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袁德培,络脉理论研究,目前,一般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针灸集成:“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支而横者为络是也。”据灵枢经脉所载,这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各一络,任、督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若再加上胃之大络,又称为十六络。此论一出,历代聚讼纷纭,并且这一观点广泛存在现有中医学教科书之中。,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一、问题的提出,上述观点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腑之大络”等探讨,忽视了对络脉深层
2、次结构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阻碍了络脉理论的发展和当代医学者对络脉的进一步思考。其实,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科学命题,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对这一观点的挑战,是对其辩证之否定,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络,是对经而言,有“网”之意,从经脉支横别出之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二、络脉概念,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
3、的干线部分可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 一类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 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又统称大络。,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三、络脉结构内涵,络脉的干线,别络是从经脉上的络穴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从本经别走相表里之经。 别络有十四支,即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称为十四络。值得一提的是脾胃之大络是从体内经脉发出的,不应计算于其中。,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别络,王冰注释素问气穴论说:“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当
4、指脾之经脉),故不并言之也。” 十四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肘膝关节以下经脉上的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与其络相通,如此则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于阴经,维系了表里两经的密切关系。 因此,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大络是从体内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联系。 五脏六腑在体内均有大络别出,并且是胃腑所出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通道,如灵枢玉版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Assume ove
5、rall responsibility,2大络,历代文献对五脏六腑之大络无系统论述,亦不全面,如灵枢逆顺肥瘦载有:冲脉“其下者,注入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显然,有“少阴之大络”之名,断然不是“足少阴之别络”,可见,足少阴之大络从体内足少阴经脉另行发出的“大络”。,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内经对脾胃之大络描述颇为详细,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脾之大络出“渊腋下三寸”,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它们均是从体内别出的,具体从何处别出,王冰作了回答:“脾之大络,起自于脾。”
6、因此,脾胃之大络是从脾胃的经脉上别出的,参考胃之大络“贯膈络肺”,脾之大络虽未明言,但可以推知它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联系。,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目前,其走向、循行路线清晰之大络主要有十五条: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灵枢经脉称为“十五络”,又称为“十五别络”。另外,明马莳等据内经有“胃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而提出了“十六络”之说,即再加上胃之大络,亦称为十六别络。,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大络(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
7、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称为络脉系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的分支,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支而横者”为大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明张介宾类经:“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可见,络脉从经脉分出后,逐层细分,形成由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又称为络脉系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内经之后,各代医家对络脉的层次作了进一步补充和论述,使之更为完善。 金窦汉卿针经指南:“络一十有五,有横
8、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指出络脉有别络、横络、丝络、孙络等不同层次。 明代针籍人镜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在络脉的网络层次增加系络、缠络。,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继承人镜经之说,对络脉层次作了进一步描述:“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指出从经脉分出的络脉分为大络,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层次。,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网络层次,络脉的网络
9、层次和空间位置,151801803.4万160亿(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经 脉,大络,系络,孙络,缠络,这种网络层次,吴苡岭进行了分析、归纳,进而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概念:,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空间(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时间(时速与常度),功能(运行气血),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中医杂志,2003,6,吴氏提出中医络脉理论框架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恩格斯,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是络脉的最小单位,分布全身,难以计数,且孙络之
