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ec.2,Sec.1,Sec.4,Sec.3,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思考题: 1.血压的定义 2.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什么生理状况? 3.静脉血回流的生理机制 4.平卧突然直立有时会出现头晕的原因 5.动静脉吻合支如何调节体温? 6.微循环的调节因素 7.出现水肿的原因 8.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9.淋巴循环的生理功能,Sec.2,Sec.1,Sec.4,Sec.3,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10.为什么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心率上升,传导加速心室收缩力加强? 11.为什么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会下降,传导变慢,心室收缩减弱? 12.交感与迷走神经同时都兴奋时的心脏表现 13.比较交感与副交感节前
2、神经的长度,释放的速度。 14.心血管反射调节有哪些,对血压与心率有何影响? 15.列举5种调节血压的激素及其作用 16.列举3种调节血量的神经体液机制 17.比较心脏与脑组织循环的调节因素,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 2.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血液流过某一截面积的血量。 3.血流阻力:指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 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 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 和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整个循环系统中,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血流阻力的主要部位。,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第二节心管生理,(一)动脉血压
3、主动脉压力 1.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促使血液克服阻力, 向前流动以供应各器官组织的需要。 2.几个概念: 心室收缩时,动脉压升高,最高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 收缩压为13.3- 1 6.0kPa (100-120mmHg), 舒张压为8.0-10.6kPa (60-80mmHg), 脉搏压为4.0-5.3kPa (30-40mmHg),Sec.2,Se
4、c.1,Sec.4,Sec.3,Sec.5,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血压的形成:心血管系统内具有足够充盈压的基础下 形成血压尚需具备三个因素: 1)心脏射血 2)外周阻力 3)大动脉弹性。 心室肌收缩射血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 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是势能。 在心舒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 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血压随着血量的逐渐减少而逐渐 下降,达到最低即为舒张压(diastol
5、ic pressure)。,第四节 血管生理,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增高。 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反映心输出量的多少 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比如小动脉收缩), 则心舒张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 心舒张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变小。 一般情况下,脉压的大小,反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脉压大弹性小) 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脉压增大。,第四节 血
6、管生理,重点掌握,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 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二)脉搏 1.定义: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2.用脉搏描记仪可以记录浅表动脉脉搏的波形。 桡动脉脉搏波形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上升支是左心室快速射血,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 下降支的前段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 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 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 随后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
7、,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三. 静脉血压 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1.静脉血压:当体循环血液到达微静脉时, 血压下降至约2.0-2.7kPa (15-20mmHg)。 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0。 2.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通常将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3.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 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4.
8、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液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越多。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越强,心室排空越完全, 吸引静脉回流越快。 体位: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的 血管中,减少回心血量 骨骼肌挤压作用:骨骼肌收缩时,挤压静脉回流入心。(运动!) (还有静脉瓣膜的协助) 呼吸运动:吸气时,使胸腔负压更负,大静脉和心房扩张, 压力进一步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入心。(深呼吸!),第四节 血管生理,重点掌握,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四、微循环 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1. 微循环的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 毛细血管、
9、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 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2. 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三条通路: 1)直捷通路,主要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物质交换意义不大。 2)动-静脉短路,在功能上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增多,皮肤血流量 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发散身体热量 . 3)迂回通路:血液由微动脉经过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 进入微静脉。真毛细血管管壁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和 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这一通路为营养通路。,第四节 血管生理,五、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
10、、细胞的间隙内,绝大部分呈胶冻状, 不因重力低垂,难以吸出。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 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物质交换主要通过扩散、滤过、重吸收及吞饮等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第四节 血管生理,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即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3) 组织液静水压 4) 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并经
11、过重吸收而形成的, 滤过和重吸收两种力量的对比决定液体移动的方向。,组织液生成过多或组织液回流障碍, 造成组织和细胞间隙中过多液体储留,称为水肿。 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或通透性增加都可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 形成水肿 2) 淋巴循环障碍,形成水肿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压下降,导致水肿。,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五.淋巴循环 1.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运行称为淋巴循环 2.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吸收再进入淋巴管道系统,称为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管道回流入心。 3.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 4.淋巴循环的生理功能:
12、 回收蛋白质; 运输营养物质(从肠道吸收的脂肪、胆固醇等); 调节体内液体平衡; 消除组织液中不被毛细血管吸收的红细胞、细菌、异物等。,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与整个机体的需要相适应。 心脏血管的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能完成, 而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1.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的轴
13、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作用于N型胆碱能受体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A),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肌的收缩能力加强。 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 (心率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 (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 正性变力作用(收缩能力加强),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 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 M型胆碱能受体 , 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 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3.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如神经肽Y
