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第1节 运动的描述 教师寄语:求知是向上的阶梯学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学习过程:一、 思维启动,提出问题看教材图12.11所示,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 进行新课,科学探究1. 自学“机械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 举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实例(比一比那个小组举例多) (2) 小组内对所举实例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 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2.自学阅读“参照物

2、”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叫参照物 (2) 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请举例说明 (3)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达标检测与反馈矫正 1.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2. 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乙两同学都是 的.3. 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 的运动(填

3、“向上”或“向下”)4、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B.月亮C.地球D.宇宙飞船5、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过来6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候以下面的哪一物体为参照物,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 A受油机 B大地 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 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7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

4、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8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A竖直下落B斜向东下落C斜向西下落D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9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5、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五、课下作业:第2节 运动的快慢 教师寄语:自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上节学习的机械运动,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平时所学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某一个物体而言的,即相对参照

6、物而言。提问: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小组内讨论)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1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学生阅读教材P31第1、2、3段回答问题(1)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3)公式 单位换算:1m/s= km/h3自学“闪光摄影”讨论教材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4自学教材P33“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举例说明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3)小组讨论应如何计算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三、达标检测与反馈矫正1、一汽车作

7、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是 m/s2、 甲、已两辆汽车都向北行驶,甲车速度为10m/s,乙车速度为15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速度是 ,运动的方向是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速度是 ,运动方向是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 B、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5、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

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A、1.2m/s B、1.25m/s C、2m/s D、2.5m/s6、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7、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8、一列180m长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

9、多少?四、自我小结:1、这节课我学到了 2、我还有的疑问 五、课下作业:第3节 长度时间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和时

10、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学习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根据速度公式 ,求速度应知道 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 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 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11、。2、长度的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 阅读课文第36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3) 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3、阅读课文第37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1) 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

12、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

13、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求出硬币的直径。(3)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

14、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二)时间的测量:1、 计时工具(1) 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2)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2、 时间单位(1) 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2) 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15、3 、停表的使用练习停表的使用方法。(三)误差:1. 定义:_ 2. 误差产生的原因: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3.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 4怎样减小误差?_三、随堂检测与反馈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B.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C.读数时

16、,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7、要比

17、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9、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

18、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三、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四、 课下作业第4节 力 教师寄语:有一份辛劳就有一分收获学习目标:1.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4. 会画出物体在某一方向受力的示意图学习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

19、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新知学习与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 。(4)点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

20、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5) 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6) 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结论: 。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体验1N的大小: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

21、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猜想 3、探究:(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 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 也影响力的效果。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 、 和 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

22、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 。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 实验一: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 实验二: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观察: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

23、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 实验三: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4) 实验四: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5) 看课文第43页图12.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 。)2、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 三、达标检测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

24、的力大约为 。3、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 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

25、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

26、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五、课下作业第5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寄语:在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推理,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学习目标: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 ;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习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学习难点:惯性的认识学习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

27、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辩论”: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我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因为 。我同意伽利略的观点,因为 。自学课本45页的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一下问题:1. 本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实验有什么条件?2. 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3. 选择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4. 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参考课本所示进行实验,记下每次小车停下时的位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表面状况阻力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m毛巾棉布木板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

28、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的越 。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笛卡尔补充说“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牛顿补充:“静止的物体在没有收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根据:你的推理以及笛卡尔和牛顿的补充,你能概括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吗?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牛顿抓住时机,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 运动规律是: 。二、惯性 1.自学课本48页惯性部分,并小组讨论试着解释“想想做做”上的相关内容。 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 火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坐在车上的乘客竖直

29、向上抛出苹果,苹果会落回手中吗? 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最下面一个,情况会怎么样?2.小组讨论为什么汽车的后窗上常贴有“请保持车距”的字样?3. 阅读“科学世界”部分说说你对交通安全的认识。三、随堂练习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果B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伽利略等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C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说法的肯定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将来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验证。2. 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的推力 B子弹受到惯性力的作用C子弹具有惯性 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3. 关于惯性,下

30、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市内限速是由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容易造成事故。B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C物体处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如在太空的飞船内的物体没有惯性D不存在没有惯性的物体4. 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利”的一面的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 B人踩在西瓜皮上会滑到C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D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5.下列现象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是( )A向上抛石块,石块出手后会上升的越来越慢 B向上抛石块,石块会最终落回地面C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不能立即停在终点上 D船上的人向后划水,船会向前运动6.下列事件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短跑运动员

31、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B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小明向上跳起后仍然落回原处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D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宜太快,防止造成交通事故7.下列事件中,属于防止惯性的是(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为了安全行驶,汽车不能超载C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8. 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四、达标检测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 ,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

32、: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 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 B、汽车速度过快 C、紧急刹车 D、汽车突然启动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惯性是

33、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 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C、车辆靠右侧行驶 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 描写物体运动规律, 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 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 是任何物体都具有。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

34、,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五、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六、课下作业第6节 二力平衡 教师寄语:多学则智,多思则明学习目标: 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

35、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情况是二力平衡。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学习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过程:一、 复习回顾与导入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二、 新知学习与探究力的平衡:1.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

36、个力 3.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各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根据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实验,思考并记录下列内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特点?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小组讨论后写出你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