10、间具有缠绊,相互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成为气血运行的主干线之线性通道,而由经脉逐级细分的络脉在其末端即孙络与孙络之间具有缠绊,发生面状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遍布周身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网状生命内稳系统,主要有渗灌血气于脏腑组织和抗御邪气的作用,素问气穴论称其为“溢奇邪”、“通营卫”。,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另外,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脉度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其分布广泛,没有具体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皮肤浅表视而可见之络脉称为“血络”,在病理状态下,血络又指皮肤浅表层有瘀血阻滞之络脉,故
11、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血络论说:“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见于皮肤之间,血气有所留积,则失其外内出入之机矣。”,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如明张介宾类经说:“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 意义:经络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表)为阳络、中为经脉、内(里)为阴络的分布规律:,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三)络脉的分类,空间位置,阳络体表粘膜外先犯肺络卫 经脉肌肉之间中(顺传阳明)气 阴络体
12、内脏腑内逆传心包络”营血 (心络、肺络、肾络、肝络等),(外邪),叶天士:“温邪上受,温邪,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 “夫热邪,湿邪,皆气也,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不主循环,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先着气分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一定理也。”,清代: 叶天士络病学说,论感受外邪的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 灵枢百病始生论述了外邪伤人的一般传变规律。即:邪气先伤皮毛,传络脉,传经脉,传输脉,传伏冲之脉,入肠胃,留于肠胃之外的膜原、血脉,日久则成积。 邪气之所以能逐渐深入的机理是:正不胜邪,邪气留而
13、不去而入深。 如下图:从表入里解剖层次图: 下页,回顾灵枢百病始生以感受外邪为例论证,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虚邪中人皮毛 恶寒战粟卫外不固 皮肤疼痛气血凝滞 络脉 肌肉疼痛,时痛时止络脉阻滞不通 经 洒浙恶寒邪仍在表,卫阳受损 善惊经气通脏,神气被扰 输 肢节痛经气被阻,难达四末 腰脊强太阳挟脊抵腰,经气不利 伏冲之脉 体重身痛邪犯血海,形体失养 肠胃 腹胀肠鸣 肠鸣飨泄,食不化 寒盛 溏出糜 热盛 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血脉之中 积气滞、津停、血瘀互相蕴结,阳络是指由经脉支横别
14、出后循行分布于体表部位的络脉。 即阳络是分布于体表或在外可视的络脉等。如灵枢经脉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1阳络,依据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将人体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分注于体表的区域,同经皮部布满由该经脉支横别出、浮于体表的络脉,如阳明皮部为害蜚,该区域布满阳明经分支细化的络脉,素问皮部论载有“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十二正经之浮行于体表的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络脉温煦、濡养、护卫皮肤,故素问皮部论又曰:“十
15、二经脉之络者,皆皮之部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阳络既是络脉的重要结构,参与了皮部组成,又是病证发生、病证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窗口,如灵枢百病始生系统论述“虚邪”从皮肤“著孙络”、渐进由表入里、最终“息而成积”的病证发生及传变规律,又有“阳络伤则血外溢”等阳络损伤后可出现体表和体表黏膜的出血,以及内经记载了丰富的络脉望诊法和大量的关于刺络出血法、按摩法、外治法等通过阳络治疗多种病证的应用。,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阴络是指由经脉支横别出后循行分布于体内脏腑组织的络脉。 即阴络是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成为脏腑之络,故
1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载有“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2阴络,十二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而出的络脉,循行、分布脏腑区域而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二经气血通过此络脉(阴络)濡养、络属五脏六腑,调整脏腑阴阳的平衡,尤其是由饮食入胃化生的气血通过经脉,进入此络脉(阴络),输布于五脏六腑,形成五脏六腑之精,如灵枢玉版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阴络亦是络脉的重要结构,是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联络脏腑,渗灌气血,使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输布于
17、五脏六腑,参与形成五脏六腑之精,这是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理论的生理基础;,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同时,又是病证传变、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如叶天士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载有“温邪上受,首选犯肺”,在经气分热不解则“逆传心包络”,临证指南医案温热又有“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并且,在论述外感病由表入里,由经到脏,或内伤疑难杂证,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科学命题,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通过对历代
18、文献的研究发现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并认为经络系统是由气脉系统与血脉系统两大系统组成。气脉系统是气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气脉和气络,无形之气的运行、经络的感传作用主要是通过气脉系统来完成的;血脉系统是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包括血脉和血络,形质之血液、营气等的循行是通过血脉系统来完成的。,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的形态,经络血脉系统的研究由来已久,灵枢经水有“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清石寿棠医原将经络与心直接联系起来,谓:“夫人周身之经络,皆根于心,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如树之有根有干有枝。百体内外,一气流通,运行血脉,以相出入,故内经曰:心生血。又曰:诸脉者,皆
19、属于心。”显然,此所述经络是指具有载血行血以濡养机体的作用的血脉系统而言。,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由于气无形难察,对于气脉系统的研究虽得迟滞。气脉之名源于内经,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天寿过度之人,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气脉”即指以载气行气为要功能的经脉、络脉而言。明张介宾在内经“气脉”基础上提出了“气络”说,类经谓:“血脉在中,气络在外。”以血脉与气络对举,脉、络其义互含,均包括经与络在内,即血脉包括血经、血络,气络寓含气经在内。清周学海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气脉、血脉的概念,读医随笔说:“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