14、、血管活性肠肽、阿片肽等。 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的作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a)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 故又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 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和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强, 故缩血管纤维(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
15、调节,b)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有以下几种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有些动物如狗和猫,支配骨骼肌微动脉的神经中 除有缩血管纤维外, 还有舒血管纤维。 只在动物处于激动状态才兴奋。 在人体内可能也有交感舒血管纤维存在.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后者与血管平滑肌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二)心血管中枢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上 1)延髓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在平时都
16、有紧张性活动, 分别称为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脑干及大脑和小脑中,也都存在心血管神经元, 进一步协调心血管活动与机体的改变,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三)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 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觉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3.心肺感受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觉反射,动脉压力感觉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反射效应:当动脉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产生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
17、,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 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 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血压回升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不致于发生过分的波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Sec.2,Sec.1,Sec.4,Sec.3,Sec.5,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 (1)化学感受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 当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如缺氧、CO2分压过高、H+浓 度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装置。因此这些感受装置被称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2) 反射效应: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
18、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情况下才发生作用。 3.其他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存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1)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2)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也有一小部分 进入血液循环。,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可与和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使血管舒张。
19、在心脏,肾上腺素与1结合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 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和受体分布的情况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受体结合。 3. 临床上肾上腺素多用于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多作升压药。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 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 故心率减慢, 掩盖了其对心脏的直接作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1.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其释放受以下几种因素调节:
20、 (1) 血流: 当肾血管供应不足,肾血管内血压降低,小动脉壁张 力下降时,可促进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renin) (2) 神经: 近球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为受体, 当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素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抑制时,肾素分泌减少。 (3)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血糖素等,促进肾素的分泌, 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 抑制其释放。,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Sec.2,Sec.1,Sec.4,Sec.3,Sec.5,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可简述为如下,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略,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3.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很强的升血压物质,升压效应: 使全身微动脉
21、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 (2) 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上的接头前血管紧张素受体,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增多。 (3) 作用于中枢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 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增多 (4)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5) 引起或增强渴觉,并导致饮水行为,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三)血管升压素 1.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内合成。 进入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 2. 在肾集合管 可促进水的重吸收而增加血量, 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22、-ADH 。 3.大剂量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 在禁水、失水和失血等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 不仅对保留体内液体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可以生成并释放若干种血管活性物质,,1.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舒血管物质: a.细胞内的前列环素合成酶可以合成前列环素(PGI2 ), 使血管舒张; b.生成内皮细胞舒血管因子 EDRF 使血管平滑肌内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Ca2+浓度降低,故血管舒张。 2.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缩血管物质,称为内皮缩血管因子。 研究较多的内皮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五)其他: 1.心钠素(cardionatrin,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心房利尿钠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肽, 可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也可使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心钠素作用于肾的受体,可使肾排水和排钠增多, 心钠素还能抑制肾的近球细胞释放肾素,抑制肾上腺球状带细胞释放醛固酮 2.前列腺素E2(PGE2)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户外广告牌安装工程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高科技企业研发项目合同管理实务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办公耗材采购与回收利用合同参考
- 2025版不锈钢栏杆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合同范本
- 2025版常年法律顾问合同(民商事争议解决专版)
- 二零二五年住宅租赁与租后增值服务合同
- 2025版建筑垃圾处理合同范本全新出炉
- 二零二五年度厂区物业能耗监测与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豪华轿车抵押担保交易合同
- 血透患者叙事护理故事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二版)
- 老年骨质疏松症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
- 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课件(完美版)
- 干部履历表(中组部1999年版)A4
- 雅马哈RX-V365使用说明书
- 照相馆管理制度
- IECQ QC 080000:2017 第四版标准(中文版)
- DZ∕T 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岩石薄片制样(正式版)
- 国外激励研究现状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