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ppt_第1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ppt_第2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ppt_第3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ppt_第4页
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省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广东省卷10年真题精选(20072016),第一类人物品评 一、(2015广东911题9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2、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解析】A项中“期”的意思都是“约定”;B项中前者意为“攻克”,后者意为“下达”;C项中前者意为“粮食”,后者意为“吃”;D项中前者意为“归顺,投降”,后者意为“女子出嫁”。,【答案】 A,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示例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

3、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示例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示例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

4、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二、(2014广东911题9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5、:“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 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国无尉/去国怀乡 D. 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A项中的“为”,前者是动词,意思是“任用”,后者是动词用作名词,指心理活动;B项中的“子”,两者均是代词“你”的意思;C项中的“国”,前者是“诸侯国,国家”的意思,后者是“国都”的意思;D项中的“闻”,前者是动词,意思是“听说”,后者是使动

6、用法,意思是“出名,闻名”。,【答案】 B,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文章大意,明确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祁黄羊与晋平公之间的故事: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仇人、儿子。其次分析人物品质,祁黄羊的品质是重要原因,晋平公在这件事中的作用也非常大。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即可。,【答案】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

7、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举荐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

8、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三、(2010广东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按:巡视,巡行。 窬(y):洞,窟窿。 1解释加点

9、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_,【解析】,【答案】 (2分)(1)恰好(2)告知,2给文中画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解析】“盖”是句首发语词,“急于”是固定词组,“而”表句意转折,可在其前断开,“故”表因果,有总结之意,可在其前断开。再看句子结构,“恐”是动词

10、,做谓语,“次日”为状语,“大搜”为宾语,合起来译为“担心第二天大搜查”,语意完整通顺。故选C项。,【答案】 C,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解析】结合上下文答题,上文“妆奁甚富”“席卷而去”说明被盗东西很多,加之搜查之快之严,据此于成龙作出判断“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因为偷盗者需要多次出城才能将赃物转移出去。这只是推断,需要人赃并获,下文“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印证了于成龙的判断。最后一句即解释了原因。,【答案】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

11、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_ (2)于成龙:_,【解析】 (1)小题,将财物席卷一空,可见盗贼的无比贪婪,将衣服秘密地穿在身上,掩人耳目,足见盗贼的狡诈。(2)小题,关闭所有城门,只留一门出入,诱使盗贼铤而走险,进而让其原形毕露,可见,于成龙才智过人,机智果断;于成龙先给出计策“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最终“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得以印证,足见其推断力之强,破案如神。,【答案】 (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参考

12、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中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然而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

13、带出城去。,第二类叙事说理 四、(2013广东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鹬(y):一种水鸟。箝(qin):夹住。喙(hu):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解析】,【答案】 (2分)(1)将要 (2)使劳

14、苦(贫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1)从苏代的角度看:设喻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

15、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渔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第三类讽喻劝谏 五、(2007广东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

16、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具:备办。香居:齐国大夫。 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17、寡 人 也,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D指佛教或僧人 E喜悦,【解析】通过观察句子结构可知“释”为谓语动词,故排除D、E两项;再将A、B、C三项的释义代入句中,“荆王放弃先王的礼乐”,通顺合理,可知解释为“放弃”最为恰当。故选A项。,【答案】 A,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2分),【解析】从文中“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可看出齐宣王盖大宫殿,占地百亩,有三百个房间,盖了三年

18、也没完成,可见工程有多么浩大,这必将劳民伤财。故此,香居才向齐宣王进谏。,【答案】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解析】结合文章有关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群臣莫敢谏者”,大家只求自保,不敢向上进谏,而唯独香居向齐宣王进谏,劝王不要劳民伤财,足见其勇敢和忠心,在劝谏的过程中,言辞委婉,步步深入,逻辑严密,以理使王服之,足见其善劝。最后一句话则说明齐宣王知错能改,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答案】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参考译文】齐宣王盖大宫殿,大得有百亩地,厅堂很大,能

19、容下三百个房间。凭借齐国的大,备办了三年没有能够盖成,群臣中没有敢于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荆王放弃先王的礼乐,而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有君主吗?”齐宣王说:“没有君主。”“臣斗胆问荆国有臣子吗?”齐宣王说:“没有臣子。”香居问:“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没有敢劝说的人,,敢问大王有臣子吗?”齐宣王说:“没有臣子。”香居说:“臣请求退下!”快速出去。齐宣王说:“香居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我劝谏?”于是召见尚书说:“记下,我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喜爱盖大宫殿,香居阻止了我。”,第四类读书求知 六、(2016广东911题9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

20、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解析】A项中“书”的意思分别为“书本(名词)” “写(动词)”;B项中“若”的意思分别为“如果”,“像”;C项中“已”的意思都是“停止”;D项中“据”的意思分别为“靠着”“占据”。

21、,【答案】 C,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呼老兵诣道边酒直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参考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螺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写下来,必定

