己 ,而放任自己的私欲膨胀 ,就 会招来很多抱怨。 孔子是主张言行一致的 ,他关于义利 关系的以上主张 ,也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 中。 孔子本人并不拒绝物质利益 ,他招收学 生要收“束”作为学费 ,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 ,他对衣食颇为讲究 ,“食不厌精 ,脍不 厌 细” , “缁衣 羔裘 , 素衣裘 , 黄衣 狐 裘”16 。 当鲁国搞叛乱的公山弗扰和晋国 搞叛乱的佛先后邀请孔子去做官时 ,他 19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 都一度动心欲往 ,还说“我又不是匏瓜 ,哪 能挂在那儿不食世禄呢?” (“吾岂匏瓜

9、也 哉?焉能系而不食?” )但当他的学生子路提 醒 他这不符合“义”时 ,他最后并没有去 17 ,这也许是对“见利思义”最好的注解。 孔子一度从政 ,官至大司寇行摄相事 (代理宰相 ) ,可谓“富且贵”也 ,但在鲁君和 掌实权的季桓子耽于声色而怠于政事的情 况下 ,孔子就主动辞官离开了鲁国 ,此举完 全符合“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 富且贵焉 ,耻也”的义利观。 从以上孔子的言论和行为看 ,孔子认 为义与利并不排斥 ,造成“义然后取” ,即在 符合义的前提下人们可以而且应该去追求 利。 所以他的义利观不宜用“义利对立”、 “重义轻利”来概括 ,如果说他“重义而不轻 利”可能更为恰

10、当。 先秦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 ,基本上继 承了孔子的义利观。 孟子也认为人对私利 的欲望是本能 ,君子也不例外。 “天下之士 悦之 ,人之所欲也好色 ,人之所欲 富 ,人之所欲贵 ,人之所欲。 ”18 荀子 则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孔子的义利观: “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19 ,“好利恶 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 道则异矣”20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儒家的义利观 在提出阶段并没有“重义轻利”、“义利对 立”的特点 ,它虽然强调义的重要性 ,但同 时又承认私利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并 不反对人们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对私利的追 求。 二、儒家义利观的发展 董仲 舒的义利观 儒

11、家虽为先秦“显学”之一 ,但在思想 领域并不占统治地位。秦朝“立国以法” ,并 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 ,汉初统治者则 又崇尚黄老 ,致使儒家的影响一度很微弱。 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才真正成为中国占统 治地位的思想 ,但后世儒家学术中的许多 观点并非孔孟本来的思想。 在义利观方面 ,董仲舒有两段比较集 中的言论: 其一 ,“天之生人也 ,使人生义与利。 利 以养其体 ,义以养其心。 心不得义不能乐 , 体不利不能安。”21 它虽然承认“利”为人 生所必需 ,但又将“利”解释为维持生计 (“养其体”)的低水平的物质需要 ,与孔、孟 承认“富与贵 ,是

12、人之所欲也”相比 ,已经大 大减少了“利”的含义。 其二 ,“夫仁人者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 其道不计其功。”22 此处的“仁人”与孔子 所说的“君子”等义 ,而“谊”即“义”也。 “谊 , 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 “谊 ,义 ,古今字”)。 这是说 ,有道德的人懂得了“义”便应该“不 谋其利”、“不计其功”。 董仲舒实际上否定 了君子在合乎“义”的情况下追求“利”的合 理性 ,这种观点与孔子赞许的“义然后取 , 人不厌其取”和荀子说的“好利恶害 ,是君 子小人之所同也” ,是明显不同的。 董仲舒将人人都需要的“利”解释为 “养其生”的基本物质需要 ,而处于社会上 层的“仁人”是不存在“养

13、其生”问题的 ,所 以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追求“利”。 表面 看来 ,董仲舒的义利观比孔孟的道德境界 还高 ,而实际上乃是一种倒退 ,用今天的语 言说 ,就是讲空话、唱高调。 南宋思想家叶 适曾一针见血地评判道: “仁人正谊不谋 利 ,明道不计功 ,此语初看极好 ,细看全疏 阔后世学者行仲舒之论 ,既无功利 ,则 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23 董仲舒以儒家正统自居 ,在义利观上 却篡改孔孟的本义 ,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 背景的。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 20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 2期 (总第 133期 ) 儒术”的建议 ,目的就是强化封建国家的思 想统治 ,巩固中央专制的国家政

14、权 ,从这一 目的出发 ,自然会得出“如果承认子民百姓 乃至朝官公卿皆有追求私利的权利 ,是不 利于封建国家的利益的”结论。 对于老百 姓 ,他认为“万民之从利也 ,如水之走下 也”,必须“以教化堤防之”24 ,即用“义”的 教化来遏制老百姓对利的追求。 而对于上 层的“仁人” ,就以虚空的“义 (谊 )”来反对 他们去追功逐利 ,以维持封建国家的利益 , 这就是他主张“仁人”“不谋其利 ,不计其 功”的本义。 董仲舒还以“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为 基础 ,赋予“义”以新的含义 “君臣父子 夫妇之义” ,并明确指出“君为阳 ,臣为阴 , 父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阳贵而 阴贱 ,

15、天之制也”25 。 这个意义上的“义” 后来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的重要内容 ,它与孔子所说的“义者宜也” , 即合乎情理、公平合理的“义”的内涵 ,已经 相去甚远了。 如上所述 ,董仲舒虽然高唱仁人“不谋 其利”的高调 ,反对人们对功利的追求 ,但 他毕竟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 (“天 之生人也 ,使人生义与利心不得义不 能乐 ,体不得利不能安” ) ,只是“身之养莫 重于义”而已26 。 因此 ,用“重义而轻利” 概括董仲舒的义利观 ,应该说是比较贴切 的。 三、儒家义利观的扭曲 宋明 理学的义利观 中国社会到宋代以后 ,封建政治日益 显出其腐朽性 ,而封建思想也日益显出

