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3)_第1页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3)_第2页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3)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3)【2012考试说明解读】 (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生产力铁犁牛耕男耕女织集体耕作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史论

2、必记】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能够勉强地自给自足。(封闭型、保守性、脆弱性)【基础知识】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3、内容: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

3、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4、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

4、贫困。3 均田制:北魏到隋唐时期,一度推行过均田制。唐朝后期瓦解。3、小农经济 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点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的社会心理状态。脆

5、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消亡1956年三大改造,通过合作化运动,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 经营形态产生时间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商周工商食官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

6、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明代以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在市场上出售与农业相结合,占重要地位【史论必记】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尝试练习】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

7、经济现象()a简单协作b分工明确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多次出现“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

8、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5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6.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

9、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8.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9.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a. b. c. d.1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