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1页
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2页
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3页
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4页
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纲要求,复习要求,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解释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一、物质循环的概念,二、碳的循环过程,光 合 作 用,呼 吸 作 用,燃 烧,呼 吸 作 用,捕食,分 解 作 用,光合,呼吸作用,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形式是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CO2,1,无机环境中的碳:,CO2、碳酸盐,3,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 进行,传递形式为 。,含碳有机物,食物链(网),4,碳如何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2、?进入非生物环境的形 式 。,1.呼吸作用 2.微生物的分解作 3.用化石燃料的燃烧,CO2,5,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6.有关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判断双箭头的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除双箭头外生产者只有出发箭头,大气只有接受箭头。 (2)消费者接受一个箭头而出发两个,分解者则接受两个出发一个,两者之间物质流动方向是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温室效应,三、温室效应,1、原因,2、危害,3.缓解措施,水循环,四。物质循环的特点: (1)反复循环; (2) 具有全球性。,农田 南极的企鹅,DDT杀虫剂,全球性,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固定

3、并储存了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转移能量,合成有机物,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大多为分解者),1实验原理,六、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实验流程,土壤高温处理,土壤不处理,土壤是否含微生物,A:30ml土壤浸出液,土壤有无微生物,有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变色,B:30ml蒸馏水,微生物有分解作用,小结:,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二、碳的循环过程 三、温室效应 四、物质循环的特点 五、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六、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 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过程大大减少, 并且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 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B,4(2014年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

5、,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5(2016年新课标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B,6“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