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探究+重点理解+易错提醒+热点链接)第一部分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调研】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探究+重点理解+易错提醒+热点链接)第一部分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调研】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探究+重点理解+易错提醒+热点链接)第一部分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知识突破 专题训练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2)经济上: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的主体。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推广,加上各诸侯国改革的推动,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土地属于国有)发展到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的演变,如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学艺术主要表现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诗经、楚辞、汉赋、甲骨文、小篆、隶书等。科学技术主要以实用性为特征。,考点解读 1.政治上:理解分封制与宗法

2、制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察举制、刺史制度等基本概念。 2.经济上:掌握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重点把握重农抑商政策、汉朝的官营工商业政策。,3.思想文化上: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含义、实质和影响;掌握诗经、楚辞和汉赋的风格、地位,掌握甲骨文、小篆和隶书的特点和地位。,知识结构图,【解析】 注意时间:“战国”和“百姓”适用范围的变化。再加上“百姓”属于和宗法制有关的政治范畴,因此b项符合题意。ad项

3、说法与战国时期发展趋势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例题2】 (2013新课标全国)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 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

4、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答案】 c,【例题3】 (2013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解析】 做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错误,因为早在大禹的儿子启时就已被破坏。项符合题意。因此选d项。 【答案】 d,【例题4】 (2013山东)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

5、权神授,【解析】 从材料出处周礼考工记可以看出这是说的西周时期都城的情况。a项是秦朝建立的制度;c项敬天法祖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材料明显无关;d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故acd项均错误。从材料可看出,西周的都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秩序性,故选b项。 【答案】 b,2.重点理解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 分封制: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分封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6、: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就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等,违背了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3.易错提醒 (1)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对王国疆域和人民的统治;宗法制的目的则是确立和巩固嫡系子孙在本宗族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热

7、点链接 宗法制可与后世常见的追根寻祖、祭祀祖先联系。如祭奠黄帝陵等。,【解析】 “天下分而为七”中的“七”是指战国七雄,由“并四海”“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可知,这应指秦国统一六国,故“”处应为“秦”,b项正确。 【答案】 b,【例题2】 (2013天津)(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

8、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

9、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重点理解 对比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 (1)郡县制是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能世袭,郡县长官无封地,只领俸禄,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2)郡国并行制:汉初汉高祖错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因而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封国制。是

10、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封国势力较大,一度威胁中央集权。,3.易错提醒 (1)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推行的监察地方官员的制度,刺史位卑权重。东汉时,刺史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3)察举制是两汉时推行的选官制度,地方官掌握着选官的权力,标准是德才兼优,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控制,失去了选拔真正人才的作用。,【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商代和“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汉时现象;b项是

11、元代现象;d项无法体现“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因为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且记载的是官方祭祀活动,符合题意。 【答案】 c,【例题2】 (2013海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 做题可用排除法。b项错在“收成”无法在材料中体现出来;c项错在“巫师”无法在材料中体现出来;d项显然与题干信息无关。甲骨卜辞大量记载与农业有关的内容能说明a项正确。 【答案】 a,【例题3】 (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

12、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垄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 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 【答案】 b,【例题4】 (2013广东)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13、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 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于明末清初,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人与封君勾结”这一信息,b项错误;桓谭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正确性,c项正确;d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d项排除;故选c项。 【答案】 c,2.重点理解 (1)多角度认识小农经济: 概念: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以一家一户

14、为单位(分散性、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脆弱性;保守性。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小农经济的经营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在封建社会早期,该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在封建社会晚期,该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3.易错提醒 (1)自然经济不完全等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

15、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重视农业不等于一定抑制商业,抑制商业一般是为了维护农业发展的条件。,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 楷体汉字直接演化于隶书,飞舞飘逸的是行草而非规范工整的楷书,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识读,用排除法可知abc项不正确。 【答案】 d,【例题2】 (2013海南)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解析】 注意信息“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符合这一要求。a项是篆书;b

16、项是楷书;d项是行书;c项正确。 【答案】 c,【例题3】 (2013福建)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大富”“大贫”都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要“调均”,以实现“上下相安”,故选a项。 【答案】 a,【例题4】 (2013重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

17、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糅合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这符合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为皇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故选c项。 【答案】 c,2.重点理解 (1)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 唯物史观角度: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b.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韩非子则代表新兴

18、地主阶级的利益。,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的内容。 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代“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2)新儒学的主张和认识: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3.易错提醒 (1)造纸术是在西汉时期出现的,东汉时蔡伦改进了

19、造纸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但也有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积极作用。,4.热点链接 儒家思想“德政”的思想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答案 b 解析 结合关键信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和所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可知,b项符合这些基本要求,故正确。ad项虽与宗法制有关,但与“对后世有深刻影响”要求不符;c项错在“平等”。,2.(2013浙江)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排列是( ),a. b. c

20、. d.,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对应的是,a项符合题意。,3.(2013山东)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 d 解析 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故选d项。题干材料不涉及赋税收入问题,排除b项;虽然提及了“市籍”,但该禁令本身并没有强调加强户籍管理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4.(2012浙江)中国古代讲究

21、“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所学,鲁国、晋国和燕国均是姬姓贵族的封国,宋国是商代贵族后裔的封国。据“同姓不婚”的原则,均正确,错误。,5.(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削弱,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22、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6.(2012江苏)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7.(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23、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ab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8.(2012广东)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

24、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 d 解析 题眼:“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选d项。,9.(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

25、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10.(2012海南)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答案 b 解析 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11.(2012福建)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

26、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12.(2011新课标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 c 解析 ad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b项不对,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13.(2011山东)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 b 解析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