20、不动者也。宗气者,营卫之所合,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勾画出气脉、血脉两大系统的雏形。,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对于中医学之气脉系统和血脉系统,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对等地比拟为西医学之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即气脉和气络类同神经、神经末梢,血脉和血络类同脉管、毛细血管等。其实,这种认识不够全面的,比如西医学之脉管不应等同于中医学之血脉,后者应该是功能和形体结构的统一体,血脉虽然承载、运行形质之血液,但脉气亦随血脉而动(如同经络之气随同经络而动一样),且脉气与脉内之血内外相联、相互贯通、互渗互化,体现中医学“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1、之命题。内经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明张介宾类经亦谓:“气有营卫,营在内,卫在外”。由于二者性质清浊不同,而一行于血脉之中,一行于气脉之中,而且,卫气“常然并脉行分肉”和营卫二者“阴阳相贯”、“五十而复大会”,,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王进建议从中医学之“气”存在的状态(无形与形质)分析、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气脉系统与血脉系统,把握气络与血络的广泛性应用价值。,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众多,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网络全身,无处不到。但是其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而是以经脉为纪,井然有序。,Assume over
22、all responsibility,四、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络脉的分布特点,1广泛分布性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其主体,络脉则是其必不可少的补充。络脉广泛分布,呈束状弥散,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网络全身,补充了经脉线状分布的不足,故灵枢经脉说:“诸络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其会皆见于外。”在络脉系统中,十六络之十二正经的别络均起于四肢,并联系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之别散于腹,督脉之别散于头,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散布于前后胁肋,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孙络的分布更为广泛,它自大络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分别弥散于经脉所属的内外区域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
23、ity,2沿经布散性 络与经其气相通,络自经脉支横别出后,多沿本经分布,或内散于脏腑组织,或外布于皮毛肌腠,如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心主之别“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等。 孙络亦是以经脉为纪内外布散的,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张介宾注云:“孙络之云穴会,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云穴会。”经穴是经气会通之处,又是孙络所过之地,孙络沿经分布,其气并与经穴相会。,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3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阳络是循行分布于体表或在外可视的络脉,其十二正经之浮行于体表的
24、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阴络是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其循行分布脏腑区域而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素问经络论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并认为阳络远离经脉而布于体表,阴络靠近经脉而布于体内,指出了络脉的分布有表里的不同。清唐容川:“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亦说明表里均有络脉分布,张介宾:“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而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 总之,络脉既散于表又布于里,既行于上,又达于下,上下左右,周身内外,无处不到。,Assume overal
25、l responsibility,络病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学术地位,气 血,经脉,络,络,“脏、腑、经、络、气、血”共 同形成中医学术理论核心。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而在络脉中 实现其生理功能。 阴络循行脏腑形成该脏腑结构 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阳络循 行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形成该肌腠 皮毛四肢百骸结构与功能的有机 组成部分。,气 血,脏腑,络,络,肌腠皮毛 四肢百骸,时速:气血运行时间与速度 常度: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 针灸大成 :“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0.52m/s,现代医学尺神经传导速度50m/s),脉行八百一十丈(0.03m/s,微循环血流
26、速度0.03cm/s)(气行/血行16.7),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1.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络脉的循行特点,2.络脉时空的特异性,空间特点: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络分阴阳,循行表里,时速特点: 气血行缓,面性弥散 末端连通,津血互换 双向流动,功能调节,从络脉与经脉时空的差异性 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特殊性,切入点,五、络脉的生理功能,经络,“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经,脉,经气环流系统,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络,脉络,温煦充养、防御卫护 信息传导、调节控制,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络脉,气络NEI网络,脉络血管系统,求真