16、其 虚伪性。 表现在义利观方面 ,就是宋名理学 公开打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旗号 ,把“义” 与“利”完全隔离对立起来。 宋明理学家非常重视义利关系问题 , 理学的奠基人程颢说“天下之事惟义利而 已”27 ,朱熹则说: “义利之说 ,乃儒者第一 义。 ”28 但是他们却以一种极为简单的思 维方式来对待这个重大问题。 程颢认为 , “出义则入利 ,出利则入义。”这就是说 ,义 利二者的关系如水火之不相容 ,有义则无 利 ,有利则无义。 他们对义和利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朱 熹说: “义者 ,天者之所宜也;利者 ,人情之 所欲也。”29 在他看来 ,符合天理的就是 义 ,满足人欲的就是利。 程颢的

17、“出义则入 利 ,出利则入义”到了朱熹笔下 ,就变成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所以 他主张“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30。 程朱理 学的后继者 ,明代心学主义代表王阳明也 主张“去人欲而存天理”31 。 宋明理学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完全对立 起来 ,已经不能用“重义而轻利”来概括 ,因 为“重此而轻彼”与“去彼而存此”从语义上 看是有实质区别的 ,前者并没有完全否定 “彼”“此”可以并存 ,而后者“去人欲而存天 理” (即“去利而存义” ) ,则从根本上否定了 “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如果 不满足人的基本欲望 ,没有“养其体”的 “利” ,人本身就不能存在下去 ,存天理

18、于人 又有何意义呢? 在哲学史上 ,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 , 它在一些方面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 发展 ,但在义利观这一点上 ,他们要灭掉连 孔子都认为合理的“人之所欲”,这种“义利 对立”、“去利而存义”的观点 ,是继董仲舒 “重义而轻利”后的一次更大的倒退。 四、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颜元 的义利观 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中叶王阳明以 后 ,已经走到了尽头 ,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公认的儒学大家。 但我们讨论儒家义利观 21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 的发展 ,却不能不提到清初学者颜元。 颜元 ( 1635- 1704)是清朝初年唯物主 义思想家 ,他年轻时仰慕古圣贤 ,曾潜心研 究孔、

19、程、朱、王之学 ,不久发现孔孟之学经 过董仲舒和程朱陆王的嬗改已经面目全 非 ,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颜元从 34 岁后不再标榜崇尚儒学 ,哲学史界也没有 人将他归入儒家。 但颜元在义利关系上对 董仲舒和宋明理学的观点作了尖锐的批 判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孔子提出的义利 观的本来面貌 ,并用比较接近现代语言的 文字予以阐述 ,从这一角度上可以说 ,颜元 的义利观是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历代许多儒家学者以孟子一书中孟 子讲的第一句话“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 已矣”为据32 ,推定孟子主张只要义 ,不要 利。 颜元认为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误解。 他 说 ,“孟子极驳利 字 ,恶夫掊克聚敛者 耳”

20、33 ,因为孟子是在一个缺少仁义的国 君 (梁惠王 )一见他就问“利”的情况下 ,才 用“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这种尖 刻的语言把对方的话题挡开 ,这不能说明 他否定人 (包括君子和小人 )可以有私利 , 孟子反对的仅仅是统治者对人民狂征暴敛 的违反“仁义”的利。 如果我们认真读完孟 子 梁惠五上中孟子后面的议论 ,就会发 现颜元的分析是中肯的。 颜元对董仲舒“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 , 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作了尖锐的批 判 ,他说: “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 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 这不谋不 计两不 ,便是老无 、释空 之根全 不谋利计功 ,是空寂 ,是腐儒。 ”他指出 ,董

21、 仲舒的上述言论“实非先圣 (指孔孟 )之本 也”34 。 颜元对程朱理学将义利完全对立而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尤为反感 ,他认 为 ,朱熹提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复尽天 理 ,方始是学”,要人们闭门读书 ,求理灭 欲 ,其结果是使许多人“读书愈多愈惑 ,审 事机愈无识 ,办经济愈无力”,“千余年来 , 率天下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 ,作弱人、病 人、无用人者 ,皆晦庵 (即朱熹 )为之”35 。 可见他对理学家们虚伪的义利观是深恶而 痛绝的。 颜元在批评董仲舒和宋明理学的义利 观的同时 ,也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 为 ,谋利度功是人的活动的普遍特征 ,道德 (义 )不是空话而存在于

22、人们谋利计功的行 动之中 ,“正谋便谋利 ,明道便计功”36 ,所 以他说“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也”37 。 他的 这些观点 ,继承了先秦儒家“富贵乃人之所 欲” ,但君子应该“义然后取”的义利观中的 合理成分 ,比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这 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合理的义利 观。 五、探讨儒家义利观历史演变的 现代意义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 意识异常活跃 ,如何建构适应市场经济体 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义利观 ,是当前 理论界、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如何评 价传统的义利观方面 ,存在着两种截然相 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儒家“重利轻义” 的义利观不符合物质利益原则

23、,不能适应 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构成一种无形的阻力 ,在当今的道德 建设中应该加以淡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儒 家的“重义轻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永远不 会过时 ,他们把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社会上 出现的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现象 ,归结为西 方“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念随着改革开放进 入中国的结果 ,强调继承“重义轻利”的传 统美德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问 22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 2期 (总第 133期 ) 题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大课题 ,不能用两极 对立的简单思维方式评判儒家义利观的是 非优劣。 通过本文上述对儒家义利观历史 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出 ,笼统地用“重义轻 利”甚至“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