22、要没有疑问才作罢。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友,他就好像不认识一样。即使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考点一 实词解释 考点二文言断句 考点三翻译句子 考点四文意理解 考点五谈启示看法 考点六人物评价,常考考点及方法突破,目 录,考点一 实词解释(含一词多义)【必考点, 3或4分】 考情搜索:近10年省卷共出现三种考查形式:一词多义辨析(20142016)、直接解释(20082013)、释义辨析(2007),共考查25个实词,从所考查词语出处来看,其中可链接课内解释的词语16个,其他9个。从考查

23、点来看,涉及词类活用4个(“书”“为”“敝”“信”)、古今异义2个(“期”“或”)。,方法指导 解答此类实词解释题,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代入验证法。 针对一词多义辨析,四个选项分前后句,其中后句均出自课内文言文,考生可将自己后句词语解释代入前句进行验证,看是否解释得通,从而得出答案。如“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2016广东第9题C项)中“已”的意思较难判断,后句“惧其不已也”出自课内愚公移山,大意是“害怕愚公不停(挖下去)”,,由此可以确定“已”是“停止”的意思,然后将“停止”代入前句“必无所疑乃已”验证,意思是“必定要没有疑问才停止”,语意连贯,由此可判断前后句中“已”的意

24、思一致。 方法二:课内迁移法。 针对直接解释,考生可搜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思,将意思代入语境“对号入座”。如“赵且伐燕”(2013广东附加题第1(1)题)中的“且”,首先回想,课内学过的“且”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然后将其一一代入句中进行验证,根据句意和语境,不难得出这里的“且”是“将要”的意思。再如“或”“适”“延”“释”,如下表示:,注:找到与此题词语相同的课内句子时,先不要直接将课内词语的意思照搬上去,要结合本篇课外文言文中对应句子的语境,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否符合这个语境,若不符合可推断其引申义,得出答案。,方法三:语境推断法。 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意思,结合句意

25、语境推断理解。如:“以敝大众”(2013广东附加题第1(2)题),根据前文“燕、赵久相攻”来看,这里的,情境为“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劳苦贫困”,由此可推断,这里的“敝”可解释为“使贫困、劳苦”。再如“皆足取祸也”(2011广东附加题第1(2)题),“皆”是“都”的意思,“足”是“足够、足以”的意思,“祸”是“灾祸”,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这句话的大意是“都足以招致灾祸啊”,由此可知“取”在此是“招致”的意思。,考点二文言断句 【10年7考】 考情搜索:断三处:2016.10题/2015.10题/2014.10题/2010.附加题2题 断两处:2009.附加题2题/2008.附加题2题/2007.附

26、加题1题 文言断句题在广东中考试题中属于高频考点,考查形式有2种:,方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断句法。解答文言断句的根本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的每个词的意思(不会解释的个别词暂时不解释),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理解大概意思。最后,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例如:“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2016年第10题)其大意为:“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根据翻译分别在“酒垆

27、”“痛饮”“风土”后断开。 (2)语法结构断句法。 找名词(或代词)。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找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如:“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2010年附加题第2题)这句话的句首有发语词“盖”,一般用于断句的标志词。,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28、。例如:“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2015年第10题)这句话有两个句末词“也”,由此可判断在第一个“也”处要断句。再如:“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014年第10题)这句话有一个句尾词“也”,可断句。,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中有疑问词“安”,再根据句意,即可分辨出句读。,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29、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句话中有“故”这个词语,很明显地将句子的意思分开。,注意: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例如:“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2010年附加题第2题)这句话中“而”用于句中,前后是完整的意思,“而”表连接,则不用断句。,(3)对话、引文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

30、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例如:“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014年第10题)中“善哉”相当于“好”,此处需要断句。 (4)固定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其乎”“安哉”“何为”等为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为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为固定句式。例如:“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2015年第10题)中“是也”是判断句式,由此可知,“不去”后断句,“是亡吾信也”后断句。,考点三翻译句子 【10年3考】 考情搜索:近

31、10年考查3句,句子长短不超过3个小分句。其中2013、2012年都是翻译重点实词,无特殊文言现象,2011年是2个小分句,其中前半句是疑问句。,方法指导 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子的一种方式。 (1)翻译原则:信:忠于原文内容。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雅:语言生动、优美。 (2)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直译即要求原文每个字在译文中都要有着落,译文每个字在原文中都要有根据,按照原文的词义与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对号入座。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意思直译,或直译后会改变原句

32、意思,或原句因使用比喻、借代等,直译不易理解),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3)翻译基本方法: 组词法: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把原文中的单音节词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并形成一一对应。如:“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句中“追”“报”分别译为“追念”“报答”) 保留法:文言文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即

33、可。) 替换法:对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要注意先替换后翻译。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句中“宫”“府”分别替换为“皇宫”“朝廷”,“陟”“罚”分别替换为“奖励”“惩罚”) 调序法: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正确顺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增补法: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省略句的补充。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需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判断句的补充:要加上判断词“是”。,如“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被动句的补充:要加上被动词“被”。如“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 (4)翻译思路:通读原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联系上下文,动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对所考句子进行翻译;对照原文修改,力求做到“信”“达”“雅”。,考点四文意理解 【必考点,3分】 考情搜索:2016.11题/2014.11题/2013.附加题4题/2012.附加题3题/2011.附加题3题/2010.附加题3题/2009.附加题3题/20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