27、务实,勇于探索!,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 一般而言,经脉深伏而难见,络脉浅显而易察,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络脉内通经脏,外连体表,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常常可以影响络中气血发生改变,而由络脉反映出来,所以,诊察络脉不仅能够诊断络脉病变,而且可以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六、络脉望诊法,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素间皮部论:邪“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而色变”。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均指出了络脉的变化可以通过视看和切扪而得到。视、扪络脉,就能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28、及部位。,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辨寒热 病邪性质不同,络色变化各异。 一般来说,色青或白主寒,色黄赤主热。 素问皮部论:络色“黄赤则热,多白则寒”。 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此外,尚可扪其络以别之:寒主收引,寒则凝泣而结络坚紧,灵枢官能:“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热主弛缓,热则淖泽而络脉满溢,素问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别虚实 灵枢经脉:“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29、。”邪气壅盛则脉充满,故突起可见,如血瘀络脉,可见脉络粗突坚硬之象;正气虚则络脉空,故陷下而不见。说明其虚实病变主要是以络脉之见与不见来区别的。 其次,察络之长短,也有助于虚实证的鉴别,灵枢经脉:络脉“青短者,少气也”及“其小而短者,少气”。,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分经络 络脉病证的原因,有因外邪而致者,其病有寒、热的不同;有因经脏而致者,其病有虚、实之别。然不论何种原因,其病变均可从络脉颜色及形态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络脉的改变,即标志着络或所属之经脏有了病变。 但是,如何知道其病在络或在经脏呢?,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30、如何知道其病在络或在经脏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面热者,足阳明病; 鱼络血者,手阳明病; 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胃脉上于面,手阳明之脉行于手鱼之表,足阳明脉行两跗之上,故为病各如是。说明内经是以经脉所行所主部位之络而别其病的。,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实际上仅凭此,病之在络、在经脏还是难于分辨的,临床尚须结合脉证,即望络、诊脉、察证三者合参,方可明察秋毫。 首先,察其证: 络病与经病的病位不同,素问缪刺沦:“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一般来说络浅经深,故曰其病缪处。灵枢百病始生:“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然而,络
31、脉亦有表里浅深之分,又不可不知。,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其次,诊其脉: 肺朝百脉,诊气口(寸口)脉可察知脏腑经脉之病、而单纯的络脉病变在其未影响经脏之前,一般不能从气口反映出来。因此,诊气口脉便有助于经脏与络脉病变的区分。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者,乃络病也。 临床上络脉与经脏同病的比较多见,当合而诊之。此外,素问经络论:“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布于表之络色随四时气候而有相应的变化,诊络要知常达变。,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近年来,舌下络脉的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般而言:“络脉”
32、上细下粗,对称均匀,长短适中(约占舌体2/3),呈淡紫红色,是为正常。 舌下络脉的诊断: “络脉”色青紫,有瘀点或表面凸凹不平,周围有结节,多为气滞血瘀; “络脉”粗长怒张,色暗,多为肝郁气滞;,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粗胀,大而软,多为热积血瘀; “络脉”青紫,形直而紧束,多为寒凝血瘀; “络脉”色青紫,脉形弯曲粗胀而柔软,多为痰湿夹瘀; “络脉”两侧粗细长短不一,多为阴阳严重失调; “络脉”色淡而短缩,多为气血亏虚。 以上可供临床参考。,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病机病证内经论述不少,惜未引起历代医家的足够重
33、视,仅清代叶桂、喻昌及张锡纯等或在理沦上发挥,或在临床上探索。 近年来,国内和日本有些学者对络脉的病机证治日益关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概略如下:,4.络脉病因病机,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邱幸凡络脉理论与临床提出络脉病证产生的原因: 外受诸因。络脉多散布体表,六淫从外而入,则络脉首当其冲。 内伤诸因。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均可损伤络脉。 经、脏久病。各种经、脏病证,迁延日久,其病气传入络中,影响络中气血和津液的运行而成络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病证的基本病理变化: 络脉阻滞。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菀陈血不
34、结者,则而予之”。这里“血不结”是络中气滞而非血瘀。素问针解篇:“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是络中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灵枢百病始生“汁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是津液凝聚于络脉内外成痰为患的最早记载。可见,邪气侵人络脉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或津凝,而三者又相互影响,互结为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空虚,即络中血气不足。 络脉空虚使气血运行稽迟,或停留于局部而为瘀,这正是络中血虚与其它血虚证的病变区别所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关幼波临床经验选:“气虚则血涩而痰凝”。,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络脉损伤,指络体受到直接损伤。 血溢络外及离经为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机理虽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离不开一个“瘀”字。主要症状为疼痛,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百师联盟山东卷物理高二下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重庆杨家坪中学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河北省饶阳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北京市丰台区第12中学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平坝县新启航教育2025届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高级中学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斗地主狂650字(14篇)
- 车辆挂上户协议书范本
- 合作建设宣传平台协议
- 拥抱青春守护成长-初中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
- 红酒礼仪服务培训课件
- 千川投手培训课件
- 佛山市2024-2025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 建设工程(更新)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非常详细)
- 变电站集控系统管理制度
- 人防车位编排方案(3篇)
- 2025至2030中国水务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课件】新高三启动主题班会:启航高三逐梦未来
